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快樂之歌講記

<快樂之歌講記>

快樂之歌講記

《快樂之歌》講記

著:無著菩薩

譯講:索達吉堪布

思考題

1、本論所講的竅訣,平時應當如何串習,這樣有什麼必要?

2、為什麼說自他的蘊身看似實有,實則虛幻?請以本論的教義歸納說明。

3、如果患了不治之症,世間人會如何面對,修行人會如何面對?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

4、健康、發財、長壽對世間人而言,本來就會很快樂,為什麼作者還要宣說呢?是從哪個角度宣說的?請分別說明。

5、作為凡夫人,活得長一點好、還是早點死了好呢?為什麼?

6、你學了《快樂之歌》以後,內心有何觸動?今後有何打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學習的《快樂之歌》,也是無著菩薩撰著的。在藏文版《佛子行》的後面,一般都附有《快樂之歌》。上節課剛好講完了《佛子行》,今天就利用一堂課的時間,給大家順便作個簡單解釋。

《快樂之歌》是將一切苦樂轉為道用的殊勝竅訣。通常來講,世人在享受快樂時,法修不成;感受痛苦時,法也修不成,以致無法圓滿善根,獲得的人身無有意義。而這個修法中有很甚深的竅訣,明白此理之後,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任何挫折不幸,都有轉為道用的勇氣和方法。因此,現代人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其他大德的教言中說,修行首先要考慮,如果遇到生病、死亡、身無分文等痛苦時,自己應該怎麼樣面對?倘若事先沒有準備,以後一旦遇到了,當下轉為道用有一定的困難。就像士兵還沒有去戰場之前,一定要有所訓練,光是了解不行,必須要動作很嫻熟。同樣,如何面對死亡、如何面對病苦等道理,我們在身體健康、沒有苦惱時要經常修習,一旦疾病來了、死亡來了,因為以前有準備,馬上就能用上。否則,生病時再修已經來不及了,從來沒有訓練的話,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容易生煩惱。

所以大家應該經常修鍊噶當派的一些教法。生老病死是輪迴的必然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有了這些竅訣,那時候就不會害怕了。有病與無病、富裕與貧窮、短命與長壽,這些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不會過於痛苦,也不會過於歡喜。

頂禮上師!

自他虛幻此蘊身:如若患病當快樂,

滅盡昔積諸惡業,修行正法眾所作,

皆為凈除二障礙。

自他的蘊身看似實有,實則虛幻,沒有一點價值和精華。如果患了艾滋病、癌症等不治之症,大多數人都特別痛苦,渴望早日從中解脫。有些患者求生慾望非常強,一直追著醫生問:「我到底怎麼樣了,是不是很嚴重,有沒有希望了?」生怕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然而對於修行人來講,得病是一件快樂的事,是個好消息。剛才有個道友說腳腫了,起不來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證悟象徵,說明你的境界快越來越高了。身體永遠健健康康的話,對輪迴生不起厭離心,對修法也增不上精進心,所以身體不好時應該快樂。

那這是不是違越了世間規律呢?並非如此。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們無始以來造了殺生、誹謗、攻擊別人等無量惡業,成熟之後定會在身上產生各種疾病,修法時必須經歷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業,清凈煩惱障和所知障,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不說無始以來,我們在即生當中,回顧童年時代或青年時代,也殺害了不少眾生,不管是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山上跑的,被我們吃了不計其數,尤其在海邊長大的人,可能吃了特別多的海鮮。這些罪業遲早都要償還的,一命抵一命,害了別人的性命,也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補償。但現在我們通過得病就把罪障清凈了,小痛除大苦,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中觀寶鬘論》裡面說:「如醫術中說,以毒能攻毒,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違?」按古代醫書的觀點,毒藥運用恰當,即可以毒攻毒,消除自身的痛苦。同理,疾病、毀謗、違緣、不悅等,智者用上適當的竅訣,就可以將之轉為道用,消除輪迴深淵的極大苦楚。

