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漢歷史

漢史1:漢漢高祖劉邦介紹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前195),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字季(季是老三的意思。一說原名季);劉邦這個名字大概是後人對這位漢朝開國皇帝的稱呼,因「邦」即是「國」的意思;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其父劉煓(劉太公),字執嘉,生有四個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劉邦也就是劉季,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麾下,稱「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公元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劉邦  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

  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後世多稱為漢高祖。

二、太祖與高祖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最後確定的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最初,惠帝即位尊劉邦為高祖,景帝因為以其父文帝為太宗,故改高祖之號以為太祖。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習慣性的使用初廟來稱呼劉邦,後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 三、劉邦年表  公元前256年,劉邦生於秦之沛郡,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豐縣)。  公元前209年10月,劉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農民起義的大軍。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先項羽一步入關滅秦。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為漢王,並發生鴻門宴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掉項羽,又先後征服其他起義軍,建立漢朝。  公元前201年—前195年,劉邦經6年滅掉異姓王。  公元前196年,呂后殺害韓信。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終年62歲,死後葬於陝西長陵。

四、早年經歷:不愛讀書也不愛勞動

這個劉季年少時性格豪爽,對人很寬容,英俊不凡。但不愛讀書,也不愛種地,在當時就屬於無賴一類人。也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但劉季依然我行我素。成年後做了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的小派出所所長),按照秦的體制,應該是競聘上崗的,說明劉季有過人之處。劉季應該也蠻有人格魅力的,他和縣裡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劉季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季還和其父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哥哥)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

五、娶妻呂雉  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名叫呂雉。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讎後來到了沛縣定居,因為沛縣當時的縣令和他是好友。在剛剛到沛縣時,很多人便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係,於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係,套套近乎。劉邦聽說了也去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縣擔任縣主簿的蕭何,他宣布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根本不管這些,雖然他沒有帶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趕忙出來親自迎接他。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這次劉邦不但白吃一頓飯,酒足飯飽之後,呂公又將他盛情留下,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劉邦巴不得成這門親事,徵得父母同意之後,便和呂氏結了婚,這就是以後歷史上有名的呂后。漢惠帝劉盈就是她和劉邦的兒子,還有一個孩子就是魯元公主,她嫁給了張敖。

六、起兵反秦   1、斬蛇起義  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修秦始皇陵,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按照秦律,就算劉邦將剩下的人送達目的地,也是死罪。在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人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劉邦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那些追隨劉邦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2、沛公起兵     公元前210年,中國第一個「皇帝」——始皇帝贏政死。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現在河南淮陽)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分庭抗禮。這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縣的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摯友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於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時是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有48歲了。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原被秦始皇統一的燕、趙、齊、魏皆自立為王。原楚國貴族項燕的後裔項梁、項藉(即項羽)叔侄也在吳地(今江蘇蘇州吳縣)造反,應者雲集,很快達萬人以上。為招攬人心,找到了在民間放牛的原楚懷王的孫子羋(mǐ)心,擁立其為王,也稱楚懷王。劉邦投靠項梁。項梁死後,羋心封項梁的侄子項籍為長安侯,隨宋義北上與秦軍主力對抗,救援趙國。另外又封劉邦為武安侯,命其向西略地入關。並約定誰先攻佔關中誰當王。

前207年,項籍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3萬楚軍破釜沉舟,大破20萬秦軍,秦軍主力被殲滅殆盡。秦朝丞相趙高惶恐,於九月逼(秦二世)贏胡亥自殺,贏子嬰(據說是胡亥之兄扶蘇的兒子)被立為皇帝,他應該被稱為秦三世了。趙高企圖招引起義軍到咸陽,並承諾殺死所有秦朝宗室,以此求的自保。秦三世在得知消息後就先下手為強把他殺死,此時他登基僅5天。 劉邦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開始時,也不太順利,但經過幾次戰役,劉邦步步西進,大破秦兵。由於秦軍主力受到項籍牽制,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輕鬆地進入關中,大軍到達了咸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秦三世贏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得獻城投降,將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都咸陽陷落。至此,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滅亡,共立國15年,47天。劉邦進入咸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成語「約法三章」的出處),使得咸陽很快恢復了社會秩序。劉邦的做法得到了百姓的好評,從而為自己打下了群眾基礎。。

3、立足關中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咸陽城,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劉邦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  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可劉邦卻派兵駐守函谷關,不讓外兵進入。項羽大怒,攻破函谷關,要滅掉劉邦。由於項羽、劉邦當時還是名義上的反秦同盟,項羽軍隊在入咸陽前,駐紮在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時,邀請劉邦赴宴(即鴻門宴)。范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後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潛入營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  劉邦依計約到項伯,說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並於項伯約成兒女親家。項伯當天夜裡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進入關中,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  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並說派兵駐守函谷關不是為了阻止項羽的軍隊,而是為了防止秦軍進入。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後來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在鴻門宴上,劉邦表現出了極高的沉著與冷靜。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噲的力保之外,關鍵是劉邦的冷靜與沉著。

前206年,項羽入咸陽,殺死了秦三世贏子嬰,火燒阿房宮,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殘破」,關中百姓對他大為失望。並且他自稱「西楚霸王」,有「王中王」的意思,也有點皇帝的意思,分封群臣,將楚懷王羋心尊為義帝。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這也是之後漢朝國號的由來),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現在的陝西南鄭)。將楚懷王先前許諾的關中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三秦),以鉗制漢王劉邦。項羽的分封無法服眾,各國起兵叛變。

七、會戰項羽  公元前206年春,項羽表面上尊楚懷王為義帝,實際卻將其發配到了江南,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同時分封18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並故意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四月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羽。項羽亦率軍東歸。6、7月,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並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羽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11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名為義帝發喪,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4年楚漢戰爭的序幕。   1、初戰彭城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羽在齊國停留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佔彭城。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奔襲,殲聯軍30餘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反楚聯盟瓦解。   2、爭奪成皋  同年6月,劉邦到達滎陽,擊敗了楚追兵,得以喘息,穩住了陣腳,遂重整軍隊,依託關中基地和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爭。7月,劉邦派兵攻廢丘,迫章邯自殺,解除了後顧之憂;派人說服黥布(即英布)反楚,聯絡彭越擾楚後方;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魏俘魏王豹,破代,滅趙殺陳余。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滎陽。項羽加緊圍攻滎陽,並奪取成皋。  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武關、宛(今河南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籍南下。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 (今江蘇邳州南) 。項籍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項籍以凌厲攻勢拔滎陽,再奪成皋。  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進攻雎陽(今河南商丘南)、外黃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項羽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楚漢兩國最後協議以鴻溝(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運河,在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滎陽市境內)為邊界,西為漢,東為楚,互不侵犯(這就是中國象棋中楚河漢界的由來),楚漢暫時停戰。 公元前203年10月,當實在人項羽遵守承諾退兵並放回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家人(父親和妻呂雉)之後,引兵東歸。但是,劉邦本也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對項羽形成合圍。

3、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

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憂愁,與愛妃虞姬訣別,虞姬自殺。項羽率800人突圍至烏江 (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身邊只剩下26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著26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於是在烏江自剄而死。

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結束。

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

八、稱帝建漢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越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從此,歷朝歷代被「擁立」為帝的人都要假意推辭。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極大典,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漢,定都洛陽(後遷長安)。結髮妻子呂雉被封為皇后(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后),父親被封為太上皇(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沒當過皇帝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還健在的太上皇)。偉大的漢朝建立。  即位的同年6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確實說對了,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  後來,劉邦遷都長安是因為一個叫婁敬(因被賜姓劉,又稱劉敬)的士卒的提醒,婁敬從山東趕來見劉邦,說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像周朝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說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退可守,攻可出。劉邦聽了表示同意,於是很快將都城遷到了長安。

九、鞏固皇權的措施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他在設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經對在場的父親誇耀說:「原先您老經常說我是個不幹活不讀書的無賴,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現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不過在享受的同時他也採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劉邦稱帝後,封賞功臣20多人,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分封了一批異姓王(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苪。但為了避免異姓王將來造反,以叛亂的罪名,先後誅滅了除後二人外的五個異姓王,開了我國開國皇帝殺功臣之先河。但仍為有功之臣的互相爭功而傷腦筋。  劉邦的不放心有這些:第一個讓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異姓王。他們都有兵將,有的還有三心二意;第二個問題就是其他將領,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止,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了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他先收拾的是韓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問怎麼辦,大家說發兵討伐。但陳平卻反對,他說楚國兵精糧足,韓信又善於用兵,發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借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現在河南淮陽),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後再抓他問罪。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在都城襲擊太子和呂后。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后採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在長樂宮斬首,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  對於其他將領,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餘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官。一次,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怕他以後不會封他們高官。劉邦又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但太張狂,自己曾經想將他殺掉。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關於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通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後,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麼罪,劉邦卻為自己狡辯說:「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現在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刁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面,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通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通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歷了短期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戰爭,這使得人們心中沒有忠君的觀念,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不利於皇權的鞏固。劉邦通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順,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的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  第二件事是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季布和丁公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倆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做皇帝後,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丁公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籍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公元前202年,開始興建都城長安,當時以秦朝的興樂宮為基礎,修建長樂宮,做為皇宮。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建成,漢都從洛陽遷至長安,並在長樂宮行叔孫通所制定的漢朝朝儀。

十、馬下治理天下    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  在政治上,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咸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後,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徵收)、興律(主要規定徵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 ,釋放奴婢,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兵皆罷歸家」 「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複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復提高國民經濟。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採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十一、身中流矢 拒治歸天  為了皇權的鞏固,劉邦費盡心機。本來他年齡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呂后找來名醫,劉邦問他病情,醫生說能治,劉邦一聽口氣,就知道不會好了,氣得大罵醫生:「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說完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打發他走了。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 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 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 「以後的事你不會知道了。」劉邦駕崩於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享年六十二歲,葬於長陵,謚號為高皇帝,廟號是太祖。他開創的漢朝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對儒家文化又產生了影響,了解漢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

十二、謚號陵寢  劉邦死後,群臣建議廟號為太祖,尊號高皇帝,也就是謚號為高皇帝。葬於長陵。也稱高祖。  漢高祖劉邦長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窯店鄉三義村之北的咸陽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依巍峨壯觀的九峻山,南與富麗堂皇的長樂宮、未央宮隔渭水相望,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整個長陵陵區由陵園、陵邑和功臣陪葬墓三大區域組成。陵墓附近曾經出土過屬於西漢時代的「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和「長陵西神」文字瓦當,因此證實了這裡的陵墓確為長陵。

