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制度的德性,公民的德性

石勇:制度的德性,公民的德性

  好像已經不能阻止很多事情在中國發生了。

  —諸如暴力拆遷、「官二代」世襲、「美女官員上面有人」、業主「抗議降房價」、寵物狗愛好者「攔車救狗」、企業製造「有毒牛奶」甚至不屑於道歉,不一而足。

  所有這些表演,無論主角是官是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不講道理,為一已之利、之偏好而無所顧忌,甚至具有某種無賴心態。

  這些演員似乎不想問一問:在涉及他人的權益、生活時,自己已經越出了「私人領域」的行為是否可以在理性上得到證明?它們能夠得到道德正當性的辯護嗎?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說,「正義是制度的首要美德。」與此相對,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公民的德性。兩者乃是同盟。一個社會的制度是什麼樣,它也需要什麼樣的頭腦和心靈,反過來也如此。

  很難想像,在一個民主社會,奴隸還能夠存在。其中的要害,既在於民主制度絕不允許它的存在,也在於它已經找不到獵物—那些具有奴隸的思維模式和社會性格的人。

  制度的德性既不玩神秘主義的「天啟」,也不靠統治者「德治」的自我標榜,而是靠道德上的說理,看制度是保障還是侵犯公民的權利,是正義還是非正義。近代以來,從西方開始,「自由」、「民主」、「人權」、「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不具備或侵犯這些價值的制度皆不足以論證其合法性。

  而公民的德性,同樣是在道德說理的基礎上,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必須做的,哪些是絕對不能做的。沒有公民德性的人,一定會說因為政府保護別人造假,所以自己也可以造假。但有公民德性的人不會。因為他的理性告訴他:別人的錯誤並不是自己犯錯的理由。

  現代社會和現代政治的開啟,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一方面把制度設計成必須為自身的存在提供道德正當性論證的體系;另一方面,召喚出公民和製造出「消費者」。「公民」的存在可以驅動民主政治的正常運轉,而有賴於「消費者」的支撐,市場經濟的生產體系可以持續下去。

  可以說,「公民」和「消費者」在一個人身上合二為一,是現代政治經濟秩序能夠玩下去的一個秘密。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人也重新進行了設計。如果沒有把農民工變成「廉價勞動力」,就不可能有什麼經濟奇蹟。沒有通過市場意識形態把人們變成「消費者」,中國的經濟增長就不可能持續。

  而現在所謂的「擴大內需」,如果弱化了這一對人的設計,並且沒有其它鼓勵—提前消費、增加工資,諸如此類—那幾乎想都不用想。

  問題是,在把無數人變成「廉價勞動力」,變成「消費者」時,並沒有在制度安排的層面,同時也把他們變成能夠真正行使其被承諾的權利的「公民」。政治轉型、體制改革的滯後性,導致了制度德性一定程度上的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對人的設計實際上是殘缺的,製造出來的「消費者」,不過是哲學家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

  沒有制度德性作為背景,權力者當然看不見「公民權利」。而一群骨子裡受利益驅動的市場社會的「消費者」,也不可能有「公民的德性」,對契約有敬畏之心。他們同樣可以放大自己的偏好,侵入他人權益的邊界。

  該用在道德上說理,而不僅僅是利益,用來作為公共領域權力與權利博弈的共識了。在這個時代,無數事件證明,越是缺乏制度德性和公民德性,一個社會越危險。

來源: 南風窗 | 來源日期:2012年1月16日 | 責任編輯:鄭子蒙

推薦閱讀:

中國為什麼沒有遊戲分級制度?
原題目:大家怎麼看醫院的急診機制?
《舊制度與大革命》:讀罷便可丟掉的經典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皇帝之下,有...
制度與文化:第二部分,制度與文化的交互關係

TAG:制度 | 公民 | 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