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想要怎樣的親密關係?

1. 我們到底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過的最好的一句心理學家說過關於愛的描述是:

「Tell me who you love,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告訴我你愛誰,我就能告訴你你是誰。)」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客觀的看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我們可以通過鏡面感知自己,但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沒辦法直接全部看到的,我們的思想、信仰、價值觀、愛情觀...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我們的作品得到體現,比如我們畫的一幅畫或者設計的一棟建築,我們的穿著,我們的卧室,我們的行為處事等。

...或者是你的愛人。

這個人如果能夠「看見」我們的靈魂,並且通過跟我們的互動,我們通過他們的眼光對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通過他們的言行來衡量真實的我們想要,於是我們有一種深深的「我被看見了」的感覺。

當然這個人也可以是朋友,但因為朋友可以足夠地多。但是我們通常會更為謹慎地選擇我們的戀人。

舉個例子。

假如你有相對成熟的心理和完善的自我認知,你是一個樂觀、活潑開朗、對生活充滿熱情、勇敢且自信的人。這時候你遇到了一個悲觀、封閉、沒有熱情並且自卑的人。他會把你的自信視為是一種攻擊,對你所有說的話和做的事情的意圖產生懷疑,總覺得你要操縱他,這個時候你會是什麼感受呢?你可能覺得困惑、不解並且被深深的誤會和不被理解。

換一種情況,當你非常自信的表達自己,然後另一個人立刻讀懂了你的自信和從容,理解你所說所做,你會覺得自己被他「看到」了。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被看見的感覺。

我們在各種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斷的加深自我認知,「但是沒有什麼比親密關係更能增加我們的自我認識了。」在一段我們被真正看見的親密關係中,我們會不斷的發現自己之前都沒有意識到,或者是還沒有浮出水面的自己——那些我們沒有發現能力,我們潛伏起來的潛力,那些我們從來沒有明顯的表達出來的性格特質等等。

我身邊一對戀人朋友就是這樣,於是特別喜歡去當這對神仙俠侶的雕。比如伴侶是一個比你更好的無意識自主連接身體和情緒連接在一起的人,那麼跟她在一起的時候,你也會不自覺的去探索你跟自己身體和自己情緒的連接;在比如你的伴侶是一個很自然的表達自己內心的孩子的人,而你是一個內心小孩受到壓制的人,如果你的伴侶告訴你:親愛的,我看到了你心裡的那個孩子,並且鼓勵你表達出來,你很有可能就可以把你原來表達不出來的那個孩子表達出來。

去找那個可以看見內心深處的自己的人就好了。

2. 成熟的親密關係

除了能笑到一起去都是真愛,能聊到一起去的都是三觀符合,能吃到一起去開開心心的也挺好——好像...那麼多相處模式,隨便挑一個表象看起來都挺好。

「他們相愛然後結婚了。」

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小說結構甚至生活里最令人羨慕的事情,愛情得到升華,美好結局讓人感動。但是,真實人生的風雲難道都在婚禮神壇之前煙消雲散了嗎?男女主角在婚姻註冊簿上籤了字之後,故事就會從此結束嗎?兩人結了婚之後是不是真的可以一了百了,無災無難?

小說家用了三卷書的篇幅描寫六個星期的戀愛故事之後,真可以用半頁篇幅敘述那一對男女下半輩子的遭遇嗎?

他們結了婚,安頓下來了,快樂了;他們從此遠離一切苦厄,安然無恙。——其實遠方依然烏雲密布,有雷有風有雨有莫測的故事。

在一起,成熟的親密關係的重要性遠遠高於一紙婚書。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你們的結合要保留空隙.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中間舞動。

彼此相愛,但不要製造愛的枷鎖.

在你們靈魂的兩岸之間,讓愛成為涌動的海洋。

倒滿彼此的酒杯,但不可只從一個杯子啜飲.

分享你們的麵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塊麵包享用。

一起歡笑,載歌栽舞,但容許對方的獨處.

就像琵琶的弦.

雖然在同一首音樂中顫動.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獨立。

交出你的心靈,但不是由對方保管.

因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納你的心靈。

站在一起,卻不可太過接近,

君不見,寺廟的樑柱各自聳立.