所以患病對有些人來講是個好事,朗日塘巴格西曾說:「昨晚我感到特別不適,修法的效果卻反而增長了許多。」有些人晚上失眠特別痛苦,最後乾脆不睡了,開始念咒語,一晚上能念幾萬遍,修行越來越精進了。《前行》中講過,吉祥比丘尼不幸患上了龍病(麻風病),覺得一切希望都沒有了,於是一心一意地修觀音法,最後獲得了殊勝成就。這類現象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我們在座的有些道友,如果一直身體健康、無病無惱,恐怕不會有出家學佛的機會。當時生的一場大病,確實是自己修行最好的助緣,所以應該感謝那些病魔以及非人的侵害。這樣一來,即使生病,也有生病的快樂。修心法中也說:「如果我生病對眾生有利,但願讓我生病;如果我死亡對眾生有利,但願我儘快死亡。」

很多人身患重病時,覺得一切都完蛋了,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其實這是佛菩薩和上師賜予的修法良機,大家一定要用上。生病沒有什麼痛苦,真的是一種快樂,歷代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因為生病而徹知了輪迴本質,佛陀也是看到老死病的痛苦之後,對輪迴心生厭離,有了出家的機會。倘若從來沒有生病,那就感覺不到病苦的煎熬,修行怎麼可能增上呢?因此大家以後遇到病苦時,不要愁眉苦臉、叫苦連天,而要覺得這是個好消息。

如若無病亦快樂,身心舒適善行增,

欲令人身具實義,三門奉行諸善法。

反過來說,假如身體健康結實,像氂牛一樣好得不得了,(有些人常說自己「體壯如牛」,其實氂牛也會生病的,這個比喻不太恰當。)這樣也應該很快樂。

這一點,可能大家都有共識。很多人覺得「有病很快樂」不成立,如果世上有一種快樂,那應該建立在無病的基礎上。無病為什麼快樂呢?因為身體很調和的話,心情就穩定快樂,走路不用喘來喘去,聽課也會非常開心。一看這個人,就覺得他修行肯定有力氣。所以身心舒暢時,善行會越來越增上,難得的人身也用得起來,不管是修加行、持咒、念佛、放生,作任何功德都會善始善終。

我們這裡個別的發心道友,幾十年來身體很好,發心也很圓滿,情緒上從來沒有不穩定,也不會三天兩頭就打針、缺課,身口意三門所造的善法非常圓滿,這真的是一種福報。佛陀在有關經典里說:「有一種禪定名叫安樂三摩地,獲得此種三摩地的大菩薩,所感受到的萬法皆是快樂的。」身體沒有生病,安樂三摩地就容易生得起來,如此一來,身體快樂,心也快樂,成就自然會輕而易舉。

有些法師身體很好,講經說法從來不斷,而有些道友身體不好,經常有缺課的現象,即使去聽課也沒有力氣,就像《前行》中所講的,猶如被石頭擊中的鳥雀一樣身衰力竭,無精打采。其實前世沒有損害過眾生的人不會這樣。在《釋尊廣傳》當中,佛陀因地轉生為人藥王子,他剛降生就響亮說道:「我能治癒一切病患,是世間的妙藥。」他住世有一千年,在此期間,身體的任何部位與病者接觸,這個眾生的病馬上就好了,而且他自己也沒有絲毫疾病。以此種方式,世界上所有病人均得以康復痊癒。(不像現在,搞不清楚的怪病層出不窮,醫生整天皺著眉頭,遇到一個病人,只有拿儀器來敲敲胸口,但也聽不清楚什麼。那時人藥王子不用開中藥、西藥、藏葯,就能把病治好。現在有些人對葯都沒有信心了,什麼葯都不吃了,只喝白開水就可以。)

人藥王子圓寂之後,他的骨灰若敷於身體病變部位,也能治癒一切病痛。骨灰用盡以後,火化遺體之處的灰塵,亦可醫治眾生頑疾。人藥王子在《本生傳》中,叫做眾生藥王子,說法與此處大致相同。他沐浴之後的洗澡水,或吹過其身的風,只要與病者相觸,惡疾都可以痊癒。時至今日,人們如若聽聞他的名號,依然可憑此根治眾多疑難雜症。今天我給大家講了人藥王子的名號,但願世間上凡是聽到名號的人,都能從病苦中獲得解脫。畢竟佛陀的真實語不可思議,有無量的加持。

唐代有個杜順和尚,行為與此也基本相同。生來就是聾子的人,法師把他叫過來,跟他說話,他馬上就能聽到聲音;生來就是啞巴的人,法師和他談話,他當下就能開口。人們稱之為「華嚴和尚」,他在歷史上也非常出名。

