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教學大綱目錄(2)

中文系教學大綱目錄(2)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25-010026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 時 數 84學時 學 分 數 5 1.課程類別:中國現代文學是高等師範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

2.教學目的:通過現代文學教學,使學生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間的中國文學,了解這一時期文藝運動的基本脈絡和文藝思想,了解並掌握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提高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能力,進而培養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能力。

引言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發生

1.教學時數:2課時

2.教學要求: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背景;了解中國文學為什麼到了20世紀初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大變革,宣告了古典文學的終結和現代文學的誕生。

3.重點難點:了解現代觀念轉變下的現代文藝思潮和文學創作;了解現代文學的性質、範圍和發展線索。掌握現代文學史的分期及初期創作實績。

4.教學內容: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背景;中國現代文學的分期;中國現代文學的總體特徵;文學觀念變革下文學創作

第一章 五四文學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1教學時數:4課時

2.教學要求:1、讓學生理解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及偉大歷史意義。2、了解新文學陣營同保守派之間的文藝論爭。3、掌握重要的新文學社團的情況(代表人物、文學主張、主要活動等)。4、理解外來文藝思潮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3.重點難點:重點:五四文學革命對中國現代文學和現代文化的重大意義。難點:中國現代文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4.教學內容:

1、從思想啟蒙到文學革命 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周作人《人的文學》;李大釗《什麼是新文學》,新文學統一戰線的建立;文學創作實績。

2、文學革命的進展 與復古派的較量,新文學統一戰線的分化,新文化社團的湧現,早期革命文學的倡導。

3、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文學內容的革命;文學觀念的變化;文學語言的解放;文體形式的革新;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聯繫。

4、外來文藝思潮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西方文藝思潮對五四文學革命的影響;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各種文學思潮、哲學思潮湧入對文學觀念及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二章 20年代的小說 魯迅

1.教學時數:8課時

2.教學要求:了解魯迅的生平及創作活動,理解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原因。理解並掌握魯迅小說的獨創性及對新文學創作的深遠影響。理解魯迅的價值和意義。

3.重點難點:《吶喊》《彷徨》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徵,以及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意義。

4.教學內容

第一節 魯迅的生活及創作道路 家道中落;外出求學;早期世界觀形成;棄醫從文,改造國民性思想;辛亥革命,啟蒙思想;新文化運動;世界觀轉變,由進化論轉變為無產階級世界觀。

第二節 《吶喊》和《彷徨》 思想內容;藝術形式;總主題;人物形象;

藝術貢獻

第三節 重點作品解讀:《狂人日記》;《阿Q正傳》:;《傷逝》等。

第四節 《故事新編》:歷史與現實交錯,雜糅,借古諷今。兩類作品:自我心境投射於歷史;通過歷史人物諷刺現實。藝術上將雜文運用於小說,莊嚴與詼諧共存,油滑與認真同在。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說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文學革命時期小說創作的概況;理解初期新文學創作的意義、價值及特點;理解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學觀及其意義;理解「問題小說」出現的原因及創作特點;了解「鄉土小說」的主要作家及其特色;掌握主要作家的創作風格及其貢獻;理解創造社「為藝術」的文學觀;了解創造社作家走上浪漫主義道路的原因;理解並掌握郁達夫創作的風格及貢獻

重點難點: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作家的不同藝術風格;葉紹鈞的創作;郁達夫的創作。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初期短篇小說創作 「新潮」小說家汪敬熙、羅家倫、楊振聲、俞平伯、葉紹鈞;魯迅的初期小說創作。

第二節 文學研究會諸作家的創作 葉紹鈞的「灰色人生」小說,《倪煥之》;冰心的「問題小說」、「愛」的小說,小詩、散文;廬隱的創作;「鄉土小說」創作:王魯彥、許傑、王任叔、彭家煌、許欽文、台靜農以及馮文炳等。

第三節 創造社作家的創作 郁達夫的小說創作:發展過程、選材特點、藝術風格;張資平等的創作。

第四章 20年代的新詩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初期白話新詩的創作及其意義;了解並掌握新月派詩人的格律詩主張和代表詩人的主要貢獻;了解象徵派詩歌的主要特徵及李金髮的創作。

重點難點:聞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詩派;聞一多新格律詩主張對新詩發展的意義。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胡適的《嘗試集》及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初期新詩人的創作。

第二節 聞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詩派 新格律詩理論;聞一多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感;徐志摩詩歌內容;「三美」理論的實踐。

第三節 李金髮與象徵詩派。

第四節 「湖畔詩人」和馮至的愛情詩

第五章 20年代的新詩 郭沫若

教學時數:5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郭沫若文藝思想的發展變化;理解並掌握《女神》的浪漫主義特色;了解並掌握郭沫若《星空》、《恢復》、《瓶》等詩歌創作的特點。

重點難點:《女神》所表現的「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屈原》等歷史劇創作。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郭沫若的生平及創作道路 叛逆思想的形成;泛神論思想的影響;留學日本及在外國文學影響下形成的主情主義文學觀;「火山爆髮式」的《女神》;潮落後的《星空》;努力奮起的《恢復》、《前茅》;流亡十年的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參與第三廳的領導工作;歷史劇創作;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出任文聯主席。

第二節 《女神》 「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的表現;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 《星空》等詩集簡介。

第四節 歷史劇創作 早期劇作;四十年代歷史創作高潮;「失事求似」的創作原則;《屈原》中屈原的形象。

第六章 20年代的戲劇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20年代話劇創作的發展和現狀;了解20年代的話劇團體及活動;掌握早期話劇創作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早期話劇的基本形態特徵。 難點:社會問題劇; 田漢與丁西林的戲劇創作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話劇團體和「愛美劇」 從「春柳社」到「上海民眾戲劇社」;「愛美劇」的提倡;易卜生社會問題劇的影響;《終身大事》。

第二節 話劇作家及作品 丁西林《一隻馬蜂》、《壓迫》對戲劇結構和語言的追求;田漢早期劇作的浪漫主義特色;歐陽予倩、洪深、郭沫若等戲劇創作。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在批判封建主義中誕生的議論性散文;理解周作人的散文風格及語絲社的創作追求;了解《野草》及魯迅的雜文;了解並把握朱自清的散文創作。

重點難點:重點:朱自清和周作人散文的藝術風格。難點:魯迅《野草》的象徵主義手法的運用。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隨感錄」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語絲社和周作人的散文 「語絲」風格;周作人的散文風格。

第三節 朱自清、冰心、郁達夫的散文創作 朱自清寫景散文名篇分析;寫人敘事散文名篇分析;冰心《寄小讀者》的特色;郁達夫的遊記散文。

第四節 《野草》及魯迅雜文

第八章 30年代文學思潮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新文學第二個十年中的重要文學事件、文學思潮;理解30年代左翼文學思潮和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人文主義美學思潮)之間的對立與互補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和推動;掌握左翼文學思潮和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人文主義美學思潮)各自的特點和局限。

重點難點:左翼文學思潮和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人文主義美學思潮)之間的對立與互補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和推動。

教學內容:

第一節 30年代革命文學運動 「革命文學」主張的提出;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茅盾的論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孤島文學。

第二節 30年代的文學論爭 左聯與「自由人」、「第三種人」的論爭;「論語」文學的論爭;「兩個口號」的論爭;京派與海派之爭;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梁實秋的新人文主義理論。

第三節 人文主義文學思潮的基本理念 人性、人道主義的追求及現實的局限

第四節 30年代文學的總體特徵 文學的多元化發展;作為主流的無產階級文學對無產階級事業的響應;主題由個體解放到群體解放的轉移;藝術上的多向實踐和單一併存。

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說(一)

教學時數:5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三十年代不同流派小說創作的主要成就;理解三十年代不同流派小說創作的藝術追求和審美風格;掌握重要作家的藝術成就;理解三十年代不同流派相互競爭而形成的多元的文學格局。

重點難點:丁玲、張天翼、肖紅的小說創作;新感覺派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左翼作家的小說創作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對社會不平的揭示;丁玲《莎菲女士日記》中獨特的女性表達;張天翼的市民小說和諷刺小說;艾蕪的《南行記》等。

第二節 「東北作家群」 肖軍、肖紅等人的創作;蕭紅小說的特色。

第三節 京派小說特色 謳歌鄉村,謳歌人性;傳統文化記憶;追求審美的節制;對氛圍的營造;象徵手法的運用;散文化的筆調等。

第四節 新感覺派小說 都市化;人物孤獨憂鬱;現代派傾向;注重心理描寫,結構上動態交錯、片段而又完整;語言跳躍變換。

第五節 李劼人的「大河小說」 《死水微讕》等小說。

第十章 30年代的小說(二) 茅盾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茅盾的文學活動及創作道路,理解其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理解茅盾小說的社會剖析性質;掌握《子夜》的創作主旨及主要人物形象的特點;掌握《春蠶》、《林家鋪子》的主要內容及反映的社會現實;了解茅盾文學批評的成就。

重點難點:茅盾《子夜》等小說創作體現的社會剖析性質及特點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茅盾的創作道路及「為人生」的現實主義理論。

第二節 《子夜》的創作主旨;吳蓀甫、趙伯韜的典型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徵,《子夜》的結構藝術;社會剖析小說的特徵。

第三節 《春蠶》、《林家鋪子》等短篇小說對三十年代農村社會狀況的分析。

第四節 茅盾的文學理論批評活動及其成就。

第十一章30年代的小說(三) 老舍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老舍創作的意義和價值;理解老舍小說在對北平市民文化的表現上所取得的成就;掌握《駱駝祥子》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理解祥子這一典型的意義及祥子悲劇的深刻性;理解老舍以幽默為特徵的諷刺色彩。

重點難點:《駱駝祥子》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老舍的創作道路及幽默風格 

第二節 《駱駝祥子》對祥子形象的塑造;人性在「現代文明」衝擊下的畸變;「京味」特色的體現。

第三節 《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特色。

第四節 老舍小說的總體特徵 從西方的對比中觀察中國民性;描寫市民世界;「京味」特色;幽默風格。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小說(四)巴金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巴金的創作道路及在新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理解巴金青年題材小說創作的價值和意義;掌握代表作《家》的思想藝術特色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重點難點:《家》與《寒夜》的內容及其不同風格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巴金的創作道路。

第二節 《家》的文學史地位;高覺新、高覺慧的形象及意義;《家》的藝術特色。

第三節 《寒夜》的內容及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節 巴金現實主義創作的特點。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小說(五)沈從文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沈從文的創作道路及在新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掌握沈從文小說的取材特點及美學追求;理解沈從文小說在鄉村和城市的對立中所寄託的人生理想

重點難點:沈從文小說在鄉村和城市的對立中所寄託的人生理想。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沈從文的創作道路。

第二節 《邊城》理想的「人生形式」和抒情風格。

第三節 《八駿圖》《紳士的太太》等作品中的「城市文明」下人的空虛。

第十四章 30年代詩歌創作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30年代詩歌創作的概況,了解不同詩歌流派的特徵;掌握重要詩人的創作成就及藝術風格;理解30年代新詩的多樣化發展。

重點難點:戴望舒的現代主義創作;臧克家的詩歌創作;運用象徵進行抒情。

教學內容:

第一節 30年代詩歌創作的概述。

第二節 左翼詩歌:殷夫;中國詩歌會。

第三節 戴望舒、卞之琳及現代派詩人的創作。

第四節 「鄉土詩人」臧克家。

第十五章 三十年代的戲劇創作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三十年代戲劇運動及創作的概況;理解各主要劇作家的主要作品及藝術追求;理解現代話劇對推動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做出的貢獻;理解曹禺「四大名劇」的內容及作家在藝術上的創新;理解曹禺在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重大意義;掌握《雷雨》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西方戲劇藝術對曹禺的影響。