十三、後人評價  1、班固的《漢書》:《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范氏其後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范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是以頌高祖云:「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2、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咸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3、毛澤東的《評點古今人物》: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十四、劉邦的詩《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注釋:①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  ②「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2、賞析: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抒發了他在戰勝項羽,成為漢朝開國皇帝之後的那種既感懷興奮歡樂、躊躇滿志,又憂江山不穩、高處不勝寒的複雜心情。情發於心中、流於詩外,慷慨悲壯,流韻千古。  縱觀開國之君,雖大多不擅長詩詞文章,但偶一為之,便自有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恢宏氣勢。

十五、劉邦的親人們:

  1、后妃:呂雉(皇后)、薄姬、曹夫人、戚夫人、趙姬。  2、兒子:劉肥,母曹夫人,齊悼惠王;劉盈,母呂后,漢孝惠帝;劉如意,母戚夫人,封趙王;劉恆,母薄姬,漢孝文帝;劉長,母趙姬,淮南厲王;劉友,母不詳,封淮陽王;劉恢,母不詳,封梁王;劉建,母不詳,封燕王。  3、有史可查的女兒:魯元公主劉樂,母呂后。  4、父親:劉湍,即劉太公,劉邦登基後為太上皇,又名劉執嘉,崩於公元前197年。  5、兄弟:劉伯,劉邦大哥,早死未分封;劉仲,劉邦二哥,被劉邦封為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後因抵抗匈奴戰敗被革為合陽侯,死後追謚為代頃王;劉交,劉邦弟弟,被劉邦封為楚王,死後謚元王。

十六、相關成語  1、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4、約法三章【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5、一決雌雄【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6、分我杯羹【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7、築壇拜將【出處】:《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計將安在?小生當築壇拜將。」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書中記載:一遇漢祖,築壇拜將,捧轂推輪,後封王爵以酬其功。  8、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9、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10、犬牙交錯【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11、一敗塗地【出處】:《史記.高祖本紀》:「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12、高陽酒徒【出處】:《史記.酈食其列傳》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高陽儒生酈食其求見。使者入通,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終受重用  13、田橫五百士【出處】:《史記?田儋列傳》

14、破釜沉舟

漢史2:漢惠帝劉盈介紹

一、人物簡介: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5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次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死時年僅24歲。謚號「孝惠」,葬於安陵。漢高祖二年(前205年),7歲的劉盈被立為太子。當初,高祖寵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風很像漢高祖,漢高祖覺得太子劉盈優柔寡斷,軟弱無能,便想廢劉盈。劉盈的母親呂皇后依張良計,請大賢「商山四皓」來替劉盈說話並輔佐,劉邦驚覺太子「羽翼已豐」,才打消廢太子的念頭。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甲辰,高祖在平定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崩,享年62歲。五月丙寅,十七歲的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期間大權掌握在母親呂后之手,司馬遷甚至不設惠帝本紀,而設呂后本紀。漢惠帝受到母親極大的壓力,且在茅廁見到戚夫人成了「人彘」慘狀,最後抑鬱而終。惠帝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惠帝崩於未央宮,享年僅24歲。九月辛丑日,葬於安陵。 二、立為太子:當初,高帝寵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風很像漢高帝,高帝覺得太子劉盈優柔寡斷,軟弱無能,便想廢劉盈。劉盈的母親呂皇后便請大賢商山四皓來替劉盈說話並輔佐,才免了廢太子的厄運。 三、呂后牽制與英年早逝: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為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 四、呂后專權:漢惠帝繼位時只有17歲,而且為人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後期處處受母親呂后牽制,以至最後抑鬱而終,享年24歲,葬在安陵。惠帝死後,呂后繼續掌握了長達八年的實際統治權。 五、謚號陵寢:謚號為「孝惠」,葬「安陵」。無廟號。 六、漢惠帝年表:  公元前211年,劉盈生於沛郡豐邑陽里。  公元前205年,劉盈被立為王太子。  公元前202年,改立為皇太子。  公元前195年五月,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  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劉盈大規模修築長安城。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9年,劉盈先後下詔,制訂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  公元前191年,劉盈廢除了限制思想文化發展的《挾書律》。娶張敖的女張氏為皇后。  公元前188年八月,劉盈駕崩,太子劉恭繼位。 七、簡要分析:將門非虎子,卻是好皇帝。俗話說:「將門虎子」。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但繼承他皇位的漢惠帝劉盈,卻是一個生活在母親擅權陰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業績寥寥無幾,不過對於資質淺薄的漢惠帝而立言,他只要保證堅決執行父親創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盡職守,就可國泰民安了。的確,漢惠帝也在漢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憑這一點,漢惠也算得上是個好皇帝了。 八、受刺激而死:惠帝本來應該和後來的文帝和景帝一樣應該有更大的作為,但因為母親呂后,他還是過早地去世了。

有兩件事深深刺激了惠帝劉盈,使他早死。  一是皇后的選定。惠帝在做太子時因為年紀太小,所以沒有娶太子妃。等他做了皇帝,便由母親呂后選了張氏為皇后。張氏名張嫣,是惠帝的妹妹魯元公主跟張敖所生的女兒,是惠帝的親外甥女。他們的結合屬於舅舅娶了外甥女。按照現在的觀念和法律,是典型的近親結婚,但當時還是流行這種親上加親式的婚姻的。後來,因為張氏長時間沒有生育,呂后便又自作主張,叫張氏對外說自己已經懷孕,然後將一個宮中美人生的兒子據為己有,並立為太子(即後來的少帝劉恭),其生身母親卻被呂后殺死了。  惠帝的早死最重要的原因是母親呂后的殘忍。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因為寵幸很多的後宮姬妾,冷落了呂后。這使呂后非常嫉恨,等劉邦死了,自己當了太后,便對以前的姬妾們進行迫害,有時竟達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對於原來曾威脅惠帝太子地位的戚夫人,呂后的報復讓她自己進入了遺臭萬年的行列:先是讓人拔光戚夫人的頭髮(當時男子剃掉頭髮都是一種侮辱的刑罰,對女子就更是一種極重的侮辱了),然後戴著枷做舂米的重體力勞動。後來,將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騙到長安用毒酒殺死。這還不夠,呂后又殘忍地將戚夫人的四肢砍斷,挖去眼睛,熏聾雙耳,灌藥使她變成了啞巴,最後扔到了茅房,稱之"人彘"(即像豬的人)。戚夫人在茅坑裡爬了三天才死去。  呂后讓劉盈見"人彘",劉盈嚇得臉色大變,大叫:「這不是人做出來的事!我是你的兒子,我沒臉再掌管天下了!」惠帝,在看到那個"人彘"並知道是戚夫人後,受到極大刺激,痛哭不止,此後便生病了,長達一年之久。惠帝也不再上朝處理政務,每天就是飲酒作樂,迷戀後宮,幾年後死去。  在公元前188年,即漢惠帝七年,年僅二十三的惠帝去世,謚號"孝惠","孝"意即孝子善於繼承父親的事業。此後,漢朝皇帝的謚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只有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因為是中興之主而例外。惠帝死後葬在安陵,在現在西安附近。劉邦共有8個兒子,劉盈是其次子,生於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屬虎,其母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劉邦病死,五月,17歲的劉盈即位,是為惠帝。「惠」有「仁慈、柔順」的意思,這個謚號可謂概括了劉盈的一生。從惠帝開始,漢朝皇帝的謚號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這是因為漢朝統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無實的皇帝,在24歲的時候就過早地死去。惠帝死後,呂后又執政八年。這前後15年,是大漢王朝從建國到文景之治的過渡時期、奠基時期,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九、歷史記載: 1、《史記》: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為帝。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索隱母曰曹姬也。肥為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為趙王,薄夫人子恆為代王,諸姬子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子長為淮南王,子建為燕王。高祖弟交為楚王,兄子濞為吳王。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為長沙王。  解如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集解如淳曰:「列女傳雲周宣王姜後脫簪珥待罪永巷,後改為掖庭。」○索隱永巷,別宮名,有長巷,故名之也。後改為掖庭。按:韋昭雲以為在掖門內,故謂之掖庭也。囚戚夫人,而召趙王。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趙相徵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能蚤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集解應劭曰:「酖鳥食蝮,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犁明,孝惠還,集解徐廣曰:「犁猶比也。諸言犁明者,將明之時。」趙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陽王友為趙王。夏,詔賜酈侯父追謚為令武侯。○索隱令音齡。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孝惠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酖,置前,令齊王起為壽。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為壽。太后乃恐,自起泛○索隱音捧泛也。孝惠卮。齊王怪之,因不敢飲,詳醉去。問,知其酖,齊王恐,自以為不得脫長安,憂。齊內史士◇集解徐廣曰:「一作『出』。」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集解如淳曰:「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百官表列侯所食曰國,皇后、公主所食曰邑,諸侯王女曰公主。」蘇林曰:「公,五等尊爵也。春秋聽臣子以稱君父,婦人稱主,有『主孟啗我』之比,故云公主。」瓚曰:「天子女雖食湯沐之邑,不君其民。」○索隱啗音徒濫反。按:主是謂里克妻,即優施之語,事見國語。孟者,且也,言且啗我物,我教汝婦事夫之道。此即婦人稱主之意耳。比音必二反。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為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為王太后。◇集解如淳曰:「張敖子偃為魯王,故公主得為太后。」呂后喜,許之。乃置酒齊邸,□正義漢法,諸侯各起邸第於京師。樂飲,罷,歸齊王。三年,方築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隱按:漢宮闕疏「四年築東面,五年筑北面」。漢舊儀「城方六十三里,經緯各十二里」。三輔舊事雲「城形似北斗」也。諸侯來會。十月朝賀。  七年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集解皇甫謐曰:「帝以秦始皇三十六年生,崩時年二十四。」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集解應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正義解,紀賣反。言哭解惰,有所思也。又音戶賣反。解,節解也。又紀買反,謂解說也。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正義毋音無。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集解漢書云:「葬安陵。」皇覽曰:「山高三十二丈,廣袤百二十步,居地六十畝。」皇甫謐曰:「去長陵十里,在長安北三十五里。」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2、《漢書》:孝惠皇帝,高祖太子也,母曰呂皇后。帝年六歲,高祖初為漢王。二年,立為太子。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賜民爵一級。中郎、郎中滿六歲爵三級,四歲二級。外郎滿六歲二級。中郎不滿一歲一級。外郎不滿二歲賜錢萬。宦官尚食比郎中,謁者、執楯、執戟、武士、騶比外郎。太子御驂乘賜爵五大夫,舍人滿五歲二級。賜給喪事者,二千石錢二萬,六百石以上萬,五百石、二百石以下至佐史五千。視作斥上者,將軍四十金,二千石二十金,六百石以上六金,五百石以下至佐史二金。減田租,復十五稅一。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皆完之。又曰:「吏所以治民也,能盡其治則民賴之,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與同居,及故吏嘗佩將軍、都尉印將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給軍賦,他無有所與。」催令郡諸侯王立高廟。廩啊元年冬十二月,趙隱王如意薨。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賜民爵,戶一級。春正月,城長安。壯二年冬十月,齊悼惠王來朝,獻城陽郡以益魯元公主邑,尊公主為太后。人井春正月癸酉,有兩龍見蘭陵家人井中,乙亥夕而不見。隴西地震。夏旱。郃陽侯仲薨。秋七月辛未,相國何薨。耐蛄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夏五月,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長安六月,發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秋七月,都廄災。南越王趙佗稱臣奉貢。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張氏。春正月,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裾擼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長樂宮鴻台災。宜陽雨血。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丙子,織室災。五年冬十月,雷;桃李華,棗實。城長春正月,複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夏,大旱。秋八月己丑,相國參薨。九月,長安城成。賜民爵,戶一級。六年冬十月辛丑,齊王肥薨。令民得賣爵。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夏六月,舞陽侯噲薨。起長安西市,修敖倉。七年冬十月,發車騎、材官詣滎陽,太尉灌嬰將。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蝕之。夏五月丁卯,日有蝕之,既。秋八月戊寅,帝崩於未央宮,年二十四。九月辛丑,葬安陵。贊曰: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矣。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曹呂太后虧損至德,悲夫! 十、后妃子女:  后妃  皇后張嫣  兒子  漢前少帝劉恭  淮陽王劉強(強音qiáng)  常山王劉不疑  襄城侯劉山,後改封常山王,並改名劉義;即帝位為漢後少帝後,改名劉弘  軹侯劉朝  壺關侯劉武,後改封淮陽王  (註:對於劉弘等人是否真的不是漢惠帝的兒子,有爭論。雖然《史記》等著作說劉弘等乃呂雉殺其生母,命劉盈收為自己的兒子。但有觀點認為這不能說明劉盈不是劉弘等人生父,認為是漢惠帝與宮女生下的孩子,可能是朝臣害怕少帝成人後為呂氏翻案而找的託辭。) 十一、後人評價:  司馬遷  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史記·呂太后本紀》  班固  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矣。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曹呂太后虧損至德,悲夫!  ——《漢書·惠帝紀》

