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審美與發展史

中國古錢幣審美與發展史博寶藝術網http://news.artxun.com2009-12-18 16:16:56作者:晶晶古錢幣簡介: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中國古錢幣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並由此產生了頗具中國特色的的錢幣之學。中國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渣、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中國古錢數量之大,品類之盛,分布之廣,為世界所罕見。不僅揭示了中國社會三千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變遷,而且對周邊許多國家和民族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從另一個層面寫就的中國古代歷史。青銅之光---原始錢幣【約前21世紀前770年】大約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天然的海貝充當商品交換中的媒介--貨幣。商周是貝幣使用的鼎盛時期,所以,貝也就自然成為人們衡量財富的象徵。貝幣作為我國最早的貨幣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顯的遺迹。在我們使用的漢字中,貴、賤、財、貨、買、賣等與財富價值交換有關的文字上,依然與貝有著密切的聯繫。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天然海貝經常供不應求,於是便產生了石貝、玉貝、骨貝等代用品。貝幣書寫了中國古錢幣歷史的開端,而石貝和銅貝的出現更標誌著當時商業的逐漸發達和對冶煉技術的掌握。這枚世界罕見的虎斑寶貝,可以說是天然海貝中遺存至今的珍品大貝,也可說是三千多年前,作為貨幣的天然海貝的最高代表。殷商晚期以海貝為形式的青銅鑄貝出現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這枚保德銅貝,完全算得上是中國銅鑄幣之鼻祖,也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金屬鑄幣。異彩紛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戰國時期,商品交換的繁榮使得金屬鑄幣被推上了中國貨幣史的前台,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當時的貨幣也逐漸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領域和貨幣體系,在中原地區,由農具鏟的演變在貨幣上出現了空首布,也稱鏟布。在南方的楚國,一種鑄成橢圓形的蟻鼻錢應運而生,這種又稱為鬼臉錢的貨幣,形狀酷似貝幣,應該是銅貝的高級形式。當時,由實用刀轉化而來的一種貨幣,稱為刀幣,流通於齊、趙、燕等國。到了戰國時期,仿照紡輪或璧環的形式在我國北方的魏、秦等國出現了圓形銅鑄幣圜錢。至此構成了先秦時代中國貨幣史上早期較為完備的四大貨幣體系。在這一階段,除了青銅被選擇為貨幣的載體之外,黃金這種被稱為天然貨幣的金屬,這時也早早地出現於流通領域,側身於早期中國貨幣史的記載之中,戰國時期楚國的爰金,便是中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黃金鑄幣。布幣:春秋戰國錢幣,先後流通於周、鄭、晉、衛、宋及韓、趙、魏、燕等國,其形制各有差異。蟻鼻錢:俗稱鬼臉錢,春秋戰國錢幣,主要流通於楚、陳、魯等國,其形制各有差異。刀幣:春秋戰國錢幣,主要流通於齊、燕、趙等國,其形制各有差異。圜錢:春秋戰國錢幣,主要流通於東周及魏、趙、秦等國。天圓地方---秦【前221年—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統一六國。在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以法律形式廢除了戰國時流通於各國的布幣、刀幣、蟻鼻錢,在圜錢的基礎之上,推出全國法定的唯一流通貨幣秦半兩。 「天道圜,地道方」(《呂氏春秋·圜道篇》),秦始皇以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賦予古錢幣,代表不可逆轉的皇權,作為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這一理念在中國幾千年的錢幣文化史中便被歷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自秦半量問世以來,這種方孔圓錢的貨幣形制一直持續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那麼將一種意識形態賦予錢幣便是中國錢幣史上的空前之舉,千年的鏽蝕依然沒有掩去秦半兩開創的方孔圓錢兩千年歷史的光輝。