無病確實很快樂,我以前看過一本《哲鄧嘉措自傳》,哲鄧嘉措是七八十年代藏地著名的文學家、佛學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在自傳里說:「善趣中長壽、無病等七種福德,我全部具足了。從小一直到現在(當時他五十多歲),我連感冒、拉肚子都沒有。」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從小到大沒有打過針、沒有輸過液,這種福報很快樂的。當然誰都認為沒病的感覺很好,我在這裡也不用多說了。

但光沒有病就快樂也不行,還需要善法增長,這也是通過沒有疾病而獲得的。佛陀在經中說:「受苦者修行難成就,享樂者修行易成就。」一般來講,整天被病魔纏繞的人,除了個別高僧大德和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以外,根本沒有修行的力量和勇氣,而如果身體比較健康,心情也非常不錯,那很容易修成一些法。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身體特別好的時候,聞思也好、背誦也好,做什麼都可以;假如身體不好,就算只是一個感冒,不要說做大事情,就連早晨上課都起不來。

當然,極個別堅強的人,在逆境中,修行也有可能越來越增上。帕單巴尊者說:「人們受得了苦,但是受不了樂。」有些人在困難的環境中可以忍受下來,修行反而有進步,往往在一些好環境中就懈怠了,沒辦法抵擋誘惑了。

作為一個修行人,應該什麼樣的環境都能適應。有些大德在道歌里說:「達到一定境界時,在寂靜的山林里,修行境界會增上;在熱鬧的城市中,修行境界也不會喪失。」但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還是要好好觀察。

總的來講,有病是修行的助緣,無病也是修行的助緣,若能如此,什麼情況都可以面對,信心悲心也會增上的。

如若無財當快樂,無有守護忙碌事,

所有爭端及惱怒,悉由貪執財物起。

倘若一貧如洗、無吃無穿、賺不到錢,世人可能覺得特別痛苦。然對修行人而言,沒有財富是很快樂的,為什麼呢?因為《親友書釋》中說,財富首先要積累,然後要守護,最後還要擔心滅盡,前中後沒有一處安樂可言。如果沒有這些財富,那就不用買保險柜了。有些人一個鐵門不夠,外面還要再加一個,如今許多房子都有防盜門、防盜窗,就像鳥關在籠子里一樣,自己把自己關在鐵籠里,害怕錢被人偷走了。假如沒有財富的話,就用不著這樣操心了。

國際上的爭端、戰爭,除了極少數是政治等原因以外,大多數都跟財富有關,有些是為了石油,有些是為了地盤,有些是經濟合作不成功,於是發生各種不愉快的事情。相比之下,山裡的修行人沒有任何追求,無憂無慮,過著安閑的生活。經云:「奢望即痛苦,無求最快樂,做到無求者,安然而睡眠。」這樣的境界,是依靠對財富的少欲知足而來的,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言:「若具知足一寶藏,無有財產真富翁。」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沒有什麼財產,也是「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一個人沒有財產,住在山裡過知足少欲的生活,真的是很快樂。昨天來了個西雙版納那邊的南傳佛教出家人,我看了一下很羨慕,不知道他心裡的境界怎麼樣,但身上除了三衣一杖外,連鞋都沒有穿。(現在是秋天了,不穿鞋多難受啊!)我問:「你坐車來的,還是走路來的?」他說:「方便的時候坐車,不方便就走路。」看起來十分自在。現在貪慾強的人,這個需要、那個需要,什麼都需要,可是沒有財產的話,也是很快樂的。

有時候看我下面那個房子,雖然房子不大,但裡面堆滿了東西,給別人也不行,不給的話,看起來心裡很不舒服。前兩天我就想:「如果發生一場火災,全部燒光了多好啊!到時候什麼都沒有,買一個被子蓋就行了。」我年輕時特別貪書,到一個新華書店就請好幾本書,每次出去一趟,帶回來很多書。現在書也堆得像山一樣,送人的話又捨不得,因此最好出現一場火災,全部都沒有了,只要一串念珠就可以。

