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阿英劇作《李闖王》
中國共產黨「上京趕考」的思想準備
——我收藏的阿英劇作《李闖王》
我收藏有阿英劇作《李闖王》一冊,1949年11月新華書店初版5000冊,該版本收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
封面有藍色淺印的闖王部隊行軍圖,剪紙風格,甚是雅緻,內文用紙卻較粗糙。扉頁有藍色圖章為「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書後有印章「國立北京大學藏書」。書前有「本事」,後有近四十頁的「寫劇雜記」,內容為:一、以歷史還歷史,二、李闖王的性格與附考:李岩、李牟、牛金星、劉宗敏、宋獻策、顧君恩,三、李闖王的死,四、李岩被殺的因果。
阿英本名錢德富,後又改名「德賦」,阿英是他的筆名,其他的筆名計還有錢杏邨、張風吾、鷹隼等等。其中以「阿英」馳騁文壇,最為著名。
1944年,是農曆甲申年,恰是是明朝滅亡整整300年,郭沫若以史為鏡,寫成《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文章分析了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告誡人們在勝利面前不能驕傲自滿。它後來在解放區印刷出版,毛澤東把它列為「整風運動」的學習材料,提醒大家「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同時要求解放區文藝工作者,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編演它,以使這個歷史教訓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湧現出了夏征農《甲申記》、李一氓《九宮山》、馬少波《闖王進京》等優秀作品。而阿英創作的五幕歷史話劇《李闖王》,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與其他幾部相比,《李闖王》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藝術成就更高,演出地域更廣,演出時間更長,影響更大。
寫《李闖王》時,阿英在新四軍第三師工作。1944年11月,三師八旅文工團找他幫助排戲,同時告訴他,副師長兼八旅旅長張愛萍希望他編一部李自成的劇。當時雖然收集有關李自成的歷史資料非常困難,阿英仍然一絲不苟地編寫了一個《李自成年表》,在對歷史資料的認真考證、仔細研究的基礎上,到1945年1月下旬,就動筆寫作,1個月後拿出了初稿,2個月後,在阜寧縣益林鎮郊外的臨時搭的舞台上公演了。兩千餘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戲。盛況空前,戲從晚上9點鐘開始,一直演到翌日凌晨2點鐘才結束,足足5 個小時。而阿英當晚就拿了一隻小板凳,夾在觀眾中與觀眾一道看戲,並仔細觀察觀眾的反映,傾聽觀眾的意見。戲散後,他立即點亮了油燈馬上伏案修改劇本,大大縮短演出時間,當天改定,交給文工隊重新排練,排練完後繼續演出,連演了30餘場,經久不衰。當時任新四軍三師師長的黃克誠在給阿英的一封信上說:「這個戲演給幹部看,是會有很好影響的。」肯定劇本對正在進行的幹部整風很有意義。由於該劇的主題鮮明、 深刻,文工團演出認真、精彩,演出範圍越來越大,從蘇北演到蘇中、兩淮,一九四六年三師進駐東北,又在東北演出。直到解放戰爭期間,共有十幾個文工團演出了一 、二百場,對部隊進城前的防驕反驕教育工作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李闖王》劇本中基本的主題已經在郭沬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中作過闡述,所以在劇本中的重點是通過歷史事例總結李自成失敗的種種原因。阿英的《李闖王》寫作時間已經是在抗戰將要勝利之時,而有關明朝與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學術論爭,此前已經非常熱鬧,所以有關的歷史陳述和結論已經成為人們對李自成起義的一定之見。在論到教育效果時,阿英還有意淡化作品的悲劇結果,安排李自成的下場為逃禪,以伏下革命不絕、後會有期的樂觀主義想像。
阿英非常注意劇本結構,尤其是高潮的處理。雖然所涉史實多血雨腥風波瀾壯闊,但他卻沒有所謂大場面的鋪陳,熱鬧的舞台不過是趕集式的初級階段,阿英無疑是內斂的,話劇畢竟是靠「話」來支撐的,恢宏的歷史背景,故事發展的起承轉合都由人物台詞中見真章。《李闖王》無論從結構還是人物塑造來看,都是最成功的,且在當時具有相當的預見性與警示性。
