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的培養
習慣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和自動化了的行為。習慣的形成雖然也受到先天氣質的影響,但後天的教育和訓練是習慣形成的關鍵或決定因素。關鍵期又稱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時期,其成熟程度最適宜於學習某種行為。換言之,個體在關鍵期的成熟程度對某種特定行為的學習最為適宜,效果最好。
研究表明,3歲~4歲辭彙量的年增長率最高;5歲~6歲是兒童數概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年齡;2歲~3歲~6歲~7歲是一個人的品德、個性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個體心身發展是在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它既表現出很強的連續性,又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既表現出整體的共同性,又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性;既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又表現出在特定條件下的可塑性。在個體的心身發展中,特定的心身發展關鍵期也是相對而言的。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主要是指如果在幼兒期及早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則所花的時間少而且收穫大。也可以說,在幼兒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效率最高,過了幼兒期,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特別是如果已經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則要花成倍的時間來矯正。
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
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同時,這時期的兒童也初步產生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成人也會向他們提出一些新的要求。總之,兒童不論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還是在同夥伴玩耍的過程及初步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都需要伴隨其行為,在行為中對幼兒來說都有無數個第一次。
從行為習慣來說,首先是建立怎麼樣的條件聯繫,這是非常重要的。從社會知覺角度看,首先是被反映的刺激信息,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心理學上稱之為首印效應)。
例如,一個4歲半的小女孩搶了小夥伴的一輛玩具卡車,對此情境,作為當父母的如何對待,會直接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習慣。母親A大聲責罵孩子,致使孩子傷心地大哭;母親B則對女兒說:「你有沒有別的辦法,既能得到卡車,又不和小朋友搶?」小女孩想出了一個主意,說:「我讓小朋友玩我的拖拉機。」如果母親馬上說「好主意」,實際上就暗示了她其他主意是不好的,這樣就結束了孩子動腦筋的過程,孩子就不再想別的辦法了。正確的說法是:「那是一個主意。你還有別的主意嗎?」這樣你的孩子自小就能初步體驗到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好幾種辦法,這種體驗進一步發展,就是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行為習慣。
因此,當兒童在生活中、遊戲中、社會交往中發生無數個第一次、無數個不知道時,如何辦,作為教育者如何處理,話如何說,這些都將影響到兒童形成怎麼樣的行為習慣。
母親的教育對孩子習慣影響最大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了自小母親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將來的影響問題。他讓社會上50名成功人士作追憶,回憶最早母親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另外,他找50名在監獄內服刑的犯人,也讓他們回憶最早母親的教育地他們的影響。
一位犯人的回憶是:小時候,母親拿著一籃子蘋果(有大、有小、有紅、有青)對我們三兄弟說:「現在籃子里的蘋果,你們想要哪一個蘋果呀!」這位犯人心中想要又大又紅的一個蘋果,但他沒來得及說,他弟弟搶先對媽媽說:「媽,我要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此時,媽媽扳著臉,很生氣地對弟弟說:「小孩子怎麼能先要又大又紅的,不懂得謙讓。」這位犯人從媽媽對弟弟的態度中就得出一個結論:媽媽是不喜歡你說又大又紅,於是他心中是想要又大又紅的蘋果,但嘴上說:「媽,我要那個又小又青的蘋果。」他媽媽馬上就說:「真是好孩子。」於是她就把籃子里那隻又大又紅的蘋果給了他。從這件事中他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想得到自己要的東西,不能說真話。因此他自小就學會了撒謊,長大以後走上了犯罪之路。
另一位成功人士,他家中也是有三兄弟。媽媽也是拿著一籃子蘋果,對三兄弟說:「這籃蘋果里有大有小,有紅的,有青的。媽媽知道你們都想要又大又紅的。那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給誰呢!我們家後花園有三塊草地,你們三兄弟去花園修剪草坪,誰修剪得又快又好,媽媽就把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給他。」結果這位成功人士把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於是得到了媽媽給他的又大又紅的蘋果。從這件事中,他體驗到一個人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奮鬥。這種理念和行為習慣伴隨著他,他成功了。
從上面「媽媽分蘋果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自小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務必要遵循和發揮兒童主體性及活動性原則,也就是說要創設一種符合兒童需要、讓兒童喜歡的情境,重視在情境中使兒童產生真實的體驗,重視兒童在實踐活動中的訓練。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說:「兒童的世界要由兒童自己動手去創造。我們要停止一切束縛,使兒童可以自由活動,這兒童的世界才有出現的可能。」
1.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 兒童最早的學習是模仿學習,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為,尤其是他認為親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上講,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兒童是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可親可敬的人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的,兒童是將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的。
