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醫療
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不管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都是基於大數據,未來醫療會向哪個方向發展?人工智慧能不能取代醫生?沒有人能說的清楚。
現有的醫療模式就是醫患模式,已經存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醫有望聞問切,西醫有試觸叩聽,雖然現代醫學加入了現代儀器設備,但從本質來說都是望聞問切試觸叩聽的升級版,是讓醫生更容易看清疾病的表象和本質。
中醫是經驗醫學,西醫是詢證醫學,這兩個都是基於大數據,只不過經驗醫學的大數據是個人的,是個人感覺,然後再口口相傳,詢證醫學的大數據是基於統計學的;中醫重結果,西醫重原因,中醫的治療最開始是能夠治好,有療效,再反推原因的可能,而西醫是先研究是弄清楚發病原因和過程,再看如何應對和治療,這兩個沒有誰好誰不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現在的大數據是否能幫到醫生,我認為是肯定的,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的培養都是長期的,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學習前人的經驗,大數據的發展能夠大大的縮短這一階段,畢竟人腦不如電腦快。但是醫療中存在很多模糊判斷,這就和人有很大關係。
而且對疾病的治療不是單一方面的,很多東西都會影響到療效,人不是機器,人有自己的思維屬性和社會屬性,這個都是在治療中需要考慮的,心理暗示在治療中運用的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安慰劑。
當然大數據的統一以及不斷完善,對人行為的不斷學習,對模糊處理運用的熟練,這些對醫療的幫助越來越大,現階段大數據在慢病管理和精準判斷的方面做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
隨著醫療的不斷發展,我們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不知道的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就像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知的,圈外是未知的,隨著圈越來越大,和未知部分接觸越來越多,新的疾病變種,新的疾病也層出不窮,在醫和病之間,我們一直處於一個追趕的角色,這對醫療和醫生帶來巨大的挑戰。
我當然希望醫療的發展越來越好,什麼時候醫超過了病,能夠做到提前的預防和控制,這當然是醫療的目標,畢竟我也想活的更長一些!
推薦閱讀:
※手術室設備 吊塔 進口品牌Draeger
※醫院病歷記錄欠缺與患者死亡無因果關係,醫院只承擔一定補償
※醫療行業如何做好政策解讀?
※史上最系統的手術室流程!
※東軟劉積仁:為啥要建個「不賺錢」的醫療AI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