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摘自《心理學的邀請》)
06-06
寫在前面的問題你是一個思想開放的人嗎?指導你評價心理學理論的方針是什麼?使定義貼切、科學的秘訣是什麼?如果一個心理學理論能確切地解釋任何事物,這一理論就是不科學的。為什麼?通過收集趣聞逸事來對行為下結論這一做法有何問題?心理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研究心理學最大的好處在於,不僅能了解大腦運作的一般知識,還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問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種基於充分的理性和客觀(批判性思維基於充分的理性和事實、而非感性和傳聞來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願。)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願,它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能在辯論中發現漏洞,並能抵制毫無根據的想法。他們認為,批評一種觀點並不等於批評持有此種觀點的人。他們非常熱衷於進行激烈的辯論,以探明一種觀點的合理性。不過批判性思維也並非僅僅是一種否定性思維,它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能力——能夠對一件事情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思考研究結果的意義,並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社會和個人問題。大部分人都知道要保持體形必須堅持鍛煉,殊不知保持清晰的思維同樣需要努力鍛煉。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很多惰性思維的例子。人們有時懶得思考,還往往得意地告訴他人自己的思想有多開放。很多科學家認為,思想開放固然不錯,但也不能空穴來風!批判性思維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還是包括心理學在內所有科學的基礎。通過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你就能把真正的心理學同那些散佈於電台和書店裡的偽科學區分開來。批判性思維不僅需要邏輯能力,擁有許多其他的能力與性格傾向也很重(Anderson;Halpern,1995;Levy,1997;Paul,1984;Ruggiero,1997)。下面是貫穿全書我們將要重點強調的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八條基本原則。提問與求知的慾望家長最煩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媽媽,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為什麼飛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為什麼豬沒有翅膀?」……不幸的是,當孩子長大後他們便不再問「為什麼」之類的問題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文森特?魯基洛(Vincent Ruggiero,1988)曾說過,「好奇心、求知慾和善提問是創造性思維的引擎。」他認為,不斷問自己「這裡怎麼了?」或「為什麼要這麼做?那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呢?」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使問題更明晰、更合理。我們希望你能在學習心理學時,不要將其視為真理,而是能夠不斷地對書中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提出質疑。「儘管我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但起碼我開始正確地提問了。」定義你的術語一旦提出了問題,下一步就是用一些清楚、具體的術語來界定它。定義不清或使用比較模糊的術語會令人產生誤解,或者因此給出不完整的答案。舉個例子,倘若你想知道動物能否使用語富,答案將會依賴於你對「語言」的不同定義而不同。如果你將其定義為「一種交流體系」,那麼鳥類、蜜蜂、甚至蠕蟲都在使用語言。