漢史3:呂后介紹

一、簡介  呂后(前241~前180) 名雉,字娥姁,秦代單父縣(今山東省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結髮之妻。  前202年,劉邦稱帝,封呂雉為皇后,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她是劉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  劉邦去世後,惠帝立,呂后掌權,野心勃勃。惠帝死後,她先後選立劉恭,劉弘為帝,自己掌握實權,又大封呂氏家族。  她死於前180年,時年62歲。死後,呂氏家族就被陳平,周勃一網打盡。是一位性格剛毅、有抱負、有韜略、有作為的政治家。 二、結髮劉邦  呂后是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人們對她的稱呼,她的原名叫呂雉。  呂后的家鄉是單父縣(今山東單縣)。她父親的名字由於史書沒有記載今天已經不知道了,史書只稱他為呂公。呂公有四個孩子:長子呂澤,次子呂釋之,長女呂雉,次女呂媭。呂公因為躲避仇人逃難時曾暫住在至交好友沛縣縣令家裡。後來,由於呂公對沛縣感覺不錯,便把家安頓在了沛縣。  呂公剛剛客居沛縣的時候,縣裡的官員、豪紳聽說縣令家來了貴客,便都來湊錢喝酒。負責接收賀禮的人,就是後來劉邦手下「三傑」之一的蕭何。此時,蕭何是沛縣縣令手下一名官員。這次酒宴,蕭何主管收禮。按照規定,獻錢不滿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湊錢超過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劉邦來到以後,高喊一聲「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史記?高祖本紀》),就直接來到堂上,實際上,劉邦一個子沒拿。呂公一聽「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大為驚訝,趕快起身相迎。因為「賀錢萬」在當時是個非常了不得的數字。從酒宴的規定看,出一千錢的都算是貴客,都要請到堂上喝酒。拿一萬錢,當然令人大吃一驚。從來人的身份看,比亭長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沒有「賀錢萬」。拿一萬錢,當然令人大吃一驚。從實際收入上看,秦代一位縣令的年俸也只是數千錢,至於亭長,一年的俸錢不足數千。一個亭長一次酒宴敢於「賀錢萬」,絕對是天文數字,也是不可能的事。呂公當然知道劉邦不可能「賀錢萬」,但是,呂公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他看中的是劉邦的膽量和潛在的政治家素質。所以,呂公聽到這麼一個天文數字,立即對劉邦產生了十分強烈的興趣。  呂公這個人還有一個特點,非常迷信相面。因此,他對口出大言的劉邦的面相也非常吃驚。客人都走了之後,呂公對劉邦說:我平生為人相面多極了,但從來沒有見到你這樣的面相。我有一個女兒,想許給你為妻,希望你不要嫌棄。劉邦此時還沒有妻子,一聽說有這種好事,喜出望外,馬上答應下來。但是,呂公嫁女一事呂公的老婆不答應:你平時總說咱女兒是個富貴相,要許個富貴之人家,沛縣縣令對你這麼好,他來求婚你都不答應,為什麼非要嫁給這個劉季?呂公回答:這不是你們老娘們所知道的。 ——《史記?高祖本紀》  呂公的家是呂公一人說了算,儘管他的妻子反對,但是,他的妻子並不當家;這樣,呂雉就成了劉邦的妻子。值得重視的是呂雉的態度。作為這場婚事當事人的呂雉,沒有絲毫怨言地接受了父親對自己終身大事的安排。可見,未出閣的呂后當年本是個乖巧聽話的姑娘。(資料來看,呂雉是正常出閣,那麼,呂雉嫁給劉邦之時應當不超過二十歲,劉邦此時應當是四十一歲。因此,劉邦與呂雉的年齡相差恐怕有二十一歲左右。一位不到二十歲的年輕姑娘嫁給一位比自己年長二十一歲之多的亭長,還毫無怨言,應當說此時的呂雉非常溫順、聽話。)  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呂雉則是公元前241年,兩者年齡相差應記為15歲。上面括弧內的文字實為後人推斷臆想,不夠客觀。 三、遇人不淑(語出詩經。指女子嫁了一個品質不好的丈夫。)  呂雉出嫁之時還有一個令她非常難辦的問題:劉邦已經有了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劉肥。不到二十歲的呂雉嫁給了大她十五歲的中年亭長劉邦,而且,這位亭長雖然沒有正式結婚,卻有了一位未婚生育的兒子。(在劉邦發跡之前,呂雉對劉肥沒有任何苛刻之舉,這對一位丈夫長自己二十多歲的少婦來說,實屬不易。)  呂后在未掌握國家大權之前,確有她善良溫順的一面。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呂雉有了兒子、女兒之後,還要在田中幹活。呂雉婚後還得親自下田種地,顯示了呂雉勤勞持家的一面。  1、連累入獄  劉邦做了泗水亭長之後,要負責往酈山押送服勞役的人。一次押送酈山勞役,一路上不斷有人逃亡。無奈之下,他乾脆在豐縣西邊的大澤中將剩餘還沒有逃的人全放了,並且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史記?高祖本紀》)劉邦這一說一放,反倒感動了十幾個不願逃的人,願意跟隨劉邦。劉邦就帶著這夥人跑到芒碭山(今河南永城)落草為寇了。  劉邦身為亭長,押送驪山勞工,竟然放走勞工、自己逃亡,這當然為秦法難容。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劉邦可以一走了之,呂雉卻為此下了獄。  監獄裡的生活歷來不好過,呂雉進了秦代沛縣的監獄也好不到哪兒。監獄之中大問題之一是獄卒對呂雉不禮貌,呂雉在獄中為劉邦究竟受了什麼罪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沛縣監獄中有一個叫任敖的獄卒,平日和泗水亭長劉邦的關係挺鐵。任敖看見獄卒虐待呂雉,一怒之下打傷了那個虐待呂雉的獄卒。這一下子,沛縣監獄的獄卒再也沒有人敢於欺侮呂雉了。(任敖打傷虐待呂雉的獄卒,說明呂雉在沛縣監獄之中受過虐待呂后掌權之時,任敖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是常委級的幹部。)  2、顛沛流離  漢二年四月,劉邦在平定三秦之後,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今徐州)。此時的項羽正在齊地忙於平叛,劉邦趁虛而入打進了西楚國都彭城。劉邦此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消滅項羽集團;二是要接走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但是,劉邦到了彭城之後,並沒有急著接親人,反而在彭城忙於接收項羽從秦朝都城帶走的美女、財寶。項羽的主要謀士范增曾經給劉邦下過一個定論:「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史記?項羽本紀》)貪財好色,劉邦打到彭城之後的表現驗證了范增的評價。  等到項羽殺回彭城,劉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屬,但是,此時項羽也已派人去找劉邦的家屬。劉邦的家屬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項羽來人之前已經躲起來了。結果,劉邦派來接家屬的人沒有找到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項羽派來找劉邦家屬的人也沒有找到。不僅如此,而且劉邦的父親、妻子和兒子、女兒還在忙亂中相互走失了。  3、人質生涯、歷經磨難  劉邦的父親、妻子從小路去找劉邦,結果正好遇上項羽的軍隊,成了項羽的俘虜,被迫成為人質。  劉邦的兒子(後成為漢惠帝)、女兒(後成為魯元公主)幸運地遇到逃亡中的劉邦。此一對兒女跟劉邦一同乘車逃亡。但項羽的軍隊追得非常緊迫,劉邦嫌自己的兒女增加了車的負重,三番五次踹他的兒子、女兒下車。總算有大臣屢次相助,呂后的兒女才逃出性命。  呂雉與劉邦之父劉太公卻從此在項羽的軍營中做了二十八個月的人質。而且,呂雉在為人質的兩年多時間內,還遇到了一場災難。  漢四年,劉邦、項羽滎陽對峙之時,無奈的項羽忽發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脅。項羽的目的是想藉此機會要挾劉邦,逼迫劉邦投降。劉邦不吃這一套,竟然嬉皮笑臉地對項羽說:我和項羽都受懷王的命令伐秦,又結拜過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著一塊兒喝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大怒,要烹太公,幸虧項伯從中斡旋,項羽才未殺太公。  這件事雖然史書記載的是殺太公,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呂后能躲得過去嗎?絕對不可能躲過去!項羽一旦感到絕望——人質不能起到威懾劉邦的作用,他豈能白白為劉邦養著劉邦的老婆?這場危機由於項伯相救,說了一番殺太公沒有任何作用,只能使兩家的仇結得更深之類的話,項羽才平息了怒氣。太公得以躲過一劫,呂后也因此得以躲過一劫。  劉邦雖然在做漢王之時已經寵幸上了戚夫人,但是,劉邦不解決呂雉的問題可以,但他不能不想辦法解決其父做人質的問題。因此,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了兩年多之後,由於項羽軍糧短缺,不得不同意劉邦漢五年十月提出的鴻溝議和。劉邦利用鴻溝議和的騙局,誘騙項羽放回了做了兩年零四個月人質的劉公和呂雉,然後撤兵。  劉邦在得到被扣兩年多的老爸和老婆後,立即撕毀協議,追殺項羽。但是,不管劉邦如何欺騙項羽,鴻溝議和終於使呂雉回到了漢營。  呂雉對楚漢戰爭的貢獻是他為劉邦做了兩年零四個月的人質。這是呂雉為劉邦做出的重大犧牲,也是呂后在劉邦死後執掌朝政的政治資本。歷經磨難,回到老公身邊的呂雉卻發現劉邦身邊早已有了寵幸的戚夫人。「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史記?呂太后本紀》)此時的呂后因為年齡長於戚夫人,常常作為留守,伴在劉邦身邊的是那位年輕貌美的戚夫人。  由於在此之前呂后已經和劉邦長期分居,呂后作為人質被放回後仍然與劉邦分居,因此,呂后此時已經很難見到劉邦了。兩人的關係也因此更加疏遠。呂雉必然學會直面情敵。此時的呂雉有多大?我們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呂雉不足二十歲時嫁給劉邦,一年之後生漢惠帝劉盈,第四年劉邦起兵反秦離家出走,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楚漢相爭,到鴻溝議和之時,呂后才與劉邦重逢,離初婚已經十年。因此,此時的呂后應當是不足三十歲。這十年夫妻,呂雉和劉邦共同生活了不到三年,劉邦就在芒碭山落草,接著是反秦三年,滅項四年。等到呂雉再回到劉邦身邊,劉邦不但有了新寵,而且又有了另一個寵愛的兒子劉如意(劉邦和戚夫人所生)。不到三十歲的呂后此時只能默默地當一個「留守太太」。  歷史上權勢顯赫的一代女主,在個人感情生活上並不如意。當人們抬頭仰望著權傾天下的一代「女皇」時,誰能知道這位「女皇」有多少幸福感?劉邦寵幸戚夫人,恩恩愛愛;呂后從劉邦反秦開始,就與劉邦再無見面,七年後她才回到丈夫身邊,但是,她已經是「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4、奪嫡風波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史記?呂太后本紀》)」  劉邦寵愛貴妃戚姬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他想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  中國傳統,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劉邦廢太子之事引發了兩個方面的強烈反應:  第一個做出強烈反應的是朝中大臣。張良、周昌、叔孫通等朝中大臣都堅決反對廢長立幼。  其中,叔孫通於漢十二年勸阻劉邦廢立太子時的一番話最具代表性:太子天下本。本一揺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為代表的朝臣們看重的正是制度治國,他們認為:一旦制度遭到破壞,後果不堪設想。張良、周昌等大臣們的反對皆緣於此。  《史記?張丞相列傳附周昌傳》記載了有關呂后「跪謝周昌」的故事。周昌是劉邦任泗水亭長時的老部下,跟隨劉邦一塊兒起兵。他的哥哥周苛還是一位烈士,為守衛滎陽被項羽所殺。周昌堅決反對劉邦廢長立幼。劉邦問周昌廢立太子一事,周昌口吃,說話結結巴巴,但是,他一聽劉邦要廢長立幼,非常惱火,他說:我的嘴不會說,但是,我覺得這件事絕對不可以做,陛下即使想廢太子,我也絕對不接受這個詔書。由於周昌口吃加上盛怒,所以,才有「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詔」二語。這裡的「期期」正是周昌結結巴巴說話的真實狀態(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  另一個作出強烈反應的是此事的最大受害者呂后。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史記?留侯世家》)  有人為呂后設謀,讓他找張良。呂后就讓他的哥哥呂澤劫持張良,逼著張良獻計。張良對呂澤說:皇上在戰爭困難的時候確實能夠聽我的意見,但是,現在是因為愛而要廢長立幼,這已經不是靠說能了結的事。但是,皇上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隱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長的高士;皓,白,指頭髮白)卻始終請不來,因為他們認為皇上對臣下態度一貫傲慢。如果你們想個辦法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太子,讓他們天天陪著太子,特別上朝之時陪伴太子,皇上一定會看見。