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色影無忌文章

關於電子閃光燈的一些概念作者:Xitek 發表時間:介紹閃光燈的一些參數和功能。閃光燈的覆蓋範圍是指閃光燈的閃光束投射角度的大小 (又稱射角)。 投射角度大,光線覆蓋範圍大,則可用廣角鏡頭來拍攝;投射角度小時,光線覆蓋範圍小,若用廣角鏡頭來拍攝時,邊緣部分會因光線不足而發黑(簡稱遮角現象),所以只能配合焦距稍長的鏡頭使用。由於鏡頭的焦距與視角有著固定的關係,所以閃光燈的覆蓋範圍也用鏡頭焦距值來表示。如果用焦距為35mm的鏡頭拍攝時,所用閃光燈的覆蓋範圍也應當是35mm。實際使用中,閃光燈的覆蓋範圍應稍大於所用鏡頭的焦距值,以免出現遮角現象。大多數閃光燈的閃光管是橫向排列的,所以光束橫向投射角度與縱向投射角度是不一樣的,下面是閃光束投射角度與所對應的焦距值:對應焦距值(mm)242835507085105縱向投射角度(°)78706046363127橫向投射角度(°)60534534262320大多數中低檔閃光燈的覆蓋範圍都是固定的,多為35mm。而大多數高檔閃光燈則是可調節其覆蓋範圍(稱為燈頭變焦),依靠閃光管部分的前後移動來改變覆蓋範圍。早期的閃光燈是採用手動來推拉變焦的,可改變的焦距值是有級的,如28mm、50mm、70mm、85mm等。還有一些燈頭固定的閃光燈,配有所謂的"廣角適配器",是直接裝在燈頭之前,使閃光燈的覆蓋範圍擴大。如原覆蓋範圍為35mm的閃光燈,加上廣角適配器之後,其覆蓋範圍擴大到28mm。最早採用燈頭自動變焦的是1985年推出的美能達AF4000專用閃光燈,當攝影者改變攝影鏡頭的焦距值時,閃光燈燈頭會隨鏡頭焦距的變化而自動分級地改變。燈頭的自動變焦又分成分級變焦和連續變焦。目前專用閃光燈的最大自動變焦範圍為24~105mm或 20~85mm,當鏡頭焦距長於這一範圍時,燈頭會自動置於最長焦距處。閃光指數的代號為GN(Guide Number),簡稱指數。閃光指數是描述閃光燈發光強度的量值,是表示閃光燈性能的一個主要的基本指標,單位為米,系指用50mm鏡頭,光圈置為 f/1。0時,仍能使被攝體曝光足夠的最大照射距離。通常是以某種感光度的膠捲為參考量,一般是以ISO 100為基準。如某閃光燈的指數為32米,系指對於ISO 100而言的。若使用不同ISO值的膠捲時,閃光指數會隨之改變。用感光度高於ISO 100 的膠捲,閃光指數增大;反之,閃光指數減少。當採用感光度為ISO B 的膠捲,其閃光燈有效的閃光指數按下列公式來計算:GN (B) = GN (100) * [ISO(B)/ISO(100)]1/2。例如使用感光度為 ISO 200的膠捲和某個閃光指數為32米的閃光燈,此時B=200,而閃光燈的實際有效指數為:GN(200) = 32 x (200/100)1/2 ≈ 45 (米)閃光指數是用來控制曝光條件的。為了使曝光準確,閃光指數(GN)、光圈係數值(f)和聚焦距離 (L,即相機與被攝者之間的距離)三者之間必須滿足下列關係為(指數公式):f = GN/L如 GN=32米,L=4米時,則光圈值應設置為f/8。在手動閃光燈曝光時,要牢記這一關係,而這一關係只適用於聚焦距離與閃光燈至被攝體之間距離相等時(即閃光燈插在相機的附件插座上)才有效。若是閃光燈離機使用,則要加以必要的修正。對於燈頭可變焦的閃光燈而言,隨著覆蓋範圍的不同,閃光指數也要隨著改變。當焦距較長時,由於照射範圍較小,所以指數要相應增大。如美能達5400xi在 105mm時的閃光指數為54米,而在28mm處只有28米。現在有不少燈頭可變的閃光燈用最長焦處 (即照射範圍最小)值來表示其閃光指數。 在比較或購買此類閃光燈時要注意,否則會造成誤會。所以在使用時要注意閃光指數的變化。對於燈頭固定的閃光燈,配廣角適配器後,由於覆蓋範圍增大,閃光指數亦隨之下降,一般降為原指數的70%,使用時要注意這一變化,否則會造成曝光不足。