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批判性思維,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前言
我發現,把一件事情描述準確,這是一種能力。
「我明天上午 10:00 去你那裡。」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應該描述清楚是「十點出發」還是「十點到達」。
「今天晚上大家一起吃頓飯啊。」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應該事先聲明是「AA」還是「你請客」。
再舉個例子。微信上,經常有人主動給我發這樣的消息:「在嗎?」那麼問題來了,你是要請我吃飯還是要找我幫忙?我內心的OS是:人生苦短,別問在嗎。
就是這些簡單的本應該毫無爭議的陳述,有寫童鞋在表達的時候,卻含糊不清,以至於讓人無法獲得關鍵信息。
把事情描述準確是一種能力,可就算你具備這種能力,但還有一種能力也格外重要,那就是:你的觀點或結論,怎麼才能讓別人信服。換而言之,也可以表述為:別人的觀點或結論,怎麼才能讓你信服。
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如果觀點產生分歧,很容易發生爭論或爭執甚至爭吵;當然,有一部分人會選擇沉默,他們認為「沉默是最有力的反擊」。
表述不準確,或者觀點不信服,這二者是導致溝通和開會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與其針鋒相對或避而不談,不如讓自己的思維和言語訓練有素。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專家A說應該這樣做,專家B說應該那樣做,那到底該聽誰的呢?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很多人缺乏對正確信息的分辨能力。
今天我們要講的「批判性思維」,目的就是要讓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於各種觀點(包括我們自己的觀點),能夠提出質疑,並作出自己的判斷。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要了解「批判性思維」,首先要了解「批判」這個詞。「批判」指的是評價、評判。批判並不是批評。
批判性思維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明辨性思維更為合理。因為「批判」這個詞會讓有些人誤以為是否定和質疑,而「批判性思維」則會被誤以為是負面的批評,這種誤解是需要糾正的。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和判斷。它是一種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斷,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態度,這些技能和態度是建立在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上。
這個世界是否存在正確答案
在自然科學和物質世界方面是存在正確答案的,比如我們肯定「日心說」,而否定「地心說」。
但如果問題涉及到人類行為或者社會問題,就會異常複雜,幾乎是沒有唯一的答案,我們難免會把個人喜好帶入到問題的討論之中,而且我們更熱衷於相信那些與我們的期望一致的解釋和描述。
說到這裡,我還要告訴你一個事實:就連科學研究也是沒有絕對確定性答案的。比如,醫學研究和生物學研究喜歡拿小白鼠做實驗,但是在小白鼠身上驗證通過的實驗不一定適用於人類。
再拿人際關係科學來舉例,現在要研究「越外向的人是否越容易交到朋友」這個論題,第一步是要選取研究對象,也就是選樣本。如果是選身邊容易接觸到的人(比如電子科大的一群學生),很難保證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如果是在每個省市都找一群人來研究,這種研究成本是極高的。要同時保證樣本的廣泛性、多樣性、隨機性,是很難很難的。
好吧,那些研究專家一般都是將大學生作為樣本,為啥呢?因為大學生單純唄。
就算樣本選好了,接下來的第二步是場景的選擇。如果把場景選在實驗室,優點是能夠有效控制外在的、無關變數的影響;如果把場景選為日常生活環境, 優點是參與者會感到舒適和放鬆。這兩種場景的優缺點恰好互補。你看,場景的選擇也是一個難題。
就算場景也選好了,還有一個影響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年齡。是啊,就算你研究出了越外向的人越容易交到朋友這個結論,你怎麼能保證不是年齡的影響呢?所以你看,只要人際關係的研究涉及到年齡,研究的複雜度又多了一個數量級。
當然了,如果要研究「越宅的男生是否越難找到女朋友」,以上分析,同樣適用。
綜上所述,每一種科學研究都有它的局限性,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懷疑每一個研究結果、懷疑每一種觀點和結論呢?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我們應該批判性得來看待它們:
任何一個單一的研究或結論都可能存在不足,但這些不足卻能夠被其他的研究所彌補。通過不同的研究逐漸去描繪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沒有一種研究是完美的,但每一種研究都有它的價值所在。真理就在前方。
該如何進行批判新思維
對於一個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以下這些辭彙的基本概念:
論題、理由、結論、論證。
為了理解上方著四個辭彙的概念,我們舉個例子吧。來看下面這句話:
那些外向的人,他們善於社交,樂於進行社交活動,表達能力也不錯。所以我認為,外向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
上面的例子中,論題是:
外向的人是否更容易交到朋友?
理由是:
因為外向的人善於社交、善於表達。
結論 or 觀點是:
外向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
論證是:
理由+結論。
也就是說,理由+結論構成了論證過程,也稱之為推理過程。
那我們該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呢?答案是四個字:學會提問。
對於一個觀點,您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包括但不僅限於:
理由是否充分?
哪些詞語有歧義?
推理過程中存在謬誤嗎?
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是否有重要信息被遺漏?
對於「越外向的人是否越容易交到朋友」這個論題,你可能會很不屑地說:
一般來看,越外向的人當然越容易交到朋友了,這是一種普遍規律、一種大概率事件。當然了,也不能外向得過於極端了嘛,畢竟什麼事太極端了都不好。」
上面這句話中的「一般來看」、「普遍規律」、「不要過於極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它完全是憑藉我們的感覺和經驗得出的。針對上面這句話,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你,就要開始提問了:
怎麼區分一般和特殊?
怎麼確信它是普遍規律?
極端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極端?
這句話只是說出了結論,並沒有說明理由,有哪些理由作為支撐呢?