橡樹與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長。」

——紀伯倫《寂寞的智慧》

看見這樣的詩句,單身者總想,如果我談戀愛我當然可以做到了。盆友真的你能做到嗎?並不是每個人都在成年之後擁有愛的能力好嘛?(翻白眼

從我們的童年開始,我們便一直逐漸的通過與別人的互動中不斷地更加了解自己。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里被「看見」,因為沒被看見的孩子是根本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有無數的孩子,因為在家庭里的不被看見而造成他們在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中總是覺得不安全或者覺得自己不足。

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願,獨立自主,自尊自愛,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雖然部分來自家庭教育傳達的信息: 「不管什麼時候,你都是有價值的人。」父母告訴你:「你是我們所愛的孩子,你是值得被愛的人。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於冒險,我們始終都會支持你、愛你。」家庭的愛,才是安全感的最早來源,也是一個人自尊自愛根基的來源。

一個人只有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活得自在,且使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持續地愛。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願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是無法進入真正的愛的。多少愛最後死於佔有未遂。因為不自信的愛情和可憐的佔有慾,多少個人變成了一個神經質的專業特工。

成熟的親密關係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當你都在懷疑自己時,你的伴侶對你說:做自己就好了,如果需要,我隨時在。

如果成熟不對等,另一方只想要佔有,是很難理解這種做自己的態度的。這個時候需要一些安全感。比如當有人告訴你,「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希望你做自己,我會與你一起。直到把你的問題解決,或到你不再需要。總而言之,決定權在你手中。除非我不在這裡,不然,只要你需要我的幫助,我都在。」 這種話說一次足矣。安全感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哪裡能從其他人包括愛人那裡索取,這個另談。

如果童年時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愛,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時,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心理疾病——我們總是先發制人地「拋棄」對方,即採取「在你拋棄我之前,我得先拋棄你」的模式。或者患得患失。這些都是需要自我完善的地方。你必須學會獨自保管焦慮。

成熟的親密關係,是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對心愛的人說: 「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更清楚怎麼做更合理,知道什麼對你更有好處。」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衝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旁觀者的確比當事人更清楚。知道怎麼做才合乎邏輯。旁觀者也可能擁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斷力。這時候,他們有義務指出問題的癥結。但是大部分時候,成熟的親密關係更關心你的獨立發展和包容你全部。

最好玩的是——不成熟的傢伙,是往往在感情結束後,才發現在成熟的伴侶面前,自己錯得離譜。

3. 愛的對立面是懶惰

曾經以為愛的對立面就是不愛,是和否堅決得像是二進位。卻忽視了愛的對立面的懶惰。

有次和一群盆友吃飯,就「初戀」的諸多問題達成一致結論,「如果跟初戀結婚,我這輩子就算是完了。」…

誠然,有一些人在初次戀愛的時候遇到的人就足夠好了,兩人也一起踏入婚姻,性格愛好融合得絲毫不差。可是更多是成長的階段慢慢拉開距離。

從愛的角度來看,一般意義上的懶惰,無非是消極地失去愛的能力。有些懶惰者只要舉手之勞就能走出困境,實現自我完善。但更多時候我們主動逃避完善,捍衛自己的懶惰,保持病態的自我。他們從不關心別人心智的成熟,甚至百般阻撓和破壞,寧可把對方傷害得體無完膚。他們病態的自我,無法容忍健康的心靈。他們一旦感受到健康心靈帶來的威脅,就會儘可能予以破壞。

人性有時在愛里邪惡得:懶惰改變自己,並且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阻礙別人自我完善的行為。

聽過太多例子,男人二十五六以後事業發展迅速,而女性漸漸聚焦愛人或家庭,視野和心智的不同步增長導致情侶分手,家庭分裂;甚至親人也是,時代變遷不用隔代,年輕人和長輩的視野被社會分層,所以也會顯得好像沒有共同話語了。可是這裡的區隔是有的:親人是不可選的,但是愛人是可以選擇的。

如果真的愛,就去戰勝懶惰,並不是在一起就是圓滿結束,那只是另一個開始而已。正因為愛,才願意更努力地去完善自己,因為你真正的看見我,並且不斷讓我發現新的自己,在愛你的同時,我也要完成自己的一生命題。

並非人人都能遇到愛人,我們都在尋找;

並非人人都有愛的能力,我們都在學習;

並非人人都有快樂結局,我們都在努力。


推薦閱讀:

來,我們聊聊【主謂賓 賓補】
我們交朋友的時候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
我們這代人將見證階級是如何走向固化的
若心相通,願我們今生有緣永相伴【情感美文】
我們專訪了彼得·伯格、邁克爾·曼,他們對ISIS事件有些不同看法

TAG:親密關係 | 關係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