現代電子閃光燈的閃光持續時間為 1/1000~1/50000秒之間,由於焦點平面快門的固有特點,註定了在使用閃光燈時,快門速度不能過高。否則得出的照片就會出現一半正常曝光而另一半曝光不足的現象。對於縱走式焦點平面快門而言,由於閃光燈的閃光持續時間有限,所以要求在曝光時兩層快門帘幕之間的寬度不能小於24mm(橫走式焦點平面快門為36mm)。即第一簾幕收縮到頭,而第二簾幕正要開始展開,閃光燈才點亮,此時對應的快門速度稱為最高閃光燈同步速度。這種第一簾幕剛收縮到頭就點燃閃光燈的方式稱為前簾同步 (或第一簾同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X-同步方式)。 若快門速度高於閃光燈同步速度,其簾幕之間的縫隙小於24mm,必然導致被第二簾幕擋住的那一部分曝光不足。所以使用閃光燈時,其快門速度不能高於最高閃光燈同步速度。閃光燈同步方式見圖 5-4(a)。為了防止攝影者在拍攝時因失誤或忘記等原因,而將快門速度置成高於閃光燈同步速度,生產廠家在專用閃光燈上多設計了一隻觸點。當閃光燈電源接通時,該觸點出現幾伏的電壓信號,將照相機上的快門速度自動地置成閃光燈同步速度值,從而保證不會出現一邊正常一邊暗的照片。目前最高的閃光燈同步速度為 1/300秒,而最高的快門速度為1/12000秒,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閃光燈同步速度也是評價照相機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愈高愈好,對填充式閃光也就愈有利。在夜間攝影時,若環境亮度很低,用閃光燈同步速度慢的照相機也可以進行所謂的"高速攝影",可以將一些高速運動的物體"凝結"在照片上。其理由是:比如用1/60秒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由於背景環境亮度低,不會在底片上留下多少痕迹,到達底片上的亮度主要由閃光燈來提供, 若所用的閃光燈的閃光持續時間為1/10000秒,實際效果等同於用1/10000秒的快門速度進行曝光,這麼高的快門速度自然可以將一些高速運動物體的影像"凝結"在底片上,我們有不少用閃光燈拍攝的夜間照片比白天拍攝的要清晰 (假定以同樣的快門速度曝光),其道理就在於此。還有一種電子閃光燈,如奧林巴斯的F280和尼康的SB-25。奧林巴斯的F280的閃光持續時間達1/50~1/25秒,而且該閃光燈採用FP同步方式,即第一簾幕開始收縮時,閃光燈就點亮,直到第二簾幕展開到頭後才關斷,其工作原理圖見圖5-4(b)。使用這類閃光燈,閃光燈最高同步速度可達1/2000秒 (尼康的F90配用SB-25時可達1/4000秒),其奧秘在於閃光持續時間長。在這種意義下,評價一隻閃光燈的好壞,應該是閃光持續時間愈長的愈好。有些專用閃光燈不能用於慢同步拍攝方式,即一接通閃光燈電源時,無論照相機處於什麼曝光方式,一律將快門速度置成最高閃光燈同步速度。這是一種保險設計,但若要用慢快門速度和閃光燈來拍攝特殊效果的照片就無能為力了。如果確實需要的話,稍微變通一下,還是能夠實現的。 辦法是用一小片絕緣的薄膠帶(如透明膠帶) 將熱靴上限制閃光燈同步速度的觸點擋住(注意,不要擋住其他的觸點),再將閃光燈插入熱靴中。這樣既保留了原有的TTL閃光燈控制方式,也能實現慢同步拍攝。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前簾同步方式外,還有後簾(第二簾)同步方式,是在第二簾幕開始展開前那一瞬間觸發閃光燈的,特別適合於夜景慢速曝光攝影。設想一下,夜間在馬路上拍攝行駛的汽車,採用慢速曝光,使汽車的尾燈在底片上留下一道道光線,而又要使整個汽車被閃光燈所照亮。若採用前簾同步方式來觸發閃光燈,則是閃光燈先將汽車照亮,然後再由汽車尾燈燈光在底片上曝光,得出的照片是汽車身和前方有一條由尾燈(紅色)所划出的光線,很不自然;而用後簾同步方式,則是汽車在前,後面拖著條紅色的光線,甚為壯觀,圖例見圖 5-5。