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風光無限的武則天為何臨終要立無字碑?

揭秘風光無限的武則天為何臨終要立無字碑?

來源:人民網關鍵字:武則天;武周王朝;廬陵王;無字碑;聖紀作者:2012-05-15 10:45

  本文摘自《給歷史把脈之疑難雜案》,張程 著,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年9月

  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武則天的周王朝的最大問題是王朝血脈的傳承問題。如果把皇位傳給子女,天下等於回到了李唐皇室的手中,而傳給同133姓的人又意味著將天下交給了血脈之外的人。在傳統政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武則天花了二十年時間也想不出破解之道來。躍躍欲試的武三思等人是武家後代;李顯、李旦兩個兒子憨厚老實,為人謹慎。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從這個角度來看,精明的武三思等人相比李顯兄弟來說處於劣勢。大臣們用各自的方式勸告武則天應當將帝位傳給兒子。只有這樣,武則天在升入天國之後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孫後代的供奉。而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繼位者會去供奉、祭祀自己祖父的牌位。到那時候,作為姑母的武則天的地位是尷尬的。武則天自然知道這樣的可能性,但要她將天下拱手還給李姓,自己結束武周王朝,她又於心不忍,難於下手。她希望李家後代和武家後代能夠和睦相處,希望武周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可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百年之後的繼承人問題成為武則天的一大心病。

  公元698年,群臣奏請武則天召流放廬陵的李顯回京。有關國運的根本選擇擺在了武則天面前。大臣們群起請求召回李顯,等於集體亮出觀點,是對武則天變唐為周的無聲而又釜底抽薪的反抗。人心思唐。武則天的心病惡化了。「為什麼天下只能由男子來做帝王?」繼承人問題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歸到了這個問題。武則天不得不哀嘆,儘管自己做了女皇帝,可天下仍然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的天下。雖然武則天花了十多年時間來樹立女皇的權威,將政治制度塗抹上女性色彩,最後還是失敗了。繼承人問題的困擾證明一代女皇十多年來的性別抗爭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儘管在李氏和武氏之間難以取捨,武則天還是不得不向朝野大臣妥協,召李顯回京,立為皇嗣。

  流傳甚廣的《狄公案》有李顯回京的故事。武則天的男寵、佞臣張易之向狄仁傑詢問自保之策的內容。狄仁傑就建議張易之去勸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為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為自己免禍。丞相狄仁傑是堅定的李顯支持者。當時武則天很有意立武三思為太子,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讓廬陵王李顯取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大怒,拂袖而去。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在場的狄仁傑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彌留之際,詔令陛下監國。陛下登基,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感悟了,終於在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長安。李顯到長安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為喜,又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他人呢?」武則天就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安排大禮迎還。朝野大悅。之前有許多人多次奏請武則天迎還太子,都沒有成功。只有狄仁傑通過母子天性勸說,使得武則天下定了決心。

  《狄公案》的這個說法有很大文學加工的痕迹。但是基本史實是正確的:武則天在朝臣的勸說下,最終將廢帝、兒子李顯迎回長安,立為太子。

  繼承人確定後,武則天開始為身後政治格局進行安排。她的設想是武周王朝的政權繼續保留,李顯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繼承武家的天下。所以,武則天開始大力營造武李兩家的血脈關係,希望通過聯姻將兩家命運捆綁在一起。於是,李顯的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

  王武承嗣的兒媳;另一個女兒安樂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之前,武則天強迫侄子武攸暨殺死妻子,娶女兒太平公主為妻。通過這一系列李家和武家親上加親的聯姻,武則天天真地認為自己死後,武氏和李氏能夠榮辱與共,武周王朝也就能夠千秋萬代了。

  遺憾的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一手提拔的張柬之等人帶領武士,闖入武則天的病房,手刃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武則天喝令亂軍回營,張柬之強硬地回答:「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託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武則天吃驚地看著亂軍環繞之中的李顯、李旦,感覺到一陣暈眩。這是逼宮!武則天只覺得天暈地轉,再也無力跟兒子和大臣們理論了,只能默默地低下頭。

  接下來的幾個月,武則天看著武周王朝的旗幟落下,武氏諸王被降為公爵,看到李唐君臣粉墨登場。而她只能搬遷到上陽宮養病。每隔十天,李唐君臣都來宮中問安,他們討論的內容開始涉及武則天的評價問題。兇狠了一輩子,也風光了一輩子,武則天得到了什麼?權力像霧一般從身邊飄散,武則天什麼也沒得到,到頭來還是要面對性別帶來的巨大尷尬。如何評價腰斬唐王朝的「武周時期」,如何評價武則天的地位,最後是按照什麼規格處理武則天的喪事?實際上,這些問題在李唐君臣的心中都有答案了。他們來找武則天,是希望能夠通過武則天的口,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萬般無奈之下,武則天說出了兒子李顯和眾大臣希望的內容,並說:「我最後的要求,就是希望你們在先帝陵前給我也立一塊石碑,碑上無字!」

  無字碑

  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鐫成後高7.53米,寬2.10米,厚1.49米,總重量約一百噸。碑額有八龍垂掛,碑側各有《升龍圖》一幅。升龍長4.12米、寬1.19米。碑座陽面的線刻畫為一幅長2.14米、寬0.66米的《獅馬圖》。《獅馬圖》之馬屈蹄俯首,悠遊就食,雄獅昂首怒目,威嚴挺立。無字碑之雕刻精細,高大雄渾,不失為歷代碑中巨制。

  無字碑因其"無字"而著稱,所以歷代對於後來的刻文題字都未重視。地方志僅記有"在述聖紀碑之東。"舊志雲"于闐國貢者,向無字。金元後,往來登眺,有題詠詩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記》載:"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闊幾一丈。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等寥寥數語,而且謬誤層出,與現碑之形制尺寸及鐫刻紋飾極不相符。至於題詠內容,詳細的資料記載幾乎沒有。近代對於該碑偶一提及,不是"于闐國貢者",就是"無字的原因"和"為誰而立",很少涉及碑石題詞內容。至於究竟是因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留後人評"故不書字,或因武則天"德高望重,無法可書,留後人評"而成無字碑,均無充足的史料佐證。

  長期以來,由於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破壞,使得這塊精美的碑石上的題字已斑剝脫落,亟待保護。無字碑題詞共四十二段,陽面三十二段,始於北宋,終於明。明代以後無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維修扶直,再未有人題詞……

推薦閱讀:

武則天請君入甕治周興
為武則天獻身的第一個男人
武則天歸還李氏天下的兩大原因
15卷:女皇武則天也偏愛小鮮肉?

TAG:武則天 | 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