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瘤與子宮肌瘤的區別

子宮內膜最基底的一層,即與子宮肌層緊貼的子宮內膜,要是長入子宮肌層,並引起病變,稱為子宮腺肌瘤

多發生在30~50歲的經產婦。多次妊娠和分娩時,子宮壁創傷;人工流產、放置宮內節育器等子宮腔內手術操作時,損傷子宮內膜和淺肌層,引起炎症;剖腹產造成的子宮創面,都是促使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的可能病因。約半數子宮腺肌病合併子宮肌瘤。因此,認為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可能與體內高雌激素刺激有關。

子宮腺肌病時,子宮肌層病灶有瀰漫型及局限型兩種。呈瀰漫性生長者多,且多累及子宮後壁而使子宮均勻性增大,一般子宮長徑小於14cm,或者說小於12孕周子宮。

剖開子宮壁可見病灶區肌層明顯增厚,並無肌瘤那樣的漩渦狀或編織狀結構,僅見粗厚的肌纖維帶和微小囊腔,腔中可有陳舊血液,質硬。顯微鏡下,病灶區肌壁增厚,肌層內肌束增生,肌束間有呈島狀分布的子宮內膜腺體與間質,有散在小腔或小裂隙,內充滿暗紅色或藍色液體。有時、病灶中無出血,卻見呈透明海綿狀且柔軟的區域夾雜在增生的肌束內。少數呈局限性生長,子宮內膜在肌層中形成結節或團塊,類似子宮肌壁間肌瘤而使子宮有結節突起,形狀不規則。【推薦閱讀】55位子宮肌瘤患者為何選擇超聲消融

腺肌瘤與肌瘤不同之處在於其周圍無假包膜,剖開病灶,可見它與周圍肌層無明顯分界。顯微鏡下,肌層內結節的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小腔或半透明海綿樣區域。

子宮腺肌病主要引起月經過多、經期延長以及逐漸加劇的痛經(即進行性痛經)。下腹痛常在月經來潮前1周就開始,延至月經結束,甚至月經結束後還有下腹痛。但也有患者無任何癥狀。關鍵在於異位的基底層子宮內膜是否對體內雌激素起反應。倘若異位的子宮內膜對雌激素敏感,有周期性增生、萎縮、壞死脫落與出血,則痛經在所難免。因為,這些出血灶被肌束包裹,有很大張力,刺激子宮肌發生痙攣性收縮,引起疼痛,而且,隨病變發展,痛經將越來越嚴重。

如果異位的子宮內膜不發生周期性出血,常無痛經,只因導致宮腔擴大,內膜面積增加以及影響子宮肌收縮而發生月經量多,經期延長。

約30%子宮腺肌病,尤其是子宮腺肌瘤患者無明顯痛經;也無子宮在經期增大、經後縮小的特徵性表現,有時較難與子宮肌瘤鑒別。B超檢查時,可能在子宮肌層中見到異位子宮內膜所顯示的不規則增強回聲,然而,將子宮腺肌病載腺肌瘤誤診為子宮肌瘤的比率不低。磁共振成像(MRI)的診斷正確性較高。【推薦閱讀】子宮肌瘤的最佳治療方法——超聲消融

本文歸99jiliu 版權所有,未經批准轉載必究。

子宮肌瘤或者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等問題,請通過www.99jiliu.com查找相關信息。


推薦閱讀:

膈下逐瘀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12例
5大因素讓子宮內的胎兒更聰明,更健康
6個動作,清理子宮垃圾,拯救女性的骨盆,晚上做一次年輕十歲!
子宮切除後女人還能活多久
「婚姻沒了,至少我保住了子宮」

TAG:子宮 | 子宮肌瘤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