重點難點:曹禺「四大名劇」的內容及作家在藝術上的創新;曹禺話劇戲劇情景的設計。

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三十年代的戲劇運動。

第二節 田漢、洪深的劇作 田漢創作概述,《名優之死》;洪深「農村三部曲」。

第三節 夏衍、李健吾的劇作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這不過是春天》。

第四節 曹禺的主要創作成就 《雷雨》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點;周朴園、蘩漪等人物的性格特徵;《日出》、《原野》、《北京人》的藝術創新。

第十六章 30年代的散文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魯迅後期雜文巨大的思想藝術價值;了解30年代的小品散文;了解《包身工》等報告文學。

重點難點:林語堂散文的閑適風格;夏衍的《包身工》。

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三十年代的散文創作概述 論語派的理論和創作;林語堂的幽默散文;何其芳的《畫夢錄》內容,藝術特徵;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車廂社會》、《率真集》;李廣田;陸蠡。

第二節 夏衍等的報告文學創作 《包身工》分析。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學思潮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四十年代的文學格局;了解四十年代文學運動與思潮的特點;了解國統區三個時期的文學創作。

重點難點:四十年代的文學格局及其在創作形成的不同特色;抗戰時期文學的總體特徵。

四、教學內容:

第一節 孤島文學

第二節 國統區文學創作的三個時期

第三節 主要文學論爭

第十八章 40年代的小說創作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40年代小說創作的概況;理解主要作家及作品的思想藝術風格;理解不同作家的美學追求及對四十年代小說的影響。

重點難點:沙汀、錢鍾書、張愛玲的小說創作;張愛玲小說對人性的揭示。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沙汀的小說創作 沙汀30年代創作簡介;《在其香居茶館裡》人物描寫,明暗結構,諷刺藝術;「三記」,《淘金記》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第二節 「七月派」作家路翎的創作 「七月派」的文學主張;路翎小說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路翎小說的藝術特色。

第三節 錢鍾書的《圍城》 《圍城》的主題;人物形象;諷刺藝術。

第四節 張愛玲的小說 張愛玲生平;張愛玲小說對特定環境下人性的揭示。

第五節 張恨水與通俗小說 站在雅、俗結合點上的張恨水;張恨水創作的價值和意義。

第十九章 40年代的新詩創作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40年代詩歌創作的概況;理解艾青的「北方組詩、」「太陽組詩」等詩歌創作;了解九葉詩派的詩歌創作及作品的思想藝術風格。

重點難點:重點:艾青的詩歌創作;難點:九葉詩人的現代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內容:

第一節 40年代詩歌創作概述。

第二節 七月詩派的創作 七月詩派的主要詩人、代表作品。

第三節 艾青的詩歌創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組詩」;「太陽組詩」 艾青詩歌的意象。

第四節 九葉詩派與穆旦的創作 九葉詩派的藝術追求;九葉詩派與西方現代派詩歌的區別;九葉詩派詩歌的特徵;具體分析穆旦的創作。

第二十章  40年代的戲劇創作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國統區戲劇創作對現實革命鬥爭的配合情況;理解歷史劇創作的「古為今用」原則及重要作品的藝術貢獻;理解諷刺劇繁榮的原因及重要作品的藝術價值。

重點難點: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郭沫若歷史劇創作的「失事求似」的創作方法;以《陞官圖》為代表的諷刺劇

教學內容:

第一節 40年代國統區戲劇創作概述。

第二節 郭沫若《屈原》等六部歷史劇;歐陽予倩、陽翰笙、阿英的歷史劇。

第三節 分析陳白塵的《陞官圖》為代表的諷刺劇。

第四節 夏衍的戲劇創作。

第二十一章 解放區文學思潮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文藝整風運動的文化背景及解放區文學現狀;掌握《講話》的主要內容及重大意義。

重點難點:《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內容及影響。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藝整風運動的文化背景及解放區文學現狀

第二節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內容及影響

第三節 解放區文學運動的特點

第二十二章 解放區文學的創作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解放區文學的概況、特點,理解解放區文學的重大意義;掌握解放區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

重點難點:趙樹理的創作成就及思想藝術特點。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解放區文學概述,小說、詩歌、戲劇等各類創作的主要作品。

第二節 趙樹理的創作成就及思想藝術特點 《小兒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中表現的新的主題、新的形式新的形象與揭示農村矛盾的有機結合。

第三節 歌劇《白毛女》的繼承和創新。

第四節 《王貴與李秀秀》等民歌體敘事詩「舊瓶裝新酒」的成功嘗試。

第五節 在《講話》影響下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長篇小說。

附錄

1.建議教材及參考教材: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99年8月;朱棟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一、二);《中國現代文學史》(修訂版)(上、下)郭志剛、孫中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上、下) 錢穀融主編,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中華文學通史》(六、七)(近現代文學卷)樊駿主編,華藝出版社 1997年版。

2.考核:平時考核:作業20%、考勤10%,計入期末總成績,佔30%。期末考試:閉卷,占期末總成績的70%。

當代文學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32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 時 數 54學時 學分 數 3

1.課程類別:中國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

2.教學目的: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探索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規律,把握當代主要「文體」的演變軌跡,熟悉各個歷史時期、各主要文體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掌握中國當代文學的總體成就、不足及其發展的某些規律性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文學現象和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學閱讀、鑒賞、分析、表達的能力。並在對學生進行高層次的審美鑒賞教育的同時,進行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教育;讓學生為將來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一章 1949—1976文學思潮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概括介紹新中國成立——1976年的文藝運動和文藝思潮史實,使學生了解當代文學觀念的變遷。

重點難點:中國成立初期的文藝思想鬥爭;「雙百」方針的提出與貫徹;「文化大革命」十年極左文藝思潮。

教學內容:50年代、60年代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對《武訓傳》的討論;對《紅樓夢》研究中主觀唯心論的批判;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的提出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文藝界的反右;文藝政策的調整;「左」傾思潮的升級及文革十年的文藝。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說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全面了解17年小說創作的文學生態環境和歷史發展脈絡,以增強文學史研究的意識。深入掌握17年文壇上重點作家的小說創作貢獻與藝術風格。

重點難點: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小說創作,戰爭小說的史詩風格追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50年代、60年代小說 小說現象解析;小說流派與社團的發展;作家創作解讀。

第二節 柳青《創業史》在農村題材創作上的成就;茹志鶥《百合花》別具一格的小說風格;《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等「干預生活」小說的重要意義;李準的農村小說和竣青戰爭小說的藝術特徵;梁斌《紅旗譜》的藝術成就,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性;《紅旗譜》的民族化風格;楊沫《青春之歌》題材的特點。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詩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17年詩歌創作,了解這一時期文學環境與文學創作的關係。深入掌握17年詩歌創作貢獻與藝術風格,

重點難點:頌歌美學原則的確立;政治抒情詩的審美特徵;郭小川政治抒情詩的抒情方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50年代、60年代新詩創作,中國當代詩歌的流變和重點作家的創作。

第二節 郭小川的詩歌特點;郭小川詩歌現象。

第三節 聞捷詩歌的思想和藝術特點。

第四節 賀敬之、、公劉等人的詩歌創作。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戲劇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當代戲劇的發展狀況和重點劇作家的代表作,探討戲劇發展規律,了解劇壇創作實際。

重點難點:老舍話劇的藝術成就; 老舍《茶館》的藝術構思。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話劇發展歷程及當代歌劇、戲曲創作概況。

第二節 老舍話劇創作 《龍鬚溝》與《茶館》;老舍話劇風格。

第三節 田漢的話劇創作 話劇《關漢卿》的思想及特色。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當代散文的發展過程;了解這一體裁領域的創作演變,把握本時期的文體意識、體裁特點。

重點難點: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繁榮的主要標誌; 楊朔、秦牧、劉白羽的散文創作特色。

教學內容:

第一節 50年代、60年代散文創作 50年代的通訊報道空前繁榮;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大基本主題;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劉白羽的《朝鮮在戰火中前進》;巴金《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柳青的《王家彬》、秦兆陽的《王永淮》、沙汀的《盧家秀》。

第二節  60年代初期散文的特點   報告文學蓬勃發展; 雜文寫作一度活躍,《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抒情散文空前繁榮,楊朔的詩化散文創作特色,劉白羽的「激流勇進「之美,秦牧的知識性散文。

第三節 取材多樣 、主題豐富、風格各異、流派紛呈的散文創作。

第六章 1976一1989文學思潮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新時期文壇上出現的各種文藝思潮及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局面,理解社會、歷史、文學發展緊密相連的文學發展觀。

重點難點:80年代文學創作的生態環境和創作面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80年代的文學環境和文學思潮 文學復甦,第四次文代會;思想解放潮流的衝擊。

第二節 思想解放的潮流及開放時期的外來影響

第七章 80年代小說

教學時數:1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80年代小說創作的基本情況,理解並掌握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家及其創作。

重點難點:重點: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的崛起和現實主義的復歸;新寫實小說藝術觀;軍事小說新突破;農村題材小說的演變;王蒙小說的藝術探索和創新。難點:尋根文學的多重主題以及藝術表現;先鋒小說的文體實驗;馬原小說的敘述特色。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盧新華的《傷痕》及劉心武的《班主任》等傷痕小說

第二節 王蒙 、高曉聲、張賢亮等人的反思小說及其藝術探索。

第三節 蔣子龍 、張潔、諶容等人創作的改革文學及其他文學。

第四節 市井風俗小說  汪曾祺的風俗小說;鄧友梅的京味小說;林斤瀾、馮驥才的「津門文化小說」;陸文夫的「小巷人物系列」。

第五節 尋根文學 韓少功《爸爸爸》;賈平凹「商州系列」;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紅高粱》等。

第六節 先鋒小說 馬原的「敘述圈套」;格非的「迷宮世界」;余華的「死亡敘述」等。

第七節 張承志、張煒、王安憶 、徐懷中等人的小說創作。

第八章 80年代新詩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80年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情況,把握 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詩人的創作及其表現的人文關懷。

重點難點:重點:歸來詩群的創作及反思主題的建構;朦朧詩崛起的爭論;新生代詩歌運動的發生及其創作實驗。難點:朦朧詩的審美特徵;新生代詩歌的審美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80年代新詩創作概況。

第二節 艾青等「歸來的詩人」的詩歌創作。

第三節 舒婷、顧城、楊煉等朦朧詩人的詩歌創作。

第四節 新生代的代表詩人及其創作。

第九章  80年代戲劇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80年代戲劇創作的基本情況,了解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戲劇家的創作及其在藝術上的探索。

重點難點:重點:80年代散文觀念的更新;話劇的新發展。難點:高行健的實驗話劇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借鑒。

教學內容:

第一節 80年代戲劇創作概況

第二節 80年代戲劇界對理論與創作實踐的探索。

第三節 沙葉新、高行健的創作

第四節 《陳毅市長》、《車站》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 80年代散文創作的基本情況,了解並把握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創作、報告文學創作,從報告文學中感應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重點難點:散文對失落的文體精神的尋找和文體意識的自覺。巴金的《隨想錄》。

教學內容:

第一節 80年代散文、報告文學創作概況。

第二節 巴金《隨感錄》、《探索集》等散文創作中「說真話」的思想及其文本價值。

第三節 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揚眉劍出鞘》;陳祖芬《祖國高於一切》、《挑戰於機會》。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學思潮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 90年代文壇上出現的各種文學思潮及多元發展的文學創作局面,了解90年代的文藝生態環境與創作發展間的關係。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的「邊緣化」「領域化」對文學思想及其創作的影響;人文精神的討論。難點:文化關懷小說話題;90年代的文學思潮中的「後」理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環境的變化:90文學在追趕社會中的「邊緣化」趨勢。

第二節 90年代的文學思潮總體上體現為多元自由的狀態;創作與理論共生共榮;市場經濟的確立,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後」理論意向的萌發。