2.主動參與的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是指兒童在實踐活動中的一種感受,這種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對幼兒來說,理念上的說教他們幾乎是不能理解的,不被理解的理念是不可能產生行為的,沒有行為就談不上習慣。因此,教育者應創設具體形象的情境。 體驗教育強調兒童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或者參與到創設的模擬性情境中去。生動、真實的情境更能激起兒童真實的感受,這種感受應該說是道德行為習慣形成及道德理念認知的感性基礎。對少年兒童來說,在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中,這種感受更顯重要。
3.目標明確的訓練教育 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個體的行為,其生理上的機制有無條件性(先天的無條件反射)和條件性(條件反射)。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說是受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對兒童來說,有明確目標的訓練教育對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4.教育實踐的強化教育在兒童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正確地採用適合的強化(如對兒童行為給以讚揚、肯定、賞識、獎勵等)是能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和不良習慣的矯正的。強化是人的最深層次的需要,而滿足正當、合理的需要是調動兒童積極性的最好辦法。積極的強化是有利於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有利於克服諸如自卑、恐懼、不安、失望、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的。教育者也可以教會兒童學會用自我暗示方法對自己實行「積極強化」。
幼兒園——幼兒習慣養成的重要場所
幼兒園的環境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古時「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於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有益的環境,促進幼兒發展。
環境設置包括玩教具的投放,圖片,壁畫等等,這些都應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例如,為了幫助幼兒在上床午睡時把鞋子擺放整齊,我用油漆在地板上畫上了整齊的腳印,孩子們很容易就把鞋子擺齊了,創造了一個整潔的環境。在教孩子使用筷子吃飯前,我準備了一系列筷子夾物的教具,難度由淺入深,先是夾海綿塊,後來夾泡沫塊,然後是核桃,最後練習夾花生米,從而一步一步學習了如何正確使用筷子。
可見,玩教具的投放設計應該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它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日常生活習慣的媒介和有效途徑。
幼兒不良習慣的矯正原則
養育者又不一定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難免對孩子有所溺愛和嬌縱,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表現出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已習慣成自然,但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這個社會環境後,孩子所暴露出來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我們只有意識到孩子所表現的不良行為習慣會對孩子今後的身體、學業、人際關係有多麼重要的負面影響,才能明白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決心採取行動。
1.認真對待第一次很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某種不良行為的第一次出現而沒有認真對待。我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著要買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別人東西,我都非常嚴肅地先告訴他這樣不對,同時給予小小懲戒,比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然後抱著他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為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為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後二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出現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會再出現。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後的矯正確實困難重重。下面再介紹幾個經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可以用於孩子不良行為的矯正。
2.冷處理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比如孩子有罵人現象,一旦他髒話出口就應採取罰站並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單獨處於房間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為什麼罰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適的冷處理的時間期限,並不是越長越好。應該是年齡幾歲就罰幾分鐘,比如孩子三歲就應只罰站三分鐘並在此期間周圍人不理睬他的任何舉動。這樣既讓他認識到為什麼被罰與體驗孤獨的滋味,又沒有超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哭著往我懷裡撲不認罰怎麼辦?」,很好辦,家長在告訴他為什麼之後,只要閉起眼睛不理他,到應該的時間,效果是一樣的。粗暴的打罵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傾向,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3.及時懲罰不良行為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千萬不要採用有些家長的口頭威脅「等(或其他人)回來收拾你」。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後果,不能想像更不能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相信家長一定經常發現此年齡段的孩子哭的同時轉眼就笑,更不用說一個漫長白天之後他怎能記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評他的原因,而且家長自己往往也已經忘記了應該責罰孩子。及時懲罰孩子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為什麼錯誤行為被責罰的,他也才明白應該改正什麼錯誤?