皇上知道「商山四皓」輔佐太子,也許會有一用。呂后立即付諸實施。呂后派呂澤讓人帶了太子的親筆信,還帶了一份厚禮,請「商山四皓」出山,這四位高士竟然全來了(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史記?留侯世家》)  漢十二年,劉邦平定黥布叛亂結束,但是,劉邦也在這次平叛中第二次受到致命箭傷。而且,由箭傷引發的疾病更加嚴重。此時的劉邦已經預感到人的生命是有盡頭的;因此,劉邦廢立太子的願望也更加強烈了。張良勸阻無效,託病不再上朝。作為太子太傅的叔孫通以死相諫,劉邦假裝聽從,實際上廢立太子的想法毫無改變(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史記?留侯世家》)。  一次朝宴,高祖劉邦發現太子身邊有四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鬍鬚、眉毛都白了,服裝、帽子非常講究。高祖很奇怪,就問他們:你們是誰?四位老人上前回答,並各自報了姓名: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劉邦聽說後大為吃驚:我請你們多年,你們逃避我。現在為什麼要隨從我的兒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輕視讀書,又愛罵人。我們堅決不願受辱,所以才因為恐懼而逃亡。如今聽說太子仁孝恭敬,愛護天下讀書人,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說:煩請諸位好好替我照顧好太子。四位老人敬完酒,離去。劉邦看著離去的四位老人,指著他們對戚夫人說:「我想更換太子,但是,他們四位高士都來輔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難以撼動了啊!呂后真是一位好主子啊!戚夫人聽說後,立即失聲痛哭,劉邦說:為我跳一曲楚舞,我為你唱一首楚歌。歌詞說:鴻鵠高飛啊,一飛千里。羽翼已成啊,橫渡四海。橫渡四海啊,還能作什麼。即使有弓箭,對於高飛的鴻鵠還有什麼用呢(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翩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史記?留侯世家》)。  從此之後,劉邦再也不提廢立太子之事。 四、功績政績  漢高祖十一年春,淮陰侯韓信謀反,呂后與蕭何用計,誅殺韓信。同年三月,梁王彭越謀反,劉邦將其廢為庶人、削職流放蜀地。途中遇呂后,彭訴說無罪,呂后答應為他說情,將其帶回咸陽。她抱怨劉邦:「你把彭越放走,等於放虎歸山。」劉邦遂將其處死,並夷其三族。劉邦稱帝八年間,呂后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對鞏固漢朝統一政權起了重要作用,並為她日後掌權作了充分準備。  呂后當政時期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后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事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  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駕崩。17歲的劉盈即帝位,呂雉為太后。劉盈年幼仁弱,大權操在呂太后手中。  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燒耳,給她吃啞葯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任其哀號,名為「人彘」( 「彘」就是豬的意思)。且讓惠帝劉盈觀看。劉盈知道所謂「人彘」其實是戚夫人後,受到強烈刺激,不滿其母的殘忍,棄理朝政。  前188年,惠帝劉盈憂鬱病逝,立(前)少帝劉恭,呂太后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為中國皇后專政的第一人。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有怨言。  前184年,呂后遂殺少帝劉恭,立劉弘為(後)少帝,呂太后照舊臨朝天下,所以劉弘不稱元年。  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后,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  呂太后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在採取「無為而治」,鞏固西漢政權的同時,首先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重用其寵臣審食其。然後布置黨羽,大封諸呂(就是呂后的娘家人)及所愛後宮美人之子為王侯。隨後殺掉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右丞相王陵堅決反對封諸呂為王的政策,堅持高祖與大臣的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呂太后不高興,就讓他擔任皇帝的太傅,奪了他的丞相職權。王陵只得告病回家。然後又讓審食其為左丞相,居中用事。陳平、周勃雖然不服,也只好順從。審食其不處理左丞相職權範圍內的事情,專門監督管理宮中的事務,像個郎中令,呂太后常與他決斷大事,公卿大臣處理事務都要通過審食其才能決定。呂后這些做法遭到劉氏宗室和大臣的激烈反對。  呂太后追封他已故的兩個哥哥,大哥周呂侯呂澤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以此作封立諸呂為王的開端。呂后元年(前187年),封侄呂台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父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將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封劉章為朱虛侯,封呂釋之的兒子呂種為沛侯,封外甥呂平扶柳侯。呂后二年,呂正呂台去世,謚號肅王,封其子呂嘉代呂台為呂王。呂后四年,又封其妹呂媭為臨光侯,侄子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呂后先後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后病重,她臨終前仍沒有忘記鞏固呂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時,下令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產統領南軍。並且告誡他們:「高帝平定天下以後,與大臣訂立盟約:『不是劉氏宗族稱王的,天下共誅之。』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和大臣憤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輕,大臣們可能發生兵變。所以你們要牢牢掌握軍隊,守衛宮殿,千萬不要離開皇宮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前180年八月一日,呂太后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呂后陵位於陝西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鄉三義村,在高祖長陵東南200米處。陵高32米,底邊東西160米,南北131米,呈覆斗形。由於陵地建築在渭水北岸的高原邊緣,遠望如同山丘,顯得異常雄偉。  呂后崩後留下詔賜給各諸侯黃金千斤,將、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階賜給黃金。大赦天下。讓呂王呂產擔任相國。讓呂祿的女兒做皇后。由於呂后當政時期培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從而加劇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後,馬上就釀成了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流血鬥爭。呂太后沒有完成她的政治計劃就去世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驟然激化,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呂太后當政十五年,推行約法省禁、與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幾件大事:叫各郡縣推舉優秀農民,予以勉勵,減輕賦稅,改秦稅什收其伍為什伍稅一;允許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遷徙他鄉的農民回到家鄉,並歸還田宅,官吏不得因其過去有不法行為打罵或歧視;釋放奴婢,回鄉從事農耕,官吏不得干涉;裁減大批軍官士卒,轉業還鄉,優先給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廢秦時因株連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使邊境安定。這些政策的實施,緩和了內外矛盾,刺激了生產發展,增強了漢王朝的國力。  《史記》評價說:「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亂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呂后先後掌權達十五年,稱制時出現五星連珠(一種天象,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星排成一條直線,古人認為出現這種天象是順應天命),但是史書沒有記載。總之,呂后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統治者。五、歷史作用  《史記》記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主謀誅殺韓信、彭越,逼反英布並最終滅而殺之。這三件事情都發生在劉邦去世的前一年。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都是著名戰將,為劉邦奪下了大半江山,劉邦登基作皇帝後,均被封為王爵。三人國土廣大、民口眾多,是當時一等一的封王大國。  劉邦去世時,呂后曾封鎖消息,四天密不發喪,與其幸臣審食其密謀誅殺眾將領。這一密謀後來走露風聲,被人勸阻。但已經足以威攝群臣,使得那些如狼似虎的將領們乖乖地隨著呂后的指揮棒轉,順利渡過一段危險期。  呂后不僅主謀誅殺大臣,還對劉邦的子孫們痛下殺手。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分別是劉肥、劉盈(即漢惠帝或稱孝惠帝)、劉如意、劉恆(即漢文帝或稱孝文帝)、劉恢、劉友、劉長、劉建,其中只有劉盈是呂后親生。呂后掌權後,先是毒殺了劉如意,然後又因小事想對劉肥故伎重演,被劉肥識破,劉肥設計自保逃過一劫。後來,呂后又設計餓殺劉友,迫使劉恢自殺,劉建病死只留下一個兒子,也被呂后派人殺掉。沒有受到呂后威脅的只有劉恆和劉長二人。實際上,連親生的兒子劉盈也是間接死於呂后之手。總起來說,劉邦的八個兒子中,直接或間接死於呂后之手的有四人,另有一人病死後被呂后絕了子孫根。沒有受到損傷的只有劉肥、劉恆和劉長三人。  呂后不遺餘力地迫害劉邦的子孫,除了女性任性的行事風格使然之外,目的之一就是奪取他們的封地,用以分封她的娘家人,以壯大呂家勢力。事實上,呂后也確實幾乎奪得了劉家天下。但結果卻是,在接下的政變中,呂姓一族被大臣們盡數誅殺,連呂后的親生子劉盈一支也被捎帶著趕盡殺絕。  呂后謀誅眾將的想法顯然是略帶神經質的直覺思維的結果,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劉邦登基作皇帝後之初,因為歷史的原因封了七個異姓王爵,以及一大批侯爵,各個王侯都有自己的國土和人口,其稅賦用來供養王侯,可以繼承。侯爵勢力小,最多不過一兩個縣城、兩三萬戶人家而已。王爵至少封有幾個縣城及其人口,並且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劉邦的中央政府至多派幾位官員擔任各個王爵政府之中的首腦。王爵勢力巨大,難以約束,給大漢皇朝的穩定帶來巨大潛在威脅。可能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劉邦才與眾將殺白馬為盟,約定「非劉不封王,無功不封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劉邦雖貴為皇帝,但與其部下的關係並非絕對服從式的上下級關係,劉邦只是身兼國王(中央直轄土地及其民眾)和聯盟老大兩職的盟約長而已,其政治角色介乎於春秋戰國時的霸主和秦始皇帝兩者之間。劉邦為政時期,中國的社會組織形式基本上回復到春秋戰國時的分封制,劉邦的改朝換代並沒有衝擊到自黃帝以來的分封制。  呂后的所作所為,使許多封國都沒有能夠充分發展壯大起來,實質衝擊了分封制賴以存在的時空條件,嚴重削弱了分封制度,為漢景帝削藩和漢武帝推恩令並剝奪王侯軍政大權等行動奠定了基礎。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分封制度發生本質變化,被封王侯只享受其封地上的稅賦,沒有對其封地的行政管理權。如果沒有呂后的這一番作為,縱然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怕也難以完成中央集權制大帝國的構建工程。所以,呂后對中華社會發展史的影響作用,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她是中國分封制的掘墓人!

