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太理論向反以太理論宣戰的戰鬥檄文

這是科學和玄學之間的較量,是以太陣營和反以太陣營之間的總決戰。

反以太陣營的英雄:牛頓、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等。

以太陣營的英雄:笛卡爾、惠更斯、虎克、萊布尼茨、法拉第、赫茲、麥克斯韋、尼古拉·特斯拉等。

這是一場持續近400年的較量,它的結果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個扭秤稱出地球的萬有引力定律、我變光速不變的相對論、以太不存在但卻充滿了上帝粒子的量子物理、宇宙之初比原子還小的宇宙大爆炸理論、10維時空解釋引力的弦理論,等等。

以太陣營的同盟者們,只有將這些偽科學趕走,科學才能重歸正途。

我將下面這篇「物理學三大常數」作為以太理論向反以太理論宣戰的戰鬥檄文。

-------------------------------------------------------------------------------------------------------------------物理學三大常數萬有引力常數、光速和普朗克常數被認為是物理學三大常數。當然還有其它的提法,但這些不影響討論。記得20世紀上半葉,當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取代以太電磁理論的時候,有一位科學家無法理解新的理論,他氣憤地說,我為什麼不早5年死掉,卻讓我活著看到物理學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其實正如普朗克所說的那樣,相對論和量子物理並沒有說服以太電磁論者,只是這些以太電磁論者無法抵禦歲月的侵蝕,伴隨著他們的離去,年輕一代選擇了相對論和量子物理而已。以太引力理論興起於17世紀,從18世紀初開始衰落。以太電磁理論興起於19世紀初,然後再度衰落於20世紀初期。在近代科學史上,以太理論和非以太理論似乎每100年都會發生一次更替。現在是21世紀初了,從時間上算以太理論該回來了。除了以太理論似乎有100年一回歸的規律外,以太理論還伴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每當科學家和以太理論站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顯得神采奕奕、精神十足。以太引力理論由笛卡爾提出,在經過惠更斯和萊布尼茨發展後,這個理論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萊布尼茨的科學和哲學學說,被20世紀的某些人認為洋溢著「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精神」。拋去不可救藥不提,樂觀主義倒是真的。用以太機制解釋引力,用「單子論」構築「一對多」的哲學基礎,這位以太引力理論的集大成者沒有理由不樂觀。17世紀是天才的世紀,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惠更斯、虎克、萊布尼茨。這個世紀是令人嫉妒的世紀,這樣的世紀今後也很難再出現了。牛頓是天才世紀的終結者,他的三大定律原版拷貝伽利略的理論,萬有引力定律野蠻歸納開普勒第三定律。光的微粒說更是強行擠進光學領域。他對科學的主要貢獻或許就是他和萊布尼茨共創的微積分,但以其對他人理論一貫的、露骨的、蠻橫的拿來主義作風,我真得懷疑他在創立微積分當中的作用,畢竟是萊布尼茨早20年發表了微積分。他說,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緣故。其實,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應該不是一個巨人。非常抱歉,我真得無法記起18世紀的任何一位有影響的物理學家的名字。萬有引力定律是天才的滑鐵盧,任何相信萬有引力定律的人,都是沒有機會的。好在19世紀物理學拋開引力機制,在電磁領域另闢蹊徑,從而開拓了一片新天。這個世紀也是英才輩出的世紀,托馬斯·楊、菲涅爾、法拉第、赫茲、麥克斯韋等等。以太電磁理論是如此的成功,科學界深信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成。普朗克的導師祖利甚至勸他不要再在物理學上浪費時間,不會再有大發現了。科學界對於以太理論的強烈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再次表露無疑。導致20世紀以太理論整體陷落的是天際漂浮著的兩朵小烏雲。開爾文提到的這兩朵小烏雲,被後來人無數次地提到。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黑體輻射、兩朵烏雲,然後兵分兩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洛倫茲變換、相對論;黑體輻射、放射性、電子發現、質子發現、量子物理。相對論和量子物理的支持者不斷提到兩朵烏雲,不過是在向世人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它們的存在具有先天合法性,它們不是從石頭裡突然蹦出來的。我在這裡再次提到兩朵烏雲,我的目的不是宣揚以太理論具有先天合法性,以太理論的先天合法性,17世紀和19世紀的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我只是想和大家重溫一下歷史,在19世紀末,漂浮在物理學天際的兩朵雲彩,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人類是在星體外表面進化成高等生物的,我們具有與生俱來的雄心壯志。19世紀末,人類已經將自己的目光投入到茫茫的宇宙宏觀和渺渺的粒子微觀領域。無論有多困難,我們都要征服這兩個領域。其實並不是兩朵烏雲吸引了人們的視線,而是當人類將視線投向宇宙宏觀和粒子微觀時,看到了兩朵烏雲。四百年來的科學史,其實就是以太理論和反以太理論的鬥爭史。鬥爭的結果是科學理論分成兩大派,即以太理論和反以太理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反以太理論目前統治著科學界,而以太理論處於偽科學的地位。反以太理論之所以能夠榮登至尊,物理學三大常數居功至偉。我並不懷疑以太理論在21世紀初的崛起,但第三次崛起的以太理論很可能還會被反以太理論擊敗,因為以太理論的支持者太老實。而反以太陣營從牛頓開始算起,可以說為了勝利,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大家都知道牛頓三大定律是伽利略的。能讓牛頓傲視群雄的其實就是他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對引力的解釋是引力來自於神秘,他的理論沒有一個字提及引力是如何形成的。一個對引力形成機制連一知半解程度都不到的人怎麼有資格給出一個公式來計算宇宙萬物間引力的呢?

