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是怎麼出生的?
來自專欄這屆青年
知道那些你該知道的啊,青年!
這個星球上的所有藝術形式,文學也好,音樂也罷,它們不可避免地在持久的演進發展過程中走著兩條道路。要麼被相對大眾接受,走向流行,進而商業化,產業化;要麼不被相對大眾接受,成為典型,歸於地下,甚至走向異化。但比較特殊的是,搖滾二者皆是。
搖滾音樂沒有確切的起源標誌,先不說布魯斯。先來說一下整個歷史背景。時間追溯到大航海時期的三角貿易。由於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法國相繼開始對新大陸殖民擴張,開闢金銀礦場和種植園。歐洲商人的船隻滿載布匹和果酒從本國海岸駛離,前往非洲換取大量的廉價黑奴,再起航前往美洲的殖民地,換取煙草棉花蔗糖和金銀寶石,最後順洋流回到歐洲。雖然路途遙遠,貿易周期長,但客觀利潤驚人,中學課本把這叫做原始資本積累,所以導致大量的貿易艦隊興盛不絕。但這個過程最大的受害者是非洲黑奴,他們受盡摧殘和剝削,貿易過程中受盡虐待,病死無數,波濤洶湧的大西洋海底深淵埋葬著無數黑奴的屍骨。
三角貿易無疑直接推動了歐洲後來的稱霸世界。其後的世界史也基本以歐洲的立場和導向展開論述,但有意無意的,那些處在異鄉,處在美洲種植園主的壓迫下艱難生存的黑人被人們忽略了。後來就算大航海時代退出歷史舞台,三角貿易不復存在,而再也不能回家的在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廣大的南美殖民地的黑人的境遇絲毫沒有改變。他們遭受到的迫害在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有很多表現那個時期黑奴遭遇的電影和書籍,都令人不寒而慄。
但另一方面,17、8世紀的歐洲已然舉起啟蒙運動的大旗,一大批啟蒙思想家開始呼喊自由平等,寫出大量關於人權的書籍和理論。可角落裡的黑暗裡的黑奴卻無地位和權力可言,他們依舊處在那個幾百年的枷鎖中。就算美國建國時的《獨立宣言》秉持人生而平等,但對待白人和黑人的態度也無對等可言,在那些站立著的穿著正式的人眼裡,黑人就是無償的世代勞動力,是人形商品,白人私有的財產。
等到19、20世紀,世界再次進入新的節點。歐洲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德國統一,俄羅斯也走上工業化,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漸漸崛起,就連東邊的日本,也明治維新走上了強國之路。這一切改變的背後,是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壯大,而社會矛盾也成為階級矛盾,是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資本主義橫行霸道壓榨底層百姓的矛盾。當然人們也能明確地感覺的到,於是馬克思站了出來,造出了「共產主義幽靈」。《共產黨宣言》一發表,無產階級有了代言人。不過終究,也是白人無產階級,從1918年俄國革命開始乃至冷戰時期,兩種意識形態、兩種制度的互相對抗和較量。時間又過去了那麼多年,但黑人還是在那個黑暗角落,所有的事件帶來的社會變動都始終沒有觸及黑人。黑人,沒有階級,沒資格。
就算是這期間的美國南北戰爭林肯打出解放黑奴的口號,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歷史上沒有一場戰爭是因為愛和正義爆發的,所有的犧牲和流血都是利益驅使著。而南北戰爭的所謂的還給土地,解放黑奴不過是北方戰時吃緊為了拉攏南方勢力,壯大北方軍隊的挖牆腳行為,但結果確實有效,戰爭形勢逆轉,美國避免分裂。戰前加持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也順理成章地寫進憲法,奴隸制走向終結。雖然說制度可以一朝被廢除,但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卻非一天就能改變,哪怕到今天,黑人依舊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南美解放運動之後,黑人和當地人有融合,也有決裂,葡萄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殖民地並立,黑人成不了社會中堅。加勒比地區更是又亂又窮,「大航海時代」被當成黑奴,殖民政府和種植園的母營,後來又替海盜賣命,後來整個美洲逐漸解放,這個地區卻依然陷入戰亂和紛爭。