4.教給孩子合適的行為標準大多數家長認為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的行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矯正的極有效的方是,責罰之後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慾望的方。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玩具回家,不用說那些不予處理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麼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玩一會以後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為,才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為。
5.抓住重點,持之以恆
這是非常重要並不能忽視的。聽過家長如此抱怨嗎?「才批評過你,又忘了,沒長記性啊!」這樣說倒的確是歪打正著。事過就忘,哭過就笑正是學前兒童的特點。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到矯正。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應先針對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反覆責罰以使這種行為徹底消失。不應該一會為孩子罵人、一會為孩子不寫作業而不停地批評他,孩子會無所適從的。
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拒絕偏食
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是非常重要的:
1、吃飯時家長不要過多關注孩子。平時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零食,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孩子自然就會有食慾。
2、對孩子的管教家長的態度要一致。吃飯時不要不停的問孩子喜歡吃這個嗎?專門把好菜挑出來讓孩子自己吃,甚至父母要求孩子不要挑食,爺爺奶奶卻說:「這個菜是專門為你做的。」這種說法本身就會造成孩子挑食、偏食的習慣。
3、對孩子不愛吃飯的行為,家長不要許也不要哄騙、威脅,不然孩子更會將吃飯當做「武器」,用吃飯不與大人講條件。對此,可採取「飢餓療法」,孩子不想吃,就先不讓他吃,等他餓了再吃。不必擔心,一兩次沒吃好飯沒多大關係,身體內部需要自動調節。這頓餓沒吃好,下頓餓必然會增加。
4、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家長可以冷淡他,不要滿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發脾氣、哭鬧也不要去哄他,而是走開不理他,使他漸漸明白,這樣做得不到大家的喜愛,也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5、家長做飯盡量注意營養和色香搭配,以增加食物吸引力。把米、面變著花樣給孩子吃,同樣是麵食,如果把饅頭做成「小動物」樣的,就會增加孩子們的好奇和食慾,葷素魚肉也要搭配得當。在餐桌上成人之間的談話也很重要,如果大人間談論這個菜好,那個菜不好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慾。有時孩子偏食是大人偏食的延伸。
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將來的學習或者氣質類型都是很重要的,或者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對於孩子將來知識的掌握都很有幫助。
一、選購合適的親子讀物,提高孩子的閱讀熱情 當孩子對看書有興趣了,願意去讀了,但由於受年齡的限制,這個階段的孩子專註度還不夠,常常是三分鐘熱度,新鮮勁兒一過,就很難繼續閱讀。對此,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年齡、興趣、性格等特點,選購適合孩子的書。如給呀呀學語的孩子選會響的布書,給喜歡車子的孩子選購關於汽車方面的書,給愛思考的孩子選購十萬個為什麼等等。此外,家長的閱讀方式也相當重要,聲情並茂地配以手勢、表情來閱讀親子讀物,在閱讀過程中與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書中人物的動作、神態、對話等等,這些也都是吸引孩子閱讀,提高孩子閱讀熱情的重要因素。
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動力,對孩子來說,玩中學,學中玩,這是最開心又最理想的事。但要想讓正處於整天想著怎麼玩的孩子對閱讀感興趣,確是難題。首先,家長自己要有閱讀的好習慣,隨時隨地拿到書就看,看到好看的大聲讀出來,看到好笑的大聲笑出來,這種愉快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對書產生好奇,繼而要求家長講解。其次,多帶著孩子一起去書店、圖書館,因為那裡豐富多彩的書會吸引孩子們去閱讀,而裡面那種安靜、投入的的閱讀氛圍也會感染孩子,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
三、形成良好的閱讀模式,讓孩子堅持並愛上閱讀 在孩子已經對書有了濃厚的興趣及較高的閱讀熱情後,下一步,如何讓孩子堅持閱讀並真正愛上閱讀呢?第一,家長要堅持,要堅持每天抽時間陪孩子一起看書,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隔三差五才陪孩子看一次書;第二,陪孩子看書時應注意質量,要全身心投入,不可一心二用,對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回復,如果孩子要求自己看書,則應不打擾、不發問,給孩子安靜的空間,讓孩子能投入地看書。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方面。不少家長的時間觀念很強,將日常作息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起居。
