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警惕「接觸性皮炎」!

1、什麼是接觸性皮炎?有何特點?

答:接觸性皮炎是指因皮膚或粘膜接觸某些外界致病物質而引起的皮膚急性或慢性炎症反應。其特點是發病前有明確的接觸某種物質的病史,好發於接觸部位,皮疹上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等。根據接觸物質、癥狀特點的不同,其名稱亦有不同,如因漆剌激而引起者,稱為漆瘡;因貼膏藥引起者,稱為膏藥風;接觸花粉引起者,稱為花粉瘡;接觸馬桶引起者,稱為馬桶癬等。現代醫學將接觸性皮炎分為原發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和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兩種。

2、什麼原因會引起接觸性皮炎?

答:由於患者稟賦不耐,皮膚腠理不密,接觸某些物質,使毒邪侵入皮膚,蘊郁化熱,邪熱與氣血相搏而發病。

3、接觸性皮炎有什麼表現?如何尋找接觸性皮炎的誘因?

答:本病發生前有明顯的接觸史,有一定的潛伏期,第一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觸發病時間縮短,多數在數小時或1天左右。但強酸、強鹼等強烈的刺激物,可立即發生皮損而無潛伏期。一般急性發病,常見於暴露部位,如面、頸、四肢。皮損的形態、範圍、嚴重程度取決於接觸物質種類、性質、濃度、接觸時間的久暫、接觸部位和面積大小以及機體對刺激物的反應程度。皮損邊界清楚,多局限於接觸部位,形態與接觸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或大皰、糜爛、滲出等,一個時期內以某一種皮損為主。若為強酸、強鹼或其他強烈化學物質接觸,常可引起壞死或潰瘍,若發生在組織疏鬆部位,如眼險、包皮、陰囊處則表現為皮膚局限性水腫,皮膚光亮,表面紋理消失,無明確邊緣。若患者反應強烈,則皮疹不僅局限於接觸部位,還可播散到其他部位,甚至泛發全身。局部自覺瘙癢,燒灼感,重者疼痛。少數患者伴有怕冷、發熱、頭痛、噁心等全身癥狀。病因去除和恰當處理後可在1-2周內痊癒。但反覆接觸或處理不當,可轉變為亞急性或慢性,皮損表現為肥厚粗糙,呈苔蘚樣變。

尋找接觸性皮炎的誘因,可作皮膚斑貼試驗,或作血液過敏原檢查,以尋找致敏原。

4、接觸性皮炎應該如何治療?

答:首先應避免接觸過敏物質,否則治療無效。本病治療原則清熱祛濕止癢為主,急性者以清熱法濕為主,慢性者以養血潤燥為主。

內治:

風熱蘊膚證:起病較急,好發於頭面部,皮損色紅,腫脹輕,其上為紅斑或丘疹,自覺瘙癢,灼熱,心煩,口乾,小便微黃,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療以疏風清熱止癢為主,方葯以消風散加減: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紫荊皮(花)、僵蠶等。

濕熱毒蘊證:起病急驟,皮損面積較廣泛,其色鮮紅腫脹,上有水皰或大皰,水皰破後則糜爛滲液,自覺灼熱瘙癢,伴發熱,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弦滑數;治療以清熱法濕、涼血解毒為主,方葯選用龍膽瀉肝湯合化斑解毒湯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澤瀉、當歸、車前子、木通、甘草、升麻、石膏、連翹、牛蒡子、人中黃、黃連、知母、玄參等。

血虛風燥證:病程長,病情反覆發作,皮損肥厚乾燥有鱗屑,或呈苔蘚樣變,瘙癢劇烈,有抓痕及結痂,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治療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為主,方葯選用當歸飲子合消風散加減: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白蒺藜、荊芥、何首烏、黃芪、甘草、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蒼朮、牛蒡子、石膏、木通等。

外治:皮損以紅斑、丘疹為主者,可選用三黃洗劑、青黛散、爐甘石洗劑、1%-2%樟腦、5%薄荷腦粉劑外塗,每天5-6次。若有大量滲出、糜爛,選用綠茶、馬齒莧、黃柏、羊蹄草、石韋、蒲公英、桑葉等組方煎水濕敷,或用3%硼酸溶液、10%黃柏溶液濕敷。漆瘡可用鬼箭羽、冬桑葉、杉木屑煎水濕敷或洗滌。糜爛、結痂者,選用青黛膏、清涼油乳劑或2%雷鎖辛硫黃糊劑等外搽。皮損肥厚粗糙,有鱗屑,或呈苔蘚樣者,選用軟膏或霜劑,如3%黑豆餾油、糠餾油或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軟膏。

可適當選用撲爾敏、賽庚定、非那更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抗組胺葯應用。

5、如何預防接觸性皮炎?

答:平時避免接觸過敏物質;已患本病者,不宜用熱水或肥皂水洗澡,避免磨擦搔抓,禁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物,並多飲水,並給以易消化的飲食,忌食辛辣、油膩、魚腥等發物;與職業有關者,應改進工序及操作過程,加強防護措施。

推薦閱讀:

中醫驗方連載——應要求增補「皮炎」之處方兩首
中醫外治法在神經性皮炎中的應用
【健康】神經性皮炎的防與治
春季多發皮炎 藥膏不可亂用
復方甘石青黛膏治療皮炎濕疹的臨床觀察

TAG: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