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怎樣保證往生和提高往生品位》之六:絕對不能做—4

仁清法師:《怎樣保證往生和提高往生品位》之六:絕對不能做—4 仁清法師正法永弘揚佛所說的法,一般情況把它分為五乘。一般是這樣分的:第一種是「人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在古代的車啊,馬車啊,牛車啊稱為「乘」,是運載的意思。因為佛經書啊能夠把眾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所以把經書用什麼「乘」來比喻,是運載的意思。第一類是「人乘」,人乘就是說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間,這個經典上給我們解釋的很清楚了。你只有持住三皈五戒,你就種下了個還可能得人身的正因,來世可能你還能得人身。第二類是「天乘」。天乘就是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所以經典當中說了:持五戒行中品十善得人身,持五戒行上品十善能升天上。這個就說,持五戒行十善能夠生為天界啊。去天界投生,那就是天人嘛。第三條是「聲聞乘」。聲聞啊也即是阿羅漢那一類。那麼乘的是四諦之行法而得的阿羅漢果位。通過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而修行,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位。在證得阿羅漢果位之前,有三果:初果居「見道位」,二果三果「行道位」,四果「阿羅漢證道位」,到了證道位,他就可以不再輪迴了,能夠進入涅槃了。這個阿羅漢在上面已經給大家解釋了。第四是「緣覺乘法」。這個緣覺乘啊,是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得到辟支佛果位。緣覺啊是通過修行十二因緣,而得到的辟支佛的果位,這是緣覺乘法。奔著「十二因緣」去修行,「十二因緣」又是什麼呢?十二因緣這個名相給大家讀一下,在這裡沒有時間解釋。「十二因緣」啊,又名「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就像鏈條一樣。「十二因緣」分十二個名相:第一個是「無名」,第二是「行」,第三個是「識」,第四個是「名色」,第五是「六入」,第六是「觸」,第七呢是「受」,第八是「愛」,第九是「取」,第十是「有」,第十一是「生」,第十二是「老死」。對十二因緣的解釋,在這裡就不展開了。這個「辟支佛」、「緣覺乘」啊就是通過修持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得到辟支佛果位的。第五條就是「菩薩乘」。這個「菩薩乘」大家都知道了,接觸的也多了,就是通過修「六度萬行」而上達佛果的,所以說,最終想圓滿佛果,你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麼剛才講的「阿羅漢」啊。當他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後,又分兩種,阿羅漢又分開了,分這麼兩種,第一種阿羅漢進入涅槃了,進入偏真涅槃,就是可以不再輪迴了。但是呢,這個偏真涅槃的境界和佛陀的圓滿的無餘依涅槃這個境界差別是相當之大,所以說有一部分阿羅漢發現,哎呀,自己證得的這個果位跟圓滿的佛果的果位,相差太大了,我是小乘啊。所以說呢,他們又發心,「回小向大,扶起余習」,再行菩薩道,再通過行菩薩道,來圓滿自己的成佛的福報。佛陀是智慧和福德兩足尊嘛。福德是哪來的?就是為大眾服務而積累的,就是行菩薩道廣度眾生而得到的。所以說,想圓滿佛果,必須是智慧福德兩足尊。智慧福德兩足尊就是佛陀。福德就是你要為大眾付出,發心行菩薩道。所以這個必須要知道。對於這個五乘教法啊,也給大家簡略的解釋了。一是「人乘」,第二是「天乘」,第三是「聲聞乘」,第四是「緣覺乘」,第五是「菩薩乘」。分法不一樣,一般咱們採取的是這樣的分法。這種分法比較直觀,比較好理解。在這裡把「三藏十二部」,把「十二因緣」,把「四聖諦」和佛教經典當中的「五乘」的教法,簡單的給大家做了解釋,然後再反過頭來讀誦這段經文,大家仔細聽:「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只要這部經是佛說的,不管它是「人乘」的,還是「天乘」的,「聲聞乘」的,「緣覺乘」的,「菩薩乘」的,不管它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也不管它是什麼文體格式,「長行」啊,「重頌」啊,「孤起」啊等等等等,只要是佛說的,哪怕是一首偈語,都是正確的,都是完全正確的。如來是「不妄語者」、「不誑語者」、「真語者」、「實語者」,大家一定要知道。如果有人這樣認為,釋迦佛哪一類經說得非常好,非常微妙,非常圓滿。而另外一類經他說的不好,或者非常粗劣,或者不圓滿,這種想法就是謗法。這樣解釋大家能明白嗎?比方說我們修行凈土的人,除了念佛以外啊,很多人都在讀誦《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啊,它主要講了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和念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如何去求往生。它講了個「有」。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這聲名號,還有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迦陵頻伽之鳥等等,講了個「有」。可是,當你讀誦《金剛經》的時候,你發現《金剛經》就說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了一個「空」,你不理解了,「《彌陀經》說有,《金剛經》說空」?如果你認為《彌陀經》說好了,《金剛經》沒說好,如果你認為《彌陀經》說對了,《金剛經》說錯了,就是在謗法。釋迦佛說的經典都是正確的。哪一部經典我們沒有理解,我們理解不到,是我們業障深重的緣故啊!沒有正確理解佛法含義嘛!我們現在是「願解如來真實意」,還沒有解開如來真實意啊!這正是我們修行的前提,我們修行的動力,這正是我們需要修行改正的地方。