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西行路線圖
627 年 ( 唐貞觀元年 ) 八月自長安出發―秦州(今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蘆河(窟窿河)。至唐玉門關(安西縣城東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雙塔堡)―沿葫蘆河上溯十里許過關―過五烽。行八十餘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開第二烽(紅柳園)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馬蓮井)―繞過第五烽(星星峽),便出了當時大唐帝國控制的疆域―往西北行百餘里沙漠,水盡,險些喪命―行徑八百里瀚海(莫賀延磧)到達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魯番)―無半城(布乾颱)―阿父師泉(托克遜縣阿拉本布拉克) , 宿於泉側―西上銀山(天山南脈庫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線)―入阿耆尼國(焉耆縣)―王城(焉耆縣城四十里舊城)。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台,入屈支國(龜茲,今輪台,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里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國境,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死 2 個,兵卒凍斃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葉城(亦稱碎葉,今吉爾吉斯之託克馬克西南八公里處)―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邏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南行十餘里,至小孤城(三百餘戶的小城,均為突厥劫掠而來的中國人)―西南行兩百里,到白水城(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北)―西南行兩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赤建國(烏茲別克塔什乾地區汗阿巴德)―西行兩百里,至赭時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處)―南行千餘里,至沛汗國(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 間) ―西行千餘里,至?@堵利瑟那國(塔吉克費爾干納盆地)―西北行入大磧(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大沙漠)―行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北三公里處,其內城東門叫中國門)―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你迦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一百公里處)―西行兩百里,至喝捍國(烏茲別克扎木博爾)―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烏茲別克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國(烏茲別克篾爾甫)―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迦國(烏茲別克基華城)這裡已近鹹海,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餘里,至羯霜那國(烏茲別克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西南行兩百餘里入山,重登帕米爾高原,先前翻越蔥嶺是走的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現在則要翻越它的西部邊緣才能到達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鐵門關(烏茲別克南部達爾本特之西) ― 出鐵門,至睹貸羅國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烏茲別克南界鐵爾梅茲)―東南行數百里至活國(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數百里,至縛喝國(阿富汗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爾赫)―南行入揭植國(阿富汗得哈斯城)―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阿富汗之巴米揚,有被塔利班炸毀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揚立石佛像)―東南行兩百餘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澤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流域)―東行六百里,越黑嶺,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至濫波國(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 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 ( 巴基斯坦東北境 )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里,至半 嗟國(今克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里, 至遏羅?