我這串念珠也很便宜,大概十來塊錢,是1997年有個喇嘛從五台山給我帶來的,已經用了十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遇到很多好念珠,(上師拿起桌上的一串念珠)剛才有個人供養我這個珊瑚念珠,今天倒沒有聽到「這個不要給別人」,一般來講,許多人供養後都會說:「這個是珊瑚,幾千塊錢;這個是水晶,幾萬塊錢,千萬千萬不要給別人。」但不給別人的話,我自己也用不上,這些特別貴的念珠,不管它是多少錢,對我來說一毛錢都不值。為什麼呢?因為賣也不賣出去,給別人的話,反而有人生邪見或者生貪心:「為什麼堪布給我一個念珠,是不是裡面有密意啊?」所以一般都不敢給,好多念珠就放在那裡。本想交給僧眾念經,但管理員又不懂價錢,幾萬塊錢、幾千塊錢的念珠,馬上賣成幾十塊錢,這樣也有點心痛,所以財富真是痛苦的根源。

唐代有一位承遠法師(蓮宗三祖),他在山裡修行時,生活過得非常隨緣。有人布施東西給他,他就吃;沒人布施食物,他就吃草木。有人仰慕他的德行而來拜謁,和他在山裡碰面,大師身形消瘦、蓬頭垢面,自己背著薪柴,來訪者以為他是侍者而不在意,不知道他就是大師本人。

華智仁波切以前與弟子紐西龍多,住在森林中修行。他們經常沒有東西吃,有糌粑的時候,紐西龍多就供養讓華智仁波切吃。有一次有一塊餅,好像是紐西龍多母親帶來的,他們準備分的時候,華智仁波切突然問:「這個餅的頭在哪兒,尾在哪兒?」紐西龍多就反覆思索,之後依靠這樣的竅訣,體悟了無頭無尾、一切無有實相的大圓滿最高境界。

所以,真正的證悟不在於物質生活如何富裕。有些修行人覺得自己很窮,做夢也想遇到一個大施主;有些世間人整天想著怎麼樣賺錢,大城市裡的話題儘是如何賺錢,廣告也是賺錢的竅訣、賺錢的秘方等等。這是人們的一種貪慾,真正能轉為道用的話,沒有財產也非常快樂。

要知道,一切爭端皆以貪執財物而生,這對修行有很大的障礙。因此沒有財物也不要痛苦,大家應該這樣想:「我現在錢包丟了,什麼都沒有了,多快樂啊,一定要寫個《快樂之歌》!」但有些居士可能不是這樣的,「哎呀,我錢包丟了!身份證倒不要緊,回去可以重新辦。但裡面有銀行卡,萬一別人知道密碼怎麼辦?」所以沒有財富是最快樂的。

下面講有財富也很快樂。這會不會相違呢?不相違,真正的修行人事事隨緣,什麼都很快樂。

如若有財當快樂,廣興福德之善資,

暫時究竟諸利樂,定是福澤之果報。

反過來說,擁有財富也很快樂。為什麼呢?有了財富的話,可以作很多功德,積累很多福報。《寶鬘論》云:「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佛陀不可思議的諸般妙相,是依靠福報而產生的。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資糧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資糧而生,這一點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寶鬘論》中有詳細說明。如果有了福報,從暫時的角度來講,還可以廣興善法,辦學校、建醫院,作各種慈善事業來幫助眾生。

對修行人而言,福報用得上的話,確實是利益眾生的一種資源,也是一種方便,自己修行時也不必操心:「我以後吃什麼啊?明年生活怎麼樣?房子會不會漏雨啊?」有很多人民幣的話,自己不用辛苦了——「工人,過來!你給我修房子,質量好一點,價錢不成問題。」現在有些道友很大方,修的房子也很舒服,以前住在草坯房子里,每次下雨屋子裡全是水,很苦惱。後來有錢了,蓋一層房子不行,兩層,兩層不行,三層。早上起來站在陽台上,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哎,我真是有福報啊!剛來這個山溝時可不是這樣,諸佛菩薩、阿彌陀佛加持真的不可思議!」

在佛陀時代,佛陀成道的最初幾年,在印度的北方沒有一個說法的根據地。給孤獨長者發心,為請佛陀來傳法,欲覓地為佛建造精舍。他發現祇陀太子的花園清凈閑曠,所以打算購買,太子跟他開玩笑說:「你若能把這裡鋪滿黃金,我就答應你的要求。」給孤獨長者回家後打開寶庫,用大象把所有的黃金馱到那裡。最後祇陀太子為其誠心所動,將花園賣給他。