第三節 小說領域中的新寫實思潮;新狀態現象及其討論。

第四節 關於人文精神和「文化關懷小說」的話題。

第五節 90年代重要文學現象及90年代文學創作的總體狀況。

第六節 「新寫實」、「新狀態」、「文化保守主義」等文藝思潮的產生及其影響。

第十二章 90年代小說述評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 90年代小說創作的基本情況,了解並掌握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家創作及特色,正確解讀90年代的作品與生活。

重點難點:重點:多元化創作觀念下的不同風格的小說創作;新寫實小說思潮的崛起和藝術特點;現實主義衝擊波小說的產生及其意義;女性小說創作中的女性意識;新生代小說的創作傾向;長篇小說的繁榮。難點:新寫實小說的藝術表現;女性小說的私語化特徵;新生代小說的藝術探索;長篇小說的史詩化傾向。

教學內容:

第一節 90年代小說創作概況

第二節 「新寫實」小說、新生代小說、女性小說等代表作家的創作。

第三節 張承志《心靈史》對文學品格重建的追求。

第四節 《白鹿原》、《九月寓言》等「史詩」小說。

第五節 新潮長篇小說的小說觀念。

第十三章 90年代新詩散文述評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 90年代詩歌、散文創作的基本情況,了解並掌握90年代文化轉型散文、詩歌創作的影響及作家們在藝術上的探索

重點難點:重點:文化轉型對散文、詩歌創作的影響及其不同的表現;90年代詩歌的生態環境;90年代散文的總體特點;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難點:邊緣化的詩歌接受與傳播;「文化散文」的藝術價值評估。

教學內容:

第一節 90年代詩歌、散文創作概況。

第二節  90年代新詩各流派代表詩人的創作。

第三節  90年代「散文熱」散文創作的特點。

第四節 余秋雨、張中行等人創作的「文人、文化散文」。

第五節 張承志等人的思想隨筆。

(註:第三十六章 台灣文學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學放到後續課程《台港文學研究》中完成。)

附錄

1.建議教材及參考教材: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1999年8月;朱棟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三、四);《中國當代文學史》洪子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中國當代文學》王慶生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中國當代文學史》封孝倫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概觀》(修訂本)張鍾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考核:平時考核:作業20%、考勤10%,計入期末總成績,佔30%。期末考試:閉卷,占期末總成績的70%。

外國文學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37-010038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時數 94課時  學分數 5分

1.課程類別:外國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

2.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學的基本內容、主要特色和重點作家、重要流派、主要作品等,了解他民族的鄉風民俗、歷史文化,在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拓寬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從而適應改革開放形勢下新的目標和要求,為中國走向世界作好思想、文化的準備,使學生以優異的成績從本科師範中文專業畢業,並能承擔初中以上語文課的授課任務。

上 編

從古希臘到18世紀,歐洲文學處在發生和發展階段,歐洲社會經歷了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特定的社會結構形態,為歐洲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的條件。

古希臘文學和希伯來文學是歐洲文學的兩大源流,文學史上稱為「二希」傳統,它們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呈矛盾衝突和互補融合之勢。

歐洲近代文學的人文觀念和藝術精神的基本內核,都來自於這兩大傳統。

第一章 古代文學

教學時數:1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發展概況。理解古希臘神話對後代歐洲文學與文化的巨大影響;古羅馬文學在歐洲文學史上的意義;荷馬與「荷馬問題」;俄底浦斯情結。掌握古希臘神話的藝術特點;荷馬史詩的永久性魅力;古希臘悲劇嚴肅而悲壯而非悲慘的特點。

重點難點:神話、史詩、戲劇;《伊利亞特》、《俄底浦斯王》、《美狄亞》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歐洲古代文學包括古希臘文學和古羅馬文學。

古希臘文學。體裁:神話傳說、英雄史詩、戲劇。

古希臘神話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希臘神話的藝術特徵。古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荷馬史詩。三大著名抒情詩人:薩福、阿那克瑞翁、品達。

古羅馬文學(自學)。發展大致經歷三個時期:共和時期、黃金時期、白銀時期;奧維德:代表作《變形記》;賀拉斯:《歌集》抒情詩代表作、《詩藝》文學批評代表作;維吉爾: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代表作《埃涅阿斯記》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

第二節 荷馬史詩 史詩概念。古希臘文學的輝煌代表,是歐洲敘事詩的典範;《伊利亞特》、《奧德賽》的人物形象、思想藝術特色。

第三節 古希臘戲劇 成就最高的是悲劇和喜劇。悲劇定義;三大著名悲劇詩人: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抗暴主題;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底浦斯王》,作品中的命運觀念,劇本的結構藝術;歐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亞》。喜劇。舊喜劇:代表詩人「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代表作《阿卡奈人》的反戰主題。新喜劇代表米南德,代表作《恨世者》。

第二章 中世紀文學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基督教文化,騎士精神;理解但丁思想的二重性;掌握但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重點難點:中古文化的特點;《神曲》的象徵寓意及二重性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中世紀文學的文化歷史背景與基本特點;中世紀文學的基本類型:教會文學;史詩與謠曲;騎士文學(騎士抒情詩、騎士傳奇);城市文學。

第二節 《神曲》 但丁的生平和創作;《神曲》思想的兩重性與藝術特點;《神曲》是中古文化哲學與藝術的綜合和歐洲近代文學的「序曲」;《神曲》中數字的象徵意義;但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教學時數:1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巨人傳》、《十日談》、流浪漢小說;理解堂·吉訶德及哈姆雷特形象,福斯塔夫式背景;掌握塞萬提斯及莎士比亞的主要創作概況。

重點難點:人文精神與人道主義精神;禁欲主義與及時行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文藝復興的性質和時間界定;文藝復興運動發生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文藝復興主導思想的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徵;人文主義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人文主義文學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主流,典型地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各國人文主義文學的發展簡況:

義大利是新文學的發源地,歐洲人文主義文學最早的代表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的抒情詩詩集《歌集》,勞拉的美及「彼特拉克奇喻」。

西班牙小說和戲劇的繁榮。流浪漢小說和《小癩子》。「西班牙民族戲劇之父」維伽和他的《羊泉村》。

法國文學中的貴族派和民主派。以龍沙為代表的「七星詩社」。拉伯雷和他的《巨人傳》。

英國15-16世紀的歷史概況和人文主義文學的繁榮。「英國詩歌之父」喬叟及《坎特伯雷故事集》。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斯賓塞及長詩《仙后》。戲劇中的「大學才子派」及對莎士比亞的影響。

第二節 薄伽丘 生平和創作;《十日談》的思想內容及對封建教會的批判;《十日談》的框架結構、藝術特色以及開創的歐洲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對後世文學的影響: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國納瓦爾的《七日談》,都是摹仿《十日談》之作。

第三節 塞萬提斯 生平與創作;早期作品;《堂·吉訶德》的創作過程以及所反映的西班牙社會;堂·吉訶德形象及性格中的矛盾,是作者世界觀的矛盾及人文主義理想與西班牙社會現實之間矛盾的反映;桑丘·潘沙與堂·吉訶德形象的相互映襯對比;《堂·吉訶德》的藝術特點及在歐洲文學史上的意義;戲擬:小說是對騎士小說的諷刺性摹仿。

第四節 莎士比亞 生平與創作道路;創作分期。

第一時期:以歷史劇、喜劇和詩歌為主。歷史劇的基本思想傾向,代表作《亨利四世》,福斯塔夫與「福斯塔夫式背景」;喜劇的基本主題,獨特的「抒情喜劇」和浪漫氣氛,《威尼斯商人》的主題爭議,以鮑西婭為代表的新女性等理想人物形象,夏洛克的吝嗇鬼形象;十四行詩的主要內容;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二時期:以悲劇為主。人文主義理想和醜惡現實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

《哈姆雷特》:題材的來源;悲劇的思想內容;哈姆雷特形象分析;憂鬱與延宕的問題;宮廷內部鬥爭的實質;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義;《哈姆雷特》的藝術特點及莎士比亞的藝術成就。

第三時期:傳奇劇。劇中人文主義信念與「人性感化」方式;《暴風雨》中的「恕道精神」;莎士比亞晚年的思想矛盾。

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莎士比亞作品討論(2課時)。

第四章 17世紀文學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時代普遍的偽善風氣;理解偽君子答丟夫及吝嗇鬼阿巴公形象;偽善者的危害。

重點難點:古典主義、偽君子(答丟夫)、吝嗇鬼;偽君子的普遍意義。

教學內容:

第一節(本節自學) 概述 17世紀歐洲歷史概況。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義大利、西班牙文學呈衰落之勢;英國文學取得重要成就;法國文學呈繁榮形勢。

英國文學:反映中產階級生活和鬥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英國文學;清教思想對英國文學的影響;清教徒文學與巴洛克文學;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的思想意義。

法國文學:古典主義與古典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及政治基礎;古典主義文學的思想與藝術特徵;古典主義的「立法人」布瓦洛;古典主義悲劇家高乃依的《熙德》和拉辛的《安德洛瑪刻》;古典主義喜劇與莫里哀。

第二節 莫里哀 生平與創作分期;重要作品中的進步思想;《吝嗇鬼》:阿巴貢所代表的資產階級貪婪吝嗇、嗜錢如命的醜惡本質;《偽君子》思想意義;答丟夫的形象及其危害性;《偽君子》與古典主義戲劇;莫里哀在歐洲戲劇史上的意義。

第五章 18世紀文學

教學時數:1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時代背景、科學與理性精神;理解《魯濱遜漂流記》、《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懺悔錄》等作品;掌握:魯濱遜、維特、浮士德形象。

重點難點:啟蒙主義、理性思想、啟蒙思想家。理性精神的崛起、近代思想的開端。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啟蒙運動的性質;啟蒙文學的基本特徵;啟蒙文學的政論性、民主性、教育性和現實主義原則。

英國: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理查生的《帕米拉》、《克萊麗莎·哈婁》;斯泰恩和哥爾德斯密斯的感傷主義小說。

法國:哲理小說和啟蒙戲劇標誌啟蒙主義文學的繁榮;四大啟蒙思想家和他們的主要作品——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伏爾泰《老實人》、《天真漢》,狄德羅《修女》、《拉摩的侄兒》,盧梭《新愛洛綺絲》、《愛彌爾》;博馬舍的喜劇《塞維勒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姻》。

德國:18世紀德國歷史概況;「狂飆突進」運動的性質和歷史意義;代表作家作品: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的《強盜》、《陰謀與愛情》。萊辛劇本《愛米麗婭·迦洛蒂》是德國市民悲劇成熟的標誌。

第二節(本節自學) 菲爾丁 生平與創作;笛福、理查生一起成為英國近代小說的創始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者;從戲劇家到小說家的轉變;長篇小說《阿米莉亞》、《約翰·安德魯斯》和「反語」小說《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菲爾丁對小說的看法和「散文滑稽史詩」;代表作《湯姆·瓊斯》是內容豐富的社會諷刺小說;表現了對當時英國進行社會改造的要求和對新的道德規範的呼喚。

第三節 盧梭 生平與創作;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論科學和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思想;討論教育的哲理小說《愛彌爾》;《懺悔錄》對自我的大膽袒露;信札體哲理小說《新愛洛伊絲》是盧梭文學創作的代表作,被稱為「盧梭主義百科全書」;盧梭思想藝術的突出特色。

第四節 席勒 生平與創作;名作《歡樂頌》;處女作《強盜》;「席勒式」的「傳聲筒」寫法;《陰謀與愛情》: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最重要的創作成果之一,席勒的代表作,也是德國市民悲劇的代表作;基本內容與批判對象;劇本的藝術特色。

第五節 歌德 生平與創作道路;《普羅米修斯》、《鐵手騎士葛茲》、《少年維特的煩惱》等早期詩歌、戲劇和小說中反封建和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從「狂飆突進」到追求和諧與古典美——《埃格蒙特》、《伊菲格涅亞》、《塔索》;對法國大革命的矛盾思想;與席勒合作的十年和創作上的巨大收穫;晚年的歌德。

