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概述一下馬恩島及群島王國 (Kindom of Mann and Isles) 的歷史嗎?
作為當今英國的一部分,與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的歷史相比,這個地區的歷史很冷門,所以一直很好奇這個國家的歷史,但是知乎上基本沒什麼介紹,希望能介紹一下這個國家的歷史
謝邀。
先上圖,說明一下討論對象的地理範圍。
(圖片來源:原圖由維基用戶Sémhur製作,我進行了漢化;公共領域,Free Art License)
群島王國(Kingdom of the Isles),亦稱為馬恩島/曼島及群島王國(Kingdom of Mann and the Isles),是對由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人南下移居與殖民形成的蘇格蘭外圍一系列島嶼的通稱。需要特別指出的兩點:
一、儘管「群島王國」這一稱謂似約定俗成,但回到真實歷史中,各個島嶼往往都是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彼此之間關聯並不十分緊密,即使存在類似領主一級的集體效忠對象,其方向也往往指向挪威本土而非群島中的某一個體。
二、雖然我們在描述時使用「王國」這一稱謂,但事實上這一時期統治蘇格蘭外圍諸群島的當地精英,無論是享有的政治權力,還是被期待履行的政治義務,都與同時期在蘇格蘭和英格蘭等更大政治實體內演化而成的王權相距甚遠。打一個比方的話,如果群島王國的統治者們能被賦予「國王」的頭銜,則同時期的愛爾蘭王朝領主們更像是「王中王」,蘇格蘭國王則更像是「皇帝」。
摘一段英國中世紀學者Alex Woolf在一篇題為"The Age of the Sea-Kings: 900–1300"文章中的論述:
This said, however,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imagine the Uí ímair imperium as a unitary empire. Strong kings like Olaf Guthfrithsson (d. 941) and his cousin Olaf Cuarán (d. 981) could bring all the territories together under their rule, but ofte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is far-flung sea-kingdom were ruled by a brood of cousinly princes who squabbled amongst themselves for the over-kingship - a situation perhaps not so dissimilar from that prevalent among the Gaels of Ireland and Dál Riata in an earlier age.
然而, 認為伊瓦爾王朝(別急,我後面還會提到)是一個一元化的統一帝國卻是錯誤的。類似Olaf Guthfrithsson與他表弟Olaf Cuarán這樣強勢的君主固然有能力將這些領地全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但更常見的情況是,這個地域廣闊的海洋王國的不同地區往往由一群各自有著血緣關係,但又互相為了領主地位爭執不下的諸侯分別統治——這樣的情況與愛爾蘭的蓋爾人那裡的情況,以及更早之前達爾里阿達王國的情況並沒有多少不同。
(圖片來源:http://Academia.edu;引用自Omand, Donald. The Argyll Book. Edinburgh: Birlinn, 2006.)
