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歷史新解:鮮卑族的崛起與O3
(鮮卑山一角?)史載鮮卑族「以山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族的祖先以他們居住的鮮卑山作為自己民族的稱號,可是,經過蒙古學家分析,"鮮"字與「匈奴」的「匈」讀音相似,而「卑」字是由「婢奴」的「婢」音譯而來,即鮮卑是匈奴人的婢奴的意思,但婢奴也有翻身的時候。3 鮮卑族早期遷徙,漢族攻擊匈奴,使得鮮卑族乘機興起西漢時期的鮮卑還幾乎名不見經傳,只是個屈膝於強大統一的匈奴帝國下的小部族。鮮卑登上歷史舞台要從東漢說起。東漢初年,活動於今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鮮卑仍為匈奴役屬。隨著北匈奴勢力衰耗,鮮卑開始邊年出兵攻擊北匈奴。
(東漢時期鮮卑)公元85年,鮮卑與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擊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鮮卑再次大敗北匈奴,斬殺優留單于。公元91年,東漢和帝時,漢大將竇憲擊敗匈奴,東漢政府和南匈奴對北匈奴進行了致命打擊,北匈奴西遷。鮮卑趁勢佔據了漠北地區,留在漠北的匈奴十餘萬落併入鮮卑。鮮卑自此強盛起來。
(三國時期鮮卑)公元2世紀中葉,鮮卑民族中湧現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領——檀石槐。鮮卑在檀石槐帶領下大斷壯大,統一了鮮卑諸部,建牙帳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仇水(今東洋河)。隨後,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東敗扶余,西擊烏孫,南擾漢邊、盡據匈奴故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軍事部聯盟。但聯盟隨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繼起的是不斷強大的拓跋鮮卑。東部鮮卑先後興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勢力,他們乘機南遷,佔有烏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鮮卑,後來東遷遼東與鮮卑人雜處,歸附檀石槐後,逐漸鮮卑化。段部出自遼西鮮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遷安縣)。根據百度資料整理:
4 司馬氏政權腐敗,鮮卑族進入中原黑暗的西晉滅亡後,北方各族部的統治者形成了紛爭割據的局面,在100多年中先後建立了許多政權,史書稱「五胡十六國」。在這100多年中,鮮卑族最為兇悍,先後建立十來個政權(頗有點周朝時期分封建國時四處擴張的味道):
匈奴族與漢族仇殺,鮮卑族再一次得利:
分子人類學觀點:冉魏敗,鮮卑勝,為漢族Y(Q1a1,O2)頻率的減少,鮮卑Y(F444)頻率的升高,給出了歷史因緣之一。5 鮮卑族漢化鮮卑拓跋像蒙古草原狼一樣愛動腦子極善學習,他們對漢文化極為痴迷,又一次表現出遊牧民族在文化和制度上開拓進取、勤奮學習的民族性格。在馮太后和孝文帝時期,大力倡導全民族學習漢文化並與漢族通婚,進行全盤漢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實行均田制和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鮮卑族的漢化,在服飾、語言、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制度方面都有相關的漢化規定。
姓氏漢化方面,孝文帝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為貴族,「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八大姓之上還有皇姓,皇族的拓跋氏改為元氏,為最高門第。八大姓為北魏功勛之家,以下為改漢姓前後的對照:(更多鮮卑漢化姓氏表見附後,改鮮卑舊姓為音近或義近的漢姓等等)