《浮士德》:情節、結構與題材特點;浮士德形象及其深刻思想內涵;浮士德探索中的思想矛盾;靡非斯特形象;浮士德與靡非斯特的辨證關係;浮士德精神和「浮士德難題」;自然人性的具體化;悲劇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點;恩格斯論歌德;歌德在歐洲文學史上的意義。

浮士德精神及難題討論(2課時)。

中 編

導論:19世紀的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文學藝術都十分輝煌。此時,歐洲社會完成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性過渡,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逐步走向壟斷階段,人的生存處境的改變,促使了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和社會精神心理的變化,也帶來了文學思潮的新舊交替與更迭。

19世紀歐洲主要國家相繼出現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等文學思潮和流派,從而給近代歐洲文學帶來了繁榮景象,也標誌著歐洲文學的成熟。

第一章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教學時數:10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湖畔派」詩人和拜倫的創作,雨果的人道主義;掌握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點和主要成就。

重點難點:浪漫主義、世紀病、拜倫式英雄、湖畔派詩人、人道主義。雪萊、拜倫、雨果、惠特曼。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19世紀前30年歐洲歷史概況;浪漫主義成為文學主流;根源:法國大革命為浪漫主義提供社會歷史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提供理論依據;文學基礎是盧梭的「重情主義」和十八世紀後期的感傷主義文學;浪漫主義的特點。

英國:浪漫主義首先產生於英國;羅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萊克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前驅;「湖畔派」詩人及思想傾向;拜倫和雪萊將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雪萊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抒情詩《西風頌》;約翰·濟慈的詩歌成就和歷史小說奠基人司各特的《艾凡赫》;奧斯丁現實主義小說的成就。

德國:早期浪漫派和後期浪漫派的思想傾向;霍夫曼和他的《小查克斯》;海涅早期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

法國: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早期代表夏多布里昂和史塔爾夫人;「世紀病」患者形象;「詩壇四傑」拉馬丁、維尼、雨果、繆塞;喬治·桑和繆塞的小說創作;大仲馬的歷史小說;雨果早期的文學活動。

俄國: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社會意識的覺醒;茹科夫斯基對俄國浪漫主義形成的重要作用;普希金和萊蒙托夫將浪漫主義詩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普希金的抒情詩、敘事詩的思想藝術成就。

波蘭:密茨凱維奇的《先人祭》;匈牙利:裴多菲的詩歌。

美國:前期代表歐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庫柏是美國民族文學奠基人之一,開創邊疆傳奇小說,愛倫·坡最早創作推理小說。後期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是惠特曼和麥爾維爾。

浪漫主義詩歌朗誦。

第二節 華茲華斯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湖畔派」詩人中創作成就最大的詩人;《抒情歌謠集》:開一代詩風,「序言」被稱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美學宣言」;《丁登寺》是華茲華斯抒情詩的傑作。

第三節 拜倫 《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東方故事詩」中的「拜倫式英雄」;拜倫現象及叛逆者形象;拜倫詩歌體裁的多樣性和詩歌的藝術特徵;長篇敘事詩《唐璜》:唐璜形象及意義,《唐璜》的辛辣諷刺和浪漫色彩。

第四節 惠特曼(本節自學) 美國民族詩人,美國現代詩和現代文學的開山鼻祖;《草葉集》:惠特曼自我心靈發展的史詩,美利堅民族發展、成長的史詩;「草葉」的象徵意義;《草葉集》的思想內容、基本主題和藝術特色。

第五節(本節自學) 麥爾維爾 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19世紀美國最富有特色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白鯨》:第一人稱的寫法;意義和價值;藝術特徵。

第六節 雨果 法國重要詩人、戲劇家和小說家,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克倫威爾〉序言》的劃時代意義;《歐那尼》標誌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巴黎聖母院》中浪漫主義小說的典型特徵;六十年代的四部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

《悲慘世界》:故事梗概;冉阿讓形象;對資產階級法律、道德的揭露和對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情;人道主義主題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藝術特點;小說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問題。

影片欣賞(2課時)。

第二章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教學時數:30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時代背景、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理解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及基本特徵;掌握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點和主要成就,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重要作家的創作成就;自學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19世紀文學流派。

重點難點:現實主義;人道主義;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科學理性對文學的影響,宗教對文學的影響;人道精神在作品中的不同體現;俄國文學與東正教及民族性格。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和思想基礎及思想和藝術特徵;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前期:19世紀30-60年代,中心在英、法等國;後期: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期,中心在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

法國: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司湯達和巴爾扎克是法國現實主義的奠基人;重要作家梅里美、福樓拜、小仲馬、都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

英國:文學多表現勞資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苦難生活,人道主義和改良主義色彩濃郁;狄更斯、薩克雷、勃朗特姐妹、哈代等。

德國:工人詩人維爾特;凱勒和海涅。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條件及特點;普希金是奠基人;重要作家萊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岡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

美國:廢奴文學及「鄉土小說」;馬克·吐溫;諾里斯和克萊恩;歐·亨利;傑克·倫敦。

第二節 司湯達 生平與創作;與拿破崙政權的關係;重要作品《紅與黑》、《阿爾芒斯》、《法尼娜·法尼尼》、《巴瑪修道院》;創作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

《紅與黑》:小說的素材和社會政治內容;於連形象;藝術特點;在心理描寫上的成就;作者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三節 巴爾扎克 生平與創作: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社會經驗;十年學藝;《舒安黨人》;參加保王黨;世界觀與文學觀;30年代初的創作高潮——《高利貸者》、《歐也妮·葛郎台》、《高老頭》等;《人間喜劇》的構思與形成;《人間喜劇》的作品分類和基本內容;恩格斯論巴爾扎克和《人間喜劇》;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及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

《高老頭》:在《人間喜劇》中的地位;時代背景;拉斯蒂涅、高老頭故事的交織及形象分析;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人物和環境的典型化;結構技巧。

第四節 福樓拜 生平與創作:文學史上的承前啟後;對自然主義的重大影響;《情感教育》、《薩朗波》、《聖安東的誘惑》等作品;提出並實踐新的藝術主張。

《包法利夫人》:故事內容;愛瑪形象及悲劇的意義;藝術特點及價值。

作品討論。

第五節 狄更斯 生平與創作:童年生活經歷及對創作的影響;創作分期;社會批判的深化和藝術成熟的過程;創作的基本主題和思想內容;兒童形象畫廊;小說的特點;誇張和幽默;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

《雙城記》:創作意圖;情節的基礎:三個互相交織的故事;小說中的人物類型和思想意義;暴力革命與人道主義對立的問題;藝術特點。

第六節 夏洛蒂·勃朗特 生平與創作:不幸的童年;四部小說最突出的主題;「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

《簡·愛》:成名作和代表作;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簡·愛形象和羅切斯特形象及其意義;藝術特點。

第七節 愛米莉·勃朗特(本節自學) 生平與創作

《呼嘯山莊》:故事情節;敘事藝術;希刺克厲夫的形象及其意義;藝術特色;「呼學」研究。影片欣賞。

第八節 哈代 生平與創作:從詩歌創作到小說創作的轉變;共創作14部長篇小說;小說的分類;「性格與環境小說」中的重要作品;對英國農村的描寫;小說中的「命運」問題。

《德伯家的苔絲》:小說副標題的含義;苔絲的形象;苔絲悲劇命運的原因及其實質;藝術成就。

第九節 海涅(本節自學) 生平與創作:生活經歷與創作的密切關係;創作的分期;《歌集》奠定了他抒情詩人的地位;政治詩和諷刺詩。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長詩的主要內容;作者的鮮明態度和激進思想;藝術特點及在德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十節 普希金 生平與創作:「政治抒情詩」與諷刺短詩;生活經歷與創作的關係;「多餘人」、「小人物」形象系列的首創者;創作體裁的多樣化;「俄國民族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

《葉甫蓋尼·奧涅金》:長篇詩體小說;「多餘人」奧涅金形象的開創意義。

第十一節 果戈理 生平與創作:《狄康卡近鄉夜話》的傳奇和浪漫主義色彩;早期小說對地主世界的揭露和對大都市社會矛盾的揭露;「文壇盟主」的稱號;短篇小說「小人物」的主題;喜劇《欽差大臣》對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笑」的藝術。

《死魂靈》:小說的情節與結構;五個地主形象;新興資產階級投機家乞乞科夫的形象;思想意義和藝術特點;人物典型化的手法。

第十二節 屠格涅夫(本節自學) 生平與創作:對「多餘人」和「小人物」傳統的繼承;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木木》、《阿霞》等。

《獵人筆記》和長篇小說:《獵人筆記》的思想內容及戰鬥精神和藝術特色;《前夜》、《父與子》、《羅亭》《貴族之家》等代表創作的最高成就,其主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社會編年史」的美譽。

第十三節 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平與創作:「小人物」小說《窮人》;40年代的其他小說;服刑期間的思想變化;《死屋手記》和《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中人道主義;《罪與罰》的成書過程;《白痴》對貴族資產階級的揭露;總結性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卡拉馬佐夫性格」;作家思想的複雜性和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罪與罰》:故事梗概;對窮苦人民苦難的描寫;拉斯柯爾尼科夫形象;思想意義;論戰性質;藝術特點;心理描寫特色;「復調小說」。

第十四節 列夫·托爾斯泰 生平與創作:列寧論托爾斯泰;早期創作;早期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原則;《盧塞恩》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反感;《哥薩克》中對貴族人物道德更新的探索;史詩體小說《戰爭與和平》歌頌俄國人民反抗侵略、保衛祖國;《復活》對整個專制國家統治機器的揭露和對官辦教會的揭露,對貴族和土地私有制的否定,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復活》的藝術特點;三部長篇的結構特點;托爾斯泰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安娜·卡列尼娜》:構思和創作過程;安娜的形象;渥倫斯基和卡列寧的形象;對城市文明的否定和對田園貴族的偏愛;列文探索的價值和意義;藝術特點;宗教色彩。

影片欣賞及討論(2課時)。

第十五節 契訶夫 生平與創作:早期小說對「人性」的呼喚和對奴性的批判;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和同情;《變色龍》和《套中人》。

戲劇創作和《櫻桃園》:《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等劇作;《櫻桃園》的象徵手法及象徵性形象;作品的俄羅斯文化意味。

第十六節 亨利·詹姆斯(本節自學) 生平與創作:早期代表作《熱烈的朝聖者》;創作的分期;創作的數量和種類;「國際題材」作品;「西方現代小說的先驅」。

《一位女士的畫像》:西方現代小說的一個發端;故事梗概;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的形象;她的悲劇及其意義;藝術特點。

第十七節 馬克·吐溫 生平與創作:早期小說對美國假民主的諷刺和揭露;幽默的風格和誇張的手法;對美國社會政治黑幕的揭露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反對種族歧視的小說《傻瓜威爾遜》;從輕鬆幽默向辛辣諷刺的發展;《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對資產階級的諷刺;晚年的反帝作品和悲觀情緒。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自學)。主題:反對種族歧視,主張種族平等;富於童趣;哈克的形象和象徵意義;藝術成就。

第十八節 易卜生 生平與創作:早期創作中民族題材和歷史劇的愛國熱忱和浪漫主義色彩;哲理詩劇的「精神反叛」主題;「社會問題劇」的特點;後期劇作中的象徵主義風格和悲觀主義傾向;在歐洲文學史上的意義。

《玩偶之家》:娜拉的形象;海爾茂的形象;思想意義和藝術特點。

第十九節 左拉(本節自學) 生平與創作:自然主義流派及其理論;《三名城》與《四福音書》;20卷長篇《盧貢-馬卡爾家族》及其副標題;小說的實際內容及藝術特色。

《萌芽》:文學史上第一次描寫勞資矛盾。左拉的風格和特色。

第二十節 莫泊桑 生平與創作:「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拜師福樓拜,嚴格訓練,一舉成名,不幸結局;文學成就。

