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判人死罪,要大臣說人有罪不能赦免,國君說赦免,三次反覆,然後先斬後奏,國君再去行哭禮。何故?


《禮記》云:  

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其刑罪,則纖剸,亦告於甸人。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於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對,走出,致刑於於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雖然,必赦之。」有司對曰:「無及也!」反命於公。

以下註疏:

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不於市朝者,隱之也。甸人,掌郊野之官,縣縊殺之曰磬。○甸,大遍反。縣音玄。縊,一智反。其刑罪,則纖剸,亦告於甸人。纖讀為殲,殲,剌也。剸,割也。宮、割、臏、墨、劓、刖,皆以刀鋸剌割人體也。告讀為鞠,讀書用法曰鞠。○纖,依注音針,之林反,徐子廉反,注本或作纖,讀為殲者,是依徐音而改也。剸,之免反。告,依注作鞠,久六反。剌,七以反,又七智反,下同。臏,頻忍反,徐扶忍反。鋸,徐音據。公族無宮刑。宮割,淫刑。獄成,有司讞於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成,平也。讞之言白也。辟亦罪也。○讞,徐魚列反,言也。辟,婢亦反,後不音者,放此。公曰:「宥之。」宥,寬也。欲寬其罪,出於刑也。○宥音又。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又,復也。○復,扶又反,下「不復」、「復自行」皆同。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對,走出,致刑於甸人。對,答也。先者君每言宥,則答之以將更寬之,至於三,罪定不復答,走往刑之,為君之恩無已。公又使人追之,曰:「雖然,必赦之。」有司對曰:「無及也。」罪既正,不可宥,乃欲赦之,重刑殺其類也。反命於公。白已刑殺。公素服不舉,為之變。如其倫之喪,無服。素服,於凶事為吉,於吉事為凶,非喪服也。君雖不服臣,卿大夫死則皮弁錫衰以居,往吊當事則弁絰。於士蓋疑衰,同姓則緦衰以吊之。今無服者,不往吊也。倫謂親疏之比也。素服亦皮弁矣。○為之,於偽反,下「不為服」、「為忝祖」,注「非為」、「又為之舞」同。比,必利反。親哭之。不往吊,為位哭之而已。君於臣,使有司哭之。

  [疏]「公族」至「哭之」。○正義曰:此一節論公之同族有死刑之罪,有司行法之事,及公為之貶降之禮。○「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者,甸人,掌郊野之官。又雲磬,盡也。磬謂縣縊殺於甸人之官,令其性命磬盡也。○「其刑」至「甸人」。○謂族人犯刑罪者,欲纖剌劓割之時,亦鞠讀刑法之書於甸人之官也。○「公族無宮刑」者,雖犯宮刑,不得行宮刑。○「獄成,有司讞於公」者,成,平也。讞言白也。謂獄斷既平定其罪狀,有司以此成辭言白於公,若其所犯死罪,白公之時,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犯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公既得有司之白,此公族之親,則公更言曰寬宥之,以法商量,使從其寬也。「有司又曰在辟」。○有司既得公言,更往平審理,無可出也。有司又更白公,言罪在大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大辟。○「及三宥」。○有司執法,又曰在大辟,公又曰宥之,凡三宥也。初有司白公,公令寬宥則答,公將更寬宥,及公遣三宥之後,為公意無已,有司不復對公,則走出致此刑死之事於甸人也。○「公又使人追之」。○謂追止行刑殺之人。雲「雖然,必赦之」,然猶如是。雖罪重如是,必更寬宥,赦其刑殺也。「有司對曰:無及也」,言其追之不可及也。

簡而言之,有司之刑是義,公族之親是情,三宥之制就是情義兩全。


哪本書哪一段,這一段上下文是怎麼說的。文獻材料不放便使我等穿鑿附會,若有人恰巧看過便是大幸;若無人看過 ,懵對是幸,懵不對那不就糟了么。

不過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之緣故,從未聽過有如此一說。不過以懵懂記憶,有這麼一個三讓,但內容不是判人死罪。記憶裡頭的緣故是因為「禮」,料想也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受系統國學經典熏陶胎教出來的寶貝跟同齡寶貝相比,原來這麼好帶
三命通會學習筆記(七):原造化之始開篇之數理之辯
在美國學電影小實話——編劇開小灶(4)
馮驥才:過中秋應注重文化內涵、摒棄不良習俗 --中國國學網
方銘:怎樣讀《楚辭》 – 國學網

TAG:國學 | 儒家 | 儒家思想 | 禮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