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陪讀現象的成因、存在問題及對策

試述陪讀現象的成因、存在問題及對策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510 更新時間:2008-11-19 18:45:13

試述陪讀現象的成因、存在問題及對策

鄭廣華

一、陪讀現象的狀況:

筆者對縣城高中陪讀現象做了調查,分為姓名、性別、年齡、租房面積、房租、陪讀人員、家庭成員、家庭收入、學習狀況、行為習慣、生活感受等項目,計問卷調查300餘人。統計分析如下:高中陪讀主要發生在男性學生身上;年齡以小年齡為主,當然年齡分布不太明顯;租房面積集中在20平方米左右;房租每月150元左右;陪讀人員以母親為主,祖父祖母次之;家庭成員一般為三世同堂,而且祖輩父輩為單傳;家庭收入高中低都有,以收入高的居多;學習狀況不佳者居多;行為習慣大多數人較為散漫;生活感受滿意的不多。

而又有文章指出:「觀察一下我們的周邊,陪讀現象已然成風。從幼兒園、小學,直到中學,父母陪讀已經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社會常態。據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讀的現象。陪讀之風既已形成,其延伸到大學階段也就勢所難免了。」(《新華網》2005.01.03)

宏觀與微觀都說明陪讀現象較為普遍,表現為涉及各個年齡段、各個學段、各個地區、各個社會階層,引發較多的爭議,影響學校的管理,形成一些不安定因素,已經成為學校管理的一個新的課題。青年人的成長關乎社會的未來,研究陪讀現象應該是一個有價值的課題。

二、陪讀現象的成因:

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父母要陪讀的理由無外乎三種:一種是認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著,可能會導致他們生活的混亂。二是認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會導致孩子行為失去規範。三是為孩子節省出大量的時間用於學習。一些家長認為,現在升學競爭非常激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讓我們放寬視野,觀察一下記者和教育部門官員眼中的陪讀現象:

案例一:昨天,在嵊州谷來鎮一家制衣公司的加工車間里,女工曹菊香一邊利索地在織機前工作,一邊對筆者說:「我家在金山湖村高坪山,到集鎮要走1個多小時。我是為了照顧讀小學的兒子,才來鎮里的。沒想到在這裡既能看著娃兒,又能上班賺錢。」在這個加工點,40多名女工都有一個同樣的身份——陪讀媽媽,她們都來自山區,都是為了照顧到鎮里讀書的孩子。(《浙江日報》06-9-08 17:27 )

案例二:杭州大學城是全國最大的高教園區之一。在這個青年人扎堆的大學城裡,卻有著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陪讀父母群。他們大都年過不惑,來自偏遠的內地;他們在大學城裡打工,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照顧孩子;他們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養成才。據了解,杭州大學城及其附近,陪讀的父母多達數百人。(《新華網》2005.01.03)

案例三:「目前,正逢初、高中生源高峰期,不少學校宿舍容量有限,我們要認真研究,採取有效措施,強化寄宿生管理。各學校要積極爭取鄉鎮、社區支持,派出所協助,在抓好校內寄宿生管理的同時,將散宿在校外的學生納入學校後勤管理範疇,明確專人負責,加強日常檢查。要完善宿舍規章制度,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確保宿舍安全、文明、衛生。」(《強化學校法制安全工作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王 有 益2006年8月26日《高郵教育網》)

分析研究上面的材料,可將陪讀的社會原因歸納為八點:一是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欠缺,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因為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缺少磨練,所以生活自理能力不強;二是社會誘惑太多,家長對子女不放心,毋庸諱言眼下社會生活太多彩,特別是網吧的自律與監管都不盡人意,對青少年造成極大危害;三是優質學校分布不合理,一般優質學校距離農村較遠,由於教育未能實現均衡發展,城鄉差別特別是教育差別較大,為了讓子女受到良好教育,一些家長只得選擇背井離鄉;四是學校資金短缺,宿舍緊張,由於現有財政體制對教育投入不足,一些財政收入不豐的縣鄉更只能對教育愛莫能助;五是學校管理不到位,住宿生生活環境不好,甚至有些學生宿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六是長輩對學生過於溺愛,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社會引導不力;七是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誇張的說整個社會都把子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步,這對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是一種沉重負擔,人口多,工作難找,生存競爭激烈,驅使家長把寶壓在子女讀書上;八是家庭教育存在誤區,我們不能苛求家長懂教育學、心理學,但家長成天看犯人似的陪著子女,正在成長的青少年沒有個人的空間,心理的煎熬可想而知。