短篇小說:題材;內容;藝術成就。

附錄:

1.建議使用教材: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和陶德臻、馬家駿主編《世界文學名著選讀》(五卷本)。

2.考核:第一學期考試,第二學期考查。平時考核:作業、課堂提問20%、考勤10%,計入期末總成績,佔30%。期末考試:閉卷,占期末總成績的70%。

文學概論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27-010028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 時 數 86 課時 學分 數 5

1.課程類別:文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

2.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有關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懂得文學基本規律,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學現象的理論工具,從而樹立科學的藝術觀和審美觀,能夠正確地創作、欣賞和評論文學作品,並為學生學習其他文學課程打下理論基礎。

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文藝學的三個分支,以及文學理論在其中的位置;掌握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任務;了解文學理論的多種形態。

重點難點:重點:文藝學的三大分支及其關係;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和任務;難點:文學理論形態的多樣化及其依據。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理論的性質 文學理論是一門社會科學學科,是意識形態很強的學科,歸屬於文藝學;文學理論的對象和任務;文學理論應有的品格。

第二節 文學理論的形態:文學理論形態多樣化的依據;文學理論幾種基本形態: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等。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自學)

自學要求:掌握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建立的基石;了解建設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基本內容: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文學活動論;文學反映論;藝術生產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藝術交往論 。

第二節 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南;中國特色;當代性。人文主義文論與科學主義文論的劃分演變趨勢。

第二編文學活動

第三章 文學作為活動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人類生活活動對文學而言的美學意義;以文學的四要素為出發點,掌握文學活動的構成,明確其整體性;對學術界各種文學發生學說有一定的認識,辨證看待文學發展的多因。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活動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關係;文學活動作為人類活動的性質;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難點:人類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活動與文學活動:人類生活活動的性質;人類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文學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的位置;文學的意識形態性與經濟基礎。

第二節 文學活動及其構成 世界和作者:摹仿說、再現說、鏡子說,表現說、情感說、心靈、情志,在場與不在場;作品:形式價值、「陌生化」概念、文學本體論;讀者:文學閱讀、讀者再創造、接受美學;對文學活動的整體觀照。

第三節 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 文學活動的原始發生:文學發生的幾種學說,文學發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勞動說;文學活動的發展:發展問題的複雜性及前人的有關認識;辨證看待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歷史上出現的廣、狹義的文學觀念;掌握文學的本質特徵: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話語蘊藉屬性;明確文學的界定。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概念辨析;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文學是一種話語蘊藉。難點: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性質的矛盾統一性;話語蘊藉。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的含義 文學的文化含義;文學的審美含義;文學的通行含義;文學與非文學。

第二節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態。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複雜性和表現:文學既是無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學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學既是情感的,也是認識的。總結:文學的雙重性質:既是審美的,又是意識形態的;前者是直接而突出的,後者則是間接而隱蔽的。

第三節 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文學與話語:話語的含義,文學作為話語包含的五個要素;文學與話語蘊藉:話語蘊藉的含義,文學活動帶有的話語蘊藉性質,文本帶有話語蘊藉性質;話語蘊藉的典範的本文修辭形態:含蓄和含混;文學的定義: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第五章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

(本章自學)

自學要求:了解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應具有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明確社會主義時期文學的價值取向;掌握繼承與革新、借鑒與創造的關係

基本內容:

第一節 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第二節 社會主義文學的價值取向 主要價值取向:「二為」方向;雅與俗的統一;按照「美的規律」創造藝術珍品;作家、藝術家與新時代的人民群眾相結合。

第三節 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發展 繼承與革新:批判地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列寧的「兩種文化」說,人民性的標準;借鑒與創造: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發展社會主義民族新文學

第三編 文學創造

第六章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區別以及文學在精神生產中的特殊性;掌握文學創造的主客體的特徵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重點難點:重點:精神生產的特殊性;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難點:文學創造的主客體特徵及關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 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內涵和關係,精神生產的特殊性;文學生產與其它精神生產的區別。

第二節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 文學創造的客體:自然說、情感說,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文學創造的主體:摹仿者與創造者、旁觀者與移情者;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第三節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係 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係的特點:情感體驗的心理特徵,感性直觀的思維特徵;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第七章 文學創造過程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文學創造的過程應做整體把握,認識其階段劃分的相對性;注意文學創造與心理學的密切聯繫;掌握靈感、藝術發現、藝術構思等概念。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創造的三個階段;藝術發現;藝術構思的心理機制及構思方式。難點:變形與陌生化;想像與聯想,靈感和直覺;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發生階段 材料(信息)儲備:材料來源、獲取途徑;藝術發現:獨特感知、心理特徵;創作動機:內在動力、外在機緣、動機結構。

第二節 構思階段 構思及其心理機制:藝術構思、回憶與沉思、想像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構思方式:綜合、突出和簡化、變形與陌生化。

第三節 物化階段 形之於心到形之於手:意圖的不適應、動機的中途轉換;語詞提煉與技巧運用:尋找不可代替的文字元號、技巧要為物化心象服務;即興與推敲。

期末考查(靈活安排時間考查)

第八章 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文學創造的審美價值追求與真、善、美之間的關係;對藝術真實、情感評價、形式創造三者的內涵及相關問題有明晰的認識。

重點難點:重點:藝術真實;情感評價;形式創造。難點:藝術真實的內涵特徵;情感評價的原則把握。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藝術真實 認識與藝術真實;藝術真實的主要特徵: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不同,藝術真實與科學真實不同;藝術概括:個別與一般的統一,主體意識對客體對象的能動性介入和把握。

第二節 情感評價 情感評價的文學意義;情感評價作為「詩意的裁判」:情感評價與善的價值追求,情感評價的實現方式;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人文關懷,人文與歷史。

第三節 形式創造 文學與藝術形式;形式創造的基本內涵:內容形式化,形式內容化,形式美問題。

第四編 文學作品

第九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掌握文學作品的三種基本類型及其發展演變;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了解劃分文學體裁的相對性。

重點難點:重點:現實型文學的基本特徵;理想型文學的基本特徵;象徵型文學的基本特徵;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難點:象徵型文學的基本特徵;文學類型在現代產生的多向的演變和出現的新的結構形態。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作品的類型 現實型文學:再現性、逼真性;理想型文學:表現性、虛幻性;象徵型文學:暗示性、朦朧性;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

第二節 文學作品的基本體裁(本節自學) 詩:凝鍊性、跳躍性、節奏韻律性;小說:細緻深入的人物刻畫、完整複雜的情節敘述、具體充分的環境描寫;劇本:濃縮地反映現實生活、集中地表現矛盾衝突、以人物台詞推進戲劇動作;散文與報告文學--散文: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報告文學:及時性、紀實性、文學性。

第十章 作品的本文層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態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作品文本層次的劃分;理解並掌握文學形象的三種理想狀態:典型、意境、意象。

教學重點:重點:文學形象的特徵;典型、意境、意象的涵義和特徵。難點:文學話語的特點;意境的特徵;審美意象的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作品的本文層次 本文層次的問題:本文、言義關係、意蘊;本文層次:話語層面、形象層面、意蘊層面。

第二節 文學典型 典型論的發展;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徵:典型的特徵性、典型的藝術魅力;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環境、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

第三節 文學意境 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文學意境的特徵: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意境的分類。

第四節 文學意象 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審美意象;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徵:哲理性、象徵性、荒誕性、抽象思維的直接參与;審美意象的分類。

第十一章 敘事性作品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什麼是敘事學及其在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位置;了解敘事的構成要素;通過範例,學會運用敘事學方法進行簡單的個案分析。

重點難點:重點:敘事內容;敘述話語,敘述動作。難點:行動元和角色;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復調式敘述的聲音特點。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敘事界定 敘事理論與敘事學;敘事的涵義與特徵:敘事內容是社會生活事件過程、敘事是話語的虛構;敘事的意識形態本質:敘事是對世界的某種意識形態化的解釋,制約敘事方式與敘事風格的要素是意識的形態;敘事的構成:敘述的內容、敘述話語、敘述動作

第二節 敘述內容 故事:事件、情節、人物、場景;結構:表層結構、深層結構;行動:故事邏輯、邏輯序列。

第三節 敘述話語 本文時間與故事時間;視角:第三人稱敘述、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視角和人稱變換。

第四節 敘述動作 敘述者與作者;敘述者與聲音;敘述者與接受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本章自學)

自學要求:了解敘事與抒情的劃分原則;理解抒情中「小我」與「大我」的關係;掌握抒情性作品的構成及其基本的修辭方式。

第一節 抒情界定 抒情與抒情性作品;抒情與現實;抒情中的自我與社會;抒情與宣洩。

第二節 抒情性作品的構成 抒情內容與抒情話語;抒情性作品的結構。

第三節 抒情方式 抒情話語的修辭方式:比喻與象徵、倒裝與岐義、誇張與對比、借代與用典;抒情角色。

第十三章 文學風格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文學風格與創作個性、人格的關係;了解文學風格與文化的關係;知道文學風格的多種類型;了解文學風格類型劃分的相對性。

重點難點:重點:風格的內涵、特性;風格與創作個性;風格的類型。難點:風格與創作個性的關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風格的諸種觀念和理論 風格是獨特的言語形式;風格是作家的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風格是主體與對象、內容與形式相契合時呈現的特色;風格是讀者辨認出的一個格調。

第二節 風格的定義和內涵 創作個性是文學風格形成的內在依據;主體與對象的和諧統一是風格存在的基本條件;文體特色和言語組織是風格呈現的外部特徵。

第三節 文學風格的類型與價值 風格類型的劃分:簡分法、繁分法;文學風格的審美價值。

第四節 文學風格與文化 文學風格與時代文化;文學風格與民族文化;文學風格與地域文化;文學風格與流派文化。

第五編 文學消費與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掌握文學消費不同於一般消費的雙重性;理解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掌握文學接受多重文化屬性及其統一性;了解討論文學消費的「市場」背景,對當前的大眾文化和審美日常化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的含義及區別;文學接受多重文化屬性及其統一性。難點: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的含義區別。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消費與一般消費 文學生產、傳播與消費;文學消費的二重性;文學消費與文學的意識形態性;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

第二節 文學接受的文化屬性 文學接受作為審美活動;文學接受作為認識活動;文學接受作為文化價值闡釋活動;文學接受作為交流活動。

第十五章 文學接受過程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文學接受相對劃分的三個階段;掌握本章中提出的接受美學重要的概念與範疇,並使之融入理論體系中去。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接受發生時的心理基礎;文學接受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特徵及有關規律;文學接受的高潮狀態及效果。難點:期待視野;還原與異變。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接受的發生 期待視野:文體期待、形象期待、意蘊期待;接受動機:審美動機、求知動機、受教動機、批評動機、借鑒動機;接受心境;從隱含的讀者到讀者閱讀。

第二節 文學接受的發展 填空、對話與興味;還原與異變;理解與誤解:理解、正誤、反誤;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

第三節 文學接受的高潮 共鳴;凈化;領悟;延留。

第十六章 文學批評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的關係,知道其和文學理論的平行性;了解並掌握歷史上和當下出現的若干主要的文學批評模式;掌握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標準。

重點難點:重點:文學批評的模式;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及其標準。難點:幾種文學批評模式的特點。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 文學批評的界定;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及其標準。

第二節 文學批評的模式 傳統批評模式: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審美批評;現代批評模式:心理學批評、語言學批評、文化批評。

第三節 文學批評的實踐 了解對象;選點切入;確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創見。

附錄

1.建議使用教材:《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2.考核:總評成績由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作業、課堂提問、考勤、半期考核)綜合評定,其中考試成績佔70%,平時成績佔30%、

美學概論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41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時數 54課時  學分數    3

1.課程類別:美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

2.教學目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於什麼是美學、美學的產生和發展、美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美的本質論、美感論、美的形態論、美的範疇論、藝術美論、美育論等基本內容能夠理解和掌握,並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審美現象,從美學的角度認識文學藝術活動。

