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百科—搜狗搜索旗下的百科產品
吳璘少好騎射,善讀兵書,經常隨兄參加攻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在宋金長期的對峙中,他力主抗金,反對求和。在西部戰場上,一直置身於戰爭的第一線,屢破金軍,戰功顯赫,名揚巴蜀,成為川陝地區、乃至大西北邊防要塞抗禦金兵入侵的重要支柱。
紹興元年
富平之戰失敗後,紹興元年(1131),金大將沒立、烏魯摺合會兵攻戰略要地和尚原(陝西寶雞縣西南)。吳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陣地箭筈關。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他率眾死戰,力挫敵鋒,贏得了能攻善守之譽,受命統制和尚原軍馬。同年秋天,金帥兀朮親督10萬之師,大舉進攻和尚原,企圖入川。吳璘與兄率軍死守,選健卒勁弩,輪番猛射。璘自引精兵3000設伏於原北之神岔溝,出奇制勝,連破敵寨10餘座,「俘獲首領及甲兵以萬計」,兀朮身中流矢,大敗虧輸。金軍「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紹興三年(1133),吳璘因功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紹興四年
紹興四年(1134),兀朮率大將撒離喝及偽齊大將劉夔,三路聯合,集結10萬人馬攻破和尚原,轉趨仙人關。吳璘受兄命整編從和尚原突圍出來的軍士,置寨於關右,以阻金兵入川之路。金軍選精甲利卒,用雲梯、火箭、撓鉤,猛攻宋營。吳璘以刀畫地,大聲高呼:「為保此關隘,死何足惜,若遇敵退者斬!」督士死戰,矢如雨下,敵屍盈野。後璘會兄乘金兵力疲,發動反擊,猝然殺入金營,左右衝突,大破金軍。從此,金軍多年不敢窺蜀。吳璘因此被朝廷授為定國軍承宣使。
紹興六年
紹興六年(1136),璘被調為行營左護軍統制,紹興九年(1139)初,升為都統制。是年夏天,其兄病故於仙人關,
仙人關之戰由他代為領兵,加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紹興九年秋,宋金議和成立,宋向金面北稱臣,輸貢銀25萬兩,納絹25萬匹;金向宋歸還黃河以南和陝西地區。根據協議,南宋王朝派端明殿學士樓詔為使馳赴川陝宣布上意,欲以吳璘、楊政等分陝而守,盡移川口諸軍。吳璘以為不可:「金人反覆難測,不可不防,如我移軍分屯陝右,金軍乘蜀口空虛無守,一面分軍南山阻我隴右之軍,一面遣主力直搗蜀口,則我將不戰自屈。」他建議說:「我軍最好還是依山為屯,控制要害,待金軍力疲,漸圖進據。這樣,進則有依託,退則可據守,方為萬全之計。」樓詔從其議,命吳璘與楊政兩軍分屯陝蜀交界之地,只派郭浩一軍進屯延安。其間,新授川陝宣撫使的胡世將,欲按朝廷旨意棄守仙人關。璘聞訊後急速往見,陳其利害:「金以重兵屯駐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蒲州),若驅兵疾馳,不五日可達川口,我軍遠在陝北,如遇緩急則不可速集,若再放棄關隘要塞,其勢必危。」胡世將聽其言,認為意見可取,遂抗命不行。吳璘僅派少數兵赴秦州,留主力駐守階、成一線要地,命諸將嚴加戒備,以防萬一。事情發展果然不出吳璘所料。
紹興十年(1140),金統治集團發生政變,兀朮執政,撕毀和議,以全部兵力分路大舉南侵。金兵西路軍由蒲州渡過黃河,迅速佔領長安,直趨鳳翔,遠近震驚,上下惶恐。是時,唯吳璘之主力屯駐河池,陝右之軍皆隔於敵後。警報傳來,吳璘立即率軍迎敵,幾經激戰,力挫金兵。為加強在陝諸軍的統一指揮,他受命與胡世將共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嗣後,璘下書約金軍會戰,先以弱軍堅守陣地,抵禦金軍衝擊,當敵勢衰之時遣驍騎反擊,金軍望風披靡,敗走扶風。璘又趨兵追擊,破敵於扶風。金西路軍主力撒離喝不甘失敗,親率主力於北通坊,列陣20里,欲阻吳璘,璘督軍猛撲,又破金軍,進而收復秦州及隴右諸軍。
紹興十一年
紹興十一年(1141)八、九月間,吳璘又大破金軍於隴州劉家圈、郯家灣、臘家城,這次戰役,戰果輝煌,給金人以沉重的打擊。
紹興十二年
紹興十二年(1142),吳璘詔授檢校少師,任命為階、成、岷、鳳四州經略使。不久,宋王朝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任吳璘為兩路安撫使,坐鎮興州(今陝西略陽),節制西部階、成等七州軍馬。嗣後十多年來,雖因和議而少戰事,但吳璘卻一直堅持治軍經武,常備不懈。
金主完顏亮為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於紹興三十一年(1161),親率數十萬大軍,渡淮南侵。遣大將合喜為兩路元帥,引軍出陝西寶雞南之大散關,進襲「鳳州之黃牛堡」。受命為四川宣撫使不久的吳璘,置重病於不顧,趕赴仙人關前線督軍。並調內地諸軍馬分道北進禦敵。
紹興三十二年
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經過一段相持之後,吳璘率師反攻,先以主力進擊大散關,又派部將姚仲引一軍進取鞏州(今陝西隴縣),惠逢引一軍攻熙河(今甘肅臨洮)。宋金兩軍相持60餘日,關終不能破。於是改變策略,回師轉攻德順軍(靜寧),初戰不利,後璘親臨前敵,揮師猛攻,金軍敗守塞磊,遂引眾夜遁,德順乃克。「璘入城,市不改肆,父老擁馬迎拜」。四月,金軍圍攻原州(今甘肅鎮原),吳璘揮鞭鳳翔督師,與姚仲率軍往援,因金軍大至,姚仲戰敗,退守德順,璘度金軍必乘勝進兵德順,遂率軍疾馳防城,在城東山地築壘固守。未幾,金軍10餘萬果至,血戰連日,傷亡甚眾,而宋軍陣地如故。後因朝廷主和,加之川口空虛,恐為敵乘,吳璘放棄已收復的州郡,退入漢中。為褒獎吳璘之功,乾道元年(1165),孝宗詔拜他為太傅,封新安郡王,仍領宣撫使,鎮興元(今陝西漢中)。吳璘退守漢中之後,秉承故兄玠志增修保城古堰,興修水利,「灌田數千頃」。積極發展和恢復農業生產,為民稱道。
乾道三年(1167),卒於任所,享年66歲,追封信王,謚武安。
推薦閱讀:
※025—新的認知(合伙人思維)
※治療痔瘡的民間偏方 多種方法治療內痔外痔 ,治療痔瘡的民間偏方 - 去痘印最有效的產品_最...
※《必然》 - 未來已來
※產品經理方法論
※A - 焦點小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