漢史4:漢惠帝與漢文帝之間的兩個皇帝

漢惠帝死後,完全由高後呂雉當政,期間呂雉立過兩個皇帝,歷史上稱前少帝、後少帝:

一、西漢第三位皇帝:(前少帝)劉恭(可能是惠帝之子) 1、在位時間:公元前188年九月至公元前184年八月,共4年。 2、生卒: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84年。 3、生平:公元前188年,皇太后呂雉命惠帝皇后張嫣(張敖與魯元公主的女兒,惠帝的外甥女,皇太后呂雉的外孫女。)收養他人嬰兒劉恭(此人也可能是惠帝宮女所生),立為太子,並殺其生母。惠帝死後,劉恭登基。 呂雉從此成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並分封自己娘家人為王,極力擴展呂氏的勢力。公元前184年,還是個孩子的劉恭在知道了自己身世真相後,揚言要報復。呂雉得知後,將他囚禁,對外聲稱皇帝重病,拒絕接見任何人。呂雉又對朝臣說皇上重病,無法治理國家,應有人接替,得到朝臣肯定。於是,劉恭被廢黜,不久被處死。

二、西漢第四位皇帝:(後少帝)劉弘(惠帝劉盈子。原名劉山、劉義) 1、在位:公元前184年五月至公元前180年七月,約四年 2、生卒:公元前192年八月至180年九月,終12歲。 3、生平:公元前187年四月廿八,惠帝子劉山被封為襄成侯。公元前186年七月,常山王劉不疑死後,劉山接爵位,改名劉義。 公元前184年五月,呂雉命常山王劉義繼任帝位,並改名為劉弘。但仍由太皇太后呂雉臨朝聽政。 公元前180年七月,呂雉死。呂氏家族勢力被周勃、陳平等人剷除。政變的朝臣們認為,(少帝)劉弘、(梁王)劉太、淮陽王、常山王等人並非惠帝親生,應當廢黜。後將高祖與妃子薄氏所生(代王)劉恆立為帝(即文帝)。劉弘等人被殺。

漢史5:呂后大封諸呂以及周勃等人蕩滌諸呂

一、呂后大封諸呂

公元前188年八月,呂后唯一的兒子,漢惠帝劉盈駕崩。史書稱系抑鬱而終。對惠帝的死,呂后是哭而不泣。張良有個兒子叫張辟強,當時只有15歲。張良在惠帝初年就死了,等到惠帝去世的時候,張辟強已經在皇宮中做官了。15歲的張辟強就跟陳平講了一番話,他說,你知道太后為何哭而不泣嗎?陳平說,不知道啊,張辟強就說一定是因為惠帝沒有壯子,太后非常畏懼你們這些大臣的緣故,我建議你們這些大臣:一,讓太后的幾個侄子,去掌管京城的軍隊;二,讓諸呂,就是呂氏家族的人到宮中去掌權。這樣,太后才放心,你們才能避免一場災難。陳平作為宰相,讓他提議把漢朝的軍權交給呂氏家族。陳平竟然同意,馬上就向太后報告,要求讓太后的侄子去執掌京城衛戍部隊南北二軍。  南軍是駐紮在京城南郊的軍隊,北軍駐紮在京城北郊。誰掌管了南北二軍,誰就等於控制了整個京城,也就控制了整個朝政。本來這個南北二軍都歸太尉周勃總管,太尉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陳平向呂后提出這個意見後,呂后欣然同意。讓侄子呂祿掌握北軍,侄子呂產掌握南軍。呂家控制了南北二軍後,呂后再哭兒子的時候,淚也下來了。陳平這種做法,遭到了後人的詬病。陳平被後人指責為謀身不謀國,安呂不安劉。  在掌握了軍權,安排了惠帝的喪事以後,呂后緊跟著行動就來了。呂后和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以及太尉周勃商量給異姓封王的事情。右丞相王陵反對,王陵說,這樣做違背了白馬盟誓(高祖曾經和大臣們刑白馬,殺了一匹白馬,用白馬的血塗在口上,表示信守諾言,諾言就是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否則,天下共擊之。)右丞相反對,呂后碰了一鼻子灰。轉過來問左丞相,然後問太尉,他們兩個人這樣回答:當高皇帝打下天下,分封他的劉姓的子弟為王;現在,是太后主掌天下,封呂氏為王,這是合情合理的,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呂氏一聽,心裡非常高興。 下朝以後,王陵責問陳平、周勃,說當年白馬盟誓的時候,你們倆都在場,為什麼今天不堅守高皇帝當初的盟約?陳平笑了笑,回答說,今天在朝堂之上,當面頂撞太后,我們確實不如你,但是,反過來,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你也不如我們。 王陵其人,和劉邦是同鄉,他是沛縣人。當年,他是沛縣的一個豪強,年齡比劉邦還長。劉邦當年對王陵就像對兄長一樣,侍奉王陵。劉邦起兵以後王陵也起兵了。後來,有一次劉邦跟項羽作戰,王陵歸順了劉邦。項羽就把王陵的母親抓起來了,逼著王陵的母親寫降書,叫她的兒子投降,歸順項羽。王陵派了一個使者來了,王陵的母親見到使者後說,你告訴我兒子,漢王是一個忠厚長者,一定要叫我的兒子,好好地輔佐漢王,我不會拖累我的兒子,說完以後,王陵的母親就自殺了。王陵這個人很耿直,他母親叫他忠於劉邦,他也確實是如此。 過了沒幾天,呂后就想了一個辦法。惠帝死了以後,呂后在惠帝後宮的兒子中間,找了一個小皇帝劉恭,歷史上叫前少帝。呂后說,前少帝年幼,讓王陵去做前少帝的太傅(相當於皇帝的老師),太傅的行政級別比丞相還高,地位高,但無實權。所以,實際上是讓王陵把右丞相的權交出來。王陵很生氣,乾脆就請病假,不上班了。幾年以後,王陵就死了。  奪了王陵的相權後,呂后把她認為忠於她的陳平,由左丞相升為右丞相,騰出左丞相的位置,她任命了她非常親信的審食其。  呂后在掌握了君權,排除了王陵之後,她第一步做的,就是封了她的一個哥哥,她的長兄,呂澤,這個人在高祖八年就死了,死的時候是個侯,他有軍功,被劉邦封為侯。呂后追封他為悼武王,追封了一個死去的呂氏的王,這實際上是在破壞非劉不王的白馬盟誓。這當然是投石問路,看看大家的反應。結果大家沒什麼反應。  第二步,她封了自己的女婿,也是劉邦的女婿,魯元公主的丈夫張敖為魯王。這也是破壞白馬盟誓,大家還沒什麼反應。  同時,呂后一方面連續封了功臣派里的幾個人為侯,一方面又封了皇族派里的劉章為朱虛侯。劉章是劉邦的長子齊王劉肥的兒子,他是劉邦的孫子。在劉邦的孫子輩中間,齊王劉肥的三個兒子都很優秀。所以,齊王這一支,在劉邦的後代中間,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封了劉章為朱虛侯,還把他從齊地調到京城長安來,在皇宮做官,叫他入宿宮中,表示對他的信任。  呂后還採取了一個措施,就是把他侄子,呂祿的女兒,許給了劉章做妻子,這劉章也娶了一個姓呂的老婆。幾任趙王,都是娶了姓呂的老婆,最後都遭了殃,就看劉章是否能逃過這樣的命運了。 安撫了功臣派,安撫了皇族派,呂后就開始逐步地封諸呂為王了。首先是在呂后元年,封了她的侄子呂台為呂王。封地是在齊國。齊國第一任齊王是劉肥,當初齊國非常大,72座城池,六個郡。後來,這六個郡里的城陽郡叫劉肥萬般無奈地獻給了他那個小媽,魯元太后。呂后封呂台為呂王的時候,又從齊國挖了一個濟南郡,封給呂台。