對於群島王國的歷史,尤其對於它的開端,事實上直至今日仍然是一片未知領域。維京人究竟在何時抵達了設得蘭群島?挪威究竟曾在何時以官方手段兼并了北方群島?赫布里底群島又是在何時進入北歐人的勢力範圍?這一系列問題都尚待有力的考古證據給出解答。
從我們已知的部分來看,早在維京人到來之前蘇格蘭西部、南赫布里底群島與愛爾蘭北部就已存在由蓋爾人建立的達爾里阿達王國(Dál Riata, Dalriada);儘管這個王國的許多細節仍然存疑,我們甚至不知道它起源於何時,終結於何時(目前存在好幾種對該王國9世紀以後歸屬的假設,一說其被納入了新近形成的蘇格蘭王國,一說其很早即被皮克特人征服,另有觀點認為其在8世紀下半葉迎來一輪對外擴張,一度控制了整個蘇格蘭低地),但它的確實存在至少說明了一點:早在維京人到來以前,赫布里底群島及蘇格蘭西部高地就已經存在初步成型的部落制王國——維京人的征服對於當地人口而言,繼承意義很可能大過開闢意義。
(圖片來源:維基用戶Angus McLellan製作並上傳於維基共享;公共領域)
我們今天對早期維京人在赫布里底群島的擴張與定居活動的了解,主要有以下三個來源:
一、來自當地修道院的第一手文獻記載。其中位於馬爾島(Isle of Mull)離島處,由聖高隆(Saint Columba)所建的愛奧那修道院(Iona Abbey)尤其重要;該修道院在9世紀時乃是維京人侵擾劫掠的主要對象之一,許多逃難的修士僧人得以保存下對當時事件的相對完整的記載。
二、奧克尼長篇故事集(Orkneyinga saga),也稱「奧克尼歷代領主史」,成書於1230年前後,為記述奧克尼群島自維京人抵達直至十三世紀初四五百年歷史的長篇敘事性故事集。該書對群島王國,尤其是更靠北的奧克尼和設得蘭,有相對詳細的記載,故而擁有可觀的參考價值;但與此同時,該書內容多源自北歐人的各類口述傳統,許多地方的真實性尚且存疑,歷史學家在使用與研究該書時也往往要保持著一份懷疑態度。
三、八世紀至十一世紀的英國本土文獻。這部分存在的問題就更大,因為這三個世紀中源自蘇格蘭的文獻資料極其稀少,而來自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相關文獻要麼陷入地域性偏見,或者乾脆對群島歷史隻字不提。這裡還是引用Alex Woolf在From Pictland to Alba, 789–1070一書中的兩段論述:
In the course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s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obscure the fact that the political narrative for Scotland in the eighth to eleventh centuries has had to be written principally from Irish and English sources. This has led to a southern bias in the story told and we have been able to say almost nothing about either the islands or the mainland north of Ardnamurchan in the west, or the Moray Firth in the east. Even our one native source for this period, the Chronicle of the Kings of Alba, has its focus on the Tay basin and gives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orth. The silence here is almost suspicious.
在此前幾章中我們已經看到,對公元八至十一世紀蘇格蘭的政治敘述往往不可避免地需要採用來自愛爾蘭和英格蘭的文獻資料。這無疑導致了敘事過程中的「南方偏見」——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關於外圍群島、阿德納默亨半島以北的蘇格蘭本土,以及東部的默里灣的記載。甚至我們唯一擁有的出自這一時期的本土文獻,《阿爾巴諸王紀》,也將記述重點放在了泰河流域而對北方提及甚少。這種對於北方記載的沉寂實在可疑。The Viking Age, and specifically the settlement of large parts of northern Scotland by Scandinavians in the course of it, marks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the country』s history.