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邃的目光----絲路遺珍在甘肅之歷史篇

關注 絲路遺珍在甘肅之歷史篇深邃的目光

馬踏飛燕(漢) 出土於武威擂台漢墓,高34.5厘米,長45厘米。這件青銅作品被定為中國旅遊業的標誌。

木獨角獸(漢)出土於武威市,長57厘米。獨角獸是一種獨角的神羊,一般將其置於墓門口,起鎮墓辟邪的作用。

漢長城遺址

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概念時,恐怕做夢也沒想到,它會逐漸變成歐亞大陸民族之間互相交流的象徵,不僅將歐亞大陸的兩極聯繫起來,而且決定了歐亞大陸的歷史發展。2014年,中國將首次嘗試跨國申遺,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歷史上的交通要道,甘肅境內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一條文化線路,在這裡可以清晰地感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生生不息的律動。

仲夏時節,由新華通訊社主辦、甘肅省文物局承辦的「真愛敦煌」—關注世界遺產大型公益行動啟動,我隨之走進甘肅,沿著絲綢之路追尋華夏文明。

本刊從本期開始分別從歷史、藝術和保護的角度,對絲綢之路甘肅段的申遺點加以簡要介紹,以讓讀者對絲路遺珍的風采了解一二。

絲綢之路上最震撼人心的當屬遺產那種穿越時光的深邃目光。

河西走廊是中國古城遺址最密集的地區,走進古城,穿越歷史的風沙都在講述某種文明經歷的生死劫難。絲路朝代的更替,綠洲沙漠的變遷,都記載在古城盛衰的故事裡。

讓我們把時間定格在西漢。河西歸漢,漢朝在此駐軍屯墾,設置了著名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座連成一線的郡城,加上30多座屬縣縣城,將走廊牢牢控制,如同漢朝伸向西方的鐵臂,攥住西域。「張掖」之名,很好地說明了漢武帝的意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學術界公認武威城沒有搬遷過,歷代只是不斷重建、擴建。可惜,在武威,我沒有找到古城的遺迹,只有擂台漢墓傳達著當年的輝煌。漢張掖郡治在距今張掖市17公里的黑水國遺址的北城。我到達遺址時,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據現場的考古人員介紹,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爐渣、礦石、爐壁、鼓風管、石范等與冶煉相關的遺物,這是甘青地區首次通過發掘獲取的層位明確的冶金遺物,初步推測曾有過一個規模較大的冶煉場,為中國早期冶金技術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與四郡同樣出名的還有漢代兩大名關——玉門關和陽關。

玉門關遺址是絲綢之路申遺點,包括了玉門關、河倉城遺址和烽燧、漢長城遺址。這裡是漢晉時期西域通往中原的第一道國門,是絲綢之路起始段的終點,也是天山廊道的起點。

當得知被當地人稱為小方盤城的遺址就是大名鼎鼎的玉門關時,我幾乎不願相信:一馬平川的曠野上,一座土城孤零零地聳立著——怎麼可能在這樣一片戈壁上設關隘?!走近,城西北處的一片濕地無言地解答了我的疑問。據了解,當時是「憑水設關」,水是最重要的,守住水源就行。距玉門關遺址11公里,有一座看起來比它規模還大的遺址,當地人稱之大方盤城。這就是河倉城遺址,從漢代建成後,直到魏晉都是邊防線上儲備糧秣的軍事倉庫。如今,四面的牆垣均已坍塌,但殘存部分周長還有610米,足見當年的規模。

西北地區常見的長城,多是用土夯築如張掖境內漢長城,或是用磚包砌如嘉峪關明長城。但玉門關附近的漢長城卻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高出湖灘的自然沙梁,用紅柳、蘆葦、胡楊木夾砂礫石土,層層夯築而成。由於長期風蝕雨淋、酥鹼坍塌,現在只剩下了一層層的植物向我們述說當年這裡植被繁茂的景象。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時的陽關彷彿天盡頭一般,總是籠罩著一種凄涼。而今這裡成了一處旅遊景點,附近的陽關鎮白楊夾道、葡萄架成林,路邊小溝里流著清冽的泉水。陽關與玉門關不同,它不僅是軍事城堡,而且是通商口岸,過往旅客在此查驗身份、交換文牒,辦理出入關手續,類似今天的海關。在陽關博物館,我還看到了當年文牒的仿製品。文牒多為竹簡,也有寫在布上的。「關照」兩個大字格外醒目,然後若干小字說明持有者的身份和出入關隘的事由,照會沿途各關放行,最後還署有開據者的官銜和名字。據說,在當時,持漢朝的關照可通行各國,「關照」一詞也由此而來。

如果說河西走廊在漢代還只是軍事通道,那麼到隋唐時期,硝煙散盡,走在河西大路上的商隊將絲綢之路帶入又一個繁榮時期。《資治通鑒》說:「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絲綢之路沿途的一個個古城競相發展,一支支來自遠方的駝隊,帶著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的食物、玻璃、科技、藝術和宗教來到中國,又帶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走向遠方。

然而,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河西,絲綢之路中斷,河西相繼被游牧民族統治600多年,繁盛的古城日漸衰落甚至廢棄。特別是明朝重回河西後,修築了嘉峪關,將蒙古勢力拒之關外的同時,也遺棄了瓜沙二州。

瓜州,即現在的鎖陽城,本次申遺點之一;沙州則是如今舉世聞名的敦煌。

驕陽中,鎖陽城的地面溫度超過50度,目力所及,龜裂的地表沒有一棵可以遮陰的樹,只有駱駝刺、紅柳等低矮的灌木。於是,鎖陽城遺址就極為突出地坦露在視野中。

登上高出城牆8米的瞭望墩,鎖陽古城一覽無餘。古城分內外城,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而「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才3.35萬平方米。也許只有在大漠的懷抱中,如此宏大的城池才能這樣舒展吧。內城的南城牆保存尚好,走在上面,一側是被雜草堙沒的內城,一側卻是基本完整的幾座馬面,如鋼琴鍵般排列,讓人有一種要彈奏的衝動。

在瓜沙二州交界的地方,有一處不足5000平方米的驛站——懸泉置。它始建於漢武帝末年,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進行傳遞公文、郵件,接待過往官差、使節、軍隊、一般人員的重要驛站。因在其東南崖壁上有泉水流出,名曰懸泉而得名。沿山間路上行不太遠,果然有一股清泉沿石壁流出。那淙淙水聲就是周邊百里無人區內的生命之源了。從遺址發掘出土的各類文物,如簡牘、帛書、紙文書等為人們認識兩千年前的交通郵驛制度提供了絕佳的資料。作為絲綢之路申遺點中惟一的驛站遺址,懸泉置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李韻攝本報記者李韻)


推薦閱讀:

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往事
640.讀歷史28~最後一頓飯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86
歷史往事軼事人物人間萬象273 (2015-06-26 09:26:00)[編輯][刪除]轉載▼
不得不知的歷史真相 1

TAG:歷史 | 甘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