全劇分為五幕,一、二、三幕都是演出一個場面。第一幕以刻畫李自成形象為主。通過眾將士和民眾的語氣側面交待李的傳奇英雄氣質和仁厚爽直的性格。通過這一幕,表現了義軍眾志成城昂揚向上走向勝利的氣氛。而在第二幕,以崇禎的死和李自成的進宮為對比,一方面展示兩個人不同的性格,一個要殺死自家骨肉的忍刻,一個卻能處處體恤敵手家屬寬厚。這另一方面也通過性格的不同,展示明之滅亡和李之勝利的必然性。而以羅虎搶逼宮女一節,伏下義軍失敗的種子。第三幕中,主要敘述牛金星、劉宗敏、宋獻策和李岩諸重要人物出現的矛盾衝突,同時暗示著義軍正在分裂和出現危機。這三幕可以說都是墊場,一步步將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的各種矛盾線索及過程交待出來,為最終的內部分裂衝突烘託了氣氛,也引觀眾入於懸想。第四幕是各種矛盾的爆發的一幕,這一幕分為三個場景。其中第一景以吳三桂引韃子入關交待李的失敗是由於吳的叛國,帶有曲為自成辨護的意味,說明李自成失敗的外部原因,也指出李自成入京後政策的失誤,但仍以李自成為一個英雄。第二景又通過李自成在失敗後一連串「變態的笑」的描述,將李自成心裡的難堪和在軍事不利時的大將風度及其身上的農民習氣表現出來。而第三景卻以他殺李岩表現了他的愚蠢和貪婪皇位的封建思想。這也就完成了對李自成起義性質的刻畫。由於有關李自成的歷史劇基本上都已經是固定化的農民英雄形象,阿英的描寫還是讓人看到一個比較豐滿的人物。在第五幕中,李自成已經是一個和尚,卻依然英雄之氣令清兵寒噤。這個設計是為了演繹革命不息的民間正義故事的傳統。
阿英的《李闖王》是一個英雄傳奇劇中的末路英雄教訓劇,其中包含著諸多沉重的歷史嘆息。
《李闖王》是阿英第11個劇本,此劇之後他沒再寫劇。《李闖王》不僅在解放前上演,解放後也在許多地方演出過,還曾介紹到外國去。雖然到一九六二年時,阿英仍說《李闖王》是自己「基於難以抑制的政治熱情」情況下的「嘗試」之作,「力不從心,就從個人的意圖來說,也是距離願望很遠的」,但是,人們卻給與很高的評價,於伶在《默對遺篇吊阿英》中說,《李闖王》是「具有重大歷史戰鬥意義和高度戲劇藝術成就的劇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李闖王》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戲劇作品無法替代的。
1949年春季的西柏坡,中國共產黨面對著即將到來的全國勝利,毛澤東說:要警惕「糖衣炮彈」,「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站在西柏坡的村口,毛澤東說了一句風趣的話:「我們上京趕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來說:「要及格,不要被退回來。」
中國共產黨在「上京趕考」前,做了許多相當有針對性的準備的。如何認識和表現李自成的失敗,以李自成為鑒,成為那個時代思想文宣的重點之一,充分說明了當年共產黨的胸襟和眼光。
我收藏這冊《李闖王》,純粹也是一個「書緣」。10年前,潘家園舊貨市場沒有今日這般紛雜浮躁。每到周六日有時間的話,我都會來轉轉舊書攤,一天無意中從一個散亂無章書攤上發現了這本《李闖王》,堆砌在一堆科學技術和外國小說里。我問書攤老闆多少錢,老闆純粹以薄厚論價,看了一眼後說3塊,我很詫異,以為聽錯了,抑制住興奮之情,說,這麼破的書,再便宜點。老闆遲疑了一下,說,1塊錢拿走。
關於阿英《李闖王》的版本,據阿英寫於1962年4月24日的《〈李闖王〉編演紀事》記述,共有5種,即:1946年華中新華書店版、同年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版、1949年新華書店版、1955年作家出版社初版本、1962年中國戲劇社初版本。
作家出版社和中國戲劇社的版本我曾經見過,正文前的附有演齣劇照,作家版5幅,中國戲劇版8幅,但《以歷史還歷史》一文未收。 1955年作家版的《李闖王》在文字上最為簡略,只存《本事》、《李闖王第一幕至第五幕》、《李闖王總演員表》、《雜考三題》(《李闖王的性格》、《李闖王的死》、《李岩被殺的因果》)。1962年戲劇版《李闖王》,書後則收有《〈李闖王〉編演紀事》,詳述了創作的背景、過程以及編演《李闖王》後,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受到熱烈歡迎的情況,反映出當時的民心、黨心。1946年華中新華書店版封面同1949年新華書店版封面近似,但其具體內容不詳,同年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版則從未見過。若有收藏者存有這兩個版本,希望能同賞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名姝》中的男人?
※唐頓莊園
※看完這部《倫敦生活》,你的人生一定會更喪氣的~
※阿加莎出品(劇評,Ordeal by Innocence)
※如何評價《名姝》中的女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