^補 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里,至?^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里,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里,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東北行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里,至?@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里, 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里,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國(曲女城國,印度恆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恆河,南至阿喻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里,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里,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里,至 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終於到達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約十月初,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今遺址旁建有玄奘紀念堂,為 1956 年周恩來訪印時中國捐資三十萬建的。 玄奘西遊取經路線圖玄奘西遊取經路線圖
歷史背景大體就是李世民剛剛當上皇帝,而此時唐朝的統治還不很穩固,常常受到西邊突厥人的騷擾,因為國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就只能以守為攻,嚴厲限制與西域各國的交流,因此唐玄奘在第一次申請出國的時候被官府以邊境不安為理由拒絕,後來他又申請了多次都被拒絕.於是就偷渡出境,接下來的過程和一樓的朋友說的差不多.他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印度(當時稱為天竺),在那爛陀寺潛心學習佛法,經過了十幾年的學習,對大乘佛教已經是非常的熟練了,那爛陀寺的僧人和他辯論佛法,沒有人能勝過他,於是玄奘準備歸國,印度國王對他盛情挽留,但是在玄奘的一再堅持下,終於回到了大唐.回到唐朝之後,玄奘受到了唐王室的熱烈歡迎,唐太宗接見了他,勸他還俗,並且許之以高官厚爵,但玄奘不為所動,只是要求皇帝能為他安排一個地方,可以讓他翻譯從西域以及印度帶回來的佛經,於是唐太宗便讓他在大慈恩寺擔任住持並從事翻譯經書的工作,並下詔書調派全國著名的僧人協助玄奘譯經,這些僧人中就有與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譜出一曲動人的愛情悲劇的辯機和尚.玄奘一邊翻譯經書一邊撰寫了《大唐西域記》,把西域的地理習俗風土民情作了詳細介紹,為後來唐朝對西域的幾次用兵,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在辯機與高陽公主事發之後,辯機被腰斬,愛徒的突然死去對玄奘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雖然表面上仍然專心從事翻譯工作,但是不論從精神上還是體力上都漸漸衰弱下去,在翻譯工作與《大唐西域記》的編寫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在人們讚頌他翻譯佛經無量功德時,玄奘也走向了他生命的尾聲.玄奘圓寂後,出殯那天,唐太宗為之舉哀,長安萬人空巷來禮送這位為了自己理想奮鬥了一生的大和尚關於玄類到印度去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探險旅行,中國的讀者多是從《西遊記》這部著名的神魔小說中了解到的,特別是富有想像力的作家吳承恩塑造了唐僧的法力無邊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形象,把玄奘到西天取經的旅程賦予神秘的色彩。只是現實中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相去甚遠,旅行中的經歷更是大相徑庭,但是從《西遊記》的問世以及其歷久不衰的影響也可看出,玄奘當年赴印度旅行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絕不亞於20世紀阿波羅的登月旅行,或者探險號飛船的宇宙探險。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602年生於洛州緱氏 (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一個官吏家庭。他本名叫陳禕,12歲隨兄長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為玄奘,因他是唐代有名的和尚,後來稱他唐僧,又尊稱三藏法師。