如果你將其定義為「一種將聲音和手勢結合起來形成無數結構化的能夠傳遞意義的交流體系」(這是語言學家的定義方式),那麼,只有人類才會使用語言,儘管有些動物在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獲得某些方面的語言(請看第7章)。對於科學家來說,下定義是對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抱持嚴謹態度的表現。一項研究通常從假設開始,假設(hypothesis)是對一種行為進行描述性或解釋性的陳述。最初,可以對假設進行一般化概括,如「同病相憐」。但如果開始進行研究,則需要更為精確的假設。「同病相憐」可以被陳述為「人們若在某種危險情境下感受到焦慮,那麼他們通常願意與面臨同樣威脅、遭受類似焦慮的人在一起」。假設其實就是對特定條件下可能發生的事情作出準確的預測。在預測的過程中,對於一些術語如焦慮、危險情境等,必須下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這樣才能具體指明怎樣觀察和測量問題所涉及的現象。焦慮可以被操作定義為焦慮調查表上得分的高低,而危險情境則可以用遭受電擊的強度進行定義。這樣,就可以作出一個假設:「如果你通過告訴被試他們將會受到電擊來增強其焦慮程度,然後給他們兩種選擇——在同樣的情境下,可以單獨等待,也可以選擇同伴相陪,那麼高焦慮的人將會比低焦慮的人更傾向於選擇同伴相陪」。然後,你就可以根據一系列的方法對這一預測進行證實。檢驗證據你是否曾聽過這樣一些激烈的爭論:「我只知道這是真的,不管你說什麼!」或「那是我個人的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你自己作出過這樣的聲明嗎?在毫無證據的條件下接受一個結論或者期待他人也這樣做,是惰性思維的明證。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問:「支持或反駁這一論斷的證據何在?與其對立的觀點是什麼?這些證據的可靠性怎樣?」如果無法直接檢驗證據的可靠性,那麼根據證據來源的可靠性也可以作出判斷。在科學研究中,一個具有可行性、創造性和吸引力的想法最初總是會讓人激動,但要想使其成為一個嚴謹正確的觀點,歸根結底必須有實驗證據的支持,而不能單憑傳聞或盲目崇拜權威。這裡我們舉一個兒童孤獨症研究的例子。兒童孤獨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錯亂,患兒通常生活在自己孤寂的世界中,不與外界有任何聯繫。他們有時會連續數小時前後搖擺,有時會將鉛筆插進自己的耳朵中自殘。在過去,受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Llrlo Bettelheim)的影響,很多臨床醫生也都認為兒童孤獨症是由遭受拒絕和冷酷的「電冰箱母親」所造成的。但事實上貝特爾海姆僅研究了少數幾例其母親存在心理問題的自閉症兒童,就推廣了他的研究結果(Pollak,1997)。然而,由於貝特爾海姆所具有的較高的威望,很多人都接受了他的觀點而忽略了其數據來源上的不足。(假設:一種試圖對一系列現象作出預測或說明的陳述。科學假設要明確事物或變數之間的關係,並可以被經驗所檢驗。)(操作定義:假設中對某一術語的嚴格定義,它指明了對被定義的過程或現象的觀察和測量的操作。)(證偽原則:科學理論必須作出相當精確、足以經受否證可能性檢驗的預測,這一原則就是證偽原則。)之後,通過對大量有代表性的孤獨症兒童及其父母進行客觀的檢驗。科學家們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孤獨症兒童的父母與其他兒童的父母心理同樣健康。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孤獨症不是源於母親的心理異常,而是由於自身的神經問題,某種基因會增加此類疾病發生的概率(Ingram等,2000)。但是由於當時很多人都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貝特爾海姆的論斷,許多自閉症兒童的母親都認為孩子的病是由自己的問題所造成的,從而陷入無謂的自責、內疚和懊悔之中。分析假設和偏見假設是需要求證的觀點,而偏見則會阻礙我們公正地進行評價,甚至會導致完全忽略有關證據。批判性思維者試圖對每日所讀到的書籍、所聽到的政治演講以及充斥在我們周圍的電視廣告信息中的理論觀點和假說進行鑒定和評估。與其他領域一樣,科學的發展就是不斷質疑的過程。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進步都是由那些敢於對一些看似符合常理的事情提出質疑的人發現的,比如關於太陽圍繞地球旋轉、水蛭吸血能治病、精神病是由於魔鬼附身等問題,都已被證明為是謬誤。高安德(Andre Kole)等魔術師們表演「懸浮」和其他神奇的魔術時,正是利用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心理,儘管這種「眼見」有可能是幻覺。批判性思維者會思考一種現象的證據的本質和可靠性。