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 and the political allegiance of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Isles and the adjacent parts of the mainland were transformed beyond recognition in this period and in some parts of the region, particularly Orkney and Shetland, this 『Viking heritage』 is still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identities.
維京時代,尤其是該過程中斯堪的納維亞人在蘇格蘭北方大片地區的定居,是該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西部和北部諸群島以及與這些群島相鄰的大陸地區的文化與語言特徵,乃至政治歸屬,都在這個階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其中一部分地區,特別是在奧克尼與設得蘭群島,「維京人遺產」直至今日仍被視為當地很重要的象徵之一。
可見當時來自周邊地區的文獻記載並不可靠,對研究群島王國的歷史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但是本著鑽研到底的精神,我們還是看看從現有的這些資料里能總結出些什麼。按照《奧克尼長篇故事集》的記載,金髮哈拉爾(Harald Fairhair)在872年成為挪威國王后,一大批他的反對者逃亡海外,而他們率先抵達的目的地便是蘇格蘭及其周邊島嶼;哈拉爾並未就此放過這些反對者,他派軍追捕,並在875年將北群島(即奧克尼和設得蘭)佔領。在此後的近十年里,哈拉爾又相繼征服了內外赫布里底群島,南北縱橫五百公里的群島王國雛形初露。這次征服後不久,當地的維京領主(我們對這些維京人定居當地的時間不得而知)起兵反叛挪威統治,哈拉爾於是派遣塌鼻柯提爾(Ketill Flatnose)前去鎮壓;柯提爾很快就平息了維京人的叛亂,但隨即自立為王,自稱「群島之王」(Rex plurimarum insularum),不再聽哈拉爾的號令。一部分歷史學家發現,記述中世紀愛爾蘭歷史的《阿爾斯特編年史》(Annals of Ulster)里對北歐-蓋爾人領袖凱提爾·芬(Caittil Find)的記載與《奧克尼長篇故事集》里對柯提爾的記載有許多相似之處(僅是這兩者名字上的相似之處就已經引起了歷史學家的興趣),以此判斷這二者所記述的是同一個人,不過這一觀點並未得到普遍認同。前面被答主多次引用的Woolf教授對此的看法是,成書於近四個世紀之後的《奧克尼長篇故事集》很可能為了論證挪威人對群島統治的合法性,編出一套圍繞塌鼻柯提爾的故事,將其身世引向當地蓋爾人貴族,從而淡化「外族入侵」的歷史印象——不得不說這個觀點仔細思考來也挺有道理,但是由於缺乏足夠證據,這也僅是一個較有說服力的猜測。
說到這,你可能注意到了一個問題,說好的「馬恩島及群島王國」,怎麼只說群島,還沒提到馬恩島呢?其實還是一個原因:缺少文獻記載。我們並不確切知道馬恩島究竟在何時被挪威人佔據,更不曉得挪威人到來之前島上的政治秩序是怎樣的。Woolf在同一本書里這樣說道:
The Isle of Man itself, as has been noted, may well have been the base from which the beachheads in Galloway, Cumberland and Lancashire were controlled. It had been in British hands, possibly even ruled by the same dynasty as Gwynedd, in the mid-ninth century, but had probably fallen to the Scaldingi by 877 and was certainly occupied by Scandinavians by 900.
至於馬恩島,正如之前所指出的,很可能已在這一階段成為控制加洛韋、坎伯蘭和蘭開夏地區灘頭陣地的大本營所在。該島此前一直為不列顛人(在此處指英格蘭和威爾士)控制,甚至有可能在九世紀中葉被來自格溫內斯王國的同一個王朝所統治;不過在877年前後可能已經被Scaldingi人所佔領,到公元900年時則可以確定這裡已被斯堪的納維亞人佔據。
這裡「到公元900年時則可以確定這裡已被斯堪的納維亞人佔據」的論斷,來自《阿爾斯特編年史》中的記載,但是出於對非第一手文獻的自然懷疑態度,答主對此還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為了便於敘事和對題主的問題作出回答,我就不在具體問題上鑽牛角尖了,就接受《阿爾斯特編年史》的記載,假定公元900年時挪威人已經控制了從設得蘭到奧克尼到赫布里底再到馬恩島的廣袤海域,那麼之後又發生了些什麼呢?這就要說到之前的一段引用里提到的伊瓦爾王朝(Uí ímair)了。