於是佛陀派舍利子到那裡指揮修建精舍,他天天戴個安全帽,當監工和設計員。(開玩笑!佛陀的故事太現代化了,也不太好。)將要完工時,舍利子對給孤獨長者說:「你看,天上出現了什麼景象?」

「尊者,我什麼都看不到。」

「難怪,肉眼是看不到這種現象的,你仗我的天眼再看一下。」

「啊,有很多莊嚴堂皇的宮殿。」

「這都是六欲天中的宮殿。因為你布施精舍給佛陀講法,精舍雖未完成,但六欲天的宮殿早就為你造好了。」

「六欲天中的宮殿這麼多,我將來究竟住在哪一天呢?」

「忉利天壽命很長,知道修行,勤於佛道,不容易墮落。」

「好,我將來一定生在忉利天。」給孤獨長者說完,其他的宮殿漸漸隱沒,唯有忉利天的宮殿更金碧輝煌。

若以佛陀為供養對境,當下即可圓滿資糧,生生世世都不會變成貧窮者。佛陀的有些傳記中也說,我乳輪王因前世對如來供養一點財物,後來變成統治四大部洲的轉輪聖王。所以眾生擁有的福報,都是作布施、積累善根所獲得的。我有時很隨喜有些大老闆、大施主,他們對寺院捐的錢特別多,在成千上萬的僧眾面前作大供養,這種福報生生世世都不會耗盡。尤其是無有自私自利,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功德真的是無法描述。

所以,你們有一些財富,也不要特別苦惱:「我有錢了怎麼辦哪?花不完怎麼辦哪?」沒事,供養僧眾就可以了,或者幫助一些貧困者。有些大學生讀不起書特別傷心,給他一些學費的話,這個錢還是很有價值的。真的,有些富翁到賓館裡花錢,不一定有這種利益,但是窮人依靠這些錢,一生中能對三寶起信心,乃至生生世世不會變成愚昧之人,有很多很多的利益。所以當我們有財富時,應該把它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樣就不用痛苦了。

當然,因財富而痛苦的人,世間上比較少,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對財富情有獨鍾,「以前不成功的時候沒有財富,現在三寶的加持下,我才有了今天。你看我現在條件這麼好,地上是很好的地毯,不管坐在哪裡都可以。」很多人覺得是一種成功,但如果沒有轉為道用,天天為這個而忙碌,實則對修行是一種障礙。

對初學者來講,沒有財富,過一個平平淡淡的生活、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修行人,應該是最好的。佛經中說「不墮兩邊」,不要過於貧窮,也不要過於富裕,這對修行中等者來講非常適合。但如果有些人利益眾生的發心比較大,那麼財富對他來講,還是有一定用處的。

如若速死當快樂,惡緣無機作阻撓,

銜接來世之善緣,定入無誤之妙道。

如果重病纏身,已經到晚期了,很快就要死了,那也應該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本來你還會遭受修行的違緣,但現在這些違緣無法阻撓你了,再加上自己修行佛法的很多善緣具足,戒律沒有毀壞,善知識已經攝持,該修的法也圓滿了,你以出家身份或者修行人、皈依者的身份死,來世必定會趨入解脫妙道,這是很快樂的,所以應該早點死,一點擔心都沒有。

原來有一次法王如意寶灌頂,灌完頂之後,一個道友跟我說:「今天灌了這麼殊勝的頂,剛好誓言也沒有破,以後的事情難以預料,我現在死了多好啊!」我有時候也有這種感覺,現在如果死的話,該做的事情基本都做完了,雖然對佛教沒什麼貢獻,但也沒有敗壞佛門清規的行為。人的分別念是很難說的,以後一旦遭受大的違緣,給佛教帶來不好的影響,那不如早一點死了好。

仲敦巴格西有一個弟子叫薩西,他在一次紛爭中不幸喪生。仲敦巴格西惋惜地感嘆道:「我的薩西如果三年前死去,還是以三藏法師的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後才死。」因為他當時還俗了,然後去戰場上死了。

