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家的禮義思想(3)

  二、《周禮》是一部講國家行政管理的書  《周禮》原名《周官》,漢代劉歆改稱《周禮》,與《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周禮》是一部詳盡地講政治、經濟制度的書,原書有六個部分,現流存五個部分,末篇《冬官》已佚,由《考工記》填補之。其篇目順序如次:  一曰「天官冢宰」。此篇說:「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治)邦國」。冢宰為六卿之首,亦稱大宰,為百官之長,其職責是掌管天下政務,幫助君王統治天下。天官所屬的編製,上自大宰、小宰,下至屨人、夏采,共64種官職。  二曰「地官司徒」。此篇則說:「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安撫)邦國。」其長官為大司徒,掌握國家的教化、土地和賦稅等。地官所屬的編製為:大司徒、小司徒、鄉師、鄉大夫、州長、黨正等,共78種官職。  三曰「春官宗伯」。此篇則說:「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協和)邦國。」宗伯為六卿之一,掌國家的禮儀,主管宗廟祭祀等。春官所屬的編製為:大宗伯、小宗伯、都宗人、家宗人等,共70種官職。  四曰「夏官司馬」。此篇則說:「乃立夏官司馬,使帥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平服)邦國。」夏官大司馬為六卿之一,掌軍政,統帥軍隊。夏官所屬的編製為:大司馬、小司馬、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司勛等,共68種官職。  五曰「秋官司寇」。此篇說:「乃立秋官司寇,使帥其屬而掌邦禁,以佐刑(執行刑法)平邦國。」秋官大司寇為六卿之一,其職掌握獄訟刑罰等司法政務。秋官所屬的編製為:大司寇、小司寇、士師、鄉士、遂士、掌交、朝大夫等,共65種官職。   《周禮》的冬官全部佚亡,以《考工記》補充之。《考工記》是與《周禮》不同的另一種書,其首篇為全書的總論,它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或坐而論 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財,或治絲麻以成之。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大夫;審 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認為「百工」是國家的六職之 一。《周禮·天官》說:小宰之職規定國家有六職,「六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可見,周禮的冬官之職是 「掌邦事」的,其主要的任務是生產百物,養民富國。而《考工記》中規定了百工、農民、婦功、商旅的職務與任務,他們是從事物質財富生產與流通的,與《周 禮》關於冬官的規定基本相符,所以漢代用《考工記》補充佚失的《冬官》。由此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國家管理體制的完滿性、養民富國宗旨的人本性以及國家行政 管理的系統性。  根據上面的敘述可知,在《周禮》的六個部分中,有著豐富的國家行政管理的思想。  首先,其建立了以 大宰為首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官職體系,進行嚴密的分工,對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管理。大宰統管天下政務,地官總管國家的地方事務,對百姓、教化、土 地、賦稅、生產和流通進行管理。春官司徒掌管國家的禮儀,主管宗廟祭祀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器物、音樂舞蹈、占卜巫祝之類。古代祭祀是國家的大事,要有人進行 專門的管理。夏官司馬掌握軍政,總管軍隊的行政事務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兵器、車乘等。秋官司寇掌握獄訟、刑罰等方面的事務。冬官掌管百工進行物質財富生產方 面的事務。就是說,設立官職,分別管理全國教化、土地、賦稅、禮儀、祭祀、軍政、司法和經濟。為了對天下進行有效的管理,《周禮》以國中為中心,把全國疆 域劃分為王畿、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等等,並且說:「凡邦國,大小相維。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 其所有。王將巡狩,則戒於四方。」引自《周禮·夏官·職方氏》。就是說,把全國劃分若干行政區域,實行分級管理。  第二,用嚴格的辦法 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進行嚴密的管理、控制和懲罰。用「八法」管理中央官員,用「八則」管理地方官員,用「八柄」駕馭群臣,用「六敘」來規範百官的行 為,用八級分設任務並按等級進行業績考核,還要用「五禁之法」來強化對官員的管理。如「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邦治;三曰官 聯,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官成,以經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引自《周禮·天官·大宰》。   第三,德主刑輔的治民模式。國君首先自己要有德,並且要率先實行八種承認的社會公德:一曰「親親」,愛自己的親人;二曰「敬故」,尊敬老朋友;三曰「尊 賢」,提撥有德的人;四曰「使能」,任用有才能的人;五曰「保庸」,獎勵有功的人;六曰「尊貴」,尊重有地位的人;七曰「達吏」,推薦勤勞的小吏;八曰 「賓客」,以禮接待客人。國君自己有德,就能以德得民。國君得民的方法有九種:「一曰牧(地方州牧),以地得民;二曰長(諸侯國的君長),以長得民;三曰 師(學官師長),以賢得民;四曰儒(儒士),以道得民;五曰宗(宗子),以族得民;六曰主(采邑的宗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下級小官),以治得民;八曰 友(鄉里朋友),以任得民;九曰藪(管山林淵澤的官吏),以富得民。」引自《周禮·天官·大宰》。。  以德治民,就要對民進行教育。 《周禮》主張用「六德」、「六行」和「六藝」教育民眾。所謂「六德」,就是「知、仁、聖、義、忠、和」,即智慧、仁愛、義誼、忠誠、和諧。「六行」,就是 孝、友、睦、姻、任、恤,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家族、聯姻親戚、信任朋友、同情賑濟貧民。「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即禮儀、音樂、射 箭、駕車、書法、算數。此外還要施十二教:「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隨便馬虎);二曰,以陽禮(男人鄉射飲酒之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 (婚姻之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僭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苟且偷生);七曰,以刑教中 (正直),則民不虣(音:暴。