唐初,佛教內部派別甚多,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分歧甚大,長期爭論不休。玄奘為了鑽研佛經,和他的兄長捷和尚 (陳素法名)曾到河南、四川、陝西、湖北、河北等地,向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請教,成為國內有名的佛學家。但他仍深感要改變佛教界眾說紛紜的局面,必須到佛家發祥地——印度去取得佛教經典。由於唐初國內政局並不穩定,邊境也不安寧。尤其是西北邊境時常受到突厥族的騷擾,朝廷嚴厲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請出國,到印度研究佛學,在這種情形下未能獲得批准。玄奘並未放棄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外籍和尚學習西域和印度的語言文字,做好出國的準備,一面耐心等待時機——唐貞觀元年 (627年),他終於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年,河南、甘肅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許多地方因自然災害顆粒無收。災民紛紛湧進首都長安和不少城鎮。為了緩和災情,更主要是為了減輕朝廷壓力,唐太宗發布命令允許災民易地就食,逃荒到年成好的地區,於是大批災民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玄奘獲悉這一情況,立即混入逃荒的饑民之中,偷偷離開長安,向甘肅方向前進。但是也許是他的知名度較高,朝廷很快獲悉玄奘企圖偷越國境的消息。(www.zhidao161.com)玄奘剛剛到達京州(今甘肅武威),一道緊急公文由長安追到涼州,命令涼州都督李大亮立即將玄奘扣留,並將他遣送回長安。但是消息被人泄露,玄奘在當地一個熱心的僧人協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涼州關口,到達甘肅安西縣東南,即古代的瓜州。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遠道而來的玄奘熱情款待不說,還主動幫他打聽去印度的路線。玄奘在瓜州呆了一個多月,進行長途旅行的準備,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找不到一個嚮導。就在這裡,追捕玄奘的公文到達瓜州,獨孤達雖然並未為難玄奘,但也不敢挽留。玄奘焦慮萬分,這時有個名叫石盤陀的西域人,拜他為師,並自願護送他到邊界。玄奘轉憂為喜,買了馬匹,連夜出發了。從瓜州向西,要渡過疏勒河和玉門關,沿途有5座烽火台,均有唐朝的邊防軍防守,對出入邊境的人檢查嚴格,如若未經允許越境則格殺勿論。玄奘過疏勒河不久,石盤陀見路途遙遠,危險叢生,便中途變卦離開了玄奘,但是玄奘毅然一人策馬西行。他憑藉著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駱駝馬匹的糞便為標誌,向大漠奔去。在到達邊關的第一座烽火台時,玄奘被發現了,頓時一陣飛箭朝他襲來。玄奘無奈只得從隱藏之處走出,向守衛邊關的士兵說明來歷和意圖。也巧,守衛烽火台的武官也是佛教徒,不但沒有扣留他,反而留他住宿,次日送他上路,並關照各烽火台為他放行。西行路上人為的障礙,到此總算解決了。然而,當巍峨的烽火台在大漠中消失之際,孤身一人的玄類進入了渺無人煙的莫賀延磧,這就是甘肅安西與新疆哈密之間廣達800里的戈壁灘。這裡比沙漠還要荒涼的石質戈壁灘,到處是黝黑色的礫石,寸草不生,連飛鳥也難以飛過。白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有時,狂風捲起飛沙走石,頓時天地昏暗,人馬難行。有時,沙漠上出現海市蜃樓,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飛揚,數百騎戰馬賓士而來,彷彿是追兵跟蹤而至,轉瞬之間,又化作村和樹林,忽隱忽現,千變萬化。夜晚的戈壁灘,更是令人恐怖,磷火四處遊動,忽明忽滅,如同遊走的幽靈。不過這些對於玄奘來說,乃是早有思想準備的,最大的困難是缺水。原來進入莫賀延磧不久,玄奘失手打翻了盛水的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飲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邊防士兵討點水,可是他當初立過誓言:「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於是,玄奘便在無水的情形下冒險闖入莫賀延磧。一連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無際的戈壁灘,最後,終因體力不支,暈倒在地。夜晚一陣涼風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掙扎而起,繼續前行,忽然發現一片草地,還有一眼清泉。絕處逢生的玄奘驚喜萬分,人馬痛飲一番,好好休息一天,又裝滿一皮袋水,抖擻精神繼續上路。兩天後,戈壁灘被遠遠甩在後面,玄奘來到伊吾國(今新疆哈密縣)。當他到達伊吾國時,消息很快傳到高昌國,高昌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他立即派使臣迎接玄奘,邀請玄奘到高昌講經傳道。《西遊記》中有唐僧師徒過火焰山的故事,現實中火焰山就在高昌國 (今新疆吐魯番),不過玄奘在高昌國並未受到火焰山的阻滯,反而受到高昌國王的熱情挽留。他在這裡停留了一個月,最後當玄奘執意西行時,高昌國王送給玄奘大批衣物、盤纏、馬匹,並派幾十名和尚、民夫護送。為了方便玄奘,高昌國王特寫親筆信,派大臣護送玄奘去見西突厥最高統治者葉護可汗 (當時西域大部地區,包括今新疆和中亞都在西突厥的管轄之下),還給玄奘經過的24個國家的國王一一寫信,請他們給玄奘提供方便。