當然,崇拜可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去崇拜他,把他當成神,這個問題於是就解決了。「無知的懷疑者們,一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可以為宇宙制定法則的人,難道連一個小小的引力計算公式都無法給出嗎?」

上面的第一個公式是向心加速度公式,由上面的推導可知,加速度和間距的平方成反比。開普勒第三定律其實已經給出我們所希望的內容。地面上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人造地球衛星所受地球的引力、行星所受太陽的引力,都可以由這個公式給出,我們根本就不需要一個萬有的引力公式出來解決問題。牛頓同時代的那些天才世紀的科學家集體性反對萬有引力定律,而後黑格爾說萬有引力定律就是開普勒第三定律,馬克思堅決反對唯引力論,恩格斯說牛頓是歸納法的驢子,一個剽竊者和破壞者。牛頓確實在引力理論方面做了一點原創性的工作。他給了一個假設,他說地面上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我們可以使用同一個五個字母的公式來計算,並且還可以共享同一個引力常數。地面上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可以計算出來,這個開普勒第三定律可沒有提及。地面上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應該不是固定值,間距一定,把這兩個物體放在大山旁,放在平原上,它們之間的引力應該會發生變化。萬有引力定律觸犯了以太引力理論最本質的核心。於是以太引力理論者群起而攻之。反以太理論者有個法寶,那就是任你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他們其實已經勝算在握,因為他們有數學這個武器。在這群人手裡,數學已經成了他們圓謊的工具。他們的任何理論,只要胡亂編造一套系統化的數學方法,得出有用的結論,然後再假以時日,就沒有人敢質疑了。哈雷彗星已經連續幾次76年回歸一次了,牛頓先生使用數學再一次成功預測出它回歸的年份。萬有引力定律首戰告捷。海王星的發現使萬有引力定律的最終無可質疑地登上了寶座。海王星就在黃道上那狹窄的區域內,伽利略就曾觀測過它。隨著望遠鏡技術的發展,想不發現海王星都難。一連串的勝利,萬有引力定律終於不可動搖了。反以太理論者個個都是諳識戰術的戰術家,他們根本就沒打算說服以太論者接受自己的理論。他們對科學發展的規律掌握得更透徹,他們知道人都會生老病死,而年輕一代會在比較中選擇理論。終於,一個被稱為富翁中最有學問的人出手了。卡文迪許打出了令所有以太論者永遠難忘的一招。他用一桿秤加四個鉛球稱出了地球的質量。一切都安靜了,不會再有懸念了,關於引力的戰爭已經結束了。在過去的200年里,科學界使用卡文迪許的結論,通過地球質量求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每立方米5.5噸左右),我們知道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米2.7噸左右。藉助這兩個密度,加上地震波方面的信息,人類已經將地球的結構研究個通透。使用卡文迪許的實驗,天體力學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人類計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已經達到很精確的程度。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得知,木星和土星對地球的引力極小,最多就是月球對地球引力的一百分之一。它們對地球的影響接近於零。《史記》中說所的土木會合象徵飢餓和內亂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司馬遷生於2000多年前,那時人類還處於蒙昧的狀態,犯這樣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以太引力理論是沒有前途的理論。它是無法幫助人類準確算出地球質量的,不知道質量,對於星體間的引力就更無從下手了。發展到今天,以太引力理論連給萬有引力定律提鞋的資格都沒有了。反以太理論可以告訴我們一切,以太理論對一切似乎都茫茫然。年輕一代想都不用想就會選擇前者。地震的隆隆聲和傷者的呻吟聲在反以太論者的耳中顯得格外動聽。聽,那是大自然和人類為我們唱響的讚歌。反以太論者頂著四個鉛球和一桿秤,正在到處招搖。但他們表現得卻很謙遜,面對人們的稱讚,他們向周遭頻頻鞠躬。他們上身穿著昂貴的西裝,下面卻是一條開襠褲。當穿開襠褲被定義為美的時候,沒穿開襠褲的人就只能是笑柄了。萬有引力定律榮登至尊,引力常數的地位也就牢不可破了,下面是光速不變的表演時間。前面提到的兩朵烏雲,第一個就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這個實驗原理很簡單,但現在幾乎沒人可以看懂了。因為人們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實驗。在以太不存在和光速不變的前提下,是研究不出任何結果的。我們還是要回到100多年前,在當時對光的認知條件下來看待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其實很好解釋,我也看到過其它人對這個實驗做過類似的解釋。