後來百萬鮮卑遷都洛陽以後,完全使用漢語漢服漢制度,將鮮卑姓改為漢姓,將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讓南朝漢人來使,一時分不清是到了胡國還是到了漢國。魏孝文帝這些改革使得鮮卑族最終完全融於漢族中,強烈地影響了後世中國,鮮卑後裔出過很多名人,比如隋代築造學家宇文愷,《切韻》作者陸法言,《唐韻》作者陸法言,唐初權相長孫無忌,中唐詩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唐初名將尉遲敬德,北宋名將呼延綽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共歷17帝,171年。北魏拓跋氏王朝從道武帝建都平城,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曾經在大同盤踞了近100年。雲岡石窟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大多數的古鮮卑人後裔都融入了漢族,還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變為了錫伯族。而契丹族最後也都融入到漢族。內遷鮮卑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漢族人成了地主?),漸與漢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降至隋唐,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分子人類學觀點:這些歷史清楚地記載,大量鮮卑人漢化,融入漢族,成為漢人。可嘆竟然還有分子人類學「專家」發表民科文,說北方漢族基因構成幾乎沒有受到北方民族影響,蓋其因為基於O3屁股立場,不肯定承認O3的真相而已,還是因為身在O3不識O3真面目?6 鮮卑族內鬥,「漢族」復國,鮮卑人南遷成客家人主要來源但是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也不是一帆風順,受到了一些鮮卑貴族的不滿,導致北魏北方兵鎮叛亂北魏被分成了東魏和西魏,接著這兩個國家分別被篡為北周和北齊,其相互討伐攻打,勢均力敵最終被楊氏家族篡位成功,建立隋朝,再其後被李唐王朝篡位成功,建立唐朝。楊氏家族和李氏家族都是北朝的軍事貴族,歷史淵源複雜,他們到底是鮮卑人還是漢人,僅靠歷史記載幾乎難辨。歷史記載他們是漢人,相信以後的分子人類學一定能證明他們到底是漢人還是鮮卑人!但至少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氏、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都是鮮卑人,隋唐王朝都是受鮮卑影響很深的朝代。隋唐王朝建立後,雖然鮮卑人的影響還在,但是其父系皇族貴族地位不在。我曾經根據分子人類學數據分布特點,大膽推論客家人是五胡後裔,見《北方Y-O3系與漢人Y結構之歷史變遷》。其時還被很多人攻擊,然終於看到一遍文章《拓跋鮮卑與客家人的淵源探究》,他是從歷史文化比較考證認為客家人是拓跋鮮卑後裔,並呼籲可以通過DNA科學鑒定驗證。這恰與我從分子人類學數據證明又一次不謀而合:即客家人高頻O3系來源於五胡。再一次見證分子人類學的強大!其考證的鮮卑人南遷原因與我推測的原因幾乎都一樣(受到老漢人的排擠),以下摘抄部分內容:「客家人稱謂的由來:鮮卑人務農為「田客」,鮮卑人南遷為「客居他鄉」。客家人中原南遷的理由:
對客家人是鮮卑民族後裔的論證。本人通過考察、採訪、談話方式的民間調查,對傳統神文化(薩滿教)殘留現象的認證;客家土樓的歷史技藝進行追溯;燒烤飲食文化的探討等的論證,認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就是挹婁時期生活在呼倫貝爾的拓跋鮮卑人。」「鮮卑人大約居住在中原385年,最後在唐代中晚期鬧饑荒的十年里,由河南省固始縣漢人王審知不忍母親受屈辱,背母南逃的影響下,於唐僖宗年間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遷徙,成為拓跋鮮卑歷史上的重要遷徙。遷徙伊始,遷入福建的中原客家人以現在的寧化縣為中心,與其他地區的難民共同生活在閩東地區。因為民族複雜,生活習慣不同,為了防止造成矛盾。隨後,客家人主動重心西移,搬遷到與粵贛兩省接壤的"青龍山』山區」「鮮卑民族在中原近400年,後來遷徙到江西的有鮮卑部族:南方有茂眷氏(毛)、羽弗氏(習)、獨孤氏(劉)、侯莫陳氏(陳)、紇骨氏(胡)、普氏(周)、拓跋長孫氏(孫)等等,是原來居住在中原的一個個集體,用東北話說"戀群』。而遷徙是有組織、有計劃,通過周密籌劃的結果。 」分子人類學觀點:從鮮卑人到客家人,從客家人到海外華人,其分子人類學證據都是O3高頻,源於鮮卑的姓氏幾乎都是O3,尤其是F444!