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幼小銜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缺乏聯繫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它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行為等許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學習生活上

幼兒園以遊戲為主,注重將教學內容滲透到遊戲中,午睡時間較長,沒有許多的規章制度制約著他們,而小學卻是以學習為主,注重將教學內容灌輸給孩子,午睡時間較少,一進校門就有許多的規章制度,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範等,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對新校園的新鮮感就減少了。

2.在人際關係上

幼兒園教師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們一起遊戲,而小學生和教師的接觸主要是上課,同學間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學的上課時間已增加到40分鐘,課間活動10分鐘,因此,與教師的接觸主要是上課,和同學間的交往也很少。

3.在教師評價的標準和要求上

幼兒園教師較重視激發幼兒的想像力,而小學教師較重視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如:小學一年級美術課程的展開,首先授課教師先把教材中的四幅卡通故事畫按照順序說了一遍,然後又把已準備好的一幅范畫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臨摹。課堂紀律很好,同學們在聚精會神地畫老師的范畫,從他們那股認真勁來看,總擔心自己畫得不像。可是,有一位旁聽老師發現坐在他身旁的一位男同學卻按自己的想法,畫了一幅跟老師範畫不一樣的畫,他認為,雖然沒有其他同學按照老師範畫畫的構圖完整、色彩鮮艷,但也別有一番「童趣」,小男孩滿懷希望把自己的作業拿到講台給老師看看,只見老師右手接過孩子的畫,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著老花鏡,俯著身子瞧了瞧,語調不快不慢地說:「畫的比例不對,顏色不好看,不怎麼樣,但可以給分,就給你65分吧!」可是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幼兒園教師一定會給予恰當的肯定及表揚,並積極鼓勵其他幼兒向小男孩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忽視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

1.幼兒園教育活動小學化

許多人都簡單地認為提前學些小學的教材,就可以減輕入學的壓力,就是為入小學做好準備,因而有一些幼兒園將小學生行為規範等搬到幼兒園來,往幼兒頭上套。比如:對老師要絕對服從,不許頂嘴,不許辯解。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玩小動作,說話等。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要安靜的休息。要求幼兒尤其是即將升入小學的大班孩子像小學生一樣以學為主,刻苦學習。講課則一味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幼兒園應有的教具演示、圖案色彩、生動的遊戲等。如:學習6的組成,幼兒園應首先運用直觀形象的猴子演示6隻小猴子分兩組爬樹的幾種方法。第二步又運用數字卡讓幼兒進行6的組成操作,待幼兒掌握後第三步運用紅花數字頭飾讓幼兒做找朋友的遊戲,複習6的組成。然而老師卻採取口頭上說出問題來,讓幼兒自己在腦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麼組成,缺乏幼兒園應有的教具演示。講完後還要求幼兒做作業,幼兒園裡做不完,回到家裡還要做。

2.幼兒園的小學化,也源自於家長的要求

有些家長認為會讀、寫、算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於是要求幼兒園要教會孩子漢語拼音、20以內的加減法等等,家長當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於是隨波逐流。當然這是不符合幼兒剛剛適應新環境的心理特點的。

3.新環境的改變使剛入學的孩子難以適應

剛入園的幼兒個性強、自理能力較弱、情緒不穩定,而進入小學後,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幼兒由事事依賴父母、老師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幼兒以遊戲為主的活動逐漸改變為以學習為主的活動,課後還要複習、預習做作業。另外,學習以口頭語言為主改變為書面語。剛剛由大班升入小學的幼兒心理情緒必定會受到影響,由於從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協調工作被忽視,新生入學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學習壓力、交往壓力,甚至難以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出現種種逆反心理。

(三)忽視全面的教育銜接,注重於片面的、局部的銜接

這主要表現在:

1.在銜接的時間上

只注重開始於大班末期,截止於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忽視了整個學期教育階段中各個環節的銜接。一些幼兒園在幼兒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帶幼兒去參觀小學,請小學生回園介紹等。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這些遠遠不夠。部分家長或教師在銜接過程中急於求成,忽視了幼兒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兒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突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還使幼兒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2.在銜接的內容上

注重於智育的銜接,尤其是對大班幼兒的知識技能等進行強化訓練,忽視了對幼兒發展同樣至關重要的體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銜接,特別是忽視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在智育中,重視知識,特別是數學、語文知識的銜接,忽視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同時,由於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小學教育的專門訓練,對小學教學要求不怎麼了解,所教知識和技能有時不夠規範,使幼兒養成不正確的習慣,如書寫漢字的筆順錯誤,致使兒童剛入學就面臨首先糾正錯誤的問題,阻礙了兒童應有的發展。

這種片面的、單一的銜接內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學的適應能力,反而使幼兒很難去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四)家長教育理念落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識而輕能力的培養

1.孩子知識的培養

有些家長關注的是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寫字、拼音,還是算術,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聰明,甚至有的家長竟將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內容提前教給幼兒掌握。他們認為入學前應該讓幼兒學會讀和寫,學會做數學題,例如:一位幼兒的媽媽每天在空閑的時候都教幼兒背唐詩宋詞、背故事、學寫字,但從來不讓幼兒玩玩具,也不讓幼兒參與勞動實踐。這種只重視知識積累,而忽視孩子興趣開發和能力培養的行為,實屬拔苗助長,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可能導致幼兒在入學後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剛入學時感覺很輕鬆,老師教的都會,於是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加大,許多孩子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出現「厭學」等問題。

2.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學了,還要一口一口給他喂飯,作業做完了,總是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進出門總是幫著孩子整理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兒園裡,過的是集體生活,整天都和老師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難。如穿衣服、系鞋帶、入廁等,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進入小學後,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系鞋帶、準備學慣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動作慢、能力差,必然會影響他的學習。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不應該是幼兒園的範圍,更不是小學的範圍,幼小銜接恰恰處於一個中間範圍,現在的好多幼兒園也教授很多的小學知識,也有所謂的幼小銜接,但是,家長朋友們?真的能銜接上嗎?幼小銜接到底是銜接知識還是能力,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呢?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現在的好多幼小銜接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學前班,大部分是以知識為主,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能力,也就是行為習慣,這樣的幼小銜接我們是要拒絕的!


推薦閱讀:

國家開放二孩政策兩年後,越來越多中國人卻連一孩都不想生了?
孩子,你不必特別,平凡最好!
在化學系讀書感受如何?
《師說》之師不必賢與弟子

TAG:教育 | 存在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