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攻城有一種神秘武器,因設計有重大錯誤,很快退出戰場!

清軍(當時叫後金)滅明時,曾經研製成功一種非常犀利的雲梯武器,這種厲害的攻堅武器,為何在歷史上,鮮有記載,並迅速退出戰場,甚至很多喜歡歷史的軍事學家都不知道,還是讓小編從頭一一道來吧。

《孫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個損失極大的戰爭手段,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基本上有點頭腦的將軍都會避之不用。

可是面對敵人的重城阻路,必須拔除的時候,攻城只能成為必選,這時候,攻城的一方又有什麼厲害武器,滅寨拔城,讓敵軍授首?

在《武經總要》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轀轒車,下虛上蓋,如斧刃(其車梯盤勿施桄板,中可容人著地推車),載以四車輪,其蓋以獨繩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墳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轀轒車是近似於裝甲車的一種進攻性武器,它用有彈力的繩子當車脊,上面蒙著牛皮,車裡的士兵可以不被攻擊。這輛車推到敵人的城下,可以對城牆展開進攻性的破壞。

《三才圖會·器用五·撞車圖說》記載:撞車:上設撞木,以鐵葉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飛梯臨城,則撞之。多麼堅硬的鐵,也怕鎚子,而多麼堅固的城牆,也怕撞車。一旦城牆下面遭到了大面積的破壞,等待整面城牆的只能是倒塌的命運了。

臨沖也叫呂公車: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相傳是姜太公發明的,車分五層,高逾城牆,車內載幾百名精兵,呂公車被健牛運載到城下後,上層士兵和城牆上的敵兵交戰,下層士兵就開始用撞木破壞城牆,這種車非常笨重,但突然出現,會對守城的士兵造成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猝不及防的威懾力。

第四種也就是最為常見的雲梯了。攻城雲梯,絕非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見的那種簡單的木竹梯(那是導演在糊弄人),用那種木梯攻城,不僅傷亡很大,而且很難成功。

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在北伐戰爭中,當時任連長的陳明仁,曾利用這種簡單的木竹梯第一個攻上了惠州城頭,後方的支援條件是:幾日的攻城,城上的敵軍成了疲師;北伐軍的炮火,敲掉了城上的機槍火力點;北伐軍掩護部隊,集中火力壓得城頭的敵人抬不起頭來;陳明仁靠著簡單的竹木梯,雖然攻上了城頭,可是攻城的一個團人馬,卻減員一半!

清軍的軍營中也有高人,他們為了對付明軍的城牆,開始挖空心思,對過去的老式雲梯車,進行了改裝和升級,首先給雲梯的頂端,增加了兩個更加鋒利的大鐵鉤,這種大鐵鉤一旦鉤住了明軍的城牆,鉤尖就能深深地鉤入到城頭的牆縫內,別說城上的明軍難以撬動,即使是戰後撤走筒梯,都要費很大的力氣。

接下來,在雲梯兩側增加了護欄,又在護欄的上面,蒙上了生牛皮——用以防止敵人的利箭和飛石的襲擊。

這種雲梯被設計出來後,就被叫做——筒梯。筒梯在清軍幾次對明軍的攻城戰中使用,確實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明軍曾經用火攻之計,燒毀了很多清軍的筒梯,但用火燒毀潑了水的筒梯,是件很費時間的事情——至少需要一刻鐘,而從筒梯搭上城頭,到清軍踩著筒梯殺上明軍的城牆,一分鐘就足夠了。

到後來,這種厲害的筒梯之所以退出戰場,並不是在攻城中怕火,屢屢被燒毀的緣故,而是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牛皮供應不上。要知道製作一具可供幾名清軍攻城時並行的筒梯,至少要上百張優質的牛皮(為了防箭、防石和仿火),牛皮必須是幾層疊加,按照清軍攻佔明軍一座城池,以損失十架筒梯計算,一座城池被攻陷等於損失了1000條耕牛,這不僅嚴重損害了後金的農業生產,也讓被攻佔城池的「明朝」老百姓怨聲載道(一頭牛是當時明朝農民家庭里很重要的財產,耕牛被清軍拉去殺掉剝皮,等於奪走了一戶農民的大部分財富,不利於社會穩定和統治),耕牛的損失,這才是清軍負擔不起的損失。

故此,這種厲害的筒梯,只是曇花一現,便迅速退出了戰場,消失于軍事歷史的大舞台!

推薦閱讀:

太可怕!蔬果吃錯可致命 10種錯誤吃法毀容又毀身(1)
吃雞蛋有什麼禁忌 煮雞蛋別犯這些錯誤
糾正孩子錯誤的方式,決定他愛你還是怕你!
三個名將卻犯了一個共同錯誤,導致他們有一個相同的結局!
錯誤坐姿讓你脊柱受損

TAG:設計 | 武器 | 神秘 | 錯誤 | 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