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甲狀腺論壇精彩回顧】 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篇
2009年
施秉銀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大量文獻為基礎,就甲狀腺隱匿性癌及意外瘤——從研究到臨床實踐展開了詳細論述。甲狀腺隱匿性癌在一般人群中的檢出率可達2%以上,絕大多數為乳頭狀癌,通常患者的預後良好。甲狀腺意外瘤的發現率隨著超聲技術的提高逐年增加,其中不足5%可能為癌,因此對意外瘤要仔細評估相關危險因素(如超聲特點、淋巴結腫大、家族史和放射性物質接觸史等);推薦對1厘米以上的意外瘤行細胞學檢查;對於絕大多數意外瘤,並不需立即手術治療,隨訪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2010年
郭朱明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全面解讀了美國甲狀腺學會(ATA)2009年版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包括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首次處理指南及長期處理指南。ATA指南推薦:「對於直徑>25px的甲狀腺癌,如無手術禁忌症,均需採取甲狀腺全切/近全切除手術。腺葉切除術適用於腫瘤直徑<25px、低危、單病灶、局限於甲狀腺內,並且患者沒有頭頸部外照射史和淋巴結轉移表現的乳頭狀癌」;「有頭頸部外照射史和伴有中央組或對側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需採取中央組淋巴結和對側淋巴結清掃術」;「術後的推薦治療包括:放射性碘消融(rai)、外照射治療、tsh抑制治療」;「術後長期隨訪:推薦tg測定和頸部超聲,不推薦常規全身碘掃描」;「tsh抑制應根據不同危險組選擇不同程度的治療:有殘留病變的患者無特殊禁忌症時,tsh應維持在0.1mu>
陸漢魁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核醫學科)通過該課題組對分化型甲狀腺癌(DTC)患者在經過甲狀腺切除術及放射性碘-131清除殘留甲狀腺組織治療後採用甲狀腺素替代和抑制治療的生存者(無甲狀腺者NTP)進行長期的隨訪研究,以門診治療和調查問卷的方式,分析了NTP在充分替代甲狀腺激素治療後的生活和健康狀況。分析結果顯示:NTP在達到充分的替代(和抑制)甲狀腺激素治療後DTC治癒者,對於兒童的生長發育本身基本沒有影響;對生存者的生活和健康狀況本身不會產生顯著影響;與同齡組比較,對維持機體活力沒有影響。而對於DTC生存者,除給予有效的抗癌治療外,需配以更為重要的健康教育和指導。從更廣泛的臨床意義看,NTP及DTC診療的研究為其他小器官切除術及癌症治療提供了臨床研究經驗。
Chia Su-Ynn(新加坡Mount Elizabeth醫院)通過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生存期長、病死率低、5-10年的複發率相對較高的特點分析,她推薦甲狀腺癌患者需要長期合理的隨訪模式。對於複發風險很高的病人,需要進行嚴格、頻繁的監測,TSH刺激下Tg檢測 + 診斷性全身核素掃描要優於TSH刺激下Tg檢測 + 頸部超聲,此外還需應用診斷性 WBS/CT/MRI,18FDG-PET 掃描等綜合監測及評估,為早期發現腫瘤的複發提供有效的治療時機。而由於大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是低危患者,最新的指南關注於採用創傷性更小、更經濟有效的策略來進行病人的隨訪。具體而言,對低危患者提倡開展具有高陰性預測值的檢查項目而非全身診斷性掃描來進行監測;欲監測這些患者的甲狀腺癌複發,TSH刺激下Tg測定 + 高解析度頸部超聲比TSH抑制狀態下的Tg測定、診斷性全身核素掃描更為敏感,而且花費—效益比更為合理。
2011年
黃韜教授(武漢協和醫院甲乳外科)以解讀美國甲狀腺學會(ATA)2009年更新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指南》為切入點,比較了其與2011年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NCCN)和2010 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甲狀腺癌臨床指南的異同點,分析了國內甲狀腺癌診治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差距。黃教授提出,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診治亟待規範,倡導儘快編寫我國的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臨床指南。
2012年
郭朱明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介紹了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的新趨勢。他指出: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已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我國DTC的診治存在不夠規範甚至有些混亂的局面,缺乏相關指南或指引,或照搬美歐的指南,或繼續用舊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診治、沒有更新。因此,診治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各學科醫師應該多進行交流、討論和總結,整合資源,開展多中心研究,產生高級別證據,提高DTC診療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並儘快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
Kraus DH教授(美國紐約斯隆凱瑟琳紀念醫院外科)的講題為「甲狀腺癌治療的新模式——採取風險評估和個體化治療方法」。甲狀腺癌治療的傳統模式中,對幾乎所有的患者均採用甲狀腺全切除術、放射性碘清除殘餘甲狀腺組織,而且所有患者均進行相同的隨訪。而隨著醫學發展,這種模式不再合理。近年來新提出的「風險調整模式」是基於個體風險性評估的推薦方案,評估的風險性包括疾病死亡的風險性、複發的風險性、疾病持續的風險性和初始治療失敗的風險性,根據評估結果制訂不同的治療和隨訪方案。而且,這種個體風險評估是動態的、積極的。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治療模式體現了甲狀腺癌管理個體化、精細化的發展趨勢。
2013年
此次論壇精心籌備了多個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相關講題,包括美國Wartofsky L教授(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院、華盛頓醫學中心)的「血清TSH和甲狀腺癌管理」、德國Dralle H教授(德國哈雷大學醫院外科)的「甲狀腺癌手術的最新進展」、韓國ShongYK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甲狀腺癌患者的術後隨訪」,以及施秉銀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良惡性甲狀腺結節的鑒別和診斷」等。此外,來自美國的Thyroid雜誌主編Kopp P(美國西北大學)的講座「甲狀腺領域年度新進展」中,也包括許多甲狀腺癌相關研究內容。這本是一個多學科交流的良機和學術盛宴,但遺憾的是,因為成都地震,上述內容未及展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