也正是這些「拒絕」漢化的鮮卑姓氏為我們今天找尋鮮卑人Y類型提供了很好的證據。7 鮮卑人後裔向西北的擴散與影響繼續摘抄上文:「魏孝文帝秉承馮太后的旨意搞改革,甚至以強迫命令式的推行政令,實際上是很不得民心的。簡單說鮮卑與漢族有區別,可是改姓以後的客家人與漢族只是一個民族中的主客之分,承認被漢族同化,成為漢族中的客家人。客家人與漢族是一個民族,不存在民族間的區別,這就是客家人產生的過程,古往今來的民族存亡問題不過如此。唐朝初期,拓跋氏的後人長孫無忌在擔任宰相時,曾秘密授意一部分人創造鮮卑文字,隨著武則天以莫須有罪名誣陷長孫無忌要謀反,文字最終沒有在鮮卑人中實行。而創造文字的這部分人怕受株連逃入深山成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這個民族有文字,並承認在京城生活過。另外,以唐朝拓跋思恭為首的党項羌族從西川向西夏運動建國的前後346年中,創造使用西夏文字189年,隨著西夏政權的滅亡,文字也失傳。」實際上五胡時期,鮮卑人同樣對西部諸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鮮卑人建立的西秦和南涼統治了西羌等諸族,唐朝時拓跋鮮卑後裔拓跋思恭又建立西夏。分子人類學觀點:今天西部和西北一帶的F444,以及哈薩克的幾個部落高頻的F444,應主要是鮮卑人後裔擴散結果!8 鮮卑人後裔向西南的擴散「唐朝長孫無忌擔任大唐王朝宰相和首相期間國家賜封他實邑1200戶,當時的公主才實邑200戶,可見朝廷對長孫無忌的豐厚待遇。武則天為了當皇后求過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自始至終極力反對,因為武則天曾給唐太宗當過"才人』,兒子娶後媽還要當皇后(胡人遺風),確實不地道。李治武則天以長孫無忌要"謀反』 的莫須有罪名,革職查辦流放黔州(現重慶市彭水縣),但實邑1200戶待遇沒變。不久武則天派遣許敬宗將長孫無忌逼死,1200鮮卑人實邑戶順勢流入黔東南,隱姓埋名成為苗族。」由此可見西南一些民族同樣受到鮮卑人影響。9 鮮卑人後裔向台灣和海外的擴散繼續摘抄:「眾所周之,連戰先生是客家人,客家人先祖是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的鮮卑人,是連氏是鮮卑人的一個部落。鮮卑人老姓與"連』姓有關係的有:費連氏、其連氏、宥連氏和是連氏,鮮卑人是大約公元元年前後,歷經長途遷徙、無數戰爭,才建立北魏王朝。公元494年北魏皇帝孝文帝搞改革,其中改鮮卑姓氏時,才把是連氏改為漢姓連。其實,鮮卑人改漢姓,與漢族祖先並沒有關係,起碼沒有血緣關係。可是連戰主席認祖歸宗,竟找到了公元前694年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連稱為先人,並且承認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祖宗遺德、源遠流長」,真是一則奇聞。所以,內蒙古自治區十分有必要建立全國權威性客家人歷史文化研究機構,服務於世界範圍內的客家人。客家人自從走出大興安嶺進入中原,就已經決定了---遷徙,最後遷徙世界。成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龐大民族,實踐證明拓跋鮮卑是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例如福建省、江西省、廣東省的客家人遍布全球一百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大約2億人,足以說明拓跋鮮卑民族的偉大、智慧,而他們中多數是商人(華商、閩商)。」「福建客家人的組成。福建客家人被籠統認為是鮮卑人組成,是片面性的。福建客家人中有在北魏時代被融合的匈奴人和羌族。匈奴人北魏時被融合的有六個姓氏,其中在改鮮卑舊姓為音近或義近的漢姓時,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改為賀)、須卜氏(改為卜)、丘林氏(改為林)(註:匈奴和林姓都有O3-M117)、破六韓氏(改為陸)、宿六斤氏(改為宿)等。北魏鼎盛強大時鮮卑四大姓氏有:南方有茂眷氏、西方尉遲氏、北方賀蘭氏、東方宇文氏,而北方賀蘭氏、東方宇文氏是匈奴人。東方宇文氏在北魏改鮮卑舊姓時歷史沒有正式記載,只是傳說中介紹改成漢姓文。文天祥(1236-1283)是客家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其光輝形象彪炳史冊。