這一方式最早出現在1986年推出的佳能T90手動聚焦單反機上。後簾同步方式要與慢快門速度配合使用時才能生效,此時的快門速度一般要低於1/60秒。TTL(通過鏡頭)閃光燈控制是專用閃光燈才有的功能,也稱TTL閃光燈自動控制。它不僅要求閃光燈上有這一功能,同時也要求照相機具有相應的機構,相互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其原理同自動調光式閃光燈類似,但測光是由照相機內的專用測光元件來完成,該測光元件位於反光鏡箱底部。在閃光燈曝光時,照相機內的測光元件直接測量膠片平面的反射光(OTF 方式)。當曝光足夠時,照相機會通過機身上熱靴的專用觸點及時地發出控制指令給閃光燈的控制電路,切斷電容向閃光燈管的放電迴路,關斷閃光,從而保證不會曝光過度。TTL閃光燈控制方式與照相機的"內測光" 方式類似,更換鏡頭時,照相機的測光系統仍能測量出變化的光線,因此對閃光燈的控制較為準確。TTL 閃光燈控制的信號流圖見圖 5-6。在TTL 閃光燈控制方式下,只要被攝物在閃光燈的有效範圍內,操作者不用考慮閃光指數與光圈係數的關係,可以專心致志地構圖拍攝,所以該方式已成為中高檔照相機的標準功能。在 TTL閃光燈控制方式下,雖然被攝畫面的背景也會在膠片平面上反光,測光元件也還能反應出這些亮度。但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在閃光之前並不能自動地控制閃光輸出,要等到閃光燈觸發、測光元件接收到反光量之後,才能對閃光燈實施控制,所以這是一種被動式的控制方式。由於其原理限制,TTL 閃光燈控制並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們在第三章中有關測光系統的敘述中曾提到過,測光系統是無智能的,在TTL 閃光燈控制方式中也是如此。如當背景很黑而且在閃光燈的有效範圍之外,被攝主體又離照相機比較近時,因為背景根本沒有反射光返回來,閃光燈有可能是釋放出全部的能量,被攝主體有可能會曝光過度。這種情況在大型舞會或夜間露天集會上比較常見。相反,如果背景比較明亮而且在閃光燈有效範圍之內,被攝主體與背景之間距離比較近時,由於背景返回來的光線比較多,容易造成被攝主體曝光不足,如站在一面白色牆之前的留影拍攝,就常見這種情況。解決辦法是採用自動曝光鎖定,其使用方法與不用閃光燈時的方法一樣。先對準被攝主體測光(必要時走近被攝主體),然後按下自動曝光鎖定按鈕,此時閃光燈的閃光量亦隨之鎖定,再重新構圖拍攝。如美能達α7000配用其專用閃光燈AF2800,就可以實現帶閃光燈的自動曝光鎖定。至於讀者自己所用的照相機是否能用這類自動曝光鎖定,請自行測試。測試方法為:將專用閃光燈接至照相機上並接通電源,先將鏡頭對準明亮處進行測光並鎖定,然後對著一面鏡子(最好是大鏡面,如穿衣鏡,距離要在1。5米以上),按動快門釋放鈕,進行閃光燈曝光,用眼睛觀察其閃光亮度,由於原測光的區域較明亮,閃光燈的輸出亮度應該比較小;其次再對準陰暗處(最好是全黑處)測光並鎖定,又對準鏡子按動快門釋放鈕。如果這兩次閃光的亮度有差別,說明該照相機能實現帶閃光燈的自動曝光鎖定;反之,則不具備該功能。目前絕大多數專用閃光燈都是插在"熱靴"上的,或者通過多芯電纜離機實現 TTL閃光燈控制。美能達的 Dynax 7xi首創了離機無線TTL閃光燈控制。其原理是:與專用閃光燈3500xi同時使用(不插在熱靴上),Dynax 7xi的內置閃光燈先微閃一次,通過3500xi內置的同步器觸發閃光,當相機內測光元件測出閃光足夠時,內置閃光燈再微閃一次,3500xi在接收到第二次閃光後,自動關斷閃光。其工作原理見圖 5-7。有不少人也許會認為,只有在光線不足時才能使用閃光燈。其實不然,在陽光明媚的大晴天,照樣可以使用閃光燈,而且還能拍攝出效果極佳的照片。