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撤藩時,三藩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嗎?

清朝初年,當時的中國大地仍然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由於當時鎮守邊關的三藩軍力日盛,獨據一方,對中央集權形成嚴重威脅,於是當時的康熙皇帝果斷下達了「撤藩」的命令,康熙二十年,爆發了由雲貴吳三桂、福建耿精忠、廣東尚之信三個藩鎮掀起、並有其他多股力量參與的一場反清鬥爭,由吳三桂首先發難並主導。戰爭前後延續八年,波及十幾個省區,清廷喪失刑部尚書莫洛以下將領多人,僅調動的綠旗兵即達四十萬眾。清廷最終雖平定了叛亂,但受到的打擊也是沉重的。戰爭結束後,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困惑和疑問。

當時,按道理來說,清朝初步穩定,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再加上台灣鄭氏,完全有能力恢復漢人江山,再不濟也能恢復半壁江山。怎麼幾年間,就被康熙打的敗下陣來。康熙撤藩之戰也用了八年,當初天下各路相應,怎麼到最後身死道消了呢?小編覺得當時就算天下初步安定,人心思安,三藩在雲貴川廣東福建據守多年,肯定也是兵強馬壯,糧餉俱備,根基絕對不淺。要說民國時期的蔣介石不就是帶著北伐軍從南往北,以兩廣為基地,也打下了大半江山,更有朱元璋成功驅逐蒙元的事例,吳三桂作為沙場老將,怎麼讓人感覺沒有發揮任何用處,就被康熙消滅掉了。其實,說到底還是當時沒有一個名義上的頭領,就像沒有秦末時期的楚懷王,沒有元末明初的小明王一樣,雖然各自為戰,但都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目標,再者也沒有一個人能統一發號施令。由於吳殺過南明皇帝,這樣很難號召反清復明之類的口號。

並且,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再加上台灣鄭氏之間各懷鬼胎各有各的打算,並不團結。當時吳三桂是倉促起事,從當時他處死永曆皇帝就可以看出吳三桂根本沒有打算推翻清朝,這是把自己逼到牆角來向清廷表白心跡。吳三桂的終極目標就是劃江而治,而此時格局就已經小了。而耿尚二藩和吳三桂根本就不是一個系統的,他們是毛文龍部的,而吳三桂則屬於關寧軍,還在孔有德山東作亂時鎮壓過他們。這兩個人和吳三桂純粹是抱爐取暖卻各懷異心,各打各的算盤。當時耿精忠的地盤是福建,台灣鄭氏登入地就是福建。因此耿精忠非常忌諱台灣鄭氏搶自己的地盤,所以也就沒了合作前景。在清朝與吳三桂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尚可喜還向清朝表忠心,與吳三桂等人對抗。而吳襲殺孫延陵囚禁孔四貞後,原孔有德部亂套了,收攏不起來,陝西王輔臣部也是遲疑不定。三藩形不成拳頭,就註定完蛋。尤其王輔臣投降後,清軍已經取得優勢。清軍八旗雖然已經糜爛,但還沒到不堪一戰的地步。而此前孫可望,鄭成功,兩次反清高潮過後,天下人心已經厭戰。

這時候三藩跳出來,已經晚了。作為造反一方,資源方面本身就不佔上風,唯一的優勢只能是兵貴神速,趁剛剛造反的時候迅速擴大局面,也許沿途還能收攏一些搖擺不定的力量。不然一旦進入相持階段,官府方面的資源優勢就會顯示出來,這時候觀望的牆頭草們也會漸漸倒向官府,這時候造反一方就很難贏了。而反觀清朝方面,康熙當時雖然年輕,但還是才幹過人的, 一開始就分化三藩,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 後來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打擊吳三桂。 吳三桂雖然在早期取得了一定的軍事勝利,但沒有辦法衝過長江天險, 康熙集全國之錢糧制雲南一地, 時間一長,吳三桂就無法與他抗衡了, 天才的將領固然能取得戰術的勝利,但戰略上的勝利是實力決定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於是,在此種情況下,三藩必然走向失敗的道路上,一步步的走向毀滅。

其實,康熙撤藩對於滿清皇權是對的,吳三桂反抗,對天下漢人也是對的。雙方發生激烈的衝突也是必然的,只不過在這次戰爭中,沒有人是絕對的勝利者,最終受苦的依然是廣大的民眾。

(↓↓↓新人求訂閱 ,不求讚賞,但求訂閱,各位看官老爺有啥不滿的儘管在評論區留言,您的每一個意見都是我進步的動力,謝謝!!!)

推薦閱讀:

女人這五個表現說明已經很愛你,別傻傻的錯過機會
工作生活壓力大,把握機會能有十年財運的八零後
戀愛靠機會,婚姻靠智慧
打雜無小事 機會能把握
這3大手相代表著人一生衣食無憂,很有機會發一次大財

TAG:沒有 | 康熙 | 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