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之細說小念頭二
本文作者:潘師傅
小諗頭–第二節。
左. 右撳手【按】對付下路來手如插拳,拋拳,有時什至對付腿踢。
身後撳手,注意了,這時手臂構成的反纏身角度,得要做得有力及準確,而隨後抽回雙手撳身前的過渡動作而成的另一次雙臂角度,也絕對不能搞錯,它與第一次後撳手所成角度,並不相同,使用動象也不同,所以,必須要小心分辨。
上圖為前撳手繪圖
跟著為「攔手」,
「攔手」 為手臂曲成90度, 這個攔手有阻攔和封鎖式阻攔的分別, 在使用上. 單手是攔. 阻攔, 雙手時為封鎖式阻攔,這些方法, 在搏擊中, 經常能出奇不意地打擊對手, 並使其突然間失去重心. 當然, 在練習時, 角度不難模仿, 但,力量怎樣分佈於手臂上, 這是最終問題所在. 這個簡單手臂90度角曲, 看似容易, 做起來難, 基本上, 沒多少人明白原意.
「撥手」 雙手各左右撥出, 這個是詠春拳打擊動作中, 打擊力量最大的一個動作, 在套拳中練習這個動作, 採用的方式, 非常特別,正因為這樣, 隱藏了那具大殺傷力, 使一般人更難明白其含意, 眼精跟隨也較為特別, 必須要望左. 望右. 而人們在錯誤練習時.一經用力, 身體有裂開感覺, 從而讓人不敢用力.
「斬手」 到「攤手」. 從攔手又轉到「斬手」. 它有如雙刀. 從上斬下, 這裡提供了動作間的轉換方法, 緊密有力.這雙斬手有效地節擊對方對自已身體出現空位時的打擊動作, 所以, 這斬手必須定位準確有力, 正因這樣, 在套拳系統練習里,馬上轉到雙攤手, 用以測量定位.
上圖; 斬手繪圖.
斬手必須要嚴格定位在45度結構里.
斬手轉換為雙攤手,
這個雙攤手, 又有如一個距離「度量衡」, 測量自己與要打擊目標的距離,
上圖就是這樣利用雙攤手去「測量距離」, 特別是去量木人椿. 椿手是否標準等, 一量便知,
有個故事足可反影這個雙攤手的「秘密」, 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 有一次, 葉問的一班「徒弟」 去找郭富, 郭當時試探地問;這個雙攤手是幹什麼用的? 當時, 那班「徙弟」你望我, 我望你, 答不上, 郭隨即笑答, 要錢,葉問叫你們付錢
可見, 這個最基本的標準測量, 都不易知道, 所以, 鬧出了今天詠春拳的千奇百怪的木人椿.,
「窒手」 雙攤手之後的動作.
上圖為「窒手」 繪圖.
人們經常誤傳詠春拳的:攤手. 綁手. 伏手. 而根本不知道那句「伏手. 窒手不可離」 的窒手. 這方法,在對方被「封死」橋手後, 往往會拚死發力, 想脫離所困, 這時, 窒手就會發揮巨大威力, 順來勢一「窒」,等於加把勁把對方來勢之力加快. 頓使對手失去目標同時也失去重心, 而且, 局勢並沒有改變,[ 還是橋手被封壓]. 就在這一轉眼間,就被打個正著. 這就是「窒」 後即打.
窒手可以單手[經常] 使用, 力量要注滿橋手, 手掌要位置正確,[ 如上圖], 並且配合正確橋手[前臂] 位置,.
窒手之後的打, 就是「標手」.
「標手」[雙手] 直插對方喉部, 人們總會認為, 標手目標是眼精, 其實, 我們目標是喉。標手隨即變為雙拑手從上而下,雙拑手隨即變成雙曲手往上打, 這幾個上下往返的動作, 一氣哬成, 使習慣一個大幅度範圍話動變化, 但每個動作, 對象與目的,絕不相同,
標手後拑手, 即補下方空位, 能習慣不同位置的大幅度「補位」 而往上的曲手, 對於搏鬥時突然被對手拉或拖著橋手而頓失平衡,這時的曲手一申. 能迅速找回平衡, 並且是在順勢打擊對方「下巴」 時而實現.
詠春拳套拳, 並不是練習「招式」. 這裡再次強調. 她是手法, 方式和方法的使用和施展組合練習, 這個小諗頭第二節的練習,完全有別於第一節[不是單指動作] 她的內涵為雙手力量與雙手運作協調的訓練, 特別是在大幅度手法運動中, 協調非常重要.她保證了能夠在大幅度手法運動中, 能打出巨大力量.
之後. 攤手. 圈手收拳, 完成了第二節的練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