第一編 導論:美學學科與美學基本問題

第一章 審美現象與美學學科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美學學科的誕生過程,理解美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掌握什麼是美學。

重點難點:重點:美學的研究對象、美學研究的方法,難點:美學的學科性質。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現象 審美;審美現象;審美現象的生成;審美現象的歷史性。

第二節 美學的誕生與學科性質 審美意識、美學思想、美學學科;鮑姆加登與「美學」。

第三節 美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方法 美學的研究對象;美學的學科定位;美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學的歷史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特徵和發展線索,理解西方美學發展的三個階段,掌握中國當代美學家對於美的本質的不同觀點,尤其是朱光潛的「美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說法。

重點難點:重點:中國當代美學家對於美的本質的不同觀點,難點:西方美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線索 本體論階段的西方美學;認識論階段的西方美學;語言學階段的西方美學。

第二節 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發展線索 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先秦兩漢的美學思想;魏晉隋唐美學思想;宋元明清美學思想。

第三節 中國現當代美學發展簡說 中國現代美學簡況;中國當代美學簡況:主觀論美學;客觀論美學;主客觀統一論美學;實踐美學。

第三章 美學的基本問題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美學的哲學基礎,美學的內在問題,理解審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重點難點:重點:美學的內在問題,難點:審美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美學的哲學基礎 美學哲學基礎的形成;人生在世與美學的哲學基礎;確立當代中國美學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美學的內在問題 審美關係與審美活動;美與審美形態;美感與審美經驗;藝術與審美教育。

第三節 審美與人生 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審美是一種人生境界。

第二編 審美活動論

第一章 審美活動的存在方式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人類審美活動存在的基礎,理解審美價值的特殊性,掌握審美活動的存在方式。

重點難點:重點: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審美價值的特殊性,難點:審美活動是人最具本質性的存在方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活動的動力機制 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審美趣味。

第二節 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 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

第三節 審美活動的價值內涵 審美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

第四節 審美活動是人最具本質性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審美活動中的主體與對象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及相互關係,理解審美對象的特殊性,掌握審美主體精神存在的幾個環節

重點難點:重點:審美主體的存在狀態:驚異、體驗、澄明,難點:審美主體的澄明,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主體與對象只存在於審美活動中 審美主體與對象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它們互相依存、相互規定。

第二節 審美主體的存在狀態 驚異、體驗、澄明。

第三節 審美對象的生成與顯現 審美對象自身的客觀條件;審美條件向審美對象的現實轉化;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第三章 審美活動的發生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人類審美活動的發生的條件及基本類型,理解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審美髮生理論及應解決的基本問題和研究途徑。

重點難點:重點:審美髮生理論,難點:審美活動發生的條件與標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髮生理論概述 審美髮生理論的歷史回顧:遊戲說、生物本能說、巫術說、勞動說;審美髮生理論應解決的基本問題和研究途徑。

第二節 審美髮生的條件與標誌 對審美髮生的時間推斷;審美髮生的基本前提;審美髮生的社會中介因素;審美髮生的特殊標誌。

第三節 原始審美活動的基本類型 原始人類在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審美創造;原始藝術的主要樣式與特徵。

第三編 審美形態論

第一章 審美形態概說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審美形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人類歷史上幾種主要審美形態,中西方形成不同審美形態的原因,理解審美形態的基本內涵與特徵。

重點難點:重點:審美形態的內涵,難點:審美形態是人生境界在審美中的感性體現。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形態的基本內涵 審美形態的性質;審美形態的特點:生成性;貫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第二節 審美形態的歷史形成與發展 審美形態形成和發展的現實和歷史根基;審美形態與人的思維方式之間的關係;審美形態與人的語言的關係;審美形態與文化精神的關係。

第三節 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審美形態 流行的說法;應有的標準。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審美形態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悲劇與喜劇、崇高與優美、丑與荒誕的內在精神及其與人的生存的關係,理解喜劇性的本質及其效果,掌握悲劇、崇高及優美的本質。

重點難點:重點:崇高、優美、悲劇性、喜劇性的審美特徵,難點:崇高、悲劇的審美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悲劇與喜劇 悲劇理論語喜劇理論的歷史回顧;作為審美形態的悲劇、喜劇與人生實踐。

第二節 崇高與優美 美學史上的崇高與優美;作為兩種審美形態的崇高與優美。

第三節 丑與荒誕 丑的產生;荒誕的產生;丑與荒誕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基本原因。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基本審美形態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神妙、氣韻、意境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基本審美形態:中和、神妙、氣韻、意境的內涵,掌握中和的美學意義。

重點難點:重點:中和、神妙、氣韻的審美特徵,中和的美學意義,難點:意境的審美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中和 「中和」的基本內涵;中和的文化淵源和思想基礎;中和的審美特徵;中和之美在人生與美學上的雙重意義。

第二節 神妙 神妙的內涵;神妙的審美特徵;神妙理論在美學史上的發展演變。

第三節 氣韻 氣韻的內涵;氣韻的審美特徵;氣韻在中國審美文化中的體現和發展。

第四節 意境 意境內涵的歷史生成;意境的審美內涵和特徵;意境與氣韻的比較;意境在理論上的成熟和發展;意境的新變與回歸。

第四編 審美經驗論

第一章 審美經驗的性質和特徵

教學學時:2課時

教學要求: 了解西方美學史上審美經驗的研究情況,理解審美經驗的內涵及性質,掌握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徵。

重點難點:重點:審美經驗的內涵與特徵,難點:自由無限性,非理性的顯性表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經驗理論的歷史回顧 「迷狂」說;「內在的眼睛」;經驗主義美學;自然主義美學;形式主義美學;「藝術即經驗」;分析美學;現象學;精神分析學;接受美學。

第二節 審美經驗的人生實踐性質 審美經驗是在審美活動中,伴隨著審美對象與主體同時產生,主體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對審美對象的反應、感受與體驗。

第三節 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徵 感性直觀性;超個體眼前的功利性;感知與情感交相伴隨;自由無限性;非理性的顯性表徵。

第二章 審美經驗的結構

教學學時:2課時

教學要求: 了解同化與調節在審美心理中的作用,理解審美心理各要素,掌握審美心理要素的相互關係。

重點難點:重點:審美心理要素及關係,難點:審美心理要素的相互關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經驗的構成要素 感知;想像;情感;理解。

第二節 審美經驗的結構功能 感知、想像、情感、理解四要素在審美經驗中的相互的聯繫。

第三節 審美經驗的心理建構

第三章 審美經驗的動態過程

教學學時:2課時

教學要求: 審美經驗的動態過程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 學生通過理解審美主體在審美經驗的呈現階段、構成階段和評價階段經歷的精神狀態,從而掌握審美經驗的活動規律。

重點難點:審美經驗的構成和評價。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經驗的呈現階段 藉助感知對對象感性特徵加以把握。

第二節 審美經驗的構成階段 審美想像發揮關鍵性作用。

第三節 審美經驗的評價階段 審美主體從自己的審美理想與價值標準出發,對已經構成的審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應和與評價。

第五編 藝術審美論

第一章 藝術的存在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歷史上幾種有代表性的藝術定義,藝術的存在方式,理解藝術與藝術品的關係。

重點難點:重點:藝術的本質,藝術與藝術品的關係,難點:藝術的存在方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藝術的本質與藝術品定位 「藝術」的本質與定義;藝術品的初步定位;藝術定義與藝術品定義之難。

第二節 藝術的存在及存在方式 掌控與體驗;藝術的「存在」及藝術品的進一步理解;藝術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藝術的創造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創造與製作,藝術家的基本素質,理解和掌握藝術創造過程的三個層次。

重點難點:重點:藝術創造過程,難點:藝術生產的技與道。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藝術創造與藝術家 創造與製作;什麼是藝術家。

第二節 藝術家的基本素質 藝術家純粹的內在生產機制;藝術家的其他素質。

第三節 藝術創造的過程 觸發階段;展開階段;生產階段。

第三章 藝術作品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藝術作品形態的劃分以及各類藝術的審美特徵,理解和掌握藝術作品的一般層次結構。

重點難點:重點:藝術作品的層次結構,難點:藝術作品的本體——意象的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藝術作品的層次結構 物質材料層;符號形式層;意象世界層;超驗意境層。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形態 藝術形態的劃分標準;各類藝術的審美特徵。

第四章 藝術的接受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藝術鑒賞和批評的內涵和特徵,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的關係,藝術批評的原則與方法,理解藝術鑒賞過程中的觀、品、悟三個階段及其特徵。

重點難點:藝術鑒賞過程中的觀、品、悟三個階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藝術鑒賞 藝術鑒賞的性質、作用和特徵;藝術鑒賞的過程。

第二節 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的性質和特徵;藝術批評的原則與方法。

第六編 審美教育論

第一章 美育觀的歷史考察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 了解中西方各自審美教育思想的演變,理解儒家和道家美育觀。

重點難點:儒家和道家美育觀。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西方美育觀的形成與發展 古代美育觀的形成及其內涵;現代美育觀的提出及其意義。

第二節 中國美育觀的形成與發展 古代美育觀形成的基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育觀;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育觀;現代美育觀的先聲。

第二章 審美教育的內涵、目的及其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審美教育的目的,審美教育內涵和目的的關係,理解和掌握審美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重點難點:審美教育的內涵,審美教育的特點。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統稱美育。廣義的美育,泛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校或家庭有意識地利用審美的特點對人進行塑造的種種教育活動;狹義的審美教育則專指與智育、德育、體育並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

第二節 審美教育的目的 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審美的人。

第三節 審美教育的特點 情感性;以受教育者為中心:過程性;全面性。

第三章 審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實施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基本形式及基本原則,理解審美教育功能的兩個層面,。

重點難點:審美教育功能的兩個層面:形式教育和理想教育。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審美教育的功能 形式教育及其功能;理想教育及其功能。

第三節 審美教育的實施 以藝術教育為主要手段;以學校教育為基本形式;美育實施的基本原則:以活動為中心的原則;分階段進行的原則。

附錄

1.建議教材及參考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朱立元主編《美學》;21世紀高校新課程新教材系列,封孝倫主編《大學審美教程》。

2.考核:採用閉卷形式,作業佔30%,期末考試佔70%。

形式邏輯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08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時數 36 學分數 2

1.課程類別:本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2.教學目的:設置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的學習和掌握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過進行邏輯思維和表述論證的訓練,提高思維的準確性和敏捷性,增強論證的邏輯力量;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其他個門具體科學知識提供必要的邏輯分析工具。

第一章 緒 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思維的基本特徵、普通邏輯的定義、思維的邏輯形式、邏輯常項的變次、普通邏輯的工具性和全人類性。理解思維和語言的關係;普通邏輯不研究思維的具體內容,只研究各種不同類型的思維形式;邏輯常次在邏輯形式中的地位;學習普通邏輯的意義和方法。掌握從各種不同的具體判斷和推理中,抽象、概括出它們的邏輯形式;識別各種邏輯形式中常次和變次。

重點難點:普通邏輯的對象。學習普通邏輯的意義。任何邏輯形式均由常次和變次兩部分組成。邏輯常次是區分不同邏輯形式的唯一依據。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普通邏輯的對象和性質 普通邏輯的定義;普通邏輯的對象;普通邏輯的性質。

第二節 學習普通邏輯的意義和方法 學習普通邏輯的意義;學習普通邏輯的方法

第二章 概 念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概念、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種類及分類根據,概念間的五種基本關係及表示的歐拉圖,定義、定義的結構、定義的方法,劃分、劃分的結構、劃分的方法,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理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正確的識別某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語言環境中正確識別某概念屬於何種概念,識別若干概念之間的關係,判定表示若干概念之間關係的歐拉圖是否正確,定義的規則及違反規則所犯邏輯錯誤,劃分規則及違反規則所犯的邏輯錯誤,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之間的反變關係;掌握用歐拉圖表示若干概念之間的關係,根據給出的歐拉圖,填出符合圖示關係的概念,運用有關定義和劃分的知識,分析具體的定義劃分是否正確,分析並確定某個具體的限制或概括是否正確。