不過呂台沒有福氣,封了呂王的當年11月就死了,王位由呂台的兒子繼承。但是呂台的這個繼承呂王位的兒子很不爭氣,在呂王的位置上,做了很多歹事。最後呂后也覺得太不像話了,太給呂家丟人了。呂后六年,就把他廢了。重新封另一個侄子呂產為呂王。在呂氏宗族中間,呂產是個重要級的人物。呂產做呂王沒幾年,又被調到梁國去做梁王了。原來的梁王是劉恢。梁王劉恢是高後七年的二月被召到趙地做趙王,到六月就自殺的。梁王的位置一騰出來,就給了呂產。等到劉友、劉恢、加上前面的劉如意,三任趙王都死了以後,右丞相陳平向呂后建議,說三任趙王都去世了,目前,侯爵中間,功勞最大的,地位最尊貴的是太后的另一個侄子呂祿,他要求把呂祿改封為趙王。所以,高後七年,呂后封了兩個呂姓王,一個是梁王呂產,一個是趙王呂祿。而且這一年燕王劉建也死了,燕王的兒子被呂后殺了。第二年,高後八年,呂后又封了她的侄孫子呂通去繼任燕王。這樣,呂姓就有了三個王: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呂后的上述打壓、殺戮劉姓諸王和大封呂姓諸王的做法,在惠帝期間表現得還不十分惡劣,是在惠帝去世後,惡劣地表現出來了。這激起了功臣元老派和劉姓皇族派的強烈不滿。呂后的做法,都是把姓劉的一個王給整死,封一個姓呂的,再整死一個姓劉的,又封一個姓呂的。 有一次酒宴,呂后召集了當時朝中的大臣。除了功臣以外,有很多呂姓王族的人參加。呂后指令讓朱虛侯劉章做酒司令。朱虛侯劉章說自己是將門之種,他向太后提一個要求,整個酒宴,請允許按軍法行事。這個時候,劉章是20歲。  在酒宴的進行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十分活躍,敬酒、唱歌、跳舞。劉章看來繼承了劉邦的傳統,能歌善舞。劉章還向呂后一個建議允許他說一說種莊稼的事。呂后一聽就笑了:要說種地,你爹可能還懂一點,你生下來,就生在一個王侯之家,你懂什麼種地?劉章說,我還真懂得。太后一聽,就讓他說。劉章就唱了一首歌,這個歌很短,四句話: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此歌的意思是:種莊稼的時候,地要挖得深一點,苗要栽得密一點;但是,等到莊稼長出來要定苗的時候,要拔掉很多苗,不能讓它太稠了;除去一點,留下來一點,凡是不是我種的,我都要把它除掉。劉章的這個歌的意思是,要多生子弟,分到各地去做王,不是我們姓劉家的,都要一個一個剔除掉。朱虛侯劉章唱完以後,在座的人一聽都傻了,都知道朱虛侯唱這個歌什麼含義。而這時候,呂后的反應卻是默然。呂后沒有處罰他。可能因為劉章娶的是呂祿的女兒。呂祿這個時候,是呂后最倚重的兩個侄子之一。一個呂產,一個呂祿,是呂后非常器重的侄子。 緊接著在這個酒宴上,又發生了一件事。酒喝的時間長了,有一個呂姓家族的人酒喝多了,喝醉了,就想逃席,想跑;劉章一看,拔出配劍把那個姓呂的給殺了。殺完以後,他找呂后報告,說有一個人竟然不遵守酒宴的規定,已按軍法把他殺了。這一說,所有在座的人全部呆了。呂后也傻了。但是,呂后不能夠處罰劉章,劉章已經向她聲明過了,按軍法從事,她也答應了。 這一次酒宴,可以說是皇族派大出了一口惡氣,讓功臣派也對朱虛侯劉章另眼相看,呂氏外戚派,看見劉章以後,心裡都發怵。 總之,在呂后的支持下,呂家的人權勢熏天,不可一世。 然而,自然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隨著呂后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大不如前了。不知這棵保護呂氏的大樹能挺立到幾時? 公元前180年三月中旬,呂后去舉行了一次消災祈福的祓(fú)祭。在回來的路上,忽然看到一個像是黑狗的東西撞到她的腋下,忽然又不見了。呂后心裡很不舒服,就讓人占卜,占卜的人說是趙王劉如意在作祟。從此,呂后得了腋下疼痛的病。 呂后開始考慮安排她的後事。呂后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親外孫張偃。魯元王張偃是張敖跟魯元公主的兒子,當時年紀還小,又老早死了父母,孤單勢弱。呂后封張敖前妾所生的兩個兒子,封張侈為新都侯,張壽為樂昌侯,來輔佐魯元王張偃。接著又封張釋為建陵侯,封呂榮為祝茲侯。宮中宦官里擔任令和丞的都封為關內侯,食邑五百戶。 到七月中旬,呂后日益病重。呂后任命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梁王呂產統領南軍。呂后又告誡呂祿、呂產說:「高帝平定天下後,曾和大臣們立下誓約,說:『不是劉氏子弟卻稱王的,天下共同誅討他。』現在呂家的人被封為王,大臣們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皇帝年輕,大臣們恐怕要作亂。你們一定要握住兵權,保衛皇宮,千萬不要為我送喪,不要被人所制服。」 呂后病重去世,留下詔書,賜給每個諸侯王黃金千斤。將、相、列侯、郎、吏等都按位次賜給黃金。大赦天下。封呂王呂產為相國,立呂祿的女兒為皇后。呂后安葬以後,左丞相審食其做皇帝的太傅。 呂后的後事安排還是非常妥當的,讓呂家的人牢牢控制了朝政,最重要的是讓呂祿和呂產控制了護衛京城的軍隊。如果呂產和呂祿能夠按照呂后的安排去做,或許歷史會出現另外一種局面。 二、蕩滌諸呂  呂后確有一個政治家的眼光跟氣度,她受了匈奴冒頓單于的侮辱後,又遭曾是項羽部將的季布的頂撞,都接受了。說明呂后其人有兇殘暴虐的一面,又有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另一面。從呂后對後事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是嚴密的。公元前180年7月,實際操控了朝政15年的皇太后、太皇太后呂雉終於去世了。 按照正史記載,在呂后入土為安不久,上將軍趙王呂祿、相國梁王呂產,這兩位把持著大漢軍政大權的重臣,就謀劃著要清洗朝中擁護劉家的大臣。(我很懷疑正史的這個記載,可能是「成者王侯」的「欲加之罪」。) 朱虛侯劉章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所以他事先知道了呂氏的陰謀,於是派人偷出長安報告他的哥哥齊王劉襄,想讓他發兵西征,劉章自己準備在朝廷里聯合大臣們作內應,以便誅殺呂氏族人,趁機立齊王為皇帝。 這裡介紹一下這個齊王劉襄。劉襄是劉邦的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大兒子,是劉邦的長孫。劉襄有兩個弟弟。大弟就是朱虛侯劉章。當年劉邦封諸侯王,封他的兒子做王的時候,劉肥是第一個封,封的是齊王。齊地是六個郡,72個縣城,可是這六個郡後來就丟了三個,先是認了一個媽,丟了一個城陽郡,到了高後二年,呂后封了她一個侄子,呂台做呂王的時候,又拿走了一個濟南郡,後來又封了一個琅琊王,又拿走一個琅琊郡。齊王劉肥當年是最大的一個封國,六個郡,幾年的光景,丟了三個,而且丟得很窩囊。 齊王劉襄聽到這個計策之後,就和他的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謀划出兵。當時各諸侯國的國相是中央政府任命的,代表中央行使各諸侯國的行政權。齊國國相召平聽到了這件事,為了阻止齊王就發兵包圍王宮。魏勃是齊國中尉,相當於齊國的公安部長。魏勃騙召平說:「大王想發兵,可是並沒有朝廷的虎符驗證。相君您圍住了王宮,這本來就是好事。我請求替您領兵護衛齊王。」召平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魏勃領兵圍住王宮。魏勃領兵以後,反過來派兵包圍了相府。召平說:「唉!道家的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正是如此呀。」就拔劍自殺了。 接著齊王讓駟君做國相,魏勃任將軍,祝午任內史,把國中的兵力全部發出。派祝午到東邊去詐騙琅邪王劉澤說:「呂氏族人叛亂,齊王發兵想西進誅殺他們。齊王把自己當作小孩子,年紀也小,不熟悉征戰之事,願把整個封國託付給大王。大王從高帝那時起就是將軍,熟悉戰事。齊王不敢離開軍隊,就派臣請大王到臨淄去會見齊王商議大事,一起領兵西進平定關中之亂。」琅邪王相信了,認為不錯,就飛馳去見齊王。齊王與魏勃等趁機扣留了琅邪王。派祝午把琅邪國的軍隊全部發出。 呂后七月病故,八月就出事了,而且是驚天大事,齊王劉襄在齊國首先起兵,其作用不亞於陳勝吳廣首舉義旗。 琅邪王劉澤被騙之後,不能返回封國,於是就哄勸齊王說:「齊悼惠王是高皇帝的長子,推求本源來說,大王正是高皇帝的嫡長孫,應該繼承皇位。如今大臣們還猶豫不定,而我在劉氏中是最年長的,大臣們是等待我去決定大計的。如今大王把我扣留在這裡,我也就不能有什麼作為了,不如讓我入關計議大事。」齊王認為很對,就準備了許多車送琅邪王入朝。 琅邪王走了以後,齊王就起兵向西進攻呂國的濟南。