人類對波的認識,先是來自水波,後來是聲波。現在由於超聲波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波的認識更加深入了。超聲波技術告訴我們,如果頻率夠高,超聲波是不隨介質運動而改變方向的。這個解釋合情合理,而且也可以很容易在實驗中做出來。由此我們可知,右圖中的光線,也應該不會受到以太運動的影響而改變方向。光線的方向不發生改變,上面鏡子上的反射位置就不會從B變到B』。因此下面的干涉條紋也不會發生移動。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根本就不能否定以太,我們更不能由此得到真空中光速不變的結論。真空中光速不變的關鍵點是,不管你的速度是多少,光速對你來說都是不變的。這就像有人堅持1加1等於3一樣。這是對人類智慧赤裸裸的侮辱,如果有人勸我承認1加1等於3,我是絕對不會接受的。但這個人一邊勸我承認1加1等於3,一邊承諾送我一套別墅,我想我會認真考慮他的提議的。光速不變是相對論送給天文學界的一個大禮。在20世紀初的時候,當科學開始向著宇宙宏觀領域進軍的時候,以太電磁理論像一座大山一樣擋住了去路。以太電磁理論認為光是在以太上傳輸的波,這就意味著光會隨著以太的密度而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變化規律,這一切使宇宙里來的光變得不可靠了。我們人類無法到太陽系外的其它天體上去進行實地觀測,而宇宙里來的光是不可靠的,這可難壞了天文學界。飛出太陽系在短時間內還是不可能的,看來只有向光波不可靠理論動手了。從這時起,以太電磁理論的悲劇命運就已經註定了。不管你的速度是多少,真空中的光速對你來說都是不變的,這是突破險阻的唯一途徑。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不久,有人對天文學家愛丁頓說,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人懂相對論。愛丁頓想了半天后問,第三個人是誰?1919年,愛丁頓通過對日全食過程中星體位置改變的觀測,證明了相對論是正確的。這次觀測成了相對論歷史上重大的事件,相對論思想像瘟疫一樣在世界範圍內蔓延。愛丁頓的觀測後來被證明有誤。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的觀測結果也肯定是錯誤的。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日全食期間重力異常現象。日全食期間,日全食發生地區會發生重力異常現象,海上也會起大潮,而相應地區的空氣密度也會發生變化,愛因斯坦沒有把空氣密度的變化考慮進去,而空氣密度變化會導致光的折射率發生變化。源於一個失敗的實驗,在沒有幾個人理解的時候,在一個錯誤的觀測結果下,相對論得到了科學界廣泛的重視。在天文學界一手導演下,物理學開始脫離科學界,從此邁入了娛樂圈。在以後的歲月里,日常獲得的經驗被遺棄,邏輯變成了難民。物理學成為了牛皮專家表演的舞台,只有能吹的人才可以在這個圈子裡生存。天文學界在大無畏精神的鼓舞下,繼續向前邁進著。否定了以太,光就由光波變成了光子,然後假定光子不衰變,再藉助哈勃定律,人類突然發現我們對宇宙似乎無所不知了。光不再是以太上傳播的波了,但頻率的概念還是要留下。於是我們只要量一下光子的頻率變化,就知道發光的星體離地球有多少光年,光到地球需要多少年。光子不衰變,而越遠處的星體,它的紅移量就越大,於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論躍然而出。以太電磁論者已經處於為相對論提鞋的地步,從以太電磁理論出發,光波的能量是會不斷減少的,因此如果星體離地球太遠,因為光的紅移太大,我們於是就無法觀測到它。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是無法知道宇宙大小的。最近竟有科學家提出觀測到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痕迹,我原先以為,從反以太論者的臉皮厚度推算,推出這樣的觀測結果怎麼也要再等20年。