野獸,暴虐的意思);八曰,以誓教恤(敬慎),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 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功績)制祿,則民興功。」引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周易》強調,「以五禮防萬民之 偽,而教之中(中正);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引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反對不教而誅。「五禮」即是吉、凶、賓、軍、嘉。「六樂」即是雲門、 咸池、大韶、大夏、大濩(音huò)、大武。用「五禮」教育民眾,規範他們的行為,使之中正而不違反周禮所規定的規範;用「六樂」來陶冶民眾,使民眾產生 平和的心態,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  《周易》認為,對百姓的治理除了講德治以外,還要輔之以刑。「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施加)萬民 之罪」引自《周禮·秋官·司刑》。,「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 之刑,八曰亂民之刑」,要用八種刑罰來恁罰不道德的、不遵守社會規範和犯法的民眾。  第四,還有豐富的經濟管理思想,如財務、生產、土 地、資源、市場等方面的管理。如財務管理方面,全國設有嚴密的管理系統,掌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構是「大府」,下設有「玉府」、「內府」、「外府」管理財物 的出納,以「司會」為首的「職內」、「職歲」、「職幣」管理賬目。「司會」管理全國的收入支出的賬目,是最高難度的會計官員,「職內」和「職歲」分別是管 理一年內收入和支出的會計官員。各官府都鄙一年用度的節餘,都交給「職幣」統一掌握。對於財政的管理強調節約。國家的財政主要來源於賦稅,「以九賦斂財 賄」。所謂「九賦」是:邦中之賦、四郊之賦、邦甸之賦、家削之賦、邦縣之賦、邦都之賦、關市之賦、山澤之賦、幣余之賦。對於這些賦稅,要「以九式均節財 用」,即要以九種方式來節約用度。專門設有「遺人」這個官職,來掌管結餘的財物。這些結餘下來的財物,用來接濟貧民或贍養老人和遺孤。  總而言之,《周禮》系統地講了對國家進行全面的管理,其中包括行政機構的設置,官員的配置,各級官員的任務和責任,以及對政治、軍事、法律、生產、流通、財政、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古代管理文獻。  三、《儀禮》、《禮記》是講禮制、禮節、禮儀的兩部書   《儀禮》是三禮之一,是儒家傳習的最早的一部書。它原稱《禮》,漢代時稱為《士禮》,相對於《禮記》而言,又叫《禮經》,到了晉代時改稱為《儀禮》。改 稱《儀禮》是有道理的,因為《儀禮》17篇,全是儀禮的詳細記錄。《儀禮》中包含有國家政治生活、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交往以及婚喪嫁娶、民間習俗等諸 多方面的禮儀規定。雖然其中許多宣揚封建等級和祭祀鬼神的繁文縟節已經過時了,但其中也有許多值得借鑒和繼承的東西。如「士冠禮」規定,男子到了20歲要 舉行加冠禮或叫加冕禮,這標誌著男了到20歲已經成人,要承擔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了,這是很有價值的。再如「鄉飲酒禮」,這是國家基層行政組織定期舉 行的以敬老為中心的酒會儀式,表明對老人和長者的尊敬,是我們民族敬老的表現,這難道不是有價值的嗎?《儀禮》中記載的禮儀、禮俗絕不是周公或孔子的杜 撰,它是有歷史承襲性的,從《儀禮》中可以認識我們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儀禮》之所以稱為《禮經》,是因為它作為禮節儀式的基本規定,各個朝代根據當時 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不斷地加以增華,這種增華必須以《儀禮》為基礎。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西漢時,《儀禮》已經取得了「經」的 地位,而有關禮的一些「記」,僅僅只是《儀禮》從屬性的資料。到了東漢時,「記」經過長期的流傳增刪,大多數被淘汰,最後形成了85篇本和49篇本。傳說 85篇為戴德所輯,稱《大戴禮記》;49篇本為戴聖所輯,稱《小戴禮記》。後來鄭玄對《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釋,從此,《禮記》脫離《儀禮》而獨立成 書。《禮記》的內容十分龐雜,有專記某項禮節的,有專門說明《儀禮》中的有關內容的,有雜記喪服喪事的,有記述各種禮制的,有側重日常禮節的,有孔子的言 論,有完整的論文,有記授時頒政的,等等。《禮記》包含有儒家豐富的思想資料,特別是含有極為詳盡的禮治主義的內容。  儒家在《禮記》 強調「禮」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標誌,更是人的文明水平的標誌,是人的道德意識的外在表現。「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引自《禮記·曲禮上》。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禮」,離開了「禮」的制約,人的行為就會異化。儒家 在《儀禮》、《禮記》中規定了繁多的禮節儀式來規範、制約和強化的人行為,使其人與人之間,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同僚之間都嚴格按禮的規定行 事,把社會中各種關係、地位、上下、尊卑、利益都調節到社會許可的範圍之內,力圖實現社會的平衡與和諧,達到天下安寧的管理目標。  一個民族禮貌、禮節、禮儀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它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反映了這個民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對社會管理的能力,因此,禮貌、禮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
推薦閱讀:

以身作則|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3
信仰儒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歷史上張儀有沒有罵過孟子?
儒家的愛情觀是怎樣的?
立志成為黃帝內經中的真至聖賢(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之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思想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