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與反囚徒困境
- 幾個概念
深櫃者:介意任何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半出櫃者:介意部分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完全出櫃者:不介意任何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沉默者:群體意識弱,大多不願完全出櫃。
非沉默者:群體意識強,終將走上完全出櫃的道路。
一個深櫃者必定是一個沉默者。
一個半出櫃者可以是一個非沉默者。
一個完全出櫃者也可以是一個沉默者。
- 關於「沉默的大多數」
在你我的身邊,永遠不缺少這樣的一類人:他們不在關鍵的時候挺身而出,出於一種慣性而保持沉默。哪怕自身的利益受損,也甘做溫水裡的青蛙。因為沉默令他們有安全感,沉默是他們的防護罩。
同志圈的大多數,就是沉默著的大多數。深櫃者自不必說,而僅僅只願讓幾個好友知曉的同志依然屬於此列。這些人佔了我們這個群體的大半。對他們很多人來說,美國通過同性戀婚姻法案所帶來的鼓舞,可能還不如自己支持的球隊拿了本賽季的冠軍。
在我眼裡,只有投身同志公益的同志不算沉默者。因為他們代表同志發聲,提高了同志群體在整個社會中的認知度,建立了社會大範圍內的同志聯繫。他們促進群體意識覺醒——這是一條改變同志群體命運的道路。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的時候,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
那時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拉牧師
這首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的短詩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它真切地描述了沉默者在集體失聲時所扮演的負面角色。他們絕不能用「沉默是金」這樣的話來推脫自己身上的責任。
沉默者最主要的心理特徵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可事情總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不關己」。總要有人給他們指出來——短期最優不代表長期最優,局部最優不代表整體最優。未能識別他們所處的「反囚徒困境」,他們不作為的後果,最終將在系統的作用下反饋給他們自己。
- 什麼是「反囚徒困境」
1、囚徒困境與反囚徒困境
(經典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中,兩名罪犯因為成為信息孤島,無法達成統一口徑,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兩人均傾向於坦白真相,因為任何人不願獨自承擔隱瞞真相的風險。
而反囚徒困境則相反,無法交流達成統一行動的眾人,出於避免風險的目的則傾向於隱瞞真相。同志之所以躲在柜子中不願出來,相當部分的原因是,獨自出櫃帶來的風險過高,但是環境又很難做到讓所有人同時出櫃。通俗地講就是——
槍打出頭鳥。
想像一下,假定你決定要出櫃(關於你為什麼應該出櫃請移步推薦閱讀),現在有兩種情況:
①你獨自一人在學院範圍內出櫃;
②學院內所有同志(包括你在內)同時出櫃。
你更傾向於在哪一種情況下出櫃呢?你可能會清楚,在後一種情況中,成為大眾話題的將不會是你個人的取向,而是同志這一現象。即使有炮火,也被分散了。
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小時候幹壞事的時候總喜歡拉上自己的小夥伴了……
2、信息閉塞及孤島狀態
回顧往昔,在仍不算久遠的壓抑年代,偶然相遇時,多少行色匆匆的同志都只是互相悄悄打個照面,就各自奔往某個不為人所知的方向。每個不敢呼吸新鮮空氣的人都在偷偷隱藏好自己的身份。偶爾從縫隙中瞥出了一眼,又很快把門關嚴實。沒有軟體,沒有組織,沒有聯繫,沒有人站出來發聲,有的只是公園幽暗角落裡的悄聲細語……
我把這樣的狀態叫做「孤島」。
今天的狀態相比於二三十年前會好上很多,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同志從自己的小柜子里出來了,形成了一個一個大大小小的圈子。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雖然某些圈子裡的混亂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就因此否認時代的進步——小柜子里出來的人越多,我們就越有希望打破社會的大柜子。
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隱藏在自己的小柜子里,拒絕和同類接觸,拒絕成為網路中的一員,拒絕和他人發生連接。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
孤島狀態下的每個人都在獨自承受整個社會的不公。每個人都是反囚徒困境中作繭自縛的囚徒。
3、打破反囚徒困境的方法
出櫃。
大家一起出櫃。
大家一起有意識有預謀有組織有方法地成批量出櫃。
一個同志出櫃,會影響他人際圈中幾十上百的人;整個學校的同志出櫃,會影響這個學校對同志的看法;而社會內的各階層各地區的同志同時出櫃,覆蓋和影響到則可能是整個國家。
但我不會贊同:你看完某篇鼓動出櫃的文章或者視頻,就跟父母說我喜歡同性。出櫃不應該是一時的衝動,而應像一顆種子的成長,從播種到生根,從萌芽到屹立。
對於一個還沒有經濟獨立的未成年人來說,我不會鼓勵你馬上就出櫃。你應該先安安心心考上你理想的學校。
對於一個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如果你還沒有足夠的自我認同,我也不鼓勵你出櫃。你可能仍然在接受父母的精神養料。
出櫃也是有條件的:開明的父母、獨立的精神、自足的經濟。
也許你不用考慮後兩個條件,如果你的父母真的足夠開明——是的,我也曾這麼以為。
達成大範圍的統一行動,這需要群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我們是一類人(不少人在知道自己的取向時以為全世界只有他自己是同志)。不管你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高知同志,還是鄉村同志,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我們是因為取向被分在了一類。我們應該做的是為仍不斷降生在這個不接納同志的國度中的同類,去創造更好的環境。雖然傳統意義上的同志是不會有後代的,可我想說的是,100年後的同志群體,就是我們的「後代」。
我們應該對社會出櫃。這是一個不甘沉默者應該做的事。
如果我們中間沒有人有這樣的意識,那麼今天的環境相對30年前就不會有改觀。
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意識,那麼被送去做性取向矯正的人,他所遭遇的事就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全國各地的秋白都會去狀告教育部,閉上眼睛裝睡的人就無法再心安理得的假寐!