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很心疼,什麼事都一手包辦了,而忽略了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這方面的培養,父母不教導、指正,平時在家隨隨便便也不把這一切當回事,孩子從內心也沒重視,也不懂得究竟怎樣做才正確。在一次「扣紐扣」的自理能力活動中,定定和溜溜的表現明顯不同。溜溜的動作協調能力比較強,從開始到結束始終堅持自己完成,並熟練掌握了從下到上的扣紐扣方法,經過教師詢問,才知道家長在家中一致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定定在學習中非常的被動,為了不參與活動,他還說自己穿上有扣子的衣服太熱,不願意自己動手試一試怎樣扣紐扣。在老師的多次鼓勵和指導下,他的動作十分笨拙,最終還是沒能學會扣紐扣。這時候,他的眼睛裡有的只是淚水,他感到很失落。在和家長談話中,教師了解到:定定在家中,都是爸爸媽媽包辦任何事,有時自己會做的事情都不願意去做,依賴性過強。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愛應有度而不能過度。
因此,家長應把握幼兒模擬學習的時機及動機,並多給予嘗試的機會,尊重並接受幼兒不完美的嘗試,從小步驟學起容易有成就感,多鼓勵稱讚少責罰,避免給予過多或不必要的協助,要加強幼兒在家中的自理能力培養,這樣,班上的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才能達到家園一致。
幼兒節儉習慣的培養
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的古訓:成由勤儉,敗由奢。成功由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樸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何況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民僅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節儉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很難想像,一個從小大手大腳隨便浪費的人能創造一番事業,建設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節儉,不能怪孩子,我們大人有責任。社會上的許多傳媒起勁兒地宣傳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費的廣告形形色色。家長出於疼愛「獨苗苗」,遷就孩子花錢自不必說,就連家長自身也往往產生了非合理消費的心理——攀比、從眾、追時髦、喜新厭舊等等。時代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確實應該改變。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吃飯更講營養,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無可非議,而且應該提倡;但盲目花錢、隨便浪費永遠是壞事情,是不良品質的反映。
孩子節儉習慣的培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利用各種機會,向孩子講述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講述自己家庭祖祖輩輩勤儉節約的家史,讓孩子從小受到啟發和教育。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以事業為重,不追求吃喝玩樂,以勤儉節約為榮,克己奉公,一心撲在事業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在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一直為人們傳誦和稱道,是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二是要讓孩子真正認識勤儉節約的意義。要使孩子懂得,今天的好日子、好生活來之不易,國家還不富裕,與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需要辦的事很多。教育孩子懂得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分錢、一粒糧食的作用。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匯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教育孩子懂得浪費是一種犯罪,節約好比燕銜泥,浪費好比河決堤。如從小不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將來一害社會,二害父母,三害自己。
三是父母要作孩子的榜樣,以實際行動感染孩子。首先家長要具有良好的勤儉節約習慣,如不具備,就要自己與孩子一起來養成節約的好習慣,要勤儉治家,豐年莫忘歉年苦,飽時莫忘餓時難。只有在勤儉節約的家庭環境熏陶下,才能培養孩子節約的習慣。
四是在實踐中鍛煉,從小事著手,嚴格要求。在家庭父母應做好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從小事人眼前做起,如在打扮上不要奢華,不要與別的孩子比打扮。不要亂花錢,該用的錢父母給,不該給的錢不給,即使小孩自己的壓歲錢也不能亂花。珍惜食品、用具、玩具,節約糧食、水、電。
推薦閱讀:
※培養「批註式閱讀」的習慣
※不是不愛了,只是你習慣了
※楊柳君:讀曾國藩日記之:滌舊生新
※一個男生該有哪些優秀習慣?
※9種習慣讓你旅行時吃得更像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