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翻烙餅」不是人民之福
田文林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8月22日 第01 版)
自8月14日武力清場以來,埃及傷亡人數不斷上升,國內局勢日趨惡化。20日,埃及軍方逮捕了穆兄會最高領導人巴迪亞。與此同時,前總統穆巴拉克有望近日被釋放。一抓一放之間,意味著埃及曾經顛覆的權力格局正重新顛倒過來。埃及在折騰了兩年多之後,似乎又重新回到原點。
埃及政壇走馬燈式的戲劇性變化,折射出該國乃至整個中東政治轉型中的一種常態現象:即中東政治轉型始終在弱勢民主與軍人干政之間循環往複。2011年中東劇變前,突尼西亞、埃及、葉門、利比亞等國基本都是「穿著西裝的軍人」進行統治。這類政權大多建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勵精圖治,叱吒風雲。然而,隨著歲月流逝,當權者日漸背離原來的階級屬性,喪失進取性和革命性,原來威權統治的弊端日漸顯現。2011年中東劇變和隨之而來的民主化轉型,實際就是中東政治新陳代謝的結果。
然而,在中東政治實踐中,民主政體的運轉比威權政體更不順暢。早在20世紀20年代,埃及、約旦等國就已程度不同地建立起議會民主制,因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自由阿拉伯時期」。但這種民主制度並不能解決這些國家面臨的各種深層次問題。納賽爾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在1923到1953年間已經有過一個民主體系……農民們只是根據他們主人的指令進行投票。」這些被西方津津樂道的民主政體,實則是個巨大的「豆腐渣工程」。據此不難理解為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類政權紛紛被軍人干政和強人政治所取代。
而2011年中東劇變後的民主轉型遇到的問題,比「自由阿拉伯時期」還要嚴峻。民主政治的競爭性特點,本身就容易導致分權和黨爭,而中東各國由於普遍存在貧富分化、教派林立等先天不足,民主化很容易導致政治極化和教派政治現象。當年伊拉克的「民主重建」激發起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之間的教派衝突,而當前埃及的民主轉型則引發了宗教與世俗力量的對決。而且,由於這些國家長期實行高壓統治,各派力量均缺乏遵守「遊戲規則」的意識:勝利者往往獨斷專行,甚至暗殺反對派領導人;敗選者則不肯願賭服輸,敗選後仍屢屢謀求權力重組和政治洗牌;普羅大眾缺乏耐性,只要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便重新走上街頭。所有這些,使整個國家日益陷入無政府狀態和惡性循環。
很顯然,在大眾參與與政治秩序之間,埃及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將恢復秩序放在優先位置。而軍隊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最佳人選。一方面,軍隊掌握「槍杆子」,是唯一有能力在政治動蕩中恢復秩序的組織性力量;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政治社會組織,軍人集團具有跨階級特性,其利益認同具有一定模糊性,因而更容易被各界普遍接受,推行更具有民族主義、世俗主義色彩的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埃及軍方才「閃亮登場」,借用民意推翻穆爾西政府,並直接用武力清場。從這一意義看,埃及出現軍人干政乃至重新組建軍人政權有其必然性。但長遠看,埃及當前的軍人政權仍將面臨穆巴拉克曾經面臨的命運,屆時埃及可能再次向民主化方向轉向。
如何打破這種「翻烙餅式」的權力循環,已成為擺在埃及民眾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面前的共性難題。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可以處理好民主與集中、代表性與有效性關係時,埃及政治體制才可能穩定下來。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18個實用溝通建議,成就更好的自己
※世界各國人民早餐都在吃什麼?
※淺談人民陪審員調解工作技巧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92))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公敵」布哈林:獄中一年,著書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