終於到了20世紀,西方列強由褪去帝國主義的兇殘面貌,代之以民主社會的外表時,才真正算是「被」文明社會真正解放了。從牢房和倉庫解放到了窮街陋巷,從豬狗不如解放到了備受歧視。總之,也算是解放。
所以綜合來看美洲黑人的歷史,令人觸目驚心,那是一段真正的黑暗歲月。世界上其他人為的災難或是屠殺,都是較為短暫的,但黑人被殺害,全方位地被殺,前後持續長達幾個世紀之久。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充斥著血淚。搖滾樂不過是這傷口上結成的血痂。
不過搖滾樂可看做是黑人真正的反抗形式之一,其淵源和肇因,從宏觀和歷史縱深上講,從這段歷史來,而要詳細地探討,也還要進一步。
要把目光聚焦到20世紀30年代。
前面說過,18-19世紀的美洲種植園的發展引發黑奴貿易興盛。美洲的黑人圈子中的北美場域內的黑人兄弟基於他們對故鄉非洲民謠的記憶,在無休止的勞動中創造出第一個有紀錄性的音樂形式Work Songs(勞動號子)。黑人們把他們的希望寄託於基督,來慰藉現實的苦難和傷痛以期望靈魂的救贖,於是宗教讚歌Spiritual(靈歌)出現了,之後漸漸流變為Gospel(福音)和Soul(靈魂樂)兩種音樂形式。南美的黑人兄弟從本民族的原始部落儀式中發展處Smaba(桑巴)音樂的雛形。加勒比地區的黑人兄弟發展出早期的Mento(門托)音樂。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黑人和白人的文化也是在不斷地碰撞交流的,其中也有少數黑人接受了西洋樂的學習,來為白人階級提供演奏娛樂助興。後來廢除黑奴制。黑奴獲得了相對多的自由,通識樂理的黑人開始彈奏慢調的旋律,唱著舒緩的歌謠來傾訴內心的哀怨,訴說境遇的不幸,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新的偉大的音樂形式Blues(布魯斯)又被創造出來,也就是R&B(節奏布魯斯)的前身。歌曲中的歌詞得到黑人的普遍共鳴,bules本身就帶有憂鬱的意思,而演奏演唱布魯斯就是為了擺脫「blues」。這種音樂最終流行開來,繼而伴生出舞蹈Jump Blues(跳躍布魯斯),這些為黑人們提供些許慰藉,繼續苦中作樂。而當時普遍有種族隔離政策,黑人依舊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裝、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與當時別的黑人音樂一樣,有單獨的表演群體和受眾群。而產出的作品也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流行市場互不相通,黑人們也無心競爭黑人以外的聽眾。
這裡有必要略微介紹一下布魯斯,布魯斯不僅在黑人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美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基礎之一。例如,它被爵士樂所吸收,成為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自身仍在不斷發展變化。上世紀20年代初,農村布魯斯吸收部分流行歌曲的特點,後被稱作「古典布魯斯」。30年代,迫於謀生的黑人湧向城市工廠,城市布魯斯反映了成長於城市的新一代黑人的心態,也漸漸的不再單純表現愁苦和哀怨,而是具有一種音響較強烈的現代風格,結構也趨於穩定,又創新了伴奏形式,比如加入小型樂隊、電聲擴音器和鋼琴,與同時期的白人音樂和演唱風格對比鮮明。經濟大蕭條後直到二戰期間,布魯斯相關唱片的經營範圍都相當有限。戰後由於黑人參戰導致社會地位變化和人口規模性遷移,唱片公司開始對黑人音樂提起興趣。新的名詞節奏布魯斯代替了「種族唱片」的稱呼,節奏布魯斯不再是獨唱或伴奏,而是一種合奏音樂,整體有持續推進的節奏感,也能反映出新一代黑人更為自信的面貌。節奏布魯斯也是搖滾樂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風格和特點都直接表現在搖滾音樂上。早期的搖滾樂基本上就是對節奏布魯斯歌曲的翻唱。
那麼同時期的白人圈子在聽什麼呢?