事先說明,這裡所謂的伊瓦爾「王朝」,和同時代西歐的加洛林王朝以及拜占庭帝國的馬其頓王朝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一方面,開頭已經提到,當時群島古諾斯語語境里的「國王」一詞並不天然具有「統領一方土地之主」的意味;另一方面,群島地區的維京-蓋爾-挪威人政權的統治水平與歐洲大陸更是相距甚遠,加上缺乏足夠的文獻資料記載與考古證據支撐,我們沒有理由認為當時統治著這樣一片各地區人口稀疏而又相互隔絕的廣大地域的是一個具備強有力中央政府的封建王朝。
回到伊瓦爾王朝,我們只大致能夠從歷史遺留下的隻言片語中知曉它的大致統治區域,包含都柏林王國、愛爾蘭海諸島(包括馬恩島)、蘇格蘭西海岸、赫布里底群島一部分,以及英格蘭北部的一部分地區。至於這個由9世紀的蘇格蘭維京領袖伊瓦爾(別混淆,不是侵略英格蘭的無骨者伊瓦爾)的後代建立的王朝的起訖、歷任君主和與周邊政權的互動關係,至今仍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阿爾斯特編年史》中想必有更為詳細確切的記載,但答主還尚未閱讀過全本注釋的《阿爾斯特編年史》,也只能暫時留待後論。正如開頭Woolf的那段引述中所說的,我們習慣用「王朝」來稱呼中世紀不列顛群島上的各類政權,但實際上可能只不過是對一群整日自相殘殺的遠房親戚們星羅棋布的獨立領地的誇張而已。
十世紀關於馬恩島的相關文獻記載變得更加稀疏,差不多直到940年前後才出現了關於新任領主的記述。而與此同時,其他各個群島名義上雖然屬於伊瓦爾王朝的領地,但既不聽從來自都柏林或諾森布里亞的號令,又對加深彼此之間的政治聯繫毫無興趣,基本上處在佔山為王區域自治的狀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這一時期的北海貿易網路相當發達,各地區與挪威本土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是公元987年——按照《阿爾斯特編年史》的記載,這一年一個叫Gofraid mac Arailt的諾斯-蓋爾領主在與愛爾蘭人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奪得了對馬恩島的控制;但有趣的是書中描述Gofraid率領的軍隊時用了一個只有形容自歐洲大陸而來的北歐人時才會使用的稱呼——「丹麥人」,這說明當時的群島領主很可能不僅有能力發動對愛爾蘭的進攻,且有新近來自歐洲大陸的軍隊支持,這再一次說明了十世紀時的群島王國與外界的聯繫相當密切。我們看看Woolf在書中是如何說的:
We see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Irish chronicles the use of the word Danair, literally 『Danes』, and also,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very early ninth century, a mention of Dál Riata. Dál Riata may, and perhaps probably, means the rump territory in north Antrim, but if the Christmas atrocity on Iona was vengeance for the ill-treatment of the three ships then it might suggest that Argyll is intended. Danair had never previously been used for the Gaill and here must mean new invaders coming directly from Scandinavia. The following year both the Irish chronicles and the Welsh show us Gothfrith son of Harald allying himself with the Danes.
在此處,我們看到這份愛爾蘭編年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單詞Danair,直譯即為「丹麥人」;同時,自九世紀初以來第一次提到了達爾里阿達。這裡的達爾里阿達或許僅是指代王國在北安特里姆的殘餘領地,但倘若聖誕節當天在愛奧那發生的暴行是挪威人對此前三艘船隻受到殘酷對待的一次報復,那麼阿蓋爾或許確實在他們的目標名單內。Danair一詞此前從未被用作指代蓋爾人,因此這裡的使用必然是指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來的新入侵者。次年,愛爾蘭和威爾士的編年史中都提到了Harald Gothfrithsson與丹麥人結盟。