告別好客的高昌國王,玄奘一行沿著絲綢之路從天山南麓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屈支國 (今新疆庫車),越過冰雪覆蓋的凌山(天山的穆素爾嶺),再經大清池(前蘇聯境內阿塞克湖),到達西突厥的素葉城 (前蘇聯的托克馬克)。然後沿中亞荒漠的南緣,攀登世界屋脊的蔥嶺,穿過從中亞通向南亞的重要通道——鐵門,取道阿富汗,踏上了他取經的目的地——印度半島。在漫長的旅途中,有水草豐美的阿耆尼國的綠洲,也有山嶺陡峭、地形崎嶇的穆素爾嶺。在通過穆素爾嶺的冰峰雪嶺時,玄奘一行用繩索把人馬連結在一起,在崎嶇山道上小心翼翼地前行,以防滑下冰谷深淵。夜晚,寒風凜冽,也只能卧冰而睡。大聲說話是絕對禁止的,因為冰雪稍受震動就會坍塌,導致雪崩發生。然而即使如此,他們在翻越穆素爾嶺時,竟有一半的隨行人員被活活凍死了。翻越凌山,又是另一番世界。玄奘和剩下的隨行人員經過雪山懷抱的大清池,飽覽了這兒的湖光山色。「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或名熱海,又謂鹹海,周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咸苦,洪濤浩汗,驚波汨 ,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玄奘在他後來寫的《大唐西域記》中這樣描寫阿塞克湖。接著,他們來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鄉素葉城(即碎葉城),會見了西突厥的葉護可汗。離開素葉,玄奘在葉護可汗委派的一名驛史的陪同下,出西突厥的險要關口——鐵門。這是一道縱深500里的狹谷,中為狹窄通道,兩旁儘是陡峭的懸崖,岩石的顏色像鐵一樣,所以稱為鐵門要塞。出鐵門,又經過許多國家,玄奘一行越過比凌山還要險峻的興都庫什山,到達迦畢試國(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當他到達印度時,已是離開長安的一年以後了。玄奘於628年夏末入印度,在這個佛教的發祥地度過了15個寒暑,足跡遍及印度半島。玄奘先在北印度喜馬拉雅山西麓的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留學兩年,向當地的佛學大師學習佛學、因明學(印度的邏輯學)、聲明學
玄奘西行求法路線圖及所經地
(語言文學學),鑽研佛經。然後遊歷了北印度十多個小國,參觀佛教聖地,調查各地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631年,玄奘進入中印度,沿恆河繼續訪問各地著名佛學大師,瞻仰佛教聖跡。這年他在全印度佛學中心的那爛陀寺定居下來,用了5年時間潛心鑽研佛教經典,終於成為名彌遐邇的那爛陀寺十大法師之一。從638年起,這位旅行家又繼續到印度各地漫遊,先沿著恆河到達今日的孟加拉國,再沿著印度關島東岸南行,到達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的達羅毗茶 (今印度東南部)。然後折向西北,沿著印度半島西岸北上。他曾訪問印度著名藝術寶庫——阿旃陀石窟,進入印度半島的腹地 (現在昌巴爾河流域東南一帶),又西進到今巴基斯坦,沿印度河北上,到達克什米爾南面查漠附近的缽伐多。當他641年重回那爛陀寺時,由於在佛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被推舉為那爛陀寺的講席,他是公認的全印度最有學問的佛學大師!他達到了來印度取經的自的,於是643年春天,玄奘謝絕印度友人的挽留,用大象和白馬馱著佛經、佛象和花種,離開缽羅耶伽(今印度的阿拉哈巴德)踏上返回祖國的歸程。他返回時走的是另一條路線,即越過大雪山,由南路經蔥嶺,從疏勒、于闐、鄯善至敦煌、瓜州,和當年法顯出國的路線相近。在路上,他整整走了兩年,於645年 (唐貞觀19年)回到長安。玄奘雖然是出於宗教的目的前往印度的,但是和他本人的初衷不同的是,後代的學者最感興趣的還是他的旅行。在19年中,他行程5萬里,遊歷了110個國家,特別回國後,應唐太宗要求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記錄,最後經玄奘親手校訂的一部偉大著作《大唐西域記》,是這位旅行家對世界探險史的重要貢獻。這部著作共12卷,10萬多字,真實地記述了玄奘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和傳聞得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的地理位置、山脈河流、地形氣候、交通城市、風土習俗、物產資源、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等情況。書中涉及的地域,從我國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東岸,南抵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北面包括現在的中亞細亞南部的阿富汗東北部,東到今印度支那半島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由於文筆嚴謹,準確樸實,這部著作問世後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被譯成多種文字,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南亞和中西交通史重要的文獻。664年,62歲的玄奘在陝西宜君縣玉華寺圓寂。
推薦閱讀:
※被嚴重醜化的大唐軍神,擊滅三國並生擒其主,使唐朝疆域達到頂峰
※唐詩極簡史:這33首名作,唱盡大唐榮耀289年!
※大唐有個王仙客,表妹名叫無雙,他找了她一輩子
※八張地圖看唐軍如何滅國,觀大唐版圖怎樣走向全盛
※張柬之八十歲當宰相,做了一件有關大唐命運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