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曆十五年》到《乾隆一日》
06-05
據我的印象而言,《乾隆一日》的引人之處不在於歷史,無論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都沒有精微見解或系統解剖。我以為《萬曆十五年》其實也是一種傳記的寫法,集幾個傳記,鎖定於某一年(前後),即明代的萬曆十五年。寫這一年裡許多重要人物的所行和所思,前因和後果。寫出在這個歷史中的個人作用,包括個人的精神氣質和心理特點。在他寫萬曆皇帝,寫張居正、申時行,寫許多人物時,都寫出這一點。它好看,也使讀者震動。《乾隆一日》不能使人震動,但是它好看。我覺得它給了我很多有關清代宮廷的知識。這很難得。它融會到皇帝一日之內的活動當中。宮廷里是一日三餐嗎?不是,兩餐。吃什麼,怎麼吃,哪裡吃,規矩如何,等等,我原來略有所聞,不得其詳。這裡說到乾隆那一餐,我才知道。睡覺呢?在哪裡睡,何時睡,何人陪他睡,這是關於宮廷之事里很感神秘有趣的事。這書里介紹詳細。不是妃子姍姍迎駕,也不是妃子在宮女簇擁下來到某宮。不是。至少在雍正朝以後,皇帝都住在養心殿,睡覺時,是太監背來一位赤裸裸的妃子(包在被子里)。一覺睡到早朝時分?不是。待一個時辰,太監就在帳外叫:「送娘娘回宮」,――她要離開養心殿皇帝的龍床。我們原來對坤寧宮充滿神聖感。讀此書以後,神聖感沒有了,只有點陰森森的神秘感。原來,那裡主要用於祭神,是祭滿族薩滿教的神,上香叩頭,大呼「鄂羅羅」,當場殺豬,煮肉,半生不熟地吃。皇后主持其事。早晨一次叫「朝祭」,晚上還有「夕祭」。說來滿清的皇后也挺辛苦的。當然,必定會寫到軍國大事。批閱奏章,接見官員。儀式如何?這裡都寫到。所以,如果說《萬曆十五年》由傳記組成,那麼《乾隆一日》就是由細節展開。當然這裡也有傳記,比如有一節《四代丞相》就介紹乾隆的四位首席軍機大臣,有傅恆、劉統勛、于敏中和阿桂。但是較簡,也不是此書的重點,與黃著里寫的幾位難以比擬。乾隆的風雅之舉是作詩,此書里寫他情緒好時,與臣子一起聯句寫詩的情況。君臣聯句寫詩之事,歷代都有。但到清代,作者說:「在重華宮舉行茶宴聯句,這是清宮典禮之一。」二十多名身著朝服的大臣彙集一處,在十二張桌前坐定,叩頭以後入座,然後賦詩。今年以雪為題。皇帝先寫三句,古詩都是以二句成一聯、四句成兩聯的。這裡故意留下一句,由下一個人湊成。然後傳給位最高的傅恆,他再湊四句,又留一個單句由以下的人湊。這能寫出什麼好詩呢?但是也就寫成124句,真稱得上「平庸」二字。但是我看到《緬懷孝賢皇后》一節提到皇帝寫到的幾首悼亡詩,我覺得也還有點真情,也許在乾隆皇帝的眾多的平庸詩作里,該算是好詩。因為孝賢皇后是在乾隆十六歲,還是身為皇子之時嫁過來的。那年她十五歲。年紀十五六歲的一對小夫妻,那時並非帝後關係,真是好日子,過了約八九年,過得很美滿。這個年齡和這種夫妻關係,正是可以產生美好感情的時候。皇后去世,乾隆一直深深懷念。書里選了乾隆皇帝八十歲那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五年,他去謁祖陵,順便到孝賢皇后陵前行禮,並賦五律一首。前兩聯平平一般,後兩聯說:「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祗(只)廿年。」這裡說得很傷心。好像是向妻子訴說三十多年來的經歷和辛苦,而且說,人活百歲只是妄想。經歷一個個冬夏日夜,現在,就說離妄想,離最遠的期望――百年――也只有二十年了,即將與你相會於地下。到他八十六歲那年,已是嘉慶元年,他作為太上皇,又去孝賢皇后陵,當然,他又賦詩。詩無特色,但詩後有自注,注中說「孝賢皇后於戊辰(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由此可見,他真是舊情難忘的。皇帝也希望「白頭偕老」,也有「不堪」之情。 總之,有趣的敘述頗多。如秀女之選,如太監生活,如皇后出家。皇權高峰時期,臣子生死皆由皇帝定奪。有一節說到劉統勛剛出道時,彈劾大臣張廷玉和納親。乾隆既不否定劉統勛的彈章,又曲意保護張廷玉和納親,就這樣批道:「朕思張廷玉、納親若果聲勢赫奕,擅作威福,劉統勛必不敢如此陳奏。今既有此奏,則二臣並無聲勢可以箝制……朕心轉以為喜。」有人敢告他們胡作非為,就證明他們沒有胡作非為。這是什麼邏輯?沒人敢找皇帝說理。但乾隆的滑頭和機智也表現出來了。 所以我說,《乾隆一日》很可一讀。 (《乾隆一日》,吳十洲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5月版,41.00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