這裡需要稍微延伸介紹一下,愛奧那雖然自9世紀以來就長期受到維京人的侵襲和洗劫,但其作為蘇格蘭最重要基督教文化中心的地位卻並未就此鬆動。隨著維京人與其他後到的北歐殖民者逐漸皈依基督教,愛奧那甚至成為了一部分人心中的聖地所在。就在987年愛奧那被洗劫、僧侶遭到屠殺之前幾年,伊瓦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實力派君主,Amlaíb Cuarán,還曾在此度過一段孤苦伶仃的退休生活。愛奧那在隨後的近三百年間又經歷了數次控制權的轉移,其間統治蘇格蘭的阿爾巴王國(Kingdom of Alba, 指蘇格蘭自900年左右至1286年間的歷史階段)因認為其祖先發源於該地,故將此處視作王國的精神聖地。作為文化中心的修道院,直到16世紀蘇格蘭宗教改革(Scottish Reformation)後才失去其宗教重要性。
(圖片來源:由維基用戶Oliver-Bonjoch拍攝;公共領域)
回到我們關於群島王國的敘事主線上,到了十世紀後期《阿爾斯特編年史》中提供的相關記載越來越少,《奧克尼長篇故事集》里的內容再次成為史學家研究參考的主要對象。十世紀下半葉至十一世紀上半葉是一段混亂的年代,為了便於敘述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細節了——各位讀者只需要理解,這個階段的群島王國頻繁易主,先後被挪威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本土的諾斯-蓋爾人輪流控制;這導致無論是梳理時間線還是整理君王世系圖都變得極為困難。這一輪多方博弈的最終結果是確定的——挪威從眾多博弈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群島王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外部力量。從十一世紀開始,挪威曾數次嘗試派兵佔領赫布里底群島,但往往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在短暫佔據後恢復原狀。與此同時,馬恩島則在政治和經濟上與愛爾蘭東岸的都柏林王國越走越近,這讓挪威人感到了焦慮與不滿;整個十一世紀下半葉雙方都在圍繞馬恩島的歸屬權進行各個層面上的博弈,馬恩島自身則始終保持了形勢上的獨立自治。這樣的僵持局面在1098年被打破;這一年,挪威國王赤腳者馬格努斯(Magnus Barefoot)攜征服奧克尼群島與赫布里底群島的威風,乘勝進軍,一舉攻克了馬恩島,將其直接置於挪威王國的統轄之下。同一年,蘇格蘭國王埃德加與挪威簽署了一份條約,重新劃定了兩國的邊界,蘇格蘭在條約中選擇接受現狀,全盤放棄了對赫布里底群島的領土主張。然而馬格努斯並未就此止步,他在1102年再度發兵遠征,這一次矛頭直指愛爾蘭本土;起初他率領的挪威軍隊節節勝利,但次年他卻在阿爾斯特意外戰死,他的突然死亡迫使挪威人撤軍,並且引起了新一輪爭奪王位的內戰。馬格努斯在征服群島王國後,原本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分封在此,但在他死後,這個兒子迅速趕回了挪威本土加入進奪權的爭鬥之中,這無疑給群島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於是出現了下一個填補真空的人——Logmann Godredsson。此君對統領世界邊緣的幾座小島顯然缺乏興趣,上台後不久就主動退位,轉而前往剛剛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中被基督徒收復的耶路撒冷朝聖,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進入十二世紀,關於群島王國的記載再一次出現了大段真空。我們可以確認的是,這一階段群島的內部鬥爭愈發激化;馬格努斯的征服與統治註定難以維繫,而以挪威的國力也確實無法長期維持在馬恩島與群島的軍事存在,故而這段時期的群島又再一次回歸了多個本土領主扯皮自製與外部勢力蠢蠢欲動伺機干涉的狀態。這一時期比較有名的一位統治者叫Olave Godredsson,他在位長達四十年,期間實現了難得的長期和平與穩定;但是在以戰爭和分裂為主旋律的中世紀,這樣的安詳自然是短暫而不可維持的——1152年他被自己的外甥刺殺,由此引發了群島與大陸(蘇格蘭、愛爾蘭)之間的又一輪利益紛爭。