但這時的使用方法與閃光燈的正常方式有點不同,就要採用本節中所介紹的填充式閃光。這種控制方式也稱補光式,當被攝畫面的反差很強烈時 (如逆光),可以用閃光燈來填充陰暗的區域。但要保持畫面的自然感,用閃光燈時就要有些限制,閃光亮度與現場光要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閃光燈的輸出亮度在畫面中佔主要地位,拍出來的照片也許會很奇怪的,效果顯得不自然,如在晴天樹陰底下拍攝人像留影時,人臉會因閃光燈的亮度而顯得蒼白等。人的眼睛對各種亮度的場合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如與一位背靠明亮窗戶而坐的人交談時,我們仍能分辨出他(或她)臉部的細節,根本察覺不到他(她)是處逆光位置,也就是說人的眼睛具有自動逆光補償功能,而大腦正是作出補償計算的計算機。遺憾的是膠捲並不具備這種自動補償功能,如果按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或類似方式的測光值進行曝光,拍攝後往往會出現剪影效果,根本就分辨不出來人臉部的細節。如果提高曝光量,則背景會因為曝光過度而全發白了。所以有不少人不敢拍攝這類場合。遇到時,通常要求被攝者更換位置。在戶外時,則要求被攝者面向太陽,這對於攝影是很理想的,人臉所受到陽光的照射,能夠將所有的細節準確地記錄下來。但對於被攝者來說,就有些難受了。如果陽光強烈的話,眼睛就可能要眯起來,臉部表情很不自然,彷彿很痛苦似的,難以得到生動的照片。而採用填充式閃光,就能避免上述問題,被攝者可以處於逆光位置來被攝,由閃光燈所發出的亮度來"填充"畫面前景的陰暗部分。填充式閃光的原則是:在保證背景曝光正常的前提下,適當增強主體的亮度,使其細節充分表現出來,因此應按背景高亮處的測光值來設定。手動設定大致的做法如下:將快門速度置成最高同步速度,然後根據閃光燈指數和被攝體距離,按照指數公式計算出光圈值,再收小一檔或兩檔來設置實際的光圈 (等於曝光不足一或二檔)。 具體的設置要視逆光程度(即反差程度)而定,光圈收小多些,會出現逆光效果。手動設定填充式閃光的參數是較為困難的,它像手動曝光選擇曝光組合一樣,要有較豐富的經驗才能設置準確。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人設置的參數會使曝光過度。現在許多專用電子閃光燈都具有填充式閃光的控制程序,能夠在曝光前根據現場光的測量值以及畫面的反差情況,依據程序自動地設置閃光量與現場光的比例,能夠在閃光的條件下,恰到好處地保留現場光下被攝體的自然氣氛。這就是所謂的閃光燈程序自動曝光(佳能稱之為A-TTL控制方式)。填充式閃光控制與 TTL閃光控制的區別在於:填充式閃光控制方式在未閃光之前就已經根據被攝畫面的現場光,確定了閃光燈的輸出,所以是主動式的控制方式。由於填充式閃光控制涉及到兼顧背景的問題,所以與相機上的測光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繫。測光方式的優劣也直接影響著填充式閃光控制的效果。目前由於分區式測光方式能較好地處理被攝主體與背景的關係,因此與之相聯繫的填充式閃光控制的效果也就比較理想。還有一點區別是,填充式閃光控制不一定是TTL的。鑒於上述原因,有些相機上的名稱使不少用戶感到困惑不解。如尼康F4上有矩陣平衡和中央重點加權兩種填充式閃光方式,實際上矩陣平衡填充式閃光控制是與矩陣式測光方式相聯繫,被攝畫面的測光值由矩陣式測光方式而得;而中央重點加權填充式閃光控制則是與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相聯繫,測光值由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給出。