看來以太電磁論者很快連給相對論者提鞋的資格都沒有了。相對論和天文學界已經組成了互助對子,相對論為天文學家編造理論基礎,天文學界甘做相對論的鐵杆後台。他們抓著自己的頭髮不斷向上提升著自己,為了全人類科學的發展,我們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古巴比倫人、古中國人和古瑪雅人等古老的民族早就知道通過星體位置來預測自然災害。現代天文學家先是相信四個鉛球稱地球,然後相信我變光速不變,他們借著這些荒唐的假設,將古代的天文學成果早就否定得乾乾淨淨了。在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中,光速不變的假設居功至偉。真空中的光速現在是物理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常量。現在科學界竟用光速來定義長度和時間的單位,難道他們不知道光速是用長度除以時間求得的嗎?這不是一個赤裸裸的循環定義嗎?為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鄉間別墅,反以太論者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20世紀上半葉,人類的思辨能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大量的勇士,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民族的前途、為了優等民族的統治可以遍布全球,他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別國的領土。為了親人的安危、為了祖國不遭蹂躪、為了人間的正義,更過的戰士奔向了戰場。兩場世界大戰,必將萬古流芳。在科學上,人類的思辨能力也達到了極致。卡文迪許那潛伏了100多年的實驗結果,終於被科學界全面接受;密立根用兩個金屬板稱出了電子的質量並測出了普朗克常數,從而打開了量子物理的大門;空間也變得可以彎曲了;而每個原子都是一個小太陽系的思想也開始佔據了統治地位。量子物理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重歸以太理論,可是以太已經被相對論否定了。生在20世紀,是量子物理的幸運,和相對論同處一世,是量子物理的不幸。其實並不是人們健忘,否定了以太引力理論後,18世紀確實找不到一位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20世紀的狀況大概也差不多,否定了以太電磁理論後,不知道這個世紀有誰可以被後人記住。盧瑟福發現了原子的有核結構,他大概會被記住吧。在科學史上,20世紀之前所有的錯誤加在一起可能都沒有量子物理所犯的錯誤多。量子物理最主要錯誤是哥本哈根學派所宣揚的微觀領域的研究應該拋棄日常獲得的經驗。這個錯誤是致命的,人類的邏輯能力來源於日常獲得的經驗,人類只有參加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實踐,才有機會在實證糾錯中形成強大的邏輯能力。不依靠日常獲得的經驗,不依靠由此而形成的邏輯能力,物理學研究還能依靠什麼?目前,以量子物理為首的理論物理學擔負著人類解釋宇宙和自然界的任務。這些人從小學一路走來,最後博士畢業,然後進入到科研機構工作。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幾乎沒有系統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實踐,他們甚至都沒有實驗物理學家那種實踐的機會,而他們的理論無法得到實證。他們從概念中來,到概念中去。客觀地講,當前處於理論物理學前沿的科學家在邏輯能力上出現了問題。量子物理學犯的第二個主要錯誤是太相信數學。現在的理論物理學其實是由數學家把持的,不過他們美稱自己為數學物理學家。他們的任務是建立一套數學系統,這套系統的任務是可以把所有的力的描述集中到一個理論中去,他們稱之為大一統理論。