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醫艾灸療法

藏醫艾灸療法 - 【概述】

艾灸療法是藏醫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將艾絨根據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上施灸,用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該療法是藏族醫務人員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中醫和外來醫學的精華,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經驗,使之日臻完善。灸法應用廣泛,每位藏醫艾絨隨身帶,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療。藏醫灸療的精華則是化膿灸。 藏醫艾灸療法是以藏醫藥理論為基礎,在選穴、適應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醫有不同之處,對某些疾病有非常顯著之療效。

藏醫艾灸療法 - 艾灸材料

藏醫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葉。一般在秋天擇吉日採集艾葉,待干後,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團。艾絨團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別,一般作成下寬上尖的圓錐體,便於點燃。如果灸四肢大關節部位,則艾炷大如拇指;當用來灸頭部及四肢者,則小一些,有如小指節。如用於軀體一般穴位,則艾炷應做成羊糞大小。此外,還可做成豌豆大小、訶子般大小,用於兒童。也有做成艾絨條者。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於熱性病,而多用於寒性病,特別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腫、水腫、痞塊、寒性膽病、頭部及四肢的黃水病、炭疽、瘰癧病、虛熱病、神經錯亂、癲癇、健忘以及熱性病的恢復期。凡是由培根、隆病轉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療法,療效均較滿意,尤其是黃水病、脈病,效果最好。

藏醫艾灸療法 - 具體過程

藏醫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為兩類,一類與漢族中醫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據病人自訴疼痛的穴位,痛點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類則是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具體施灸時【將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之後,病人取靜坐或靜卧姿式,切勿隨意移動,直到完成所欲達到的壯數。所謂「壯」,就是指一個燃著的艾炷在燒著後,到病人感覺灼熱,甚至略有些疼痛,就應移去,是為一壯。根據病情的需要,各種病所需的壯數也不一樣,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區別在於灸療壯數的差異,具體有:

藏醫正在為病人進行炙療法

煮法【凡慢性的頑症,如瘰癧、痞塊、癰癤等,一般需灸20壯以上.】燒法【適應症範圍為心風病、黃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壯.】 烤法【適用於隆病、蟲症、大小便秘閉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壯.】擬法【所用艾炷較小,大致與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於兒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艾灸時先將艾炷置於選定的穴位上,用火點燃,病人不可隨意動,術者頻頻用嘴吹之,使人力相繼不斷,增強熱力,同時在穴位周圍用手輕輕拍打按摩,以減輕患者局部的疼痛。灸完1 壯後,用消毒棉球蘸生理鹽水擦凈所灸穴位處,再行下1 壯灸,經一定壯數的艾灸後,即可產生灸感,灸感可沿一定方向傳導,如灸後背而前身略感疼痛,灸前身而後背略感疼痛,當天不得進冷食,飲涼茶,以免散失熱力。【煮法是在選定的穴位上以艾炷連灸20餘壯,適應於癤癰、痞瘤;燒法是如上法灸15壯,宜於黃水病、心風等; 烤法是灸5~7壯,宜於隆病、蟲病及大小便閉塞不通; 擬法,艾炷如豌豆大,只灸1 壯,宜於兒童.】灸療法施術之後,讓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動散步,最好當晚不再飲過多的水,以免影響灸熱。另外,還應注意在飯後不要馬上施灸,否則療效不佳。

藏醫艾灸療法 - 【療法評析】

一、適應症:一切隆病、培根病、寒症、不消化症、痞瘤、腹水。氣聚症、肌肉麻木腫脹,壞血、黃水、膿、關節積水,藥物醫治無效的其它疾病,均可用金針穿刺治療。二、禁忌症:年邁體衰、小兒、意志薄弱者,不聽醫生囑咐者,肝臟、脾臟痞瘤慘漏的熱水,,熱性痞瘤擴散,心臟等五臟六腑受外傷擴散或熱性病餘留者均不能施木。另外,血、赤巴引起的一切熱症,特別是危及生命的脈、脂肪、臟腑的兇險部位,禁用金針穿刺。三、優缺點:金針穿刺能抑制隆勢,增強胃火,破痞瘤,助消化,化解培根和隆聚集,消腫,排黃水、膿血、腹水等。但是,如果不懂得穿刺的適應症是哪些,金針就無法施治,不懂得禁忌症是哪些,也無法施治,反而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出現危險。金針工具的形狀、長短、銳鈍等不合適,穿刺姿勢不當,也就無法獲得效果。不懂得具體的穴位,在無穴位處穿刺,骨頭會阻之。不懂金針的分類,容易誤診。不懂方法,不能避開兇險部位。總之,全面掌握金針療法,才會有效,不致於發生不測。四、注意事項:金針穿刺要特別注意死兆。死兆有觸及疾病的死兆,觸及要害的死兆及誘發零星隆的死兆。前兩者講穿刺法時已講過,特別是觸及脈道要害,麻木疼痛,必須立即停針;誘發零星隆時,患者出現打呵欠、吐逆、顫抖、四肢翻轉等,必須慎重。五、原理探討:金針法功能有兩種。一種功同中醫針法,通過針刺固定穴位,刺激經絡,使氣血通暢、經疏絡通,改善和增強人體免疲功能,達 到治病目的。一種是通過穿刺,排出體內積水、膿血,刺破痞瘤、氣聚集等,達到治病目的。

推薦閱讀:

用艾灸防早衰(附視頻操作)
艾灸治療腎病(2)
四歲不到的孩子,今年開始有鼻炎,咳嗽久了會喘息。請問艾灸哪些穴位可以調鼻炎和喘息?
中國針灸大師—承淡安
每日一病—哮喘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