有些道友現在是出家身份,也獲得了一些灌頂、上師的教言,對三寶沒有生邪見,如果這樣清凈地死去,為來世也能結上很好的善緣,本來在修行過程中有很多惡緣干擾你,但這樣就無法成功了,因此現在死去的話,那真的很好。所以我確實覺得,現在自己對佛教稍微有利益,也對佛法有信心,這時候死掉的話,一點都不惋惜。否則,出家人還俗而死了,或者在家人對三寶起邪見、金剛道友之間發生矛盾而死了,這種下場特別可怕。

對藏族人而言,以出家身份死的話,家裡的人也覺得很光榮。以前我家鄉有個老鄉,他兒子出家了,當時希望很大,一定要當法師。但結果沒有當成法師,反而以出家身份跟人打架,做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被關了幾年監獄,出來之後就娶一個妻子,開始辦喜事。當天他父親特別傷心,別人問為什麼,他說:「我兒子以出家身份辦喪事的話,我肯定很高興,但不幸的是,他以在家身份搞喜事,真的很痛苦!」

人的分別念和惡緣很難以預測,現在發誓不捨棄三寶,但遇到種種危害時,能不能做到也不好說。《前行》中講了一個人,由於密友成仇、眾叛親離而步入佛門,經過一番精進修行,他在歷史上成了有名的唐巴比丘,風心獲得自在,可以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有一天,他在供施食子時,集來了許多鴿子,他心想:「如果我有這樣龐大的軍隊,就足能消滅那些敵人。」(以前我去海南時,在花園裡喂鴿子,當時幾百幾千隻都飛來了,我就想起了唐巴比丘的公案。)他產生了這樣的惡分別念,結果心沒有轉為道用,後來還俗成了軍隊首領,跟別人打仗,殺害了很多眾生。

人的一生很難以把握,以前藏地有些剛出家的修行人,發願終生不做點滴壞事,但後來在文革期間,因為時代的變化、人心的混亂,造了無數不可想像的惡業。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世間也沒什麼可留戀的。

我經常這樣想:「死就死吧,倘若醫生說治不好,一點後悔也沒有。(但不知道臨死的時候有沒有。)對眾生有利益,也不一定非要活著。」以前無著菩薩接近圓寂時,很多人都祈請說:「您不要捨棄我們這些可憐眾生,想想您的弘法利生事業,您一定要長久住世啊!」無著菩薩說:「利益眾生不一定要長久住世,如果有境界,死了以後到其他剎土去,照樣可以度化無量眾生。我死了跟活著是無二無別的,經常可以住於你們身邊,你們祈禱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們沒有信心,我活著也沒有用,天天吵架打架而已。(這個倒沒有說,我開玩笑的。有時候我說得太快了,開玩笑你們根本不知道。)」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下面講死不了也很快樂。其實你們背下來的話,對修行真的有幫助。我剛來學院的時候,就使勁地背這個,覺得:「佛教竟然有這麼好的竅訣,跟自己讀書時的很多心態完全不相同。」

如若久活當快樂,修行體悟之莊稼,

長依教授溫濕度,茁壯成長得成熟。

如果活的時間非常長,也應該覺得很快樂,不要想:「我這個壞蛋還死不了啊!」有些老人一直等死,「我什麼時候死,早一點死掉多好啊!」不能這樣想。你長久住世的話,對弘法利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對自己來講,修行體悟的莊稼,長期依靠上師竅訣等溫暖、潮濕的因緣,一定會茁壯成長,越來越成熟的。

有些修行人對上師所講的教言,比如大圓滿的心性本體、禪宗的明心見性,剛剛認識了一點點就死了,沒有長期修鍊的話,這種境界不是很高。如果你活得久一點,每年閉關一段時間,或者每天稍微修一下,修行肯定會越來越增上。上師如意寶說過,自己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五十幾年的證悟境界都不同,越來越有進步,到了六十多歲接近圓寂時,他老人家說:「我如果繼續修的話,修行體悟還會提高。」

人身非常難得,若能活在世間中,不說密乘戒,別解脫戒中戒律清凈、修行精進的老修行人,活的時間越長,對世間就越有利,對自己也是有意義的。《別解脫經》云:「多聞赴林間,年邁時安樂。」這個教證在《贊戒論釋》中也引用過,意即廣聞博學、戒律清凈的修行人到林間去,因為一生都在修持善法,年邁時也會很快樂的。《四百論》云:「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具有戒律、有修行境界的人,活在世間上的時間越長越好。