數學是人類智慧的精華,但用之不當的話,它也是一個圓謊的利器。把一噸煤裝入一升的可樂瓶子里,如果對一噸煤和可樂瓶子沒有清晰的概念,單從數學上推導是非常容易的,只要不斷增加煤的密度就可以了,而且你還看不到一點破綻。用數學的方法推出宇宙大爆炸,這也是非常容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偉大之處是,即便使用數學來圓謊,對它的解釋還是難以實現。相對論把空間都弄彎曲了,才勉強給出了個數學方法。弦論先是到26維的時空解釋引力,重整後在11維的時空進行解釋。何必呢?難道萬有引力定律是老虎的尾巴,誰也摸不得嗎?為何要如此遷就它呢?數學在工程上的應用是比較成功的。原因是工程上使用的數學每一步都受到邏輯嚴格的控制,而且結果還有實證來檢驗。那種邏輯無法控制的數學,單憑推導而得到的東西,沒有任何的價值。具體來講,量子物理在戰術上也犯了幾個嚴重的錯誤。第一個是把正負電荷引入到微觀領域。在微觀領域,電荷的概念應該被廢棄,因為根本就沒有人知道電荷是什麼。18世紀的時候,科學界為了解釋靜電力,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引入了正負電荷的概念,以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來解釋靜電作用力,這是無奈之舉。第二個是對電子的認知錯誤。19世紀下半葉,物理學界對陰極射線的性質爭論了幾十年。最後被湯姆遜證實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在對負電荷這個概念沒有任何認識的情況下,電子就被定了性。量子物理的磨難也就由此註定了。當時人們還都認為光是以太上傳輸的波,因此電子是粒子的話,那它一定是從物體內的原子里發出來的。於是電子就成了原子的組成部分了。如果人們知道後來光波變成了光子,而包括電子在內的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那麼他們就不會強求電子是原子的一個組成部分了。光子也被認為是粒子,可是卻沒有人認為光子是原子的組成部分。電子其實不可能是原子的組成部分,它只是由原子發射出來的一種物質。這個很容易用實驗來驗證,在真空容器中,放置一塊鋅板,接上驗電器。用高頻紫外線照射鋅板,如果電子可以源源不斷地從鋅板中發出,而驗電器的讀數不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就可以確定電子只是原子在能級躍遷時產生的。第三個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密立根油滴實驗的結果。由密立根實驗而得到的電子質量的數量級是10的負31次方千克,微觀量其實直接代表實驗的精度,如果一個實驗在這個精度上測出質量,那想都不用想,肯定是錯誤的。更何況這個實驗的主要設備是兩個金屬板和幾個油滴。這個實驗的錯誤很容易被實驗戳穿,油滴的半徑是用公式推導出來的,我們可以先用高精度照相機得到油滴的半徑,然後再和公式推導值對比,應該會得到結果。密立根油滴實驗原理非常簡單,如果存在基本電荷,那麼我們可以使用大量的方法測出這個基本電荷,比如用不同種類的不易揮發的液體小滴,這些值即便同密立根實驗的值不完全相同,但這些值應該符合一個正態分布。事實是,除了嚴格遵照密立根油滴實驗的實驗步驟和數學方法,再也找不出其它方法測出基本電荷。普朗克常數是由密立根在密立根油滴實驗的基礎上測出來的,這個常數是不存在的。它同萬有引力常數和光速常數一樣,是反以太陣營為了方便計算而假設出來的。光波的量子性其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高頻率的光波能量較大,光波不可能持續不斷地從一個原子里發出。原子受外因激發,跳到較高能級,當回到原來能級的時候,就會發出光波。高頻聲波也常表現出量子性,雞叫其實就是量子化的聲波。光就是一種在以太上傳輸的波,而它只能以量子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不能說無法驗證以太,所以就一定要否定它。難道今天的上帝粒子、11維空間、空間彎曲這些奇談怪論就可以被證實了嗎?