這兩種填充式閃光控制的差別只是在於測光方式的不同。其他廠家的做法也是類似的,由於現有的大多數AF單反機都具有分區式測光方式,與之相聯繫的填充式閃光控制的效果就與矩陣平衡填充式的相類似。所以我們不必為具體的某個名詞所迷惑。我們知道,控制曝光量的因素有快門速度、光圈和閃光量,在填充式閃光控制中也是如此。許多用戶在使用閃光燈攝影時,多數是採用調節光圈來控制曝光量;而實際上也能採用調節快門速度來控制曝光量。如對同一個光圈,快門速度慢,背景的曝光量就多些(此處假定背景在閃光範圍之外),畫面也就更自然。這也是填充式閃光控制與 TTL閃光控制的區別之一。讀者也許有這樣的經歷,在陰天拍攝時,由於環境光亮度較小,需採用閃光燈拍攝。若用 TTL閃光控制方式,雖然被攝主體的曝光是準確的,但背景的曝光則嚴重不足,白天拍攝出夜間的效果來。例如說尼康F4的矩陣平衡填充式閃光控制方式在程序自動曝光和光圈優先自動曝光方式下,其快門速度在 1/60~1/250秒之間自動調整的;而在快門優先自動曝光方式下,其光圈值則是自動調整的,調節範圍要視鏡頭而定,最大範圍為f/1。4~f16。填充式閃光方式還有一個很好的用途,在日間拍攝人像時,可以給人物加入令人著迷的"眼神光"。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自然光都能在人的眼球上產生反光,只有光線以某個角度進入眼球時才能產生反光。而當閃光燈插在相機的附件插座時,總是能夠在眼球上產生閃光的反光,從而使被攝者顯得生氣勃勃,富有魅力,尤其適合於拍攝天真活潑的兒童和豆寇年華的少女。我們知道,在逆光式反差大的場合使用TTL 閃光燈控制,往往會使被攝主體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如果使用填充式閃光燈控制,能部分解決上述問題,但在有些非常奇特的場合,如在很黑的空曠地拍攝,由於環境亮度幾乎沒有,填充式閃光燈控制方式也會使閃光燈將全部能量釋放出來,從而被攝主體有可能還是曝光過度;還有一種情況是,攝影畫面中包含有高反光物體,如鏡子等,測光系統不能測出閃光照明那一瞬間的亮度,從而也還是達不到填充式閃光的目的。所以還是不能完全地解決問題。引起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以往所有單反機中用來實現 TTL閃光燈控制的測光元件均為單個元件,其測量膠捲平面反射光的方式有點類似於第三章所提到的平均測光或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從而也就具有這兩種測光方式的缺陷。尼康於1992年8月推出的F90較完美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我們從第三章中知道,為了解決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所存在的問題,尼康首創了分區式測光(矩陣式測光)方式,有效地解決在逆光和反差大場合的測光問題。那麼既然單測光元件 TTL閃光燈控制也有類似的問題,是否也能按照同樣的思路來解決呢?尼康 F90上首創的3D五段測光元件TTL閃光控制系統給予了肯定的回答。裝在F90 反光鏡箱底部的測光元件是分成五段的,通過一個聚光鏡陣列將從膠捲平面反射回來的光線進行分區聚光,再投影在後面的五段測光元件,因此對閃光曝光過程中的測量監視不再是按平均處理,而是按畫面的幾個部分進行監視。採用了五段測光元件後,可實現3D五測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閃光控制。在這種方式下要與專用的SB-25閃光燈和D型AF鏡頭一起使用才能發揮作用。