三、陪讀現象存在的問題:

第一、陪讀難以培養學習責任感。尤其是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說,陪讀容易讓他形成這樣的錯誤觀念:學習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是為父母學的,以致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機不正確。因而,沒有了責任感、自覺性,象皮球似的踢一下才滾一下,或者乾脆就要物質獎勵才能推他前進一步。而陪讀這種外在的看似激勵的方式其實很難轉化為他內在的學習動力。

第二、陪讀難以培養優秀學習品質。優秀的學習品質,應該是能獨立完成課業、勤于思考、認真嚴謹、勇於克服困難、有一定自控力等等。由於有父母這個「老師」在旁指導,作業做錯了不要緊,有人會檢查;作業不會做不要緊,有人會解答;自己多玩一會不要緊,有人會來催,從而養成粗心大意、不願獨立思考、思維萎縮懶惰,做事拖拉畏難、自控力和獨立性差等不好的學習品質,一旦父母無法勝任「老師」的角色時,由於失去了「拐杖」而變得膽怯、被動、無主見、手足無措,不能獨立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所謂的優秀學習品質根本無從培養,而優秀學習品質是成績優秀的必要條件。

第三、陪讀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家長在旁寸步不離、近乎監視的陪讀,易讓孩子心生反感。陪讀過程中,由於過分的關注,總少不了嘴巴的嘮叨,眼神的掃視,生怕孩子又不專心學習,這樣給孩子造成一種不被人信任的感覺和厭煩心理,內心易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

第四、陪讀容易增加心理壓力。大些的孩子,懂得為什麼要學習了,學習也很努力,很自覺,如果家長常以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為代價在堅持陪讀,還忘不了嘮叨「只要你成績好,其它什麼事也不用你做」,等於給他背上加磚,無形中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家長的期望值總是很高,而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有個最高限度,背著父母過高的期望在拼搏,一旦沒考好,或達不到父母制訂的目標,會覺得對不起父母,尤其是性格內向、懂事的孩子會因愧疚而導致諸如焦慮、煩躁、恐慌、自卑、自責等心理疾患,甚至釀成自殺的悲劇。

第五、陪讀容易產生心理依賴。 從心理學角度講,當一個人習慣了事事依靠別人,那麼他就無法心理「斷奶」,無法自立自強,甚至影響到其它方面,如遇事優柔寡斷,生活不能自理等。象藤本植物,總要攀附在別的植物上才能生長。學習也一樣,習慣了父母多年的身旁陪讀,一旦父母離開,便無法進入正常學習狀態。有位母親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伴在孩子身邊默默地陪讀直到初三,有一次母親要離家一個月,結果這個孩子變得心神不定、煩躁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到學習上,成績明顯下滑。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陪讀,只在孩子入學早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方面起一定作用。它並不是什麼長久之計,該放手時要放手,該不管時就不管,越管越多,越陪越累,一直牽著他的手,怎麼學會自己走?早些心理「斷奶」,早些「學習」自立,才是明智之舉。

第六、陪讀會造成生源的流動。這樣農村的生源會越來越少,老師也會跳槽,從而導致農村的薄弱校越來越薄弱,而城裡學校卻人滿為患。

第七、陪讀加重家庭經濟負擔。如果原來條件好的,支撐下去還比較容易;如果家裡最後彈盡糧絕,到時不僅家長壓力大,孩子的精神壓力會更大。這種壓力在孩子小的時候顯現不出來,一旦他長大懂事,能承受住家庭為他付出如此之大的重壓嗎?

第八、陪讀使家長與社群隔離。現在農村父母進城陪讀基本上還只是限於在生活上給孩子以關照,在學習上幫不了什麼忙。陪讀,反映出家長的心理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度焦慮。究其根源,家長陪讀正是對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的體現。一些陪讀的母親由於在城裡只是給孩子洗衣做飯,缺乏同別人交流,幾乎與社會脫節。而一個與社會脫離了聯繫的母親,又怎能教孩子為人處事之道呢?

