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如何讓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 C計劃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會企業。公眾號ID:PlanC-Edu

  • 主創專欄:和你分享我們在批判性思維、公民教育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七歲的兒子想買個電視廣告里的玩具,媽媽沒答應。玩具挺貴,而且家裡還有很多玩具,玩了一兩次就放在一邊了。

孩子開始鬧情緒,賴在沙發上哭。姥姥去安撫孩子,應承著過些天就給他買。媽媽則覺得不應該太寵著孩子,要哭就讓他哭,等他看到沒人理他,自然就不哭了。

這些,是好的教育方式嗎?

孩子因為沒有買玩具,覺得生氣、難過,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應該怎麼處理才是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這對終身都至關重要。

想想你周圍有多少成年人,因為情緒管理問題而陷入衝突不斷的婚姻或人際關係?明明是個小事兒,卻控制不了覺得傷心、生氣、甚至憤怒,衝動之下說一些傷人的話,做一些傷人的事。明明底線已經被突破,還自欺欺人壓抑自己合理的情緒,最終搞成內傷。明明心裡有氣,除了冷戰就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解決問題。

過度壓抑情緒和衝動傷人的釋放情緒都是不健康的。

懂得管理情緒的人,能夠用建設性的方式,而不是衝動的或是傷人傷己的方式,去應對自己的情緒。這意味著,產生情緒的原因和表達情緒的方式(語言或行為)都是更合理的,自主掌控情緒和言行的能力也更強,能理解情緒和言行對自身和別人的影響。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管理情緒,不但對未來有益,也能幫他們改善當下的生活。

懂得管理情緒的孩子,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能更好的解決同伴衝突,更懂得關愛和體諒別人。

怎麼樣讓孩子長成一個情緒成熟的成年人?

關鍵,就在於父母的家庭教育,當然,學校教育也很重要。

很多家長常會否定孩子的情緒:

「不許哭!怎麼這麼不懂事,看看家裡有多少玩具都沒有玩過。上次要買那個玩具,我不讓你買,你就和我保證肯定好好珍惜,結果呢?還不是沒做到?」

也可能忽略孩子的情緒:

「讓他自己哭,不用理他。如果吵到別人,就讓他回自己房間哭。」

很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否定或者忽略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更不懂得如何管理情緒。

在這兩條路徑之間,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

這裡有一些關鍵:

-先控制好大人自己的情緒

-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對孩子情緒的感同身受

-和孩子間建立基於信任和愛的關係

-讓孩子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和自己的情緒/言行對別人的影響

-讓孩子了解其他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意味著,不否定孩子,也不放任孩子,而是平和的講理。

你可以讓孩子哭兩分鐘,然後坐在他身邊:「我感覺到了,你挺傷心的,對吧?關於要不要買這個玩具,我們可以聊聊。需要再給你一兩分鐘調整一下情緒嗎?」

談話可以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多詢問孩子的想法:這個玩具為什麼會吸引兒子?為什麼家裡有些玩具他很少玩了?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個玩具的價格怎麼樣,廣告和實物有可能存在的差異是什麼,過度消費可能對環境和家庭有什麼影響,大哭可能給別人帶來什麼感受,他還可能有哪些表達情緒的方法,失望、難過、生氣和憤怒的區別是什麼(當然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語)。

最後可以和孩子商量討論,共同決定:是否可以設定買玩具的家庭基金?下次遇到自己很想要買的東西,可以怎麼做?以後怎麼決定要不要買某個玩具?下次覺得失望的時候,可以怎麼樣表達情緒?

為什麼應該用講理,來替代命令、責備、諷刺、恐嚇、冷漠或者否定呢?

講理,是以平等為基礎的。

它讓孩子意識到,如果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只要讓自己的需要變的越來越合理就行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才能變的越來越懂理、講理、合理。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既然肯定有道理(例如不應該買這個玩具),就不需要講理的過程,有權利用命令、恐嚇來直接達到結果(孩子沒有買玩具)。

問題是,不想讓孩子買玩具的結果達到了,但是想讓孩子成長為健全人格的結果呢?

