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音樂來拯救你——音樂治療
瑜珈課里有個「bonus」——放鬆運動,引導語音棉花糖般細柔地飄在冥想樂里,讓人覺得枯燥焦慮的生活得到了短暫的救贖。高山流水,牧草蒼天,感官里微妙的變化很難言說。這種變化運用得當可以被視為一種心理治癒的過程。或許並沒有那麼多人聽過「音樂治療師」一職,這個群體在經營著的就是這些微妙又神奇的身心治癒過程。所以說是不是能把瑜珈老師理解成另一種意義上的音樂治療師?
也許是戰亂里最低廉卻最溫情的葯
音樂治療師這個概念誕生在上世紀40年代的美國。關於它的起源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二戰期間美國的一所野戰醫院裡,由於環境相當惡劣,受傷士兵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很高,導致情緒陰霾揮之不去,傷兵們常常叫罵不止形成惡性循環。有個醫生嘗試用留聲機播放士兵們熟悉的家鄉歌謠,結果發現他們的情緒很快就穩定下來了。隨之而來的變化是傷兵術後感染率跟死亡率大幅下降,而且連術後癒合期都縮短了。於是二戰後,一批音樂家開始參與到醫院的救護工作當中。
其實古代西方很早就意識到了音樂的醫療價值。原始人在治病儀式中就開始應用音樂,古埃及人把音樂稱作「靈魂的醫學」,他們最早的音樂著述實際上就是音樂治療的處方;波斯人用古琵琶來治病,有這樣的記述:大衛的豎琴曾安撫過所羅門王憂鬱不安的精神,巴赫的《戈德堡變奏曲》治癒了凱瑟林伯爵的失眠症。古希臘人將音樂作為人與神之間交流的手段,藉以獲得神的恩賜和保護。當他們創造出既精通音樂又會治病的阿波羅神的時候,也就宣布了音樂與醫學是合作者。中世紀的歐洲人將音樂視為一種使長期的痛苦和憂鬱得到緩解的精神體驗,他們把伴隨音樂瘋狂地跳舞當成治癒心理疾病的惟一方法。18至19世紀,歐洲出現了大量關於音樂的心理效應、生理效應的研究材料,並有許多醫生採用音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音樂治病一說只是瞎貓撞上死耗子?
但這裡面是不是存在一個可能的漏洞,就是所謂的音樂治療往往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多數為輔助,那麼到底音樂治療師管不管用?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的碩士周平就曾在畢業論文里做過一項關於音樂冥想對緩解化療期間副反應作用的實驗研究。她對30名接受化療的腫瘤病人進行了實驗,結果顯示與沒有接受音樂治療的一組病人相比,接受音樂治療的病人化療後24小時內的嘔吐反應並沒有明顯減輕,但是就化療之前和化療24小時後的嘔吐反應而言,是否接受音樂治療影響很大。經過音樂治療以後,病人噁心嘔吐的感覺減輕了很多。這是因為化療後24小時內,主要是由於藥物對病人消化道的損害造成了病人的嘔吐,而化療前和24小時後的噁心嘔吐,卻多半與病人緊張、恐懼、焦慮等等精神因素相關,這就是為什麼在這段時間裡音樂治療起了作用。
也就是說音樂本身不是神葯,它改變不了一些生理上病理變化的必要走向,但是當與精神掛鉤時,音樂治療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起碼它可以對破壞的速度起到緩衝的效果。
中國市場何時才有音樂治療師的容身之所?
雖說音樂治療師早在40年代就出現,但到80年代才傳到中國。2008年,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批音樂治療專業本科生畢業,當時也只不過才15個名額,也就是說中國在那時候終於擁有了第一批手持「資格證書」的音樂治療師。而後上海音樂學院也在2008年加入了「嘗鮮」的行列開設音樂治療專業。
其實音樂治療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醫療需求的程度。在美國和其它一些發達國家,幾乎每家醫院每個社區的心理診所都會配備音樂治療工作室,用於心理康復、麻醉、分娩甚至臨終關懷等領域。由於我國目前還停留在「先患病再治療」而不是從預防著手的醫療階段,大眾對這個職業的了解和接受度還相當低。不過就跟健身養生等正在興起的行業一樣,更高層次的需求會被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所激發,說不定未來音樂治療師會變得像外科醫生一樣普遍,也說不定bandari真的能拯救生靈呢。
推薦閱讀:
※恭喜千古留名返回知乎
※練就好聲音—控制氣息,改變發聲位置
※Joe 女朋友可以沒有,唯音樂不可或缺……
※打開這個歌單你會擁有一個wonderful tonight
※徐佳瑩《身騎白馬》如何評價?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