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竊視頻」的道德刻度    錢江晚報

「行竊視頻」的道德刻度

本報評論員 戎國強

  只要事關道德,哪怕事情並不大,也會很多人捲入爭議,形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輿論旋渦。《華商報》昨天報道,一位網友在自己的微博上發了一段視頻,內容是講小偷在公交車上行竊的過程,說這段視頻是他的朋友劉先生在乘車時無意中拍到的。此微博發出後立刻引起網友熱議,截至前天晚上9時有近百位網友對劉先生的行為給予評論,力挺的和譴責的比例相當。網友「光頭老高」表示,如果人人能用如此方法取證,小偷定會減少,剩下的交給警察去辦;網友「湯米先生愛喝茶」說,拍出來就能找到這人,相信失主的損失會彌補回來的,給拍攝者點個贊。而網友「我想變回狼」的看法則代表著另一種網友的態度:你怎麼不提醒或者挺身而出呢?網友「NextStation88」表示,看著小偷行竊,能淡定地拍攝行竊過程並看著小偷離開,失主會怎麼看?拍攝者是怎麼想的?

  公交車上行竊,不是什麼大案子;用微博發行竊視頻,也不是太大的網路事件,但是所引起的爭議,跟歷次「扶不扶」很相似。這是否表明,網上的自發輿論對道德問題的「沸點」比較低?或者說,道德問題一直是並將繼續是社會的「敏感部位」?道德敏感,一般來說表明人們的道德意識比較強烈,參與道德爭議的人多,對彰顯道德標準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對道德言說自身,是否也有一個道德問題?

  對劉先生拍視頻這個行為的評價,點贊者的道德標準,似乎比譴責者要低。相對低一些或者說寬鬆一些的道德標準,實行的代價相對小一點,實行起來就比較容易;實行者就相對會多一點;實行的人多了,就會助推社會道德水準的逐漸提升。如果劉先生因為沒有「挺身而出」就要遭到道德譴責,那麼劉先生王先生李先生都可能會想「難道我還是不拍、不發視頻更好?」結果很可能是,劉先生躲過了道德譴責,小偷也更安全了。過於嚴苛的道德標準,本意是想改善道德狀況,但可能事與願違。

  過於嚴苛的道德要求,也給譴責劉先生的網友自己出了難題。有網友說:「那你自己上啊?」當然,不排除譴責者處在劉先生的情境中會「挺身而出」。但是,這不等於獲得了譴責劉先生的充分理由。這是因為,劉先生的行為雖然沒有達到較高的道德標準,但他的行為還是在道德基準線之上。只有非道德的行為才應該譴責。由於道德源自內心,不能由外部強行植入,這無助於改善社會道德狀況。凌厲的道德言說,也是一種道德的強行植入。

  因為自媒體工具的發達,在網上跟個帖,點個贊,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習慣動作,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似乎不用多考慮什麼。但是,當一定數量的發言集聚到一起,就構成了一個輿論場,這個輿論場會對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作用,在一定的機會或場合表現出來,表現為一種社會行為,對社會有塑造作用,其中就包括最初用言論影響他人的人。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只是想說,我們每一個人,在公眾場合說的話,最終是會影響到自己。


推薦閱讀: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為何美國的刑法比中國的要嚴重的多?
珍惜生命,遠離杠精,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杠精,這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如何評價第三新缺德社近日的性侵受害者記錄系列?
在一個 社會中,窮人和富人的道德水準哪個高?

TAG:道德 | 視頻 | 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