齊王又寫信給各諸侯王說:「高帝平定天下後,分封子弟為王,悼惠王被封在齊國。悼惠王去世,孝惠帝派留侯張良立我為齊王。孝惠帝逝世,呂后執掌朝權,年事已高,聽信諸呂,擅自廢掉和改立皇帝,又接連殺了劉如意、劉友、劉恢三個趙王,廢除了梁、趙、燕三個劉氏封國,用來封諸呂為王,還把齊國一分為四。雖有忠臣進言勸諫,可是呂后昏亂糊塗聽不進去。如今呂后逝世,而皇帝還很年輕,不能治理天下,本應依靠大臣、諸侯。可是諸呂卻隨意自己提高官職,聚兵率卒,增加威勢,脅迫列侯、忠臣,假傳皇帝之命,向天下發號施令,劉氏宗廟因此瀕臨危境。我率兵入京就是去殺不該為王的人。」 消息傳到朝廷,相國呂產等人就派潁陰侯灌嬰率軍迎擊齊王。 為什麼不派呂家的人,而派灌嬰呢?這個時候,呂祿是上將軍,掌握北軍,呂產是相國,掌握南軍,但是這兩個人,誰都不敢離開京城,他倆守住京城都戰戰兢兢不敢出來,所以他只能派人領兵去出征。而呂家實在沒能領兵打仗的人,就只能派開國功臣之一的灌嬰了。灌嬰是劉邦手下的騎兵司令,就是最後帶領五千騎兵追殺項羽的那個人。灌嬰本來是個賣布的,跟著劉邦起義以後,最後當騎兵司令,被封為潁陰侯。灌嬰有一個很大的優勢,灌嬰是15歲跟劉邦打天下,屬於小兵,年齡很小,韓信在,彭越在,黥布在,灌嬰輪不著,灌嬰屬於小字輩,但是,灌嬰有一個大優勢,年齡小,他能熬啊,把韓信熬死了,彭越熬死了,黥布熬死了,都熬死了,數著他了。你算算劉邦那些開國大將,到呂后死的時候,都死光了,幾乎沒有人了,當年的小不點,現在成了開國功臣了。灌嬰帶兵這是一件大事情。因為劉襄舉兵,呂氏才不得不把重兵派給了灌嬰。灌嬰屬於元老功臣派,他跟呂氏不是一派,但是,呂氏為什麼用他呢?第一,灌嬰能打仗,他確實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最後追殺項羽的就是灌嬰,能打,這個是很重要的,他有實地的作戰經驗;第二點,更重要的,是灌嬰在惠帝執政的七年,呂后稱制的八年,這15年中間,灌嬰是一點動靜都沒有,沒有一點動靜,就是你看不出來灌嬰有任何一點對呂后的不滿,所以,灌嬰這個人,倒還是挺有城府的一個人,他的立場那是毫無疑問,是功臣派的立場,但是,他沒有一點表現。就這一點,蒙住了雙呂,所以把這個權,交給了灌嬰。 灌嬰一拿到權,這可就好了,等於功臣派手裡有了兵權了。灌嬰的軍隊,走到了滎陽。滎陽是一個戰略要地,它是河南省豫東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脈的一個分界處。走到這兒,灌嬰就把軍隊停下來,不走了。灌嬰搞起了通敵叛變,臨陣倒戈。他派人聯絡劉襄,功臣派和皇族派,兩派聯手了,共謀諸呂。灌嬰倒戈,劉襄舉兵,形成了函谷關以外,皇族派跟功臣派聯手滅呂的局面。 灌嬰到了滎陽,和將士們商議說:「諸呂在關中握有兵權,圖謀顛覆劉氏,自立為帝。如果我打敗齊國回去報告,就是給呂氏增了實力。」於是把軍隊留駐在滎陽,派使者告知齊王及各國諸侯,要和他們聯合起來,等待呂氏發動變亂,再共同誅滅他們。齊王得知灌嬰的打算以後,就帶兵返回齊國的西部邊界,等待按照約定行事。 但是,要真正地除掉呂氏集團的勢力,必須在京城把雙呂除掉。因為大將軍呂祿掌管北軍,相國呂產掌管南軍,如果不把這兩個人拿掉,中央政府還在他們的手裡。 呂祿、呂產想要在關中發動叛亂,但在朝廷上,他們害怕絳侯、朱虛侯等人,在外面他們害怕齊、楚二國的軍隊,又擔心灌嬰背叛他們,所以想等到灌嬰的軍隊與齊王交戰後再起事,所以猶豫不決。當時,名義上是少帝弟弟的濟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以及呂后的外孫魯元王張偃,都因年紀太小未去封國,住在長安。趙王呂祿、梁王呂產各自帶兵分居南北二軍,他們都是呂家的人,列侯群臣都感到不能自保性命。 由於呂產和呂祿掌握著軍隊,太尉絳侯周勃雖然名義上是全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卻不能進入軍營主持軍務。曲周侯酈商年老有病,他兒子酈寄和呂祿很要好。絳侯周勃就跟丞相陳平商議,派人挾持酈商,讓他兒子酈寄前去騙呂祿。 於是酈寄就去對呂祿說:「高帝和呂后共同平定天下,劉氏被立為王的九人,呂氏被立為王的三人,都是大臣們商議過的,此事已通告諸侯,諸侯都認為這樣合適。現在太后逝世,皇帝年輕,而您佩帶著趙王的印,不趕快回去守衛封國,卻擔任上將軍,率軍留駐此地,讓大臣諸侯們產生懷疑。您為什麼不把將印歸還給朝廷,把兵權交還給太尉呢?也請呂王歸還相國印,和大臣們訂立盟約,返回封國,這樣齊國必然罷兵,大臣也能心裡踏實,您也可以在千里封國高枕無憂地做您的王了,這是有利於子孫萬代的好事呀。」呂祿果然相信了他的建議,準備交出將軍印,把軍隊歸還給太尉周勃。 呂祿派人把這事告知呂產和呂家的老人們,這些人有的認為可行,有的認為不行,意見不一,遲疑未決。呂祿信任酈寄,常和他一起出外遊玩打獵。一次經過他姑姑呂嬃(xū)的府第。呂媭是呂后的妹妹,樊噲的老婆。這時樊噲已死。呂嬃對呂祿大發雷霆,說:「你作為將軍卻放棄軍隊,我們呂家如今就要沒有容身之地了。」接著把所有的珠玉寶器都拋撒到大堂下面,說:「再也不替別人保存這些玩藝兒了。」一天早晨,代理御史大夫職務的平陽侯曹窋(zhú),會見相國呂產商議事情。郎中令賈壽從齊國出使回來,趁機責備呂產說:「大王早不到封國去,現在即使想走,還走得成嗎?」接著就把灌嬰與齊楚聯合,準備誅滅諸呂的事情全部告訴了呂產,催促呂產趕快進宮。曹窋聽到了這些話,立即跑去告訴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周勃想進入守衛呂后所居長樂宮的北軍,因為長樂宮原為呂后所居,是諸呂的活動中心,而且北軍力量較強。但周勃沒能進去。襄平侯紀通主管符節,周勃就讓紀通拿著符節,假傳皇帝詔令讓周勃進入北軍。太尉又派酈寄和典客劉揭先去勸說呂祿:「皇帝命太尉主管北軍,讓您回封國去,還是趕快交出將軍印,及早離開,不然,大禍將要臨頭了。」呂祿認為酈寄不會欺騙他,就解下將軍印交給典客,把兵權交給太尉周勃。周勃拿著將印進入軍門,對軍中將士們說:「擁護呂氏的袒露右臂,擁護劉氏的袒露左臂。」軍中將士都袒露左臂,表示擁護劉氏。周勃還沒到北軍時,呂祿已經交出將軍印離開了軍營,這樣,周勃就順利控制了北軍。 然而,南軍還在呂氏手裡。平陽侯曹窋聽到呂產的陰謀,告訴了丞相陳平以後,陳平就召來朱虛侯劉章,讓他協助太尉周勃。周勃擔心呂產進宮挾持皇帝以令諸侯,就派朱虛侯劉章監守軍門,命令曹窋通知未央宮衛尉:「不準放相國呂產進入殿門。」呂產不知道呂祿已離開北軍,就進入未央宮,準備作亂,但進不了殿門,在那裡走來走去,徘徊不定。曹窋擔心不能取勝,就驅馬跑去告訴太尉周勃。周勃也擔心不能戰勝諸呂,沒敢明言殺掉呂產,就派劉章進宮,對他說:「趕快進宮保衛皇上。」劉章要求派兵,周勃給他一千多人。劉章進入未央宮,就看見呂產已在宮中。到吃晚飯的時分,劉章向呂產發起攻擊,呂產逃走。這時狂風大作,呂產的隨從官員一片混亂,無人再敢抵抗。劉章率兵追趕呂產,追到郎中令官府的廁所中把他殺掉了。 朱虛侯劉章殺掉呂產後,皇帝派謁者手持符節前來慰勞。劉章想奪過符節,謁者不肯。劉章就跟謁者同乘一輛車,憑藉謁者手中的符節在宮中驅馬奔跑,斬了長樂宮的衛尉呂更始。然後跑回北軍向太尉周勃報告。周勃起身向劉章拜賀說:「我們所擔心的就是這個呂產,因為他身為相國,又掌握著南軍,現在已經把他殺了,劉氏天下就安定了。」隨即派人分頭把呂氏的男男女女全部控制住,後來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斬殺。又將呂祿抓獲斬首,用鞭杖竹板打死呂嬃。又派人殺了燕王呂通,並廢掉了魯王張偃。接著恢復了皇帝太傅審食其左丞相的職務,改封濟川王劉太為梁王,立趙幽王的兒子劉遂為趙王。派朱虛侯劉章把誅殺諸呂的事情通知齊王,讓他收兵。灌嬰也從滎陽收兵回京。 灌嬰在滎陽,聽說魏勃本來是教唆齊王反叛的,誅滅呂氏之後,齊國也收了兵,灌嬰派人召來魏勃責問他。魏勃說:「失火的人家,哪裡有空先告訴家長然後才去救火呢?」說完就退立一旁,兩腿發抖,像是嚇得說不出話的樣子,終於沒再說什麼。灌嬰看了他半天,笑著說:「人們都說魏勃很勇敢,其實是個平庸無能的人罷了,哪會有什麼作為呢!」於是免了他的職而不治罪。魏勃的父親因善於彈琴而見過秦皇帝。魏勃在年少時,想求見齊相曹參,由於家貧沒有財力親自去疏通關係,就常常一個人半夜裡到齊相的隨身侍從門外去打掃。這位侍從很奇怪,以為是什麼怪物,就暗中等待,結果捉到了魏勃。魏勃說:「我想拜見相君,沒有門路,所以來給您打掃,想藉此來求見。」於是這位侍從就帶領魏勃去拜見曹參,曹參因而讓他也做侍從。一次他給曹參駕車,說到對一些事情的意見,曹參認為他有才幹,就向齊悼惠王劉肥推薦他。悼惠王召見魏勃,任命他為內史。起初,悼惠王有權自己任命二千石俸祿的官吏。到悼惠王去世,哀王即位以後,魏勃專斷政事,權力比齊相還大。 呂家的勢力一下子就被剷除了,天下又重新回到劉氏的手上。呂太后立的皇帝劉弘是否能繼續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呢?