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的高尚道德和忠貞氣節長期受到我國各族人民的敬仰和讚頌。」「台灣是祖國的寶島,歷史上客家人在幾百年內陸續登島,在寶島與閩南人、原住民一起艱苦創業,繁衍後代。到目前,僅客家人在台灣人口588.8萬人,佔台灣總人口的25.6%,寶島第一大居民人口是閩南人;第二大居民人口便是客家人。目前,台灣省客家人口比重較大,歷史上有丘逢甲(丘敦氏),現在的陳水扁(侯莫陳氏)、李登輝(拓跋氏),國民黨吳伯雄、連戰(是連氏)、蕭萬長等是客家人。據說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是客家人,謝長廷(解枇氏)、蘇貞昌(乙旃氏後改叔孫氏)、呂秀蓮(叱呂氏)、陳菊(侯莫陳氏)都是客家人,要想解決台灣問題,首先應該解決"台獨』和祖國統一的障礙,而統一的主要障礙來自於民進黨的一部分人,民進黨的主要骨幹是客家人。如果解決了客家人問題,一切阻礙就迎刃而解了。」「客家人是拓跋鮮卑的發展和繼續,這是歷史,不存在想不想承認、敢不敢承認的問題。」分子人類學觀點: 福建客家人Y構成與草原游牧民族構成類似,即O3-F444, O3-M117,N,C3,R高頻,福建有客家劉姓記載是劉禹錫後裔,而劉禹錫是匈奴人後裔。10 O3-F444的分布分析下圖是論壇上流傳的一張O3-F444的頻率分布圖,其分布趨勢與鮮卑人遷徙路線非常相似:
但是我們同樣要考慮到F444的複雜性,複雜性存在於兩個地方:
而所謂O3-M134*是「臧緬」民族的典型基因,其真相原來如此!11 鮮卑族的性格兇悍:以下根據百度資料整理,由於十多萬戶匈奴人加入鮮卑族,同時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帶入鮮卑族,因此,鮮卑族又是東胡與匈奴的融合民族。鮮卑拓跋部極為兇悍,但是鮮卑的文化極其落後,連文字也沒有。然而,他們有蒙古草原狼一樣兇猛的性格和智慧的頭腦,具有超凡的軍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絕的一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居然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依靠兇猛的鮮卑騎兵,統一了北部中國。在中國歷史西周以後,開創了第一個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強悍有作為的朝代。鬥狠:客家人好勇鬥狠已馳名。咸豐四年至同治六年,土客發生械鬥達12年之久。械鬥起於鶴山,擴展到四邑以及高明、陽江等縣。恩平、開平、台山三縣邊區的土客鬥爭十分慘烈。省政府出兵干涉,將大量客家人安插到高州、廉州、雷州、瓊州等地和廣西東部,從此三縣邊區沒有客家人。省政府派湘軍數萬人進攻赤溪,客家人頑強阻擊。最后土客雙方議和,所失田裡互相抵換,以後台山地區的客家人便集中住在赤溪。12年中廣東西路土客鬥爭中雙方死傷散亡人口達五六十萬人。僅台山地區土客雙方被殺的在23,000人以上;亂離中因疫病死亡的兩萬多人,大量居民流落地鄉;年輕力壯的紛紛渡洋往外邦謀生,土客雙方把俘虜當作 「豬仔」運去港澳轉賣,加上自己賣身當「豬仔」的,約有兩三萬人。鮮卑人,從戰爭中學習到了生土建築技術,應用到客家土樓。客家土樓或就是這種好勇鬥狠的產物。好罵:網路論壇上喜歡粗俗罵人的F444那是出名了。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只是客觀論事,希望不要得罪了所有F444.從概率上說如此,因為某分子論壇上喜歡罵人的、攻擊性強的基本是O3系,且以F444令人矚目。兇悍、鬥狠、好罵與游牧民族的特點很符合,Y的性格遺傳雖然經歷千年卻仍然潛藏在基因深處,一旦有合適場合就會爆發。同樣,我在《Y-STR DYS385a的啟示-趨同進化在STR上的反映》一文分析道草原或游牧文化人群具有較低DYS385a STR值。F444與C3,N,R在385a上相近,具有一致的低值。當然他們也喜歡遷徙,除了因為受土著排擠因素,游牧民族的流浪遷徙性格有沒有影響呢?分子數據分布特點,STR基因值特點,游牧民族性格特點,F444的人性格特點,這些也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證明了我大半年前從分子人類學數據角度推理客家人為五胡後裔的正確性。而他人從歷史文化考證與我的數據推測再次相得益彰,無可置疑!一次次新的證據一次次證實我的分析。由此再此勸告「專家」們,你們對所謂「民科」的「歧視」真是太另人汗顏了:你們既缺乏對分子人類學數據所揭示含義的深刻領悟力,又大多對歷史知識基本是空白,於是乎你們鬧的笑話太多了!