豈非目光短淺,只顧眼前?

孩子會以為,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是因為家長有更大的權力。

這可能會讓孩子下一次依然通過不合理的方式提出不合理的需要(因為從沒有人真正告訴他什麼需要才是更合理的),或者完全壓抑自己的需要(因為需要總是被否定或者忽略),或者崇尚權力。

等長成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依然用命令、恐嚇、冷漠或者否定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下屬、處於弱勢的伴侶或者孩子,而對自己的上級或者更強勢的伴侶唯唯諾諾。

為什麼很多家長習慣了用命令、責備、諷刺、恐嚇、冷漠、否定或者放縱的方式對待孩子?為什麼很多家長很少和孩子講理?

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很多家長根本沒意識到講理的重要性

很多人說:社會中多數人都沒有說理的習慣,自己懂得說理又有什麼用?

在一個良善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應該是通過公共說理來協調解決的。通過權力或暴力解決問題,那是叢林社會的法則。不論是面對社會公共事件,面對工作的需要,還是朋友間的相處,一個有能力說理的人,往往擁有更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更突出的工作能力,也有可能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

很多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是對「講理」這個概念深深的誤解。

人們一般會覺得厭惡的「講理」,是為了證明自己正確,對方錯誤,而在家裡通過「講理」引發爭論,演變成爭吵。

但講理,並不應該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講理的過程,包括對自我的反思。講理,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

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就要注意講理的場合、講理的方式、講理的技巧、講理的對象。

講理,不同於說教。講理是雙方或多方共同參與的,包括孩子在內,是有互動的,是基於理據。

講理,也與用愛來包容並不矛盾。

很多人說:孩子還小,和他講理沒有用。

如果你認識善於講理的家長,觀察他們和兩三歲孩子講理的過程,會驚訝的發現,這些孩子會變的如何懂事。

和孩子講理,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和內容,但只要講理得當,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具備懂理的能力。

其實,孩子應該是在家庭中首選的說理對象。如果你年邁的父母不喜歡講道理,也不具備講道理的能力,如果父母的行為沒有產生難以接受的後果,如果還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技巧,那不用講理的方式溝通也無妨。但對於孩子,你負有教育的責任,你擁有更強大的權力,孩子具有很強的學習和改變能力。這都意味著,講理應該是和孩子溝通最好的方式。

還有很多家長想要講理,卻不具備講理的能力。

確實,講理是一種能力,它意味著,我們自己要明白,理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方式溝通。這本應該是我們自己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卻常常缺位。但既然是一種能力,就是能夠通過訓練習得的,在任何年齡開始都不晚。

關鍵是,家長有沒有學習和改變的意願?

所以更麻煩的是,很多家長只是簡單的不願意講理,或者不願意學習講理的能力。

或許因為惰性,或許因為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或許是因為急功近利的心態,很多家長想利用權力,快速解決問題。

但問題真的能被解決嗎?就像前面說的,解決眼下的小問題,只會導致未來的大問題。

如何成為一個講理的家長?如何習得講理的能力?

只要有改變和學習的意願,餘下的,就可以通過學習思考方法和閱讀來積累。

如何識別孩子的言行和情緒?如何更深刻的理解某個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的影響?如何更準確判斷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通過提問搜集信息?

當然,我們也歡迎你加入C計劃。我們的一系列課程,都是為了幫助人們提升思維能力、提升講理能力而設計。正在報名的「破解談話圈套」,旨在用三周時間,幫助你不再因種種思維謬誤在低效溝通中打轉。

願你的家中,不再充滿大呼小叫、指責或冷漠。

願平和的說理,伴隨愛,讓生活有更好的樣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宗教?宗教究竟是什麼?
我們需要掌握判斷型問題
批判性思維普及的關鍵點和難點
[001]混亂的思維世界
12思維模型:批判性思維—用理性看清複雜的世界

TAG:批判性思維 | 兒童教育 | 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