Olave Godredsson的兒子,Godred Olafsson(你一定已經看出規律了XD)成功平息了他父親的遇刺帶來的內亂,但他自己卻已無法有力統治區域差異不斷增加、政治秩序愈發複雜的群島——這也預示著偌大的群島王國面臨著分裂的命運。Godred統治下的許多諸侯愈發對他獨斷專行的作風感到厭煩,這些積攢了不滿情緒的諸侯於是開始密謀另尋明主取而代之,他們挑選了一圈,最終看上了阿蓋爾領主薩默萊德(Somerled)。Godred很快就察覺了正在逼近的陰謀,很快與薩默萊德爆發了戰爭,起初雙方勢均力敵,甚至Godred還略有優勢,但到了1158年,薩默萊德對馬恩島的突襲與群島貴族的普遍反叛迫使Godred倉皇出逃至挪威,薩默萊德自此成為了群島王國的新任統治者。
薩默萊德征服群島王國後,舊有的問題卻並未得到根本解決——赫布里底群島,尤其是外赫布里底群島與琴泰半島和馬恩島相隔太遠,實現有效統治的成本過高,南北分治似乎呼之欲出。薩默萊德敏銳地察覺到了地理限制帶來的統治難題,他迅速做出反應,放棄了對赫布里底群島的直接統治,任由當地自治,轉而將自己的統治中心放在馬恩島和愛爾蘭東北部。
薩默萊德並未在王位上久坐,1164年,他以馬恩島為大本營,發大軍進攻蘇格蘭本土,結果在其後發生的倫弗魯戰役(Battle of Renfrew)中兵敗身死。他的死訊傳到了正在挪威避難的Godred Olafsson耳中,後者立刻攜軍隊殺向群島,欲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領地。Godred與薩默萊德的幾個兒子經過一系列交戰與談判,重新確認了對群島王國各地區的歸屬安排——薩默萊德諸子領有包括南赫布里底群島在內的北方諸島,而Godred再一次坐回了馬恩島的領主王位上。這樣的安排也在無形中確認了南北群島王國的正式分裂。
在這之後,薩默萊德的子孫們開始被大陸上(指蘇格蘭、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王公貴族們冠以「外島領主」(Lord of the Isles)的稱號——熟悉當代英國爵位系統的人一定對此不會陌生,因為這個爵位直到今日依舊存在,只不過現代通常以「外島勛爵」為稱謂,而現任的外島勛爵正是威爾士親王查爾斯(Charles, Prince of Wales)。
(圖片來源:Rex Features)
十三世紀上半葉處於分裂狀態的群島王國,各部分的政治歸屬也存在差異:包括馬恩島和赫布里底群島在內的島嶼領地名義上都是挪威國王的屬地,但在日常行政中往往趨向自治,而此時的挪威也越來越不願意與日益強盛的蘇格蘭發生直接衝突;另一方面,薩默萊德在蘇格蘭海岸(如琴泰半島)的一系列領地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蘇格蘭王國的藩屬。
這樣的局勢依舊是難以維繫的——挪威對赫布里底和馬恩島的控制,不管是否有實際效力,對於蘇格蘭人來說都有如芒刺在背;兩國之間圍繞群島王國控制權的紛爭已然一觸即發。最終點燃引線的,是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of Scotland);他在1249年遣海軍自克萊德灣(Firth of Clyde)啟航,向內赫布里底群島發起了全面進攻。亞歷山大二世本人在出征後不久即病死在戰場上,但他未竟的事業被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繼續發揚光大,後者利用群島挪威人勢單力薄的弱點,攻城略地,很快對南赫布里底群島形成包圍之勢。蘇格蘭的進攻迫使挪威國王哈康四世做出反應,他從挪威各地調集了一支規模龐大的遠征軍,前往群島解難;但在緊隨其後發生的拉格斯戰役(Battle of Largs)中雙方卻陷入僵持,客場作戰的挪威人不得不選擇撤軍,而哈康四世本人亦在回撤過程中病死在奧克尼。這次遠征的失敗,基本為南部群島的歸屬之爭畫上了句號——1266年,隨著蘇格蘭與挪威《珀斯條約》(Treaty of Perth)的簽署,挪威王國正式將對馬恩島和赫布里底群島的所有領土主張與權益轉交予蘇格蘭王國,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群島王國也在此刻抵達了終點。
先更至此,之後有空會繼續寫XD
參考文獻:
Woolf, Alex. "The Age of the Sea-Kings: 900–1300." In The Argyll Book, edited by Donald Omand, 94-109. Edinburgh: Birlinn, 2006.
Woolf, Alex. From Pictland to Alba, 789-1070.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嘛...其實群島王國以及群島領地的歷史和之後蘇格蘭高地的氏族政治是密切相關的比如mooncatcher大神的回答裡面提到了「夏季漫遊者」Somerled,他的次子Raghnall是蘇格蘭高地最重要的氏族之一Clan Donald的祖先,麥當勞快餐店的創始人麥當勞兄弟可能就是他的後代。有時間再答x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