移民到北美的白人農民和工匠帶來歐洲的傳統民謠音樂,又融合了印第安土著的民謠和黑人布魯斯,形成新的北美白人的民謠鄉村音樂,曲調簡單,節奏平穩,帶有敘述性和鄉土氣息,主要敘述家鄉、失戀和信仰。但它和節奏布魯斯一樣是地區性音樂,唱片由獨立的小型公司發行,有著自己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美國南部、西南和中南地區。
在美國的城市裡,當時的紐約街第28街集聚著很多音樂出版公司,每個公司門口前都有推銷員整日地彈琴來吸引顧客,由於樂器勞損過度,音色變差,像是在敲擊鐵盤子,所以有人戲稱這裡是廷潘衚衕(Tin Pan Alley,或譯錫盤衚衕、叮砰巷),那裡是流行音樂的出版中心近半個世界,也是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種風格的代表。那裡所產出的大量個去由白人專業作者製作,主要表現社會的積極一面,以來讓人們忘記煩惱。出版公司也無心關注社會問題,只關心如何更好地推銷歌曲。和鄉村音樂一樣,流行音樂消費市場的消費群體也是成年白人。由於社會財富由成年白人支配,那些十幾歲的青年也只跟隨著欣賞父母所欣賞的音樂,這一切看起來是多麼地正常,但不久之後就有了根本的變化。
50年代初,節奏布魯斯、流行樂(波普)和鄉村音樂是三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就像相互之間築起了圍牆,但在1954-1956短短三年之間,圍牆漸漸地倒塌,一片音樂的廢墟上新的音樂搖滾樂出現了。
這三年里,市場交叉也就是原來只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在另一個市場也發行這種現象更加常見,目的是為了開拓新的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市場間的壁壘也漸漸被打通。而節奏布魯斯的歡迎程度和銷量在各個市場都位居前列,唱片出版公司也紛紛發行翻唱版本和模仿生產節奏布魯斯音樂。這些新的聲音徹底開拓了青少年的視野,在青少年的圈子中越來越受到歡迎,新的青年文化悄然生長。
當時的美國青少年多出生在二戰後的生育高峰,生活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環境里,他們沒有經歷父輩的戰爭苦難,口袋裡的鈔票也多了起來。經濟上的自由給他們帶來生活上的自由,多數青年開始爭相購買屬於自己的汽車,這又為他們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生活方式的社會環境的根本改變使得他們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他們普遍不願意走父母期望他們走的道路,不願意接受陳舊的思想觀念,有著強烈的個人意識和追求。由於生育潮,他們的人數眾多,開始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斜紋布、運動鞋、T恤和黑皮夾克是屬於他們獨特的外表,女孩的小馬尾和男生的鴨子尾巴是他們獨特的髮型。他們也不再跟隨著父母聽那些多愁善感或陽光向上的流行歌曲,而是找尋新的音樂來成為他們的代名詞,那種音樂應該簡單有力又直接乾脆,那強烈的鼓點節奏和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相吻合;那種音樂應該有著無拘無束自由的表演形式,和自身的逆反心理相吻合;那種音樂還應該歌唱他們關心的問題,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
與此同時,搖滾音樂進入青年的視線里。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去掉了帶有種族印記的節奏布魯斯這一稱呼。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誌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這大概就是搖滾樂的前世。今生就更有意思了,改日細說。
簡單的說,搖滾樂, 無論思想內容、藝術趣味和表演技巧,都很難與古典音樂相媲美。它們不是同一個層次上的藝術。但是, 搖滾樂在許多聽眾那裡很有市場。從它興起到現在已有四十幾年歷史, 它的風格不斷變化, 派生出很多分支。搖滾樂的聽眾有增無減, 新的樂隊和歌手層出不窮。它是一種「大眾文化」 , 深入到千家萬戶和各種公眾場合。無論是誰,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不能無視它的存在和影響。
歷來的音樂就有兩種: 一種比較雅, 一種比較俗。俗音樂, 在過去, 主要是民間音樂。但是, 二者並非形同水火。民間音樂對專業音樂創作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大作曲家的作品雖然更精美, 更高雅, 更有藝術性, 但不能沒有民間音樂作為自己創作的養料和素材。而專業音樂對民間音樂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進入二十世紀以後, 俗文化中的流行音樂異軍突起。它的地盤在擴大, 民間音樂的地盤在縮小。加上民間音樂的流傳本來就受特定區域的限制, 所以, 流行音樂成了俗文化的主要代表。就象過去的作曲家常常把民間音樂當作自己創作的素材一樣, 現在也有一些作曲家採用搖滾樂等流行音樂進行創作。自己的作品中結合搖滾樂成分, 表現現代生活。這也是使自己的創作趨向通俗化, 便於人們的接受和認同。
