石油地理:河西走廊多雄關
生在華北平原,從小見慣了鱗次櫛比、廣廈萬千,如今到了中國的西北角憑弔雄關,眼見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蒼涼悲壯之感油然而生。感覺天地大了,人變小了。
一條絲路,將雄關如珍珠般穿起。
絲綢之路是貫通東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也是各種文化、地域和民族間相互碰撞的舞台。一座座關樓在蒼茫大地上悠悠佇立,飽經戰火與風霜。隨著歷史格局的演變和冷兵器時代的終結,這些巍巍雄關如失去陽光的花朵蜷縮在歷史的陰影里慢慢枯萎,有的甚至已湮沒於漫漫黃沙之中,成為坦途。但誰也無法掩蓋那顯赫的過去,因為這些古老的關隘「代言」著我們無法割捨的歷史。
祁連山下,兩千多年的雄關史如同一部厚重的捲軸,徐徐展開。伴著青燈,翻越古卷,我們重溫故國、故城、故人,芳華剎那。
事: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雄關是漢唐的驕傲。
《秦邊紀略》有云:「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修築關塞、遠征匈奴、出使西域,都是國力強盛和國家自信之舉。
雄關是外交的重要開關、軍事的堅固堡壘、經濟的貿易門戶,也是文化的碰撞介面。雄關之下,車轔轔、馬蕭蕭, 使者、商人、軍隊冠蓋相望,不絕於道。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各種膚色、服飾和語言的人穿梭往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留下無數動人的傳說。
玉門關名字的由來本身就是一段故事。玉門關原名小方盤城,自絲綢之路暢通後,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經此地入關,到中原經商。于闐國的特產和田玉也源源不斷地經此運到內地。
于闐國國王為換回中原王朝的絲綢,派了一隊官兵,專門押解運送玉石。這隊官兵押運了幾次後,出現了怪事——馱運玉石的駱駝一進小方盤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一位有經驗的老人告訴押運官:「駱駝入關生病,事出有因。咱們多年來途經此地運玉石,從未祭禮關神,不妨用上等玉石,在關門上鑲嵌一圈。這樣,關樓就有了光彩,關神也就高興了。」押運官按老人的建議辦了,駱駝災病果然消除,平安到達長安。小方盤城門砌了一圈閃光的玉石顯得更加雄偉,從此改名玉門關。
划過歷史的天空,有兩條絢麗的彩虹:一條是長城,忠誠地守護著中華民族;一條是絲路,拓展和交融著中華文明。它們在華夏版圖上蜿蜒向西,終於,在河西走廊山脈之間的一方狹窄處交匯。這個交匯點,就是嘉峪關。據說當年建此關時,工匠計算用料特別精確,建成時只剩下一塊磚。現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瓮城門樓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現在,這裡一片繁榮,流光溢彩地迎接著八方遊客,一覽關城之奇麗。那種「祁連山下草,寂寞少人煙;魂魄千年後,猶思度酒泉」的凄涼早已留在了歷史的滄桑中。
詩:嚴關百尺界天西 萬里徵人駐馬蹄
余秋雨曾在《陽關雪》里寫道:「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蕩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
對於玉門關、陽關、嘉峪關等河西雄關來說,也是如此。如今的陽關,只留下幾座烽燧,玉門關僅存一方城牆。所有這些,只不過是大漠中的一片渾黃,一片塵沙。因為有了那幾首詩,才吸引著無數人來此朝聖。這些詩,我們在孩提時就能背誦。陽關、玉門關的形象早已在心中自行搭建。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時過境遷,詩成了我們感受雄關勝景、追憶古人情思的最佳範本。1842年,林則徐流放新疆,途經嘉峪關,曾賦詩一首:「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峻峭摩肩直,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淆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九泥。」嘉峪關之險,可謂一覽無餘。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作《玉門關蓋將軍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形象地描繪了玉門關的要衝地位。守關甲兵多達5000人,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在《全唐詩》中檢索有「陽關」一詞的詩篇,尋得46首。就其題材,可大致分為閨怨詩、邊塞詩、送別詩和雜詠四類。雄關牽動著無數詩人詞家的情懷,品讀這些燦若繁星的詩文,古人的傷離惜別之情躍然紙上。
「浮雲遮卻陽關道, 向晚誰知妾懷抱。」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古戰場,無數將士長眠於此,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對親朋故友的思念,讓陽關、玉門關等已不僅是地理上的名詞,還成為一種地標和象徵,代表了邊地的遙遠苦寒。漫漫長途上的寂寞、身居邊睡的孤獨、分手之際的感傷、相思情感的凝結, 在詩中都凝結於陽關、玉門關等表現出來。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馬蹄狂奔,電光火石,狼煙四起。邊塞詩中,烽火連天,氣沖霄漢的吶喊與熱血噴涌的搏殺無處不在,玉門關和陽關見證著這些。如今玉門關和陽關仍孤零零地聳立在戈壁灘上, 像被遺忘的戌卒,寂寞地堅守在大西北。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風: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一川碎石大如斗,風吹滿地石亂走。
雄關見證了絲路的興衰,奈何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望著眼前傷痕纍纍的廢墟,那滿載絲綢、美玉、葡萄、石榴的車馬哪裡去了?那一隊隊兵馬、商旅的摩肩接踵和喧嘩歌舞又在何方?