批判性思維者不但樂於分析和檢驗他人的假設,對自己的假設也不例外,只不過後者做起來要更為困難些。研究者檢驗某一假設,關鍵看其在邏輯上是否存在被反駁、被證偽的可能性,這就是證偽原則(principle of falsifiability)。證偽原則並不意味著假設必須被證偽,而是說如果發現相反的證據時可能被證偽。換句話說,在假設成立的基礎上,科學家對將要發生或不可能發生的事進行預測的時候,必定冒著被駁斥的風險。在關於「同病相憐」的研究中,其假設是建立在「高焦慮的人喜歡和有相同經歷的人交談」的基礎上的。反之,如果發現高焦慮的人喜歡獨自生氣或擔憂,或者這種焦慮絲毫不影響他們的行為,那麼研究結果就不支持這一假設。這種有可能面臨的被駁斥的風險,迫使科學家必須認真地對待否定性的證據,以此來避免錯誤假設。任何拒絕這樣做的研究者都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a)假設:「同病相憐」;可證偽(有風險)的預測:人們感受焦慮時,更願與同樣處於焦慮中的人待在一起;可能的結果:同種情境下,焦慮的人更願與其他人待在一起——→支持假設。焦慮的人更願意獨處——→否定假設行為沒有受到焦慮的影響。——→否定假設。(b)假設:「勘測發現地下水」;不可證偽的預測:除非行星偏離軌道,觀測者情緒不好,否則勘測者一定可以找到水。可能的結果:勘測人員找到水。——→支持假設。勘測人員找不到水。——→勘測人員斷定,無論如何,結果都支持假設。圖1證偽原則科學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員應使自己的觀點受到否證可能性的檢驗,如(a)所示。反之,有些人則強調精神的力量,比如某些勘測人員(他們聲稱可以使用一種水源出現時會發生彎曲的「勘測桿」來找到地下水),總是能對所有可能的結果做出解釋來支持自己的斷言,如(b)所示。因此,他們的主張經不起事實的檢驗。只要仔細去觀察,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存在很多違背證偽原則的現象。比如,當警方堅信一名嫌疑人是罪犯時,即使其自稱無罪。警方也只會將它當作是謊言,甚至是犯罪的證據。當然,很多罪犯都會聲稱自己無罪,但是無辜的人同樣如此!所以在類似情形下,審訊者必須注意這種情況下的否證。類似地,相信存在外星人綁架案的人在面對有關外星飛船隻是自然現象或熱氣球的證據時,往往會認為那是政府欲蓋彌彰,或是外星人的一種神秘偽裝等。通過對所有否證的簡單解釋,他們也就避開了對自己觀點的檢驗。避免感性推理在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中,情緒因素都佔有一席之地。對一種觀點的強烈責任感能促使人們進行大膽的思考,為那些冷僻的觀點進行辯護,並為新理論的創立尋找證據。但是純感性的認識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對諸如子女教養、毒品、犯罪原因、種族歧視、智力起源、性別差異、同性戀等等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問題,你也許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而當你閱讀這本書時,你很可能會發現一些令你不能接受的研究結果。持有不同的見解是件好事,這說明你積極主動地閱讀了這本書,並對書中的材料進行了思考。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你會持有不同的見解呢?是因為證據沒有說服力,還是因為那些結果使你感到焦慮不安?切忌過分簡單化批判性思維者反對並拒絕簡單的概括和思考,他們的思維絕不停留在理所當然的判斷上。例如,你是否覺得自己最好能控制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呢?或是認為應該平靜地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實際上,這兩種想法都太過於簡單化。就像我們在第13章里將會談到的那樣,對生活有所控制是很重要的。但有時順其自然也很不錯。「過分簡單化」(oversimplmcation)最常見的形式便是逸聞推論——將個人經驗或少數事例推論於所有人:例如,僅憑一個罪犯假釋後又犯了罪就認為應該廢除假釋政策;或者只因為一個朋友厭學就推論說所有人都厭學等等。逸聞往往會導致刻板印象的形成:比如,因為有個母親騙取救濟金就認為其餘所有母親也都是騙子;或是因為碰上了一位行為異常的加州人就認為所有的加州人都很古怪。有批判性的、科學的思維者需要較多的證據來進行全面的推論,而不是僅憑一兩個事例就得出結論。許多問題其實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例如,關於性取向問題有很多解釋,但是沒有一種理論可以說明異性戀和同性戀行為的多樣性。詳情請見第14章。