有些高僧大德,哪怕是活一天,對眾生的利益也不可估量。我經常在想:「法王如意寶70多歲圓寂了,如果他老人家活到80多歲、90多歲,一天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哪怕說一句話,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上師如意寶講過,人老了以後,別人對他的尊重和信任會越來越大,即使他年輕時有一些功德和修證,很多人也不一定認可,人越來越老、境界越來越高時,大家都對他非常崇拜。

這一點,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比如虛雲老和尚,從《年譜》上看,基本上在100歲以後,不管是傳戒、講法,還是廣收弟子、修建寺院,利益眾生的事業更加廣大。112歲的時候,我原來也講過,有幾個壞人打虛雲老和尚,他在昏迷中去了兜率內院,見到被無數眷屬擁簇的彌勒菩薩。當時他認識的有十來個人,融鏡法師、紫柏法師都在那裡。大家見到他都合掌致敬:「虛雲老和尚來了,阿彌陀佛。」(不知道兜率天是不是說漢語?)阿難尊者是維那師,他坐在阿難尊者旁邊,彌勒菩薩開始講《唯心識定》。到了中間,彌勒菩薩要求他回人間去,老和尚說:「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彌勒菩薩說:「你塵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並開示了一些偈頌,什麼「苦海慈航,毋生退卻,蓮開泥水,端坐佛陀」,虛雲老和尚有些記得,有些記不得。還有一些特殊開示,他不太方便說。

在座的老菩薩們,繼續住世的話,也許在112歲也可以到清凈剎土去。有些人三四十歲就覺得老了,該圓寂了。不能這樣,應該發願活到100歲。現在的本煥老和尚,已經100多歲了,那天我在弘法寺見到他,他一直說:「你還年輕咧,你還年輕咧,你是小和尚。」我說我現在已經老了,他說:「你連我的一半都不到。」本煥老和尚的弘法事業相當廣大,試想,如果他在四五十歲、五六十歲圓寂了,怎麼可能利益這麼多眾生?

當然,這些是就高僧大德而言的。我們作為凡夫人,活得長一點好、還是快點死了好呢?如果修行比較圓滿、不出什麼違緣,那活的時間越長越好。有些老菩薩也不要一直等死,我祈禱你們長久住世,雖然有些人嘴裡只有一顆牙齒,有些有兩顆牙齒,但一顆牙齒也很美,你年輕時不一定有這樣的魅力,所以應該住在世間利益眾生。

老年人真的是這樣,我母親也經常說:「你們會不會提前死了?不如我先死,我這個老年人怎麼還死不了啊?」我說:「你不要這麼想,你現在也沒有造惡業,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發一點善願,念幾萬遍佛號,這樣不是很好嗎?你還是多發心。」「那倒是,那倒是。」我們藏地有一種習俗,孩子如果提前死了,別人都說這個老年人可能是魔王,把他吃掉了,他死不了,一直等孩子們死,所以很多老年人覺得提前死了很光榮。但其實是一樣的,孩子提前死了和你後面來了,反正都要經過死路一條。

總而言之,修行體悟的莊稼,需要上師的教言來不斷灌溉,漸至成熟,因此活在世間上越長越好。

最後是總結:

無論如何皆快樂!

不管怎麼樣,有病也好、無病也好,有財也好、無財也好,快死了也好、活很長也好,一切都是快樂的,沒有什麼痛苦。

米拉日巴尊者的傳記中說:「內在快樂尚未得,外在歡樂皆苦因。」假如沒得到內在的快樂,外在的受用圓滿、權利地位等都是痛苦之因。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心都應該以快樂來攝持。噶當派的大德常說:「苦時無哀號,樂時生厭離。」世間人是相反的,苦時發出哀號,樂時滿心歡喜,但噶當派的教言中說,痛苦的時候不要出哀號聲,應該笑眯眯地接受;快樂的時候不要喜不自禁,發財了、得獎了,都不應該得意忘形。