讓筆者不厭其煩的再引用黨刊上的兩段文字,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看一看學生的真實感受:

「為了能給孩子多一點學習時間,有些家長就選擇了陪讀。在我看來,這種現象實在是害處多多。首先,家長對孩子照顧得太周全了,對學習有沒有幫助很難說,孩子卻肯定有了惰性,還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自然而然的就會缺乏責任感。有報道說某高校一名才華出眾的男生,在出國讀研時要求帶母親一起去,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由母親陪讀的,以至於他到了20多歲還沒有洗過襪子,沒有了母親,他到國外根本無法生活。其次,家長陪讀還可能與學校的教育產生悖逆。因為學校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則會與此矛盾,影響孩子成長。」(內蒙古多倫縣第一中學 趙志楠 《半月談》2005年第6期)

「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家長也在這兒陪讀。我覺得陪讀會帶來一些麻煩。首先,陪讀就要租房子,而所租的房子一般都比學校宿舍的價格貴得多。其次,父母中至少有一個人得在這兒陪著,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她)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有的同學肯定會因此擔心高考考不好,對不起在這兒陪讀的父母,在心中形成無形的壓力。本來我們高三學生的學習壓力就很大,如果再加上這份心理壓力,就會讓我們覺得很累很累。」(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學 錢坤 《半月談》2005年第6期)

筆者以為家長不可輕視被陪對象的看法,於私於公皆應該思考這些話語的分量,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為子女的成長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為國家的未來塑造合格的人才,為教育的健康發展給與道義的支持。

四、陪讀現象的對策:

許多教育專家指出,陪讀暴露出了素質教育體系的軟弱與無奈,也折射出應試教育的陰魂仍盤踞在許多人的內心深處。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其中首要的在於培養學生健康健全的人格,讓受教育者在精神、心理、技能等多方面得到發展,由此也決定了教育方式必須要從以管為主回歸到以教為主。所以,消除陪讀現象,還有賴於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和提升,目前,解決陪讀問題宜以疏導為主,基本策略有下面幾點:

1、積極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讓城鄉人民平等的享受優質教育。當前教育的不平衡是造成農村父母進城陪讀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不僅表現在教學條件上,更表現在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環境上。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就業門路、就業渠道要比城裡孩子窄許多,要想跳出農門,惟一的途徑就是讀書。應該說,在我們經濟條件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這種流動是可以理解的。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今農民重視文化、尊重人才意識的提高,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在如此條件下,乘新農村建設的東風,積極創造條件推進教育的均衡化發展,無疑是一項惠民工程。

2、強化學校教育功能,讓學校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學校有責任增強自身魅力,如加大精緻管理力度、改進學校後勤管理、建設和諧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吸引學生主動置身於學校生活。父母陪讀,實際上是父母對子女學校教育過程的過度參與,會削弱學校教育的功能,而帶給學生的則更多的是負面影響。中學時代正是人格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時候,孩子和父母住在學校外面,就會減少和同學接觸的機會,從而容易養成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導致與同學關係的不融洽,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因此,增強學校教育功能顯得十分必要,既可解家長後顧之憂,又可以使學生健康發展。

3、轉變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給子女獨立生活的機會。陪讀是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作祟。很多家長認為,「前人強不如後人強」。現在的中年一代,許多人都因時代的原因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中年家長願意以「犧牲」的形式成就孩子的學業,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普遍存在的「補償心理」,希望為孩子創造出與別的孩子一樣的甚至是更好的條件。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有這樣一句話:「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獨立生活的經歷是一筆珍貴財富,可以讓自己學會堅強和忍耐。父母陪讀,其實是剝奪了子女這樣的權利。陪讀並不是幫助孩子學習的惟一良策,也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成長的一些問題,關鍵是要以科學的方式,鼓勵、啟發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自立自強,克服成長中的種種困難。中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真應該向西方的父母好好學一學。西方的父母教導子女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孩子在十八歲以後可以獨立、自由地生活。

最後,筆者以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的話語結束本文,「還有一些父母是以愛的名義,行自私之實。不管是對孩子真的不放心,還是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陪讀都是有百害而鮮有好處的。陪讀的父母們,讓孩子獨立吧!給孩子自由吧!以寬闊的胸襟去包容他們犯錯誤,以欣慰的笑容接受他們改正錯誤。」(俞敏洪:父母陪讀,對孩子永久的傷害2006-7-24  搜弧教育 )


推薦閱讀:

新生陪讀 | 一年級新生學習跟不上,原因竟然是……!
今天放學後別催孩子寫作業,先花20分鐘做這件事,成績暴增!

TAG:現象 | 存在 | 陪讀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