3D五測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閃光控制的工作流程為:1、D型AF鏡頭將聚焦距離信息傳遞給F90;2、SB-25 在反光鏡上翻後,而快門尚未開啟之前這段時間裡,發出一系列較弱的閃光, 這種閃光方式稱為"監視預閃";3、五段TTL 測光元件同時測量從灰色快門帘幕反射回來的光線;4、相機內計算機將五段 TTL測光元件所測量到的實際亮度與根據鏡頭來的聚焦距離數據、監視預閃的閃光指數和所用光圈等計算出來的理論值進行比較;5、計算機經過分析並決定:i、根據反射光的相對讀數決定由五段測光元件中的哪一段進行TTL閃光控制;ii、根據所用測光方式 (無論是3D、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或點測光)來決定平衡環境光所需的閃光量;6、快門開啟,主閃閃光,閃光量由(5)所決定。這種控制方式能保證在非常奇特的照明條件下的正確曝光問題,如畫面包含有鏡子、白牆等反射性很高的物體、有物體(非主體)非常靠近相機。同時還可以處理日出和日落等這類有太陽在畫面中,但背景很遠而且照度均勻的場合。如果用一般的TTL 閃光控制方式,很容易會使畫面中的主體發白或曝光不足。從上面的介紹來看,3D五段測光元件 TTL填充式閃光方式是很優越的,它相當於在機身內裝入了一個閃光測光表,通過監視預閃功能可以在正式閃光之前先測量出所需的閃光量,然後再正式閃光。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最好的TTL閃光燈控制方式,可惜的是要與SB-25專用閃光燈和D型AF鏡頭才能實現。 但只要使用尼康的AF專用閃光燈和AF鏡頭,其控制效果還是要比第四和第五節所提到的控制方式要精細。一般的閃光燈在每次觸發時,只閃一次之後就停止了工作。而在頻閃方式下則是閃光燈在每次觸發時,不是一次將所有的能量全部放出去,而是分幾次連續發光,這樣就在一張底片上將動體的一連串動作同時記錄下來。用這種閃光方式拍攝的照片比較有新意。用頻閃方式拍攝的照片圖例見圖5-9。這種閃光方式也稱作"連續閃光"。頻閃方式只有少數高級閃光燈上才能見到,普通閃光燈是沒有這一功能的。因為它的控制迴路較為複雜。頻閃次數是以每秒鐘閃光多少次來計算的。有些閃光燈的頻閃次數是固定的,如佳能的420EZ為每秒5次;有些則是可調的,如尼康的SB-24最多為每秒 8次,而美能達的5200i閃光次數最多可達10次,但閃光頻率可調,最高頻率為50Hz,即最快時可在1/5內閃光10次。在使用頻閃方式攝影時,一般要用慢速快門,如 1/4秒或更慢,才能使其效果更明顯。在夜間人像攝影中,如果用插在照相機附件插座上的閃光燈進行閃光拍攝,若人眼是對著鏡頭看,用彩色膠捲,拍攝時得出的照片上的人像的兩隻眼睛有時是發紅的(在黑白照片上則是發白),看起來很不自然,尤如魔鬼似的。這就是所謂的"紅眼現象"。如果用內置閃光燈的袖珍相機(即傻瓜機)在較近距離內用閃光燈拍攝人像,出現紅眼的次數要更多。紅眼現象是由閃光燈的閃光光線通過眼睛瞳孔照亮了眼球後部的視網膜上的血管而引起的。由於血管是紅色的,所以在彩色底片上就真實地記錄下來。眼睛瞳孔就象鏡頭的光圈一樣,可以張大收縮。當環境亮度低時,瞳孔就開大,亮度愈低,開度就愈大;反之,瞳孔收縮。若在日間用閃光燈作補光拍攝的話,在照片上是看不出紅眼的,只有瞳孔開得比較大時,紅眼現象才明顯地表露出來。由於動物的視網膜血管不一定是紅色的,所以拍攝動物時就不一定會出現紅眼了,比如說拍攝貓,就會出現綠眼。給白種人拍攝時,出現紅眼的概率要高於我們黃種人。解決紅眼現象的辦法有兩個:改變閃光角度和改變閃光方式。1、改變閃光角度。讓閃光燈以一定的角度來發光,而不是直對著眼睛閃光,使從眼睛反射回來的光線不進入鏡頭內,就象面對一塊玻璃進行閃光拍攝一樣,如果是正面閃光,在照片上必然會出現閃光燈的反射光斑;若以一定的角度閃光時,上述現象就不會出現了。由於袖珍相機的內置閃光燈與鏡頭的平行距離短,每次閃光拍攝時幾乎都是正面閃光,所以出現"紅眼"的概率要高得多。