考慮其他可能的解釋一個批判性思維者所闡述的假設是富有創造性的,它能夠為相關的事物提供合理論理的解釋。在科學領域,建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創立理論(theory),即能夠解釋特定現象及其關係的有組織有系統的假說和原理。人們有時會說:「這不過是一種理論。」但一種科學的理論絕不只是某個人的觀點。在科學領域中,一種理論要想被科學界所接受,就必須建立儘可能少的假設,同時則要有詳盡的實驗證據。當要對某些行為進行明確的解釋時。批判性思維者不會隨意地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他們在選出一個最為合理的解釋之前,會儘可能多地概括出對實驗證據的各種解釋。例如,一份新聞雜誌報道說,慢性抑鬱症患者比沒有抑鬱症的人更容易得癌症,那麼在得出「抑鬱導致癌症」這一結論之前,你應該考慮一下其他可能的解釋。也許抑鬱的人們大都吸煙或酗酒,這些不健康的習慣才是癌症危險性增加的原因;也許在早期關於抑鬱與癌症的研究中,選取的被試有潛在的癌症疾病。是這些疾病導致了他們情緒抑鬱。容忍不確定性最後,批判性思維可以教會我們人生中最難的一課:如何在不確定性中生活。在我們所處身的日常生活中,有時只有少數的甚至根本就沒有可靠的證據可以進行驗證,有時證據只是一些試驗性的結論,有時一些證據看似足以支持一個結論,實則不然……更讓人惱火的是,有時新證據的出現還會打亂我們先前的信念。批判性思維者甘願容忍這種不確定性的狀態。他們不害怕說出「我不知道」或「我不確信」。在科學研究中,對不確定性的容忍意味著,在其他科學家沒有對自己的研究進行重複驗證(replicated)並得出相同的結果之前,研究者應該力圖避免做出一個確定的結論。保密是科學的大忌,你必須樂於公開自己觀點的來源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以便他人能夠對其正確性加以檢驗。重複驗證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必要的成分,因為有時一些現象純屬偶然因素所致。接受一定量的不確定性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假設、觀點和信念,這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怎麼說,我們都需要能夠指導我們行為的價值觀和原則。就像文森特?魯基洛所寫的那樣:「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持有某種觀點,而在於拒絕接受比之更好的觀點。」在你閱讀本書的過程巾,你將會有很多機會來批判性地思考一些心理學理論和影響我們心理與行為的個人和社會問題。書中的燈泡狀圖標(如右圖)會不時地提醒你運用所學的批判性思維原則對一些相關內容進行思考。在小測驗中,燈泡圖標的出現要求你應用批判性思維原則來思考這一問題。當然,批判性思維對全書都很重要,而不僅僅是在燈泡出現的地方。批判性思維是指導我們終生探索、追求知識的工具,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它的銳利。它不僅是一種思維技巧,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態度。用哲學家理查德?W. 保爾(Richard W. Paul,1984)的話來說,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心的公正思想」。小測驗你能看出下列事例分別違反了哪些批判性思維的原則嗎?1.多年來,作家諾曼?庫辛一直在宣傳他是如何用幽默感加維他命來治好自己罕見的絕症的。在他的暢銷書中,他將同樣的方法推薦給其他人。2.18世紀一位名叫本傑明?拉什的醫生認為,只有放血才能治好黃熱病。雖然他的很多病人都死了,但他仍堅持這種治療方法。他把病人的痊癒歸功於放血療法,而將病人的死亡歸結於病情太嚴重。答案:1.庫辛的推論過於簡單化了。他的研究以逸聞趣事為基礎,而沒有對那些沒有使用幽默感和維他命來治療的人們進行控制性研究。由於他戲劇性地康復了,所以他的推理充滿了感情色彩。2.拉什未能分析和驗證他的假設。他違反了證偽原則——他將病人的痊癒歸功於放血療法來支持他的假設,而把病人的死亡歸結於病情太嚴重,所以放血也沒用。這樣,就沒有任何可能的反證來駁斥他的觀點了(附帶說一下,這種治療方法與這種疾病一樣具有危險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分享:初學佛無法擺脫二元的思維習性,先提起善的意、離開惡的意
※致富第一步從學會「富思維」開始
※核心驅動力——損失與逃避心
※鄧夢嵐專訪:「結果思維」是一個人優秀與平庸的關鍵區別
※名字玄機:名字解讀的一般思維(音頻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