我們還是不要憑藉感覺和經驗說話了,來看看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吧:
對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的研究表明,那些搞IT的程序猿們,他們的心思和時間主要放在搞科研上,根本沒多少時間進行社交,以至於性格也變得內向和悶騷,看到女生的時候,還沒打招呼就開始害羞臉紅(他們也不敢打招呼)。不得不承認,那些搞IT的男生,實在是太屌絲了,如果稍微主動一點,應該就能找到不錯的妹子,畢竟985的學生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針對上面這個研究(團長的腦洞也是夠大),我們也要開始提問了:
樣本的範圍有多大?
電子科大的學生都是搞IT的么?
內向和悶騷、屌絲之間有什麼聯繫?屌絲難道不是草根精英?
男生不主動確實是找不到妹子,但是男生主動也不一定能找到妹子吧?
上面這個例子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對各種觀點提出質疑,並給出自己的判斷。
在培養批判性思維時,除了不斷提問,我們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我將在下面的三段中列舉一些。
什麼是確認偏誤
正如第三段所述,我們更熱衷於相信那些與我們的期望一致的解釋和描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喜好。在此,我需要向大家普及一個概念:確認偏誤。它的意思是:
確認偏誤也叫驗證性偏誤,它是指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對反對自己觀點的信息進行排斥。
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能找到證據支持它。說得通俗一點,確認偏誤的意思是:你別想說服我。
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世界上科學家很少,你猜絕大多數人使用什麼機制思考?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顯然,確認偏誤容易導致固步自封。我們在培養和訓練批判性思維的時候,強調要不斷提問,提問並不是一味地對他人的任何觀點提出質疑,這種提問同樣也包含自己的觀點,這就叫做「自省」。
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這本書中專門有一章講到了確認偏誤,點擊閱讀原文,給你看相關內容。
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
原因表示 X,結果表示 Y,我們來看看相關性的概念。
相關:X 和 Y 有某種關聯嗎?
相關係數:表示相關程度的數值,在-1和+1之間。
如果 X 和 Y 完全正相關(意味著它們一起上升或下降),則相關係數為+1。如果X和Y完全負相關(即按照相反的方向變化),則相關係數為-1。如果X和Y沒有任何關聯,則相關係數為0。
注意,相關只是告訴我們 X 和 Y 之間之間存在關聯,它並沒有告訴我們X和Y之為什麼會關聯,甚至,第三方變亮 Z 也可能會同時引起 Y。相關並不能保證兩個事物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比如說,「今天天氣好,我的感冒也好轉了」。說這句話的時候,只能說明,天氣好與感冒好轉存在關聯,但不能說因為天氣好所以感冒好了。說不定是因為你的心情變好了呢。
到這裡,我們可以學到一些說話技巧。比如說:
推薦的表達: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事件A和事件B存在很大的相關性。
不推薦的表達: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因為有事件A,才導致了事件B的發生。
推薦的表達: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事件A可以作為事件B發生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撐。
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有一種場景是:
別人的論證過程看似無懈可擊,但我就是不同意,就是不服,可是我也無法找出其中的破綻。
這種現象怎麼解釋呢?
這個很好理解,團長之前看過一句電影台詞(電影的名字忘記了):
聽一個人說話,別光聽他說了什麼,還要聽他沒說什麼。
意思是說,別人在陳述觀點的時候,是有一些約束條件和前置假設的,只是他沒有明說。這裡,我們要普及兩個詞: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學會提問》這本書給出了定義。
假設:
這裡的假設並不是假如,它指的是一個看法,沒有明說卻理所當然。
價值觀假設:
在特定情形下沒有明說出來的喜歡一種價值觀超過另一種價值觀的偏向。近義詞是價值傾向和價值取向。
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沒有說出來的關於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怎麼樣的一種看法。
描述性假設的概念不是很好理解,我們舉個例子。小明說:「超市有兩款毛巾,一款是5元,一款是8元。那我就選8元的吧,因為8元的質量更好」。這個例子中,小明的描述性假設是:貴的一定是好的。只是他沒有明說。
價值觀假設歸根結底是價值觀在起作用。我們也舉個例子。沒讀書的小黑認為:
上大學真是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你看我,初中畢業,攢了幾十萬,早就買了車買了房,如今老婆孩子熱炕頭。
但我認為,上大學以及讀研對我來說是更有價值的,因為在我看來,智慧遠比物質的成就更重要(說到這裡,會不會有人以為我是書獃子)。
因此,你要善於發現話語中隱含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避免無謂的爭執。
推薦一本書
你大可把本文作為學習批判性思維的導讀,如果要系統性地學習批判性思維,還是得看書。這裡只推薦一本書。名叫:《學會提問》
第一眼看到書的書名,我還以為是這樣的:老師,我提個問題,這個題目怎麼做?
再看書的副標題,其實是這樣的:批判性思維指南。
另外,還有一本《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這本書也是講批判性思維的:
《超越感覺》這本書,書的目錄很吸引人,但是翻譯有點糟心。所以,你看《學會提問》就夠了。
最後一段
進行批判性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提出探索性的問題,檢驗各種觀點和論據(包括自己的觀點和論據),最後做出決定的過程。
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是要求我們虛心地接納各種觀點並理性評判,然後決定接受哪些思想或採取哪些行動。
這個時候,我好像聽到小白說:「我女朋友要求我什麼都聽她的。每次她生氣的時候她就怪我沒聽她的,說我是個騙子。這個時候,我把女朋友批判批判,會是什麼結果呢?」結果是這樣的:
這就需要你充發動男人的智慧:一切都聽她的,就好噠~好好反省吧,少年~
推薦閱讀:
※當你靈感匱乏時,你需要提高創造性思維
※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此生將如何度過
※用XMind和MindMaster畫思維導圖有什麼不同?
※思維方法篇(一)內涵
※限制你思維的不只有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