越來越多的音樂學家們在他們的歷史著述和評論中, 表現了對搖滾樂的重視。民族音樂學已將搖滾樂列為他們的研究對象之一, 至於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更是把搖滾樂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心理現象當作它們的重要研究課題。
搖滾樂的社會影響 (主要指在西方) 從以下幾個方面特別明顯地表現出來。
它不僅已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也改變了其他流行音樂的面目。搖滾樂的聲音在電視、電影、廣播中隨處可聞, 它特有的某些風格和程式滲透到流行歌曲、爵士樂和鄉村音樂之中。它的聽眾涵蓋面最寬, 幾乎不受社會階層民族和地域的限制。
與嚴肅音樂的慘淡經營相比, 搖滾樂的巨大市場更顯得熱火朝天。搖滾樂的唱片、錄音帶、 錄象帶不計其數。差不多任何一個稍有點名氣的搖滾樂隊或歌星, 都會有專門的書刊對他們迅速進行介紹。
引起青少年的狂熱反應,造成對社會傳統的巨大衝擊。搖滾樂基本上是一種青少年文化,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和藝術要求,反過來,又影響和塑造了青少年。搖滾樂不僅左右青少年的音樂趣味, 而且也在服裝、髮式、語言、生活方式,甚至政治觀點等方面對青少年發揮作用。正如有人所說: 「搖滾樂不僅使流行音樂起了革命性的變化, 對於服裝、寫作、會話、廣告、語言、電視、電影、雜誌設計、唱片套藝術、錄音技術、以及人們對愛情、老年人、吸毒和政治的態度, 它也發生著極其巨大的影響。」 這樣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 搖滾樂經常與吸毒、性解放等聯繫在一起,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對傳統的反叛聯繫在一起。他們對傳統的觀念行為和道德準則等抱著懷疑、冷漠、甚至蔑視的態度。有人認為, 有些搖滾樂 「表達了對社會政治規範發自內心的不能容忍」。看看那些搖滾樂音樂節的巨大場面! 那是過去的音樂會所難以想像的。
搖滾樂聽眾的年齡層正在向兩頭擴展。搖滾樂今天也還在吸引著年齡更小的青少年; 50年代的年輕人現已步入中老年的行列, 他們卻可能仍然對搖滾樂, 尤其是當年的搖滾樂, 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3社會爭議極大。對不同音樂, 有不同看法, 有人喜歡, 有人不喜歡, 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歷史上, 還沒有哪一種音樂形式象搖滾樂那樣, 引起人們如此廣泛而激烈的爭論乃至對立。搖滾樂產生不久, 即遭到指責和反對。麻省地方檢察官伯恩 (G. B yrne ) 認為:搖 滾樂給年輕的無賴找到一個借口聚集在一起。它挑動十幾歲的年輕人, 以達到淫猥的目的。紐約《每日新聞》譴責唱片公司和節目主持人「煽動起青少年最壞的趣味」。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梅里奧(Merrio)甚至驚呼:如果我們不堵住這種帶有麻醉節奏起伏的搖滾樂浪潮, 我們就要在它流傳的送葬舞蹈中完蛋。
50 年代末, 美國很多城市舉行反對搖滾樂的示威遊行。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搖滾音樂會的事情時有發生。 波士頓當局曾成立專門委員會, 通過調查宣布電台搖滾樂唱片播放員是「社會渣滓」 , 建議禁止他們參與公共娛樂活動。但是搖滾樂照樣流傳, 搖滾樂樂隊和歌星在很多群眾中仍然很受歡迎。1980 年, 當披頭士的主要歌手John Lennon被人槍殺的消息傳來。 幾乎所有歐美電台停播預定的節目, 只播他的音樂。當晚, 成千上萬的人自動聚集在他紐約住宅的周圍。手裡拿著蠟燭, 為他守夜。1981 年, 牙買加雷蓋樂歌手鮑勃·馬利 (Bob Marley ) 死後, 牙買加為他舉行國葬, 十萬人參加, 總理致悼詞。歌星們在崇拜他們的歌迷的心目中佔有難以估量的地位。一個16歲的小孩認為杜蘭杜蘭樂隊成員尼克 (Nick Rhodes) 就是他的世界, 他說他每天要看著貼在牆上的尼克的招貼畫, 聽著尼克的錄音, 才會感覺好一些。
所以,我們不能不正視在人群中發揮如此巨大作用的這樣一種音樂。
我不要大家,所有人,全部人沉迷在這樣的樂觀里——要做中國搖滾的航艦,要帶領中國搖滾樂進入主流。我不要一團和氣,我不要去幫縣府打什麼民族與現代的文化交流牌,我不要去騙人說搖滾精神在雪山飄揚。
——腰樂隊
完整的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這屆青年
http://weixin.qq.com/r/Zy6Pl3-E8CKPrTv093t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Blind Illusion——《Demon Master》
※在排練室里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樂隊?
※My Chemical Romance - Disenchanted歌詞翻譯
※歐陽靖之前在哪裡演出?
※如何評價縫紉機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