秦半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 以法令宣布,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規定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法定貨幣, 秦半兩的標準為12銖,錢文以李斯的泰山石刻為代表的小篆,形體方長,線條圓潤流暢,筆勢瘦勁俊逸,體態典雅寬舒,從中可以感受到秦人統一天下後的端莊穩重。大漢雄風---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年漢初,因政府無力掌控,允許明間私鑄錢幣,於是郡國諸侯,地方豪強便紛紛私鑄,形制各異的榆莢錢風行於世,隨後導致通貨膨脹及後來的七國之亂。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廢除一切舊幣鑄造五銖錢,並在上林苑設立負責鑄錢的機構,稱作「上林三官」。頒布嚴刑峻法:「盜鑄諸金錢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從此五銖錢作為唯一的流通貨幣,獨步於大漢王朝的五銖錢又一次迎來了重大錢幣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漢末王莽時期的鑄錢,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鑄材眾多,形狀各異,堪稱一絕。單從錢幣藝術的角度來講, 王莽時期的鑄錢稱得上是空前絕後,蔚為大觀。泉中國收藏界把「錢」又稱作「泉」,也就是來源於這一時期,因為王莽相信讖緯之學,他奪了劉姓天下,而「劉」字繁寫,由「卯、金、刀」組成,所以避諱「劉」字,同樣違忌「金、刀」兩字,錢字有「金」便用了「泉」字來代替了。金錯刀----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王莽時期的貨幣,在中國歷史上始終為收藏者所青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形制別具,製作精良了。在精美製作的基礎上,新莽貨幣獨有的纖秀書法,又被稱作「懸針篆」,特別是錯刀,由形容方孔錢的環和刀柄組成,環上用黃金鑲錯「一刀」兩字,頂上有平五千字,俗稱金錯刀,獨特精美的形式,使其在錢幣史上傳為佳話,為收藏家所珍視,並受到詩人吟誦。這一時期,聞名遐爾的六泉十布仍然是今天眾多錢幣收藏家奮力攀登的一座收藏高峰。五銖錢五銖錢相當精美,銅色渾厚勻稱,文字端莊俊秀,並且採用了戰國刀幣、環錢邊緣突起的輪廓,以保護幣上的文字不致磨損,增加牢度。同時這也正是為杜絕不法之徒鑿邊盜取銅料之風而想出的一個絕妙的辦法,今天的硬幣仍保留這種外廓以防止盜鑄。與過去不修邊幅的錢幣相比,五銖錢呈現出一種規範之美,體現出大漢鼎盛時代經濟嚴謹的作風和沉穩大方的氣派。漢五銖在歷史則第一次實現了貨幣本身的標準化,對古代貨幣史和整個中國的歷史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承啟文明---魏晉南北朝錢幣【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流通突破了西漢五銖的錢制,名稱呈多元化,不拘一格。三國鼎立之時,魏、蜀、吳便實行著各自不同的貨幣制度和政策。魏國實行以實物貨幣為主的貨幣政策,而吳,蜀兩國都實行的是通貨膨脹政策,推行大面額錢幣。兩晉南北朝依然是以貨幣鑄造和使用混亂為主要特徵,過度性特徵成為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以重量為錢名的傳統特徵遭到了破壞,各種錢幣混合流通,形制、製作、文字,版別更是五花八門。「一千錢長不過三寸」, 「十萬錢不滿一捧」,魏晉南北朝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大內戰,政治舞台走馬式的更換便造成了質量輕薄的剪邊錢、綖環錢、風行於世。劣幣的泛濫正是這種亂世在貨幣上的反映。豐貨東晉十六國後趙石勒自稱趙王(319年)鑄於其都襄國(今河北邢台)之錢。錢徑2.4厘米左右,重2~3克。分內外廓俱全及面無內廓者兩種。「豐貨」二字篆書而見隸意,筆畫壯實有力,橫列穿孔兩側。在計重計值的五銖錢系盛行之際,錢文「豐貨」出現是一突破,然通行困難,未久即罷,故今傳世豐貨錢不多。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465年)所鑄小錢。形制顫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章法亦如薤葉篆,橫列穿孔兩側。徑1.6厘米,重約1克。舊譜因其重近二銖而稱之「二銖錢」。「永光」年號行六月改元,故永光錢出世絕少,至為珍稀。