重點難點:概念間的關係。什麼是種概念和屬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定義的規定和劃分的規則。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的區別。全異關係中反對關係與矛盾關係的區別。運用歐拉圖表示概念外延間的各種關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概述 什麼是概念:思維對象及其特有屬性;概念的作用。概念和詞語:二者的關係;概念與語詞的區別。

第二節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什麼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外延;關於虛概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之間的反變關係。使用概念要明確。

第三節 概念的種類 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第四節 概念間的關係 全同關係;真包含於關係;真包含關係;交叉關係;全異關係:反對關係,矛盾關係。

第五節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

第六節 定義 什麼是定義;定義的方法;定義的規則。

第七節 劃分 什麼是劃分(含劃分與理解的區別);劃分的方法;劃分的規則

第三章 判 斷 (一)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判斷、判斷的邏輯特徵、簡單判斷、複合判斷,性質判斷、性質判斷的結構、性質判斷的種類及其邏輯形式,同素材的A、E、I、O四種判斷間的對當關係,A、E、I、O四種判斷的主、謂項的周延情況,關係判斷、關係判斷的結構、關係的種類;理解把用自然語言表達的不規範的性質判斷整理成校準形式的性質判斷,確定用自然語言表達的判斷是否為關係判斷並指出其中的關係屬於何種關係;掌握(1)根據主、謂項外延之間的關係,確定給定的性質判斷的真假。反之,根據給定的性質判斷的真假,確定主、謂項外延之間的關係。(2)有一個性質判斷的真假確定其餘三個同素材的性質判斷的真假

重點難點:判斷的特徵;性質判斷的種類;性質判斷間的對當關係;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性;性質判斷間的對當關係;性質判斷和關係判斷的區別。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判斷的概述 什麼是判斷;判斷的語句;判斷的邏輯特徵;判斷的種類。

第二節 性質判斷 什麼是性質判斷;性質判斷的種類;性質判斷住、謂的周延性;同素材的性質判斷之間的真假關係(對當關係)。

第三節 關係判斷 什麼是關係判斷;對稱關係、反對關係和非對稱關係;傳遞關係、反傳遞關係、非傳遞關係。

第四章 判 斷(二)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各類複合判斷的定義及邏輯形式、真值表,摸態判斷的定義及各類摸態判斷的邏輯形式。理解各類複合判斷的邏輯特徵及其真值,各類判斷的負判斷與其等值判斷間的等值關係,運用真值表方法的步驟,摸態判斷之間的真假關係。掌握根據自然語言表達某一複合判斷,寫出其邏輯形式;根據給定的肢判斷的真假確定某一複合判斷的真值;根據給定的某一複合判斷的真值,確定其肢判斷的真值;寫出給定的某負判斷的等值判斷(含公式);運用真值表方法判定兩個複合判斷是否具有等值關係,矛盾關係;運用真值表解應用題;由已知一個摸態判斷的真假,推知其他三種摸態判斷的真假。

重點難點:各類複合判斷類型的識別及邏輯式;各類複合判斷的真假值(真值表);各類負判斷的等值判斷;值的判定作用。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聯言判斷 什麼是聯言判斷;聯言判斷的真假值(真值表);使用聯言判斷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二節 選言判斷 什麼是選言判斷;選言判斷的種類: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

第三節 假言判斷 什麼是假言判斷;假言判斷的種類: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第四節 負判斷 什麼是負判斷;負判斷及其等值判斷;準確把握負判斷的等值判斷,正確進行判斷之間的否定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節 真值表的判定作用 利用真值表判定多重複合判斷的真假值;利用真值表判定兩個是否等值關係、矛盾關係。

第六節 模態判斷 什麼是模態判斷;模態判斷的種類;模態判斷間的對當關係。

第五章 演繹推理(一)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

了解推理、演繹推理、必然性推理,對當關係推理的有效式,換質法和換位法的有效式及其規則,三段論的定義、組成、基本規則、格式。理解演繹推理的有效性,識別給定的推理是否為對當關係推理(若為對當關係推理,辨別其是否有效),辨別給定的變形推理是否正確,識別給定的推理是否為三段論,對於用自然語言表達的三段論,寫出其邏輯形式,指出其格與式。掌握連續地進行換質為推理或換位質推理,分析給定的三段論是否有效,運用三段論的規則解證明題或填充未完成的三段論的結構式。

重點難點:性質判斷變形直接推理;三段論推理;變形推理的換質位和換位質發;三段論規則的運用解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推理的概述 什麼是推理;推理的組成;結論真實的推理和合乎邏輯的推理;推理與複句、句群;推理的作用;推理的種類。

第二節 性質判斷直接推理 什麼是性質判斷直接推理;性質判斷對當關係推理;性質判斷變形直接推理。

第三節 直言三段論 什麼是直言三段論;三段論公理;三段論的規則;三段論的格和式及格的特殊規則;關於正確使用三段論的問題。

第四節 關係推理 什麼是關係推理;對稱關係推理、反對稱關係推理;傳遞關係推理、反傳遞關係推理。

第六章 演繹推理(二)

教學時數: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各種複合判斷推理的定義、有效式;摸態判斷的定義,根據摸態邏輯方程進行的摸態推理公式。理解各種複合判斷的規則;二難推理的要求,破斥錯誤二難推理的方法。掌握判定一個複合判斷推理是否有效;分析現實中違反覆合判斷規則所犯的邏輯錯誤;由給定的某一複合判斷推理的前提準確地推出結論;根據複合判斷推理的知識解答綜合應用題;判別一個二難推理屬何種形式,由已知二難推理的前提推出其結論,根據要求破斥一錯誤的二難推理;判定一摸態推理是否有效,由已知一摸態推理前提推出其結論。

重點難點:各種複合判斷推理的有關規則、要求及有效推理形式,複合判斷推理的綜合應用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聯言推理 什麼是聯言推理;聯言推理的分解式;聯言推理的組合式。

第二節 選言推理 什麼是選言推理;相容選言推理;不相容選言推理;準確運用選言推理。

第三節 假言判斷 什麼是假言判斷;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純假言判斷;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第四節 假言選言推理(二難推理) 什麼是假言選言推理;假言選言推理的形式;正確運用假言選言推理;

第五節 複合判斷推理的綜合運用。

第七章 歸納推理

教學學時: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歸納推理及其特點;完全歸納推理及其特點;不完全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法及其特點;科學歸納方法及其特點;穆勒五法的內容及圖示。理解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的區別和聯繫;簡單枚舉法與科學歸納法的異同(對於用自然語言表達的簡單枚舉法,寫出其推理形式);穆勒五法的特點。掌握根據具體的判明因果聯繫的事例,指出其使用的何鍾探求因果聯繫的方法。

重點難點:探求因果聯繫的邏輯方法。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歸納推理的概述 什麼是歸納推理;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的關係;歸納推理的分類

第二節 完全歸納推理 什麼是完全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的作用;運用完全歸納推理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簡單枚舉歸納推理 什麼是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作用;如何提高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可靠程度。

第四節 科學歸納推理 什麼是科學歸納推理;科學歸納推理與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聯繫與區別。

第五節 探求因果聯繫的邏輯方法 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並用法;共變法;剩餘法;正確運用探求因果聯繫的方法。

第八章 類比推理和假說

教學學時: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類比推理及其特點;假說及其特點。理解類比推理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的區別;提高類比推理結論可靠性程度的條件;具體假說中使用的推理方法。掌握識別類比推理中所犯的邏輯錯誤。

重點難點:類比推理的特點和作用;類比推理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的區別;假言推理在假說檢驗中的作用。

教學內容:

第一節 類比推理 什麼是類比推理;如何提高類比推理的結論的可靠程度;類比推理的作用。

第二節 假說 什麼是假說;假說的檢驗;假說的意義。

第九章 普通邏輯的基本規律

教學學時:2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邏輯基本規律的含義;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內容、公式和要求。理解違反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所犯邏輯錯誤;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作用;不矛盾律與排中律的區別。掌握根據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內容和要求分析實際思維和議論中的邏輯矛盾;跟局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有關知識進行某些簡單的邏輯分析。

重點難點:邏輯基本規律的內容和難點要求;違反邏輯基本規律常犯的錯誤及其表現形式;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區別。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正確運用同一律。

第二節 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違反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正確運用不矛盾律。

第三節 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正確運用排中律;不矛盾律與排中律的聯繫與區別。

第十章 論 證

教學學時: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論證的定義、結構;演繹論證、歸納論證;直接論證、間接論證、反證法、選言論證;論證的五條具體規則;論證過程中常犯的邏輯錯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歸謬法。理解論證與推理的聯繫與區別;在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中,演繹論證是主要的;邏輯規律與規則之間的關係;駁倒了對方的論據或駁倒了對方的論證方式並不等於駁倒了對方的論題。分析一個具體論證的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運用論證規律,分析某一論證所犯的邏輯錯誤;分析日常反駁中所使用的邏輯方法。

重點難點:論證的結構、種類和規則;反駁的種類及方法;間接反駁與反證法的區別;歸謬法。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論證的概述 什麼是論證;論證的結構;論證的特點。

第二節 論證的種類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

第三節 論證的規則 關於論題的規則;關於論據的規則;關於論證方式的規則。

第四節 反駁及其方法 反駁論題;反駁論據;反駁論證方式。

附錄:建議教材及參考教材:1、《普通邏輯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吳家國;2、《實用邏輯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編著張錦厘;3、《形式邏輯》人民出版社,金岳霖主編;4、《邏輯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姜吉全編著。

寫作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29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 時 數 54學時 學 分 數 3

1.課程類別:寫作課是漢語言文字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寫作課的綜合性、實踐性、可操作性極強,並有特殊的創造性。寫作課是學科,也是術科。

2.教學目的:通過寫作理論的系統講授和寫作能力的有效訓練,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調動學生的寫作激情,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用寫作的眼光去閱讀、評鑒文章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為適應社會工作和從事中學教學與研究打下基礎,提高寫作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

緒 論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寫作理論發展的輪廓;理解寫作的學科定位;掌握寫作的含義。

重點難點:寫作的學科定位、理論發展、基本含義的綜合聯繫。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寫作的含義 

第二節 寫作的學科定位 「信息時代」與現代寫作;寫作能力與人才素質;現代寫作的特徵。

第三節 寫作理論發展概說 古代寫作理論的發展線索;現代寫作理論提要;當代寫作理論的流派及發展。

第一章 文面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文面」的含義和意義;掌握常用文稿的格式。

重點難點:掌握文面的具體要求,熟悉各種文稿的格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面概說 文面的含義;文面的意義;文面的要求。

第二節 常用文稿格式 普通作文;一般稿件;文學稿件;學術論文。

第二章 寫作主體與客體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寫作主客體的關係;理解寫作主體的素質;理解寫作客體的構成;優化寫作主體的能力。

重點難點:綜合理解寫作主體客體的主要內容,優化主體的能力。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寫作主體的素質 生活素養(「源泉」——「升華」);學識修養(「內涵」——「構成」);人格品位(「人格品位」——「文章格調」);審美理想(「作用」——「培養」)。

第二節 寫作主體的能力 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維能力(以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想像能力。

第三節 寫作客體的構成 對象化的自然景觀;群體化的社會生活;個體化的人生狀態;外在化的精神產品。

第四節 寫作主客體的關係 對照關係:「認識——反映」活動,作者的雙重角色,文體與視角;同型關係:「心物同型」與「天人感應」,「主客交融」與「物我融合」;雙向關係:雙向建構的內涵,雙向結構的自我調節;聯繫的中介。