底下一句話:「諸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這個罪過有多麼的嚴重!因為謗法的緣故,所以也謗了佛了。因為這個法是佛說的嘛,這個法是佛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基,而隨緣流露出來的,是真實之理,是法義,「諦實性」嘛。所以說你如果謗了法了,那麼肯定也就謗了佛了。那麼僧呢?僧是佛法的承載者、實踐者、弘揚者、修持者。如果這個法是錯的,是偏的,那麼,這個僧的行持,能行到個什麼程度呢?他能得個什麼果呢?同樣也是在誹謗了僧人,誹謗了僧團了。所以說,謗法啊,同樣也謗佛了,也謗僧了。這個謗法的惡業是極重的,這個在底下有交代。這一段不知大家能不能明白?相信大家,當你理解了這段經文的含義的時候,你會後怕呀!接下來一段經文也是講什麼是誹謗正法的。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三品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是一段。接下來還有一段,一共三段,咱們把中間這段省略,然後再緊接著第三段往下聽:「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明,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是一段。後面一句話,是釋迦牟尼佛下的結論。原經文是這樣的:「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盡,斷壞一切八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這是釋迦佛下的結論。根據上面三段話,釋迦佛下了一個結論:「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哪種人為「謗佛謗正法的人」呢?就是上面那三段解釋給我們的那一類的人!哪一類的人呢?再來一遍:「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這一類眾生是站在「聲聞乘法」的基礎上,他是聲聞乘的根基,對「聲聞乘」有愛好、偏愛,喜歡它,可能有所修行。「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為什麼說他是實是愚痴呢?因為他於佛教經典當中的某一類,比方說聲聞乘這一類,得的是微少信,而自謂聰敏。自認為自己非常聰明,非常的敏銳。所以說這一類的人,釋迦佛說,「實是愚痴」。最愚痴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說,對於釋迦佛所說的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他這個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就是下一句話:「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一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個「聽」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聽」是什麼意思呢?「聽」啊,就是「順從」的意思。「不聽眾生受持讀誦」,就是說「不允許其他眾生受持、讀誦,緣覺乘法或者是大乘法的經典,不允許其他眾生去修行緣覺乘法或者是大乘法」,這是它的含義。那麼它這個程度到什麼程度呢?「下至一頌」,不允許別人受持讀誦「緣覺乘法」或者是「大乘法」,哪怕是一首偈語啊。這個頌」啊就是「偈語」的意思。剛才講十二部經的時候,把這個「頌詞」已經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了。「頌詞」就是一種文體格式,相當於咱們漢文的詩啊,詞啊。一般是四句話,五句的也有,七句的也有,也叫「偈語」,「偈頌」嘛。比方說,《金剛經》當中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一首偈語。當然偈語有很多,經典當中經常出現。比方說我們有一種迴向啊,這種迴向是這樣說的:「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這也是一首經文當中的「偈語」,也叫「偈頌」。如果一個人阻擋別人修行大乘佛法,阻擋別人讀誦大乘經典,比方說阻擋別人讀誦《金剛經》,哪怕就是阻擋別人讀誦《金剛經》當中的一首偈語,也是在誹謗正法,就這麼簡單。當師父解釋到這裡的時候,肯定很多人就明白了。這種現象啊非常非常的普遍。現在佛教界,特別是在所謂的一些老佛弟子中,出現了一種怪圈,哪一種怪圈呢?就是「自謂聰敏,貢高我慢」。這種現象太普遍了。皈依佛門,念佛修法不長時間,很短的時間,行了。厲害啊!好厲害啊!多麼厲害呢?就想當佛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比方說改經啊,給佛改經啊,「佛在哪一部經典當中落(la)了哪一句話了」,等等等等,這種現象,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現象。在南方啊有一位法師,專門研究這種怪現象,這一位法師說了這麼一句話:「不是佛落(la)下了,是你想加上它」。怪圈,怪現象。「自謂聰明,實是愚痴,貢高我慢,誹謗正法」。他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這個「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句話,我們一定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一定要記清楚,然後反觀自己,以前是不是做過類似的事情?看看你周圍有沒有類似的人在做類似的事情?你們發發菩提心救救這些將要下地獄的菩薩們吧!(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防污又貴氣,襯衫男用好真絲小圍巾
品位女人
喜歡把香水噴在什麼位置?理由是什麼?
你的品位能否透過你的內心?
【男人生活】全方位打造品位男人 第八波 修正體形篇

TAG:品位 | 提高 | 法師 | 絕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