而在單反機中,由於將閃光燈插在附件插座上,閃光燈與鏡頭的平行距離相對來說要遠些,所以出現"紅眼"的概率要低些,但還不能保證不會出現。如果閃光燈頭是可以向上搖擺的,將閃光燈擺動成某個角度,如利用天花板的反射等,但這種方法對於燈頭固定的閃光燈是無能為力的。最徹底的辦法是閃光燈離機工作,即用一根閃光燈連線將閃光燈引離開照相機進行拍攝。這樣不僅能消除紅眼現象,而且能使所拍攝的畫面更生動、人像更有立體感。還有些照相機是在設計上加以改進,如採用上彈式設計,內置閃光燈不是固定的。平時不用時,閃光燈是收縮的;需要時上彈到位,使閃光燈與鏡頭的平行距離拉開。如企能的GENESIS Ⅲ的內置閃光燈上彈出來後,與鏡頭的平行距離達83mm,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出現"紅眼"的概率。2、改變閃光方式。對於內置閃光燈的照相機,不可能將閃光燈擺動一個角度或離機工作,所以製造廠家在閃光燈的工作方式上加以解決。解決的辦法之一是閃光燈預閃方式,即在正式閃光拍攝之前(即快門開啟之前),閃光燈先以較弱的閃光量預閃一次或數次,暫時提高環境亮度,使被攝者的眼睛瞳孔因受光而暫時收縮,然後再正式閃光拍攝,這種方式能大大地減少"紅眼"出現的次數。如尼康的雙焦距袖珍相機TW20是在正式拍攝前0。75秒預閃一次,然後才正式閃光。但在使用這種方式拍攝前,要預先告訴被攝者,否則他(她)會以為第一次預閃是正式拍攝,一閃完就離開原位置,等到第二次正式閃光拍攝時,被攝者可能會離開或臉部表情發生變化,導致拍攝失敗。為了解決預閃方式中被攝者會提前走動的問題,相機生產廠家又發明了一種方式,在內置閃光燈處附加了一支小燈,當調至防紅眼閃光方式、半按下快門時,若現場光很弱,這支小燈會自動照明,以刺激被攝者的眼睛瞳孔收縮,達到防紅眼的目的。在佳能的AF變焦袖珍相機ZOOM 105和EOS 1000FN單反機等裝備有這種防紅眼方式。簡稱AF照明器。這是AF單反機的專用閃光燈所特有的機構。由於被動型AF系統在低照度的情況下,因測距組件的局限性,其AF系統失靈。接上專用閃光燈後,依靠AF照明器發出的紅光可以使AF系統恢復正常工作,實現了"在全黑的環境下準確地自動聚焦",這是手動聚焦單反機所不能做到的。由於測距組件中的感光元件對紅色特別敏感,所以AF照明器所發出的光都是紅色的,其波長約為700納米(nm)左右(注意,這是可見光而不是紅外線光,紅外線是不可見的。有不少書籍和文章稱這是紅外線,主要來源於香港的一些攝影雜誌,以訛傳訛!)。AF照明器一般裝在閃光燈燈頭的下方,目前有不少AF單反機在機身上內置了AF照明器。AF照明器的結構由一隻帶有圖案的發光燈和一塊紅色有機玻璃組成。AF單反機專用閃光燈的熱靴又多了一隻觸點。接上照相機並接通電源後,在自動聚焦時,如果環境光的照度低於AF檢測裝置的允許值時,照相機將通過觸點發出信號給閃光燈,閃光燈上的AF照明器就會發出一束帶有圖案的紅光,投射到被攝體上。我們知道:AF系統在無反差的情況下也是不能工作的,所以AF照明器發出的紅光是有圖案的,人為地形成反差,提高自動聚焦的靈敏度。早期的AF單反機由於只有一組測距組件,而且是水平方向排列,所以只能檢測縱向的畫面,其專用閃光燈上AF照明器所給出的圖案如圖5-14的中央圓形部分。後來的AF單反機採用了多組測距組件,即可檢測縱向也可以檢測橫向的畫面,所以相應的AF照明器的圖案如圖5-14所示。有些閃光燈還能配合AF照明器來測距,即能夠測量出被攝體與相機之間的距離,在閃光燈自動閃光(非TTL)方式下,可作為自動設定光圈的依據。具有這種功能的閃光燈有佳能的420EZ和300EZ。
推薦閱讀:

季春奶奶|願你所有堅守等來的都是善意
有什麼話很美、但傳達的本質是意淫?
對鼎升先生「朱辰彬《增刪卜易卦例初解》中的硬傷(二)」文章的回應
花果山往事
有哪些優秀的改寫故事?

TAG: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