漢史6:漢文帝劉恆介紹

【人物簡介】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漢朝第5位皇帝,謚號「孝文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崩,呂后分立劉恭、劉弘為帝。

呂后死,齊王兄弟興兵伐呂,周勃、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蕩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之。公元前180年登基為帝,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之在位23年成為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後世將這一時期與其子景帝執政的時期統稱為「文景之治」。【漢文帝生年考】  對於漢文帝壽命的唯一記載為《史記》注《集解徐廣》曰:年四十七。古人算虛歲,漢文帝享年為46周歲,崩於公元前157年,因此可得出:漢文帝生於公元前203年。《史記》亦載:魏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魏豹死於公元前205年,歲餘不得幸,可得:前204年,劉邦幸薄姬,十個月後,大約為前203年,漢文帝誕生!

【劉恆年表】    公元前203年,劉恆出生。  公元前197年,劉恆被封為代王。  公元前180年,劉恆被擁立為帝,是為漢文帝。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享年47歲,葬於灞陵,廟號太宗。【登基:是偶然,還是必然】  漢文帝劉恆,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治世」是治平之世,也就是太平盛世。  初封代王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庶妻薄姬所生。薄姬是吳(今江蘇蘇州市)人,秦末,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楚漢戰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也成了俘虜,後被送入織室織布。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高祖四年(前203年),她便生下了劉恆。劉邦專寵戚夫人時,薄姬基本上就沒有被寵幸過,在後宮爭寵中屬於中立派,為人謙和,誰知這正是她沒有遭到呂后暗算的一個原因。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了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  代王即位  公元前180年,高後呂雉病死,遵照呂雉的囑咐,呂產、呂祿各自住在北軍和南軍不敢離開,他們聚兵長安,妄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結成聯盟,共同誅滅諸呂。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奪取北軍於內,殺盡諸呂的所有男女成員,史稱「周勃安劉」。  諸呂被滅以後,有人提議立齊王劉襄為皇帝,他不僅是高祖劉邦的長孫,又有首先起兵反諸呂之功。但因為齊王的母舅家族勢力比較強大,大臣們害怕再來一個呂氏專權,所以被否決了。淮南王劉長也因「家母惡」被否決。  周勃和陳平主張立代王劉恆,「代王方今高祖親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這是眾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得到了贊同,於是派人去請代王。  代王劉恆見到迎請的使者後,頗為猶豫,又請母親薄太后給拿主意。薄氏不肯輕易讓兒子去冒險。母子決定先讓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長安去見太尉周勃。周勃向薄昭講明大臣們立劉恆為皇帝的真意後,劉恆這才啟程進京。  劉恆至京,丞相陳平等拜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當奉宗廟。大王,高祖長子,宜為嗣。願大王即天子位!」劉恆再三推讓之後,於高後八年(前180年)九月三十日,遂即天子位,時年24歲。劉章的弟弟東牟侯劉興居提出清除宮內的奸佞小人,於是和太僕夏侯嬰進宮,用車將後少帝載出,然後擁護著法駕去迎接皇帝,當晚,劉恆進入未央宮。  從上述史實可見,文帝登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主觀方面看:漢文帝並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宮中得勢之人,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更何況劉邦在世的兒子僅剩兩名,他又年長於淮南王劉長。他的自身條件,使他成為最佳人選。  從客觀方面看:文帝即位,實際是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相互妥協、精心謀劃的結果,是最高統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制的重新組合。在漢初,皇權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構成。三大集團既有共同利益,又各有特殊利益,而每種勢力的消長都可能引起皇權結構的變動。所以,任何勢力過度追逐自身利益,都會打破均衡,導致衝突。誅除諸呂就是這種衝突和鬥爭的結果。因為文帝母族「薄氏謹良」,即軟弱謹慎,對宗室和功臣兩大集團構不成威脅,所以才得到他們的首肯。  皇權這種結構關係,使文帝不可能推動積極有為的政策。劉恆之「勢」天生不足,必須掩飾自己的權欲,必須實行妥協的政策,以免刺激宗室、功臣集團出現過敏反映,誘發不測事件。【皇權:是分割,還是集中】  文帝劉恆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決心要儘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鞏固皇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里。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恩」: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第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后。  「威」:堅決地鎮壓兩起諸侯王的叛亂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治世:是利國,還是利民】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怎樣才能求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針指導下,歸納起來,文帝採取的措施有:  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弛山澤之禁  文帝後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是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躬修節儉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一個治世  由於文帝採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源於文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原因是多方面的:  統治者認識的改變  漢初統治者從秦亡的教訓中,第一次看到了「民」的力量,認識到這個力量雖在平時不顯現,然而絕不能忽視它。如果過分侵犯了「民」維持生存的起碼權利,「民」就不是原來的被動狀態,而要以暴力的行動顯示出它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強大力量。所以統治者就要對「民」讓步,就要順「民」心。  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  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了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  劉恆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後人的讚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佔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司法:是守成,還是改革】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現在,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制。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齊太倉令淳于公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斬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公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公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于公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制。  對漢文帝廢除肉刑,後世有許多評說,大多是認為出於「悲憐」緹縈,體現了文帝的「德政」。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誌。這一改革,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邊事:是抵禦,還是安撫】  漢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複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採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胡強」:匈奴強悍    自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  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製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採納了這個策略。  此外,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南勁」:南越強勁    在戰國秦漢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裡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尉事的趙佗自立為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后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公元前180年,呂后駕崩,文帝即位,改變扼殺政策,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儘力維持相安友好關係,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名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文帝駕崩】  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夏六月,漢文帝駕崩,享年47歲,葬於霸陵(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死後,人們給了他最美好的謚號「孝文皇帝」。所謂「文」,代表著「經天緯地」「道德博聞」「學勤好文」「慈惠愛民」「愍民惠禮」等豐富含義,這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漢文帝的政績。  文帝駕崩後,太子劉啟即皇帝位,是為漢景帝。【后妃子女】  皇后  代王王后,劉恆還是代王時便已過世,所生的四個兒子相繼病死  竇姬,兒子劉啟被立為太子後成為皇后,稱孝文竇皇后,現在多稱竇太后  妃嬪  慎夫人  尹姬  子  漢景帝劉啟(竇皇后之子)  梁孝王劉武(竇皇后之子)  代孝王劉參  梁懷王劉揖  女  絳侯公主 史書未留名,嫁給周勃之子,絳侯(食邑8180戶)周勝之,按西漢慣例,稱為:絳侯公主  館陶公主 劉嫖(竇皇后之女),嫁給堂邑侯(食邑1800戶)陳午,所以又稱堂邑公主,武帝時稱竇太主【後人評價】  司馬遷: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史記·孝文本紀》  班固: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南越尉佗自立為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   ——《漢書·文帝紀》  司馬貞:孝文在代,兆遇大橫。宋昌建冊,絳侯奉迎。南面而讓,天下歸誠。務農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罷營。法寬張武,獄恤緹縈。霸陵如故,千年頌聲。   ——《史記索隱·孝文本紀述贊》【故事傳說——親嘗湯藥的孝子】  原文: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贊詩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漢文帝劉恆,劉邦的四兒子,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推薦閱讀:

論衡校釋(東漢)王充撰 黃暉撰校釋論衡校釋卷第三
東漢時期有哪幾種官職
東漢·張衡《思玄賦》
他本是一介屠夫,目不識丁卻逆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終身死名裂
前漢紀(東漢)荀悅-前漢高祖皇帝紀卷第三

TAG:歷史 | 東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