如果我們要發展好同志運動,那麼毛主席《論游擊戰》中的思想是我們應該汲取的:集中優勢兵力,對敵軍分而治之。
集中兵力,是在小範圍內改變敵我的力量對比:
一個人在他所在的環境中出櫃,那麼他個人將承受所在環境中所有的壓力。如果這個環境中所有同志一起出櫃,那麼就是兩種力量的對抗。
分而治之,是從大整體上削弱敵軍力量的方式:
對於個人而言,一般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家庭。家庭其他成員為了不外揚「家醜」,則可能不會聯合家庭外部的反同力量。對抵抗家庭壓力來說,統一組織的出櫃相較於個人行為則更加有利。而接受了同志的家庭,有一部分甚至會投身同志公益,自消彼長,越來越多的人會站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總結來說,集體出櫃的方法的好處在於:罰不責眾,抱團取暖。風險相對較小,而收益則是加速環境改善。
- 關於「不混圈」
在軟體上見過形形色色的人之後,你會發現自認為潔身自好的人都喜歡標榜自己「不混圈」,好像混圈=渣男,不混圈=好人。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下面這件事是我前兩天的親身經歷,也許可以反映這個群體中的某種心態:
當時我在Aloha上推廣親友會公眾號、世一大萬花筒以及我們學校的彩虹群。遇見這麼個人(還是校友……),我問他,是否有興趣關注我們的同志公益活動?他很不屑的回復:沒興趣,我不混圈。
我感到窘迫。只好匆匆回答說「打擾了」。便沒有了下文。
事後回想起來,我感到氣憤——我TM也不混圈啊!
哦,不,不應該這麼說。事實上,是個人就得混圈的,不是gay圈也會有個什麼其他的圈子,畢竟人以群分啊!
我應該這麼說,我也不是亂搞的人……
可我最終還是沒追問下去,他說的圈子到底是指什麼圈呢?
我很想跟他再次強調,就算是混圈,我混的也是公益圈,不是什麼亂搞的圈子。可轉念一想,也許他指的就是整個圈子呢?我是說,也許他鄙視的就是整個同志圈吧?那樣我也沒話可說了……
讓我猜猜,也許他是這樣一種心態(僅僅是猜測,絕無惡意):
在這污濁的圈子中趕快找到某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然後跟他一起遠離這個苦海。
如果真是這樣的心態的話,那就有點矛盾了:找伴侶不得不在圈裡找,出於自身對圈子的厭惡又想遠離它。這也許就是很多情侶找到對象以後,相約卸載軟體的原因了吧……
這種心態說明什麼呢——
同志圈在相當部分自己人(同志)的眼中都仍是骯髒、濫交的代名詞,和同志有關的一切活動,哪怕公益也不是說起來光彩的事情。換而言之,很多高自尊的同志即使有了足夠的自我認同,也沒有對這個群體有足夠的認同(相信在軟體上聊過天的人都有撕逼的經歷,同志之間的不寬容可見一斑)。因此他們傾向於在找到同性伴侶之後與這個圈子斷絕來往,從此成為一個沉默者。
我們不能指責這樣的「小我」。你當然可以旁觀,可以沉默,可以「不混圈」。
可你要知道——
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當你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美國居然就同性婚姻合法化了?!這絕不是在所有人都選擇做時代的旁觀者時能辦到的事。
我們只是希望更多的具有「大我」精神的人——時代的推動者,為大環境帶來改善。畢竟最後只有兩個人的圈子是無法推動社會進步的啊!不管有多少人找到對象了,小小的圈子之間如果彼此隔絕,成為信息孤島,缺乏交流。大的生態環境怎麼可能是欣欣向榮的?
生物學中關於生態系統的論述證明了這一點:大圈子與小圈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綜上:
① 「不混圈」的人是不存在的;
②圈子有大有小有好有壞(不要無差別攻擊);
③「混」可以表示亂搞,也可以表示正常的交流;
④公益圈還是值得一混的……
最後,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歷史最終由人來推動:
推薦閱讀: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生氣沒有用嗎》——龍應台
《出櫃,才能做更好的自己》——TED演講:http://url.cn/2KAr8II
推薦閱讀:
※通過《擁抱春天的羅曼史》這部動漫,大家對於同性戀什麼看法?
※早安!彩虹
※20歲男孩的情感故事(紀實,gay)
※裸睡對身體好嗎?
※我的十年部隊生活(更新15)
TAG:男同性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