比如居然想把紅山文化的F444定位成黃帝部落,有一點常識嗎?當然你們畢竟是「專家」,某些領域的專家,知識不廣可以理解,還是需要尊敬一下的:進行基因測試獲取數據的專家能力。另外還希望基於職業道德,以後測得更准些,更公開,更真實些!12 F444們的漢族心O3-M134*(F444們)喜歡以華夏自居,如果文化先進、農業發達的華夏族人是這麼一個性格,那真是令人大跌眼鏡了。其實F444基本與華夏無關,中原和華南的古DNA基本上沒有M134*(F444)。但是歷史上確實發生了「民族大融合」,這一點歷史教課書沒有欺騙我們。鮮卑人畢竟最終都融入了漢族,他們仰慕漢族文化,以作漢族人為驕傲,他們確實是漢族一部分,至少我是認同!比如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原《漢網論壇》創建人應屬於F444客家人。搞笑的是,我曾經在漢網論壇發表「漢族是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統認同的民族」,卻遭到漢網皇漢們的抵制直至封殺。鮮卑人的性格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勇敢、忠貞,比如尉遲敬德、文天祥等人。鮮卑後裔出過不少名將以及文化名人,近代和現代以來,客家系名人更是輩出。他們為推翻腐敗滿清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從Y講,客家人與滿人可能來自於一個很近的共同源頭,歷史就是這麼搞笑!附:《魏書官氏志》- 鮮卑漢化姓氏表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謚,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并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高祖革之, 各以職司從事。 神元皇帝時,余部諸姓內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勿忸於氏,後改為於氏。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仆蘭氏,後改為仆氏。 若干氏,後改為苟氏。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撥略氏,後改變為略氏。 若口引氏,後改為寇氏。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牒雲氏,後改為雲氏。 是雲氏,後改為是氏。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拔氏,後改為何氏。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奚斗盧氏,後改為索盧氏。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出大汗氏,後改為韓氏。 沒路真氏,後改為路氏。 扈地於氏,後改為扈氏。 莫輿氏,後改為輿氏。 紇干氏,後改為干氏。 俟伏斤氏,後改為伏氏。 是樓氏,後改為高氏。 屍突氏,後改為屈氏。 沓盧氏,後改為沓氏。 嗢石蘭氏,後改為石氏。 解枇氏,後改為解氏。 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須卜氏,後改為卜氏。 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大莫干氏,後改為郃氏。 爾綿氏,後改為綿氏。 蓋樓氏,後改為蓋氏。 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壹斗眷氏,後改為明氏。 叱門氏,後改為門氏。 宿六斤氏,後改為宿氏。 馥邗氏,後改為邗氏。 土難氏,後改為山氏。 屋引氏,後改為房氏。 樹洛於氏,後改為樹氏。 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東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為強盛,別自有傳。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為茂氏。 宥連氏,後改為雲氏。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為竇氏。 侯莫陳氏,後改為陳氏。 