第三章 寫作載體與受體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寫作載體的四個要素:材料、主題、結構和語言及其相關的概念;理解材料選擇的四條基本原則:主題性、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掌握主題提煉的三點注意(角度、深度、推陳出新)和三項要求(正確、集中、力求深刻);熟練掌握語體的劃分,熟悉四類(新聞、文學、理論、實用)語體的特點;了解寫作受體解讀的原則和方法。

重點難點:掌握材料、主題、結構和語言的知識要點,閱讀時能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文章,評價得失;寫作時,能用所學的理論和知識指導實踐,作文得體合式。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寫作載體的內質 材料的含義與作用;材料的選擇與使用;主題的含義與特性;主題的提煉與要求。

第二節 寫作載體的外形 結構的含義與形式;結構的單位與要求;語言的功能與素養;語言的特性與要求。

第四章 寫作行為過程

教學時數:8學時

教學要求:了解感知←→運思←→行文的交叉遞變過程;掌握感知、運思、行文的含義和特徵。

重點及難點:掌握感知、運思、行文的基礎理論並運用於自己的實際寫作。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寫作感知 寫作感知的特性;寫作感知的方法;寫作感知的過程。

第二節 寫作運思 寫作運思的特性;寫作運思的方式;寫作運思的過程。

第三節 寫作行文 寫作行文的特性;寫作行文的方法;寫作行文的過程。

第五章 寫作表達方式與技法

教學時數:24課時

教學要求:

掌握寫作的基本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五大類;理解不同的文體各有其常用的表達方式,一篇文章往往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又綜合運用數種表達方式。學習本章,在於理清概念,靈活運用,以用為主。

理解表達是寫作上的大類,是從寫作的目的、對象、主題、體裁等方面考慮,所採用的主要的語言運用方式。「表達方式」不是文學理論中的「表現手法」,也不是一般所說的「文章體裁」。

掌握常用的寫作技法,技法屬於表達的範疇,是指具體的、細小的手段和方法,其作用在於有效地表達主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利於讀者接受,如角度、線索、離合、疏密、張弛等。表達方式和寫作技法,既有區別有又有聯繫。

重點及難點:掌握寫作的基本表達方式和常用的寫作技法。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寫作表達方式 敘述的視角與方法;描寫的類別與要求;抒情的方式與要求;議論的要求與方法;說明的分類與方法。

第二節 傳統常用寫作技法舉隅 定線與立骨;懸念與伏應;白描與工筆;誤會與巧合。

第三節 現代常用寫作技法 意識流與蒙太奇;反諷與荒誕;象徵與變形。

第四節 寫作技法的辨證藝術 正與反;虛與實;抑與揚;張與弛;斷與續。

附錄:

1.建議教材:《現代寫作教程 》董小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紀教材);參考教材:《基礎寫作教程》尉天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寫作課的教學由理論講解、範文分析、習作訓練三個部分組成,大體的比例為2:1:1。

3.考核:《寫作》為考試課,學生成績由平時作文(40%)、考試成績(50%)、課堂表現(10%)三部分組成。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010022 適用專業 漢語言文學

學 時 數 72學時 學 分 數 4

1.課程類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一般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原理在語文教育學科中的具體體現,是一般課程與教學論同漢語言文學專業各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一般課程與教學論的分支學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重視和強調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同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實際的聯繫。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理論課程。

2.教學目的:通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習,學生應當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理解語文課程與教學規律,並用以指導語文課程與教學實踐,掌握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從而增強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工作的信心。

第一章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任務和研究對象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課程、教學、課程論、教學論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了解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任務,了解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狀況。

重點難點:課程、教學、課程論、教學論的含義及其相互關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課程(論)和教學(論) 課程,課程論,課程與課程論的關係;教學,教學論,教學與教學論的關係;課程與教學的關係,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係。

第二節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任務 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理解語文課程與教學規律,並用以指導語文課程與教學實踐,掌握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增強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工作的信心。

第三節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 語文課程(論)和教學(論)研究的發展階段:古代語文課程(論)與教學(論)的研究狀況;20世紀語文課程(論)和教學(論)的研究。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語文課程,如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學材料、語文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語文教育目標之關係等;語文教學,如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關係等。

第二章 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中國封建社會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特點、經驗和教訓,了解中國近現代語文課程名稱的變化及其原因和意義,了解中國當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展變化過程及其重大事件,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重點難點:重點:中國封建社會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和教訓,中國近現代語文課程名稱的變化及其原因和意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 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特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封建社會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點。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問題和弊端。

第二節 近現代語文課程與教學 語文單獨設科:背景,時間,名稱。「國文」名稱的出現:時間,意義。現代文進入語文教學:背景,時間,意義。

第三節 當代語文課程與教學 當代語文課程與教學述評:「語文」名稱的確定及其含義(1949),「《紅領巾》教學」討論及其作用和弊病(1953),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的特點和問題(1956年),《文匯報》「語文教學目的任務」和「怎樣上好語文課」的討論(1959——1961),「工具說」的提出、加強「雙基」的提出、文道統一的強調(1963),《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的要點(1978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的要點(1992),《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的要點(1996),「憂思中國語文教育」大討論(1997),《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20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第三章 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標

教學時數:8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語文」名稱的由來和歧義,理解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及其相互關係,了解語文課程的基礎地位,理解語文課程目標的特徵和作用,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

重點難點。重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及其相互關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難點:語文課程目標的特徵。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語文」名稱的初始義與歧義。初始義: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歧義: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語言言語。

語文課程的性質:規定語文課程類別的依據;《課標》規定的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基礎地位:兩個基礎,多重功能。

第二節 語文課程目標概述 語文課程目標的作用:導向作用,推進作用,控制作用,評價作用,管理作用。語文課程目標的特徵:連續性,階段性,明確性,模糊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三個維度(縱向目標),五個領域(橫向目標),兩個部分,四個學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三個維度,五個方面,兩類課程。

第四章 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歷史發展過程,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內容,理解語文教材的特點、功能、要素和類型,了解1949年以來中學語文教材的發展狀況。

重點難點:語文教材的特點、功能、要素和類型。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語文課程標準的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的歷史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語文教材的幾個問題 語文教材的特點:文選的形式,模糊的序列,豐富的內容。語文教材的功能:智德啟迪,語文歷練,語文積累,知識擴展。中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要素:範文系統,知識系統,實踐系統,助讀系統。中學語文教材的結構類型:分編型與合編型,含義和優缺點。中學語文教材的發展:1949年以來的8輪中學語文教材概況。

第五章 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時數:12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語文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掌握語文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理解教學方法的兩重性和受制約性,掌握一般性的語文教學方法,掌握教案設計的內容和格式,理解新課標教學評價的意義和原則。

重點難點:語文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一般性的語文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語文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 正確的指導思想: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過程與結果的關係,「文」與「道」的關係,基礎與創新的關係,學生特徵與語文規律的關係。語文課程的正確認識:語文課程標準的認識,語文教材的認識。

第二節 語文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確定語文教學目標的依據:總目標、階段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教學實際水平。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體現語文學科性質的特點,適應社會需要。語文教學目標的陳述:目標陳述的兩種方式,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及其要求。

語文教學內容的安排。語文教學內容設計的原則:內容與形式統一,語文學習與智力發展統一,聽說讀寫協調發展,課內與課外結合。語文教學內容設計的要求:恰當,充實,重點突出。

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語文教學方法設計的依據: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師素質、學生特點、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間和教學設備。語文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語文教學方法的兩重性;揚長避短,多樣配合,綜合運用,靈活多變,不斷創新。一般性語文教學方法簡介:講述,講解,串講,評點,講演,問答,討論,練習。

語文教學過程的構成。繼承傳統,探索創新,避免程序化;區分主次、詳略、難易;合理編織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方案的編製。教學方案設計的要求:科學性,實用性。教學方案的一般形式及要求:課題計劃——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學時間,教學過程;課時計劃——教學要點,教學步驟,板書設計。

語文教學評價。教學評價的意義:測定學習成績,鑒定教學效果,檢驗管理水平,獲取反饋信息,提供選拔資料,促進教學研究。新課程教學評價的原則:評價的功能,評價的指標,評價的重心,評價的方法,評價的主體。

第六章 語文教學實施(上)

教學時數:16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識字與寫字教學的基本內容,掌握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方法;了解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掌握閱讀教學的常規內容,了解閱讀教學過程的一些成果,能設計有操作性的閱讀教學教案。

重點難點。重點: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方法,閱讀教學的常規內容,有操作性的閱讀教學教案的設計。難點: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方式方法,有操作性的閱讀教學教案的設計。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識字與寫字教學 識字與寫字教學的基本內容。識字寫字的情感態度:興趣,審美情趣,書寫習慣。識字寫字的能力:識字能力——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使用工具書;寫字能力——基本筆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筆順規則。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方式方法: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字族文識字。

第二節 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閱讀習慣態度;閱讀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評價能力,遷移能力,創造能力;閱讀方法——朗讀,默讀,精讀,略讀。閱讀教學的常規內容:解題,作者介紹,背景介紹,生字教學,詞語教學,句子教學,標點符號教學,段落教學,篇章教學,主題思想教學,寫作特點教學。閱讀教學的一般過程:預習,導入,展開,結束。

閱讀教學過程研究成果舉隅:中國古代閱讀教學,赫爾巴特學派五階段教學,凱洛夫五環節教學,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目標教學。

第七章 語文教學實施(下)

教學時數:12課時。

教學要求:理解寫作教學的意義,了解寫作教學的內容、方法和過程,掌握作文批改的方法,理解作文講評的要求,了解作文訓練的方式,理解命題作文的意義和局限,理解命題的要求;理解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了解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和訓練方式;了解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特點。

重點難點。重點:作文批改的方法,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難點:作文批改的方法。

教學內容

第三節 寫作教學 寫作教學的內容及方法:積累材料,培育思想,發展思維,練習語言,訓練技能,學習文體,提高速度。寫作教學的一般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定向;教師幫助,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學生參與;交流評改,互相溝通。作文批改的方法:批——眉批和總批,改——增、刪、調、換。作文批改的要求:講求實效,多批少改,鼓勵為主,講究文采。作文講評的要求:有重點,發揮多種功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作文訓練的方式:單項作文,命題作文,供料作文,想像作文,話題作文,自由作文。命題作文的意義和局限,命題的要求。

第四節 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言語活動的比例,現代社會特點與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與智力發展。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態度——耐心專註地傾聽,自信負責地表達;能力——傾聽,表達,應對。口語交際的訓練方式:聽講,朗誦,複述,答問,討論,辯論,即席發言,講述見聞故事。

第五節 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的主要方式: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綜合性學習的特點:整體性,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生成性。

第八章 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教學時數:4課時。

教學要求:了解語文教學中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理解語文教學中教師教育觀念、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和教研能力發展的要求。

重點難點:語文教學中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語文教學中教師教育觀念、職業道德的要求,語文教學中教師專業能力和教研能力的要求。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意志。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語感,記憶,思維,聯想,想像。

第二節 語文教學中教師主體性的發展 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確立。職業道德水平:形象自塑,教態類型。教學能力: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語言:規範性,科學性,藝術性,交流性,和諧性。教學應變能力:因勢利導,心理觀察,非語言行為。教學研究能力: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育理論研究。

附錄:

1.建議教材:《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王文彥、蔡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參考教材:《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王尚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實踐教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要遵循理論與實踐、學習與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有三分之一的課時用於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見習——包括現場的和影視的,與中學語文基本教學技能的訓練——包括分解的和綜合的。

3.考核:本課程學習成績的測評,一般採用開卷考試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本課程基本常識的了解,重在考查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理論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注重平時練習,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30%。


推薦閱讀:

搏擊必修:近身格鬥技巧之摔跌法教學教程
掌相教學口述篇
肚皮舞基本功系列<分解教學視頻>
八字教學2
心意拳十二大勢之鷹捉虎撲實戰應用教學

TAG:教學 | 中文系 | 教學大綱 | 目錄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