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失業率35年歷史數據獨家解讀

01歷史數據

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1.jpg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1.jpg

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2.jpg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2.jpg

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3.jpg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3.jpg

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4.jpg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4.jpg

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5.jpg美國失業率歷史數據表5.jpg

02數據走勢

美國失業率曲線圖.jpg美國失業率曲線圖.jpg

03數據分析

  從以上數據圖表上可以看出:美國失業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它往往伴隨著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狀況不佳,企業效益惡化,失業率會持續上升;而在經濟狀況改善,經濟前景向好的情況下,企業收益提升,失業率會一路下降。例如從08年美國次債危機到2015年8個年份來看,美國失業率先升後降,體現了美國經濟通過痛苦的煎熬終於從次債危機中慢慢得恢復,就業率不斷提升,工業化生產得到不斷擴張。這一點從非農就業率數據中也可以得以體現。

  從圖表我們可以看出,1980年1月到2016年1月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周期。分別是:

  (一) 第一個周期從1980年到1990年

  (二) 第二個周期從1990年到2000年

  (三) 第三個周期從2000年到2008年

  (四) 第四個周期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還沒有走完

  總的來說,從表中可以大致估計約十年為一個周期。現在我們簡要來分析這四個周期形成的可能原因,並從以往的周期現象中來觀測08年以來到現在的這個周期可能出現的情況。

  第一個周期,1980年-1990年。美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通貨膨脹的困擾,經濟出現滯漲的同時,加上拉美國家爆發的債務危機,美國經濟持續低迷,使得大批工人下崗,1983年失業率甚至達到二戰以來創記錄的10.8%的最高值。80年代中期以後,政府調整政策,里根政府實行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理論主張,用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和緊縮貨幣來抑制通貨膨脹;用大規模減稅和加大國防開支來醫治生產,停滯形勢逐漸好轉,工業開始復甦,就業率不斷增加,失業率迅速降低。同時期美國股市大漲近10倍。

  第二個周期,1990年到2000年。美國政府政策的及時調整使得美國經濟復甦由1983年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但與里根政府政策同時相伴的是債務負擔的不斷加重。

  1990年到92年經歷了短時期內的衰退,出現了失業率不斷抬頭的情形。但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發生了巨變,經濟全球化發展迅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路經濟逐漸形成規模,美國出現了「新經濟」形態,美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時期。美國政府通過「減規放鬆某些行業的管制來增強企業活力,從而更好的適應全球化趨勢,使得貿易出口不斷增加,企業不斷擴張,帶動就業,使得失業率不斷降低,另一點還有美國對社會經濟進行了改革,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等措施,使得美國失業率在2000年4月達到了破紀錄的4.8%水平。

  第三個周期,2000年到2008年。21世紀初,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美國再次經歷短暫的衰退,從2001年到2003年,美國股指震蕩下行,失業率隨著經濟的調整出現一定的攀升。隨著美國工業的不斷發展,全球化產業的不斷擴張,美國經濟持續處於巔峰,失業率一直控制在5%左右。

  第四個時期,2008年到2016年。2008年1月-2009年3月,美國失業率受美國次債危機影響聚升,美國三大股指暴跌,道瓊斯工業指數暴跌51%,此時美國金融市場動蕩,實體經濟不濟,非農就業人數驟降,失業率大幅上升。從以下圖表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美國非農和失業率的走向。

  2009年6月至2016年1月。由於美國採取利於本國經濟的措施如鼓勵製造業企業的回歸,通過美聯儲啟動多輪量化寬鬆政策,從中東大幅撤軍等等,使得美國經濟開始慢慢復甦,資金面開始緩和,企業開工率提高,隨著工資收入的不斷增加,非農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並穩定,從而使得美國失業率不斷降低,尤其是到了2016年1月,美國失業率達到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破記錄的最低值。

  綜合上面的四個階段可以看出,美國失業率是經濟好壞的一個反映指標,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美國的經濟政策。

04數據比較

美國道瓊斯指數和失業率走勢對比圖.jpg美國道瓊斯指數和失業率走勢對比圖.jpg

美國道瓊斯指數和失業率走勢對比圖.jpg美國道瓊斯指數和失業率走勢對比圖.jpg

美國道瓊斯指數和失業率走勢對比圖

  從上圖中,彩色線條走勢代表的是自1994年以來美國道瓊斯指數的走勢,藍色線條代表的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的失業率走勢。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出,失業率的走勢和道瓊斯指數的走勢完全呈負相關。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向好說明經濟的好轉,經濟的好轉也就意味著失業率的下降。所以兩者的負相關表現的非常密切。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