這些可不是科幻中的題材,它們是物理學界正在嚴肅對待的對象。赫茲的電火花實驗其實已經很好地驗證了真空中以太的存在。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能驗證以太存在,那是錦上添花,驗證不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第四個是量子物理的質子和中子模型存在非常大的邏輯錯誤。如果所有的質子都是由三個夸克(兩個上夸克一個下夸克)組成,這些夸克是以什麼機制找到對方,並形成質子的呢?莫非宇宙之初有一個克隆質子的工廠。而且夸克們還要懷揣著更小的粒子用來交換,產生引力。第五個是現代量子物理的實驗方法有嚴重缺欠。現在使用加速器產生能量越來越高的粒子去撞擊其它粒子來研究原子結構,這是不對的。把原子內的基本粒子撞碎,再進行研究,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實驗手段已經破壞了實驗對象。量子物理學發展到今天,其實不過是碎片物理學而已。第六個是量子物理把對宇宙的解釋權拱手讓給了相對論。量子物理的發展歷史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他們是湯姆遜、盧瑟福、玻爾、海森堡等人。這些人對關於宇宙宏觀的理論毫不關心,盧瑟福曾規定在他的實驗室里不許談論宇宙。量子物理的理論在實驗室中很難得到實證,對可以得到實證的宇宙宏觀領域卻不予重視。這一方面導致相對論在宇宙宏觀領域一家獨大,另一方面導致量子物理在錯誤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量子物理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的一個錯誤的理論。人類的技術革命掩蓋了這個理論的荒謬。其實早期的量子物理確實對技術進步作出過一定的貢獻,而電子云等概念也非常類似以太原子理論中以太振動的概念。如今的量子物理已經完全成為了人類技術進步的絆腳石。量子物理被以太原子理論代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以太原子理論的核心是,原子內只有質子這一種基本粒子,中子和質子在原子核內沒有任何區別。在原子、質子之間是以太的海洋。原子之間的有源共振,是原子之間引力產生的原因。原子核內質子之間的有源共振是質子之間引力的原因。共振產生引力是自然界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在實驗是中也可以很容易做出來。用兩條細線吊兩個圓形銅盤(樂隊使用的樂器),當它們之間發生共振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它們相互吸引的現象。兩個相距較近的物體,如果沒有發生共振,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只能是斥力。以太引力理論、以太電磁理論和以太原子理論統稱為以太動態理論,簡稱為以太理論。這個理論將會和以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和量子物理為首的反以太理論進行論戰,這是一場關乎人類前途的較量。反以太理論對自然災害的預測沒有任何助益,我認為科學界應該讓這些理論儘快退出歷史舞台。後記:因為擔心成為整個科學界的敵人,我將這篇文章幾次刪除。由於以太理論和反以太理論的較量關係到無數人的生死,關係到人類的命運,我最終決定再次將這篇文章發表出來。我個人的生死榮辱已經不再重要,是非功過將會留待後人評說。
推薦閱讀:

座向錯定,風水理論再好,也會莫知所從!
劉昌思:新時代新男女新思想新理論
◤◢◤◢◤◢◤◢◤飯後要怎樣瘦身?++++++ 小肚子和腿是這麼瘦的!瘦腿集合=瘦腿理論+圖示◤◢◤◢◤◢◤◢◤◢◤◢◤◢◤◢◤◢◤◢◤◢◤◢◤◢◤◢◤...
亞當斯密和凱恩斯二者的經濟學理論的異同
生肖命理論天克地衝

TAG:理論 | 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