我以前在讀中學時,有次把別人打得很厲害,在全校里挨一個處分,附近的領導都來開批評會,當時我特別傷心,覺得一輩子再也沒有抬起頭的機會了。後來接近畢業時,我得了全校第一的獎學金——32元錢,(在70年代,32元錢還是非常多的,所以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戴一個紅領巾到前面去領獎,心想:「這是一生中最快樂的事了!」但是現在看來,這兩種心態都不應該有,快樂時的歡喜心與痛哭時的哀號聲,在噶當派的教言中是非常平等的。

所謂的歡喜,是內在的一種歡喜,並不是依靠外在物質而得的。米拉日巴在道歌中唱道:「見其身體如骷髏,仇敵觀之淚滿眶;見其內心如佛陀,如來觀之生歡喜。」米拉日巴在苦行時身體就像骷髏一樣,不要說親人,就算怨敵見了也會流淚。但他的內心境界跟佛陀一樣,如來見到也會心生歡喜。這些境界我們很羨慕,表面上身體很憔悴、很瘦弱,但內心證悟增上的話,諸佛菩薩也會生歡喜心。

《經莊嚴論》中說,若能將萬法視如幻化,無論你轉生於何處,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就像在游花園一樣,一切痛苦煩惱不會讓你恐怖。達到這種境界時,輪迴中的任何苦樂都可以坦然面對。這一點,我們凡夫人尚可做到,佛陀就更不用說了。從傳記中看,當年佛陀獲得佛果之後,被成千上萬的大王將相、梵天帝釋天恭敬讚揚,也沒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被婆羅門巴頓扎用一百種罵人的語言來侮辱、被婆羅門女扎燈瑪以與之作不凈行來誹謗,也沒有憂傷而覺得痛苦,讚頌與誹謗完全平等,無有絲毫苦樂之別。這種境界是每個人都希求的,儘管我們凡夫人達不到佛祖那樣的境界,但有了這些妙藥般的竅決後,不管在生活中經歷什麼事情,自己都不會大喜大悲,而會過得很自然、很快樂。

對修行人來講,死了也可以,活著也可以,有病也可以,無病也可以,「無論如何皆快樂」。但世間人並非如此,他們是有病痛苦、無病快樂,貧窮痛苦、發財快樂,死了痛苦、長壽快樂。可見,懂得這些殊勝竅訣的人,跟不懂這方面教言的人相比,面對痛苦與快樂的態度有天壤之別。

世間上的文學家、科學家、理論學家平時說得天花亂墜,什麼都講得頭頭是道,但若遇到痛苦、死亡、疾病乃至天災人禍,他就沒辦法面對了。有時候在電視上看到各國元首聚在一起開會,表面上他們是無數人的首領、君主,自己也覺得「我是天下大王,非常了不起」。但內心沒有修行境界的話,可能連一個小沙彌都不如,面對生老死病時,他們身體也是微塵組成的,照樣要感受痛苦。因此,在輪迴當中,唯一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甘露,才對眾生有非常大的利益,大家一定要精進地修持!

此病等道用快樂之歌,乃說法論師無著因薩迦地方一位格西請問「生病等如何轉為道用」而撰寫。

願一切吉祥!

後記

在學《入行論》的同時,我之所以傳講《正法醍醐》並要求學習,是希望大家在接觸大乘顯密教法時,能有一個良好且穩固的基礎,明白作為一個修行人,理應具足什麼樣的素質和人格。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曾多次講授《二規教言論》和《佛子行》,這是上師極為珍愛的兩部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因此我在傳授《入行論》時,每天抽出十多分鐘講《二規教言論》,儘管講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至少可以給大家指明方向、打開思路。《快樂之歌》是無著菩薩將苦樂轉為道用的殊勝竅訣,相信大家學了以後也會受益匪淺。本講記屬於考試範圍,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認真對待。

當今社會,魚目混珠的法多不勝數,而這些傳承上師的竅訣,是一切正法的醍醐精要。對我來講,這裡的教言猶如摩尼寶般珍貴,我自己從中所得到的,實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相信凡是對正法具信心者,也會像我一樣有真實的體驗。

當然,假如這些法對你有幫助,希望也能提供給周圍的人,讓一切眾生共沾法露、同赴菩提!

索達吉

2007年9月20日


推薦閱讀:

大度,是女人快樂的一大法寶
錢能買到快樂嗎?當然可以。
你快樂嗎?我不快樂
永遠不要透支快樂
《快樂大本營》17周年

TAG: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