開元盛世---隋唐錢幣【581年-960年】隋王朝統一中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開始邁向它的頂峰,經濟上這時已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幣制,鑄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在各地設關卡置樣。歷史進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燦爛而輝煌的歷史,唐代貨幣發展,同樣邁上了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頂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幣制,廢五銖,改鑄開元通寶,規定徑八分,重2.4銖,每十文為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為錢,兩以下採取十進位,開元通寶的鑄行對中國古代的衡制改革,同時開創了中國貨幣寶文錢稱謂的先河,帶來了深遠影響。唐末五代十國更曾有多種藩鎮鑄錢,然而在錢的形制和重量上,開元通寶所樹立的中國貨幣的標準形象始終被奉為典範。隋五銖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朱」頭多呈方折。外廓甚闊,面無穿廓,唯「?」字左側多一豎劃,橫讀似「凶」,故有「凶多吉少」之傳。文帝為統一幣制,曾放五銖樣錢令諸關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徑2.4厘米、重3克左右。後楊廣在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白,世稱「白錢」。楊廣嗣位後因國勢腐敗,私鑄劣錢漸多,物價上漲,「米斗千錢」,以至產生剪鐵葉、裁皮、糊紙為錢者。開元通寶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經過長期的衰落沉寂之後,開元通寶迎來了中國貨幣史上的新紀元。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廢除了五銖錢,改錢文為「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錢不再像「半兩」,「五銖」那樣命名,這標誌著獨立的錢的概念誕生了,人們意識到半兩,五銖起決定作用的並不在於它的重量,而是為大家所認同在流通中的中介作用,從貨幣發展的進程來看,從實物貨幣、金屬稱量貨幣都存在著一種向符號化、抽象化、信用化演變的趨勢,開元通寶正是在這一點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信用錢。翰墨神韻---宋遼西夏金元錢幣【960年-1386年】宋代的中國,經濟在經歷唐末五代動蕩之後重新走上安定發展的道路,商品經濟的發達,使宋代每年平均鑄錢數超過唐代近20倍,同時,宋代鑄造的多種多樣的鐵錢,也構成了中國貨幣史上最為複雜的鐵錢制度。宋代的錢文藝術可謂登峰造極,真,草、隸、篆、行,各種書體,介入錢文。不僅許多名書法家大顯身手,甚至連皇帝也技癢難忍,平爐爭容。淳化年間,宋太宗趙炅用真行草親自書寫御書錢,使一個年號錢具有3種書體,成為中國貨幣史上的空前之舉。這一時期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曇花一現,在適應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成為政府聚斂財富的手段,而大元帝國的滅亡正與此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元豐通寶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鑄。面文有篆,行、隸三體,均旋讀,小平,折二各式對錢計達百種以上,為宋錢中版式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之品種。以小平中之隸書錢及背有月紋者為珍奇。據傳隸書有為蘇軾所寫者稱「東坡元豐」。另有大小鐵錢,今展出土。又有日本仿鑄之「曲」頭元豐及安南仿之「虎尾元豐」,後者珍稀。崇寧通寶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面文為徽宗親書「瘦金體」,俗稱「鐵劃銀鉤」,系徽宗御書錢中文字最秀美者,有小平、折五、當十等版別多種。蔡京更鑄折二及折五夾錫錢。傳世以當十大錢為多,小平稀少。當十合背錢為難得異品。又有折五鐵錢及厭勝品等。北宋交子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推薦閱讀:

古錢幣在風水布局上的妙用
元代古錢的種類
領略天圓地方古錢幣文化,盛世大唐
西夏鑄造的古錢幣
五帝古錢招財術

TAG:中國 | 審美 | 發展 | 錢幣 | 古錢幣 | 古錢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