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萬字長信與父母決裂: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有多少死於「界限感」的喪失?
錯誤的手段
不但掩蓋了善良的本意,
還造成背道而馳的結果。
1
王猛(化名),四川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從小成績名列前茅,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本科成功申請到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質。
但就是這個讓父母倍有面子的孩子,12年前,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聯繫方式。與父母決裂6年之後,又寫出萬字長信控訴父母。
這封信講述了他和父母之間的種種經歷,內容中多次出現「操控」、「衝突」這樣尖銳的辭彙,王猛認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只是為了控制。他說,「父母對我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內向、敏感和不善交際都是源自錯誤的家庭教育。
信中,王猛列舉了幾個例子: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班裡要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我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我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准許。
從小到大,幾乎我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沒有一次是按我的意願來選擇。
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對奧數很有感覺,母親一開始不願意讓我去,有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我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到之後發現已經被人劃壞並塗抹。
回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考考上北大,我以為能逃離父母的「控制」,可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而大姨就像父母一樣,不斷給我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我同學了解我的情況。
出國讀研的時候,父母的「關愛」依然如影隨形,他們給我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我,可是我與這位「老朋友」並無共同話題。
當我告訴家人這個問題的時候,收到的回信是:「儘管承認我的憤怒是真實的,但卻稱『絕交未免太狹隘無理了』,依然要求我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
……
王猛說,「美國時,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由自主就想起以前沮喪的事情。在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我足足講了六個小時,諮詢師說我已經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
「報告出來後,我給父母寄了一份,但他們不以為然。」
於是,2012年前後,王猛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決心與「家」徹底告別。
2015 年春天,因為要更換過期身份證,王猛在老家待了 6 個小時,在家卻停留了不到 10 分鐘,要不是要向父母拿戶口本,連這 10 分鐘也沒有。
王猛的父母沒想到,一封看似不在意的決裂信,真的成了兒子與家最後的告別。
2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6年,另一場父母與子女的羈絆。
只不過,那一次,發出公開信的是母親。
超女三強里的張靚穎終於宣布要結婚,算是得償所願,和相伴十四年的男友馮柯喜結良緣。但事隔一日,撫養她長大的母親張桂英突然髮長文控訴女婿馮柯騙女兒當小三,把女兒當搖錢樹。
信中,張靚穎被自己的親生母親描述成16歲與有婦之夫勾搭,十幾年戀愛中與馮柯不檢點,而馮柯結婚的目的則是為了變更股份,佔盡張靚穎的錢。
不管是與馮柯交往的細節,還是股權的分配,讓張媽媽無法接受的是失去控制。
但張靚穎已經三十多歲,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年人,很難再做到事無巨細聽從父母意見。
更何況公司的事,涉及上市、融資、轉型,也不是張媽媽能夠理解。
張靚穎曾給足媽媽股份,掌控財政大權帶來的安全感,讓那時候的張媽媽還能保持沉默。
但當張靚穎想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出於各種原因需要進行股份變更時,張媽媽被徹底激怒了。
被激怒後的母親,顧不上女兒的體面,急著將家醜昭告天下,至於這封信給張靚穎造成的經濟損失,並不在這位母親的考慮範疇之內。
在成都舉辦的「張靚穎和她的朋友們音樂會」發布會上,被媒體問及媽媽的公開信,張靚穎一度哽咽。
還記得在《超級女聲》的時候,張靚穎描述了自己和媽媽相依為命的日子,媽媽等自己回來,等得太久,張靚穎回去的時候,發現媽媽在煤爐邊睡著了,熬的魚湯都幹了……
張媽媽在信里也寫到,最幸福的時光,就是「那段時光中,我們母女始終相伴,生活雖然清苦,但我們享受著幸福。」
或許正是共生太久,習慣了「相依為命」的人,才無法接受另一個人的獨立。
3
《黑鏡》(Black Mirror)是英國電視4台和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迷你電視劇。分別以多個建構於現代科技背景的獨立故事,表達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
這是《黑鏡》第四季中的一個故事。
Sara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三歲那年和媽媽在公園走散。所幸沒有任何意外發生,心有餘悸的Sara媽媽決心不讓類似事情重演。
她參加了一個科學實驗,通過名叫方舟天使的程序給Sara的腦子裡植入了一枚晶元。植入晶元後,就可以通過平板電腦隨時觀察Sara的位置。
Sara媽媽還開啟了系統的濾鏡功能,只要周圍環境出現讓Sara不舒服的畫面,比如暴力、悲傷等場景,濾鏡功能就會自動打上馬賽克,讓Sara什麼都看不到。
比如外公摔倒時,Sara就只看見一片模糊,因為濾鏡功能辨識到這畫面會讓她感到緊張。
但Sara越看不到就越好奇,她不惜用鉛筆扎傷自己的手,只為了看看流血的樣子。
Sara媽媽察覺到女兒的反常,求助於醫生。醫生給Sara做了測試,發現她連怎麼表達情感都不知道,因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類的各種情感。
濾鏡將Sara與真實世界隔開,保護的同時也讓她處於一無所知的狀態。
Sara媽媽聽取了醫生的建議,關掉系統,不再監視女兒。
但很快,進入青春期的Sara開始出現一系列叛逆行為,交男朋友,跟男朋友發生性行為,甚至開始接觸毒品。
難以忍受的Sara媽媽再次打開了監控系統。
悲劇終於發生。當Sara發現媽媽還在監視自己後,暴怒之下,將監控的平板電腦狠狠砸向了媽媽的頭。
最諷刺的是,直到死,Sara媽媽都認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女兒好。
4
三個家庭,三段親子關係,均死於「界限感」的喪失。
一旦失去界限感,再多的愛都可能被曲解。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就常常把自己的事託付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北大高材生王猛對父母不滿,是因為在他看來,父母的過度關心已經跨越了他作為個體的界限;張靚穎母親的聲討,是無法接受女兒忽然在兩人之間樹起一道界限,這道界限以前明明是沒有的;Sara媽媽的監視,也是為了跨越界限,入侵女兒的私人空間,滿足自己想要的萬無一失。
為人父母者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建立界限感恐怕是最應該習得的技能。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要清醒地意識到: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然後才是我們的孩子。
在時下最火爆的遊戲《旅行青蛙》里,青蛙兒子在家的時候,你不能操控他,他想看書就看書,想做手工就做手工,想寫日記就寫日記,你甚至不知道他寫的是什麼。
你可以努力割草賺錢給兒子買裝備,盛情款待他的朋友,但即便你為他做了那麼多,也不能因此左右他的決定。當兒子要出門遠行,你只能揮揮手留下思念送上祝福。
而就在你很想他的時候,正好收到了他寄回的明信片。
也許,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愛不過度,保持距離,適當放手,偶有驚喜。
好的親子關係,
有愛,也有界限感。
<>END >
推薦閱讀:
※父親家暴母親,兒子出手打了父親,究竟是對是錯?
※Physicist7y0sb的【男女家庭】
※各方面條件都很普通的女性想要追求美,先從哪裡開始?以及其它
※我媽媽一直強迫我信基督怎麼辦?
※「哥哥要讓著妹妹弟弟」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