風深諳其中奧秘,風一直在刮。風刮跑過牛羊、人群和村莊,但刮不跑河水與青草。風見證並參與了河西走廊雄關的興衰。
在陽關之南,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這裡沙丘縱橫,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當地人稱為古董灘。據說在古董灘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布著許多古代錢幣、兵器、陶片等,分布廣泛,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
那麼問題來了,那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古董?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將女兒嫁給了于闐國國王。公主出嫁,自然帶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長途跋涉,來到陽關,便在此地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裡狂風大作,黃沙四起。這風一直颳了7天7夜,待風停沙住,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裡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撿。元代以後, 陽關被風沙吞沒,長城坍塌,路無人跡,因而有「陽關隱去」 之說。而關於陽關的確切地址,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個謎。
風吹散了遊人的頭髮,卻吹不散歷史的煙雲。如今的陽關,已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般的凄涼,這裡是西北最大的鮮食葡萄和野生羅布麻生產基地。如今的玉門關也已不再是遠離故土的孤城, 溫暖的春風早已吹過, 吹綠千里絲綢古道。
今天的河西走廊變成了旅遊觀光之路。路沒有變,山川河流沒有變,歷史遺迹雖顯露出歲月的滄桑,但年輕時的容貌仍依稀可辨。變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來遊人的心思。他們不是採購絲綢,而是採購古老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飄蕩在空氣中的漢唐遺風、明清氣味。絲綢之路,將再次煥發青春,帶給河西走廊新的繁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河西走廊主要關隘分布圖
金城關
倚岩百尺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
——(清)張澍《金城關》
金城關屬於津關,是守衛津渡或橋樑的關城,俗稱「橋頭堡」。金城關位於蘭州向西1公里處,由於蘭州古稱金城,金城關由此得名。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正式設立金城關。這座關城北依白塔山,南臨黃河,形勢雄偉險要,道路之狹,僅能允許一輛馬車通過。千百年來,許多中外旅行家、使臣、僧侶、商賈及西域的一些君王,都曾出入金城關。
嘉峪關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
——(清)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之一
嘉峪關建於明初,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嘉峪關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山,與附近的長城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1881年,嘉峪關被開闢為通商口岸。當時,中國通過嘉峪關向西亞、歐洲市場輸出的茶葉數額巨大,約佔國外市場的三分之一。清代左宗棠赴疆平叛,林則徐貶謫新疆都經過此關。
玉門關陽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涼州詞》
玉門關位於今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建於西漢武帝時期,因從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為此名。
陽關和玉門關地處廣闊戈壁中,並無有力的天然屏障,易攻難守,因而兩關主要作用不在軍事方面。由於位於古代絲綢之路咽喉要道,兩關更像邊塞海關和驛站,成為保障西域諸國貿易往來的關口。
硤口關
白沙官道接羌胡,
磽确難行是此途。
——(明)張楷《石峽山口》
硤口關又名石峽口,是明長城甘肅段重要關隘,位於今山丹縣東南40公里處。硤口關位於兩山之間,峽谷中亂石遍地,高低曲折,車馬難行。峽口建有城堡,地勢險要,扼東西交通,自古為軍事重地,明清時均置重兵防守。明代常駐官兵2000餘名、馬騎120匹。
大震關
因說元戎能破敵,高歌一曲隴關情。
——(唐)法振《送韓侍御自使幕巡海北》
大震關也稱隴關,因置關於隴山之上而得名,位於今甘肅清水縣。隴山段道路艱難險峻,公元前95年,漢武帝在此處巡視時遭遇雷震,大震關之名由此而來。大震關在交通和軍事上的地位,使其久負「關陝鎖鑰」之譽,被視為關中諸塞中的西塞。翻越隴山可南達四川、西去甘肅、北上寧夏。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唐玄奘天竺國取經、文成公主進藏,都由隴關古道經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