庫狄氏,後改為狄氏。 太洛稽氏,後改為稽氏。 柯拔氏,後改為柯氏。 西方尉遲氏,後改為尉氏。 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破多羅氏,後改為潘氏。 叱干氏,後改為薛氏。 俟奴氏,後改為俟氏。 輾遲氏,後改為展氏。 費連氏,後改為費氏。 其連氏,後改為綦氏。 去斤氏,後改為艾氏。 渴侯氏,後改為緱氏。 叱盧氏,後改為祝氏。 和稽氏,後改為緩氏。 冤賴氏,後改為就氏。 嗢盆氏,後改為溫氏。 達勃氏,後改為褒氏。 獨孤渾氏,後改為杜氏。 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眾,而尉遲已下不及賀蘭諸部氏。 北方賀蘭,後改為賀氏。 郁都甄氏,後改為甄氏。 紇奚氏,後改為嵇氏。 越勒氏,後改為越氏。 叱奴氏,後改為狼氏。 渴燭渾氏,後改為味氏。 庫褥官氏,後改為庫氏。 烏洛蘭氏,後為蘭氏。 一那蔞氏,後改為蔞氏。 羽弗氏,後改為羽氏。 凡此四方諸部,歲時朝貢,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
滿蒙姓氏對應表:
A
安──安佳鄂──鄂齊卓他、倭依特、西林覺羅敖──敖佳、敖勒多爾
B
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巴──巴岳特(蒙)包(鮑)──輝圖、博爾濟吉特、伊勒根邊──額爾吉卜──卜佳步──步勒默齊特(蒙)
C
蔡──蔡爾佳、賽米爾、比渣穆常──常佳曹──曹爾佳、伊爾根倉──倉佳陳──玉抹、費謨遲──遲佳崔──崔珠克
D
杜──杜魯穆、圖克坦、杜拉拉、生都、杜爾根基特(蒙)董──董鄂戴──戴爾佳、戴佳
EF
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范──范佳費──費莫
G
高──高佳、何舍里、果爾勒斯甘──噶魯龔──龔佳關──關爾佳、蘇完瓜爾佳、瓜爾佳桂──桂車特郭──郭爾佳、郭布羅、拉拉(蒙)
H
海──克里葉特郝──郝舍里韓──韓爾佳、罕吉拉濉⒓杭──杭何(賀)──何葉爾、特呼爾(蒙)赫──赫舍里花──額岳特(蒙)黃──黃烏羅特槐──薩察胡──胡爾佳、胡爾哈剌、呼圖拉、呼依特(蒙)、呼雅爾洪──鴻吉里嵩──嵩佳
IJ
金──愛新覺羅、車勒庫車賈──賈紮拉、嘉布塔拉蔣──蔣佳
K
康──康吉里寇──叩德奎──奎佳孔──孔果洛、苦雅拉
L
梁──烏梁海、良佳李──李佳、李爾佳、他哈比巳特、博爾濟、伊奇里(蒙)朗──鈕咕祿婁──裕胡魯林──林佳、唐依特(蒙)羅(駱)──羅佳、薩格達、愛新覺羅雷──阿克佔、勒克勒(蒙)劉──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M
馬──馬佳、費莫、莽魯特(蒙)、馬穆哈(蒙)莽──莽烏特梅──梅勒孟──孟勒吉勒、墨爾迪勒氏、墨爾哲勒氏、孟佳氏、孟克宜勒氏、墨爾奇特氏(蒙)、墨爾濟吉特氏(蒙)明──明安穆──穆延、穆察、烏肅、穆魯
N
鈕──鈕咕祿那──葉赫那拉南──那木都魯聶──聶格里年──年尼雅寧──寧爾佳、寧古塔
OP
樸──樸佳龐──龐佳
Q
齊──齊佳錢──錢佳祁──祁塔拉強──強奇里屈──屈佳邱──邱佳
R
S
石──石穆魯、紮庫塔、施布魯沙(山)──沙拉沈──沈佳勝──西爾拉特賽──賽米爾桑──薩基索──索諾絡蘇──蘇穆察、額蘇里、葛勒達蘇(蒙)孫──孫佳、金克松──步固斯(蒙)舒──舒穆祿薩──薩克達
T
唐──他塔拉、唐烏勒特田──田佳佟(童)──佟佳陶──托羅、鄂約爾(蒙)
UV
W
王──完顏、卓木克(蒙)吳──烏紮拉、伍哲布勒萬──圖們汪──完顏、汪紮爾、汪拉佳魏──魏車特溫──溫都、溫特賀X
線(奚)──喜塔拉、奚爾佳、奚赫特邢──邢佳蕭──舒穆魯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Y
葉──葉赫那拉伊──伊爾佳、伊爾哈、伊穆圖、伊爾根覺羅於(魚)──裕胡魯、尼瑪哈岳──岳佳異──弼魯余──尼馬查顏──顏紮、完顏楊──楊佳閻──閻紮拉、巴克桑姚──禹爾
Z
趙──愛新覺羅、伊爾根覺羅、伊勒根覺羅、德澤生趙爾(蒙)
張(章)──張爾佳、章佳、鄂謨克(蒙)朱──哈拉布哈左──哈斯胡祖──祖佳詹──巴林(蒙)鄭──鄭佳-----------------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起名的忌諱(轉載)
※【轉載】【原創】大小洞天
※[轉載]梅霞道人玉照神應真經總斷《一》
※【轉載】易仁永澄:不要打破你的鏡子
※【轉載】絢麗多彩,鳳梨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