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時代潘諾尼亞和北巴爾幹的戰爭與外交——格庇德人的威脅與帝國的應對

查士丁尼時代潘諾尼亞和北巴爾幹的戰爭與外交——格庇德人的威脅與帝國的應對

來自專欄 LBQ的專欄

(羅馬爸爸那時候還是爸爸)

受普羅科比影響,歷史學家們通常認為查士丁尼對於巴爾幹半島是漠不關心的,他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都用於再征服運動和波斯戰爭,在巴爾幹半島主要使用外交和驅虎吞狼的手段以期減少損失。但是如果我們從對格庇德人的政策入手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查士丁尼在此地區的政策是積極進取而又富有攻擊性的,特別是他對此地軍事資源的建設。我們希望通過對查士丁尼對抗格庇德人的政策進行深入分析,糾正以往觀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會反駁Pohl的觀點,以期證明查士丁尼巴爾幹政策的合理性。

一、緣起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潘諾尼亞的格庇德王國,格庇德王國的根基在潘諾尼亞的Sirmienis,他們的王城位於Sirmum,是6世紀40年代拜占庭帝國在潘諾尼亞面臨的主要威脅。格庇德人很少成為史料的中心,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像哥特人和倫巴德人一般留下為自己代言的史料。現在關於5-6世紀潘諾尼亞局勢的信息主要是從羅馬人、哥特人和倫巴德人的史料中獲得的。對格庇德人的研究主要是基於文本材料進行的。現代學術著作中,Pohl和Diculescu的作品是對格庇德人研究的代表作。但這兩部作品各有缺陷,Dic並沒有意識到格庇德人入侵巴爾幹是引發倫巴德人和格庇德人戰爭的主要原因而非戰爭的後果。Pohl則認為,格庇德人不過是蠻族中的一支失敗者,是一個「消極霸權」他們身不由己的被捲入了查士丁尼時代的巴爾幹大棋局,並最終遭到毀滅。本文作者試圖糾正的就是這種認識,他從普羅科比的記述入手,證明格庇德人並非一個簡單的棋子,而是舞台上的一位重量級棋手,而格庇德人同樣在540s-550s期間斯拉夫人和匈人入侵巴爾幹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格庇德人的是在五世紀中葉出現在羅馬人的視線里,彼時他們正作為匈人最重要的僕從軍同羅馬人為敵,依靠在匈人那裡的尊貴地位,格庇德王極大團結了他自己的部眾。在匈奴王阿提拉死後,格庇德人自立門戶,並擊敗了阿提拉之子,佔據了匈人帝國的核心區域——達契亞地區和提薩河流域。但在兩年後,討伐哥特人的戰役中被哥特人擊敗,未能佔據潘諾尼亞。但很快,哥特人放棄了自己的勝利果實,開始向拜占庭帝國遷徙,將土地拱手讓與格庇德人。這种放棄自己血戰得來的領土的行為無疑是令人困惑的,或許哥特人的勝利並不像他們吹噓的那樣完美,而考古資料顯示彼時的潘諾尼亞是否宜居也是個問題,阿提拉死後各個部族間在潘諾尼亞的兇猛競爭也說明了,在這種情況下實現領土的和平轉讓無異於痴人說夢。但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已然無從知曉,我們只知道格庇德人最終主導了達契亞和南潘諾尼亞,而這種行為似乎得到了羅馬人的某種支持。然而,在488年和504年,他們兩次敗於狄奧多里克,不得不退出潘諾尼亞。其中一次失敗是在試圖阻止哥特人向義大利進軍時發生的,或許,這說明了格庇德人和奧多亞克之間的某種同盟關係。但這次失敗還有著更嚴重的後果,格庇德國王死後他的侄子蒙頓不滿王子即位,憤而率軍出走,這再次削弱了格庇德人的實力,也使得地區局勢變得更為微妙。蒙頓出走後,迅速在馬爾古斯河和多瑙河交匯處佔山為王,吸引了大批社會不安定因素前來投奔,迅速成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打家劫舍,嚴重威脅這拜占庭巴爾幹行省的安全,阿納斯塔修斯皇帝派出一支萬人規模的大軍前去征討,卻被蒙頓和他的東哥特盟友打的一敗塗地,而哥特人也順勢將西伊利里亞收入囊中。在六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哥特人和蒙頓在潘諾尼亞佔了上風,將格庇德人逼回達契亞使羅馬人退守東伊利里亞和色雷斯。這種優勢在狄奧多里克和赫盧利人——當時北潘諾尼亞最強大的部落——結盟後變得更為明顯。但是,阿納斯塔修斯皇帝很快施展外交手段,邀請法蘭克人和倫巴德人擊敗了赫盧利人,將其擊散為三個部落,並迫使他們放棄了多瑙河上游的領地。此外,阿納斯塔修斯還增強了他對達契亞主教區的掌控,並在510年通過外交手段收回了潘諾尼亞Sirmiensis的東南角,並且和赫魯利三部中的一部建立了同盟關係,得到了戰場上失去的東西。而格庇德人在經受住488年和504年的兩次打擊之後,他們堅守住了自己在達契亞的大本營,並且在軍事和外交上變得更為激進。在六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他們與擊敗赫魯利王國的倫巴德人結成同盟,並且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多瑙河上游地區。517年他們劫掠了巴爾幹諸省,而這曾經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是斯拉夫人所為。這次劫掠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羅馬人正忙於恢復VItalian叛亂後的色雷斯行省秩序,結果被格庇德人趁虛而入。而這次劫掠的收穫無疑是非常巨大的,據史家記載阿納斯塔修斯曾出資萬磅黃金以贖回羅馬俘虜。

二、潘諾尼亞雄鷹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狄奧多里剋死後,狄奧多里剋死後,羅馬人和格庇德人曾經建立了短暫的同盟關係,共同蠶食東哥特的潘諾尼亞。羅馬支持下的格庇德人進攻Sirmium的行動失敗後,哥特人發動了對羅馬的報復,而這也成為535年哥特戰爭的導火索之一。一份關於哥特將軍Wittigis的頌詞同樣記錄了格庇德人通哥特人的戰爭,但是對於具體的細節我們只能做出推測,哥特人勉強阻礙了羅馬人的攻勢或許只是因為女王和查士丁尼皇帝間的親密關係。在527年的攻勢之後,查士丁尼加大了對達契亞——特別是地中海沿岸的達契亞地區的軍事外交投入,他與伊利里亞德蠻盟關係也得到了加強。此後,隨著強大的格庇德人軍閥——曾經的格庇德王子蒙頓轉投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對北伊利里亞的軍事控制更是大大提升。而蒙頓因為從龍有功,也成為伊利里亞將軍並統領赫魯利蠻盟。而據一些學者推測拜占庭此時也同倫巴德人建立了同盟。而查士丁尼又頒布了新律11,宣布了教區歸屬的調整,衝擊了羅馬的教權。

時間轉入535年,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滅了汪達爾王國之後,查士丁尼將目光投向了義大利,此時的東哥特王國剛剛爆發內亂,皇帝的政治盟友阿瑪拉蘇塔女王被推翻,東哥特又再度與羅馬為敵的傾向。而為了征討義大利,皇帝必然需要控制達爾馬提亞——此地不僅是征討義大利重要的後勤基地,也是再征服的重要一環。此地的戰略意義,從普羅科比的記述中便可看出,首先蒙頓進入達爾馬提亞的時間早於貝利薩留斯在義大利南部登陸的時間,而哥特人在達爾馬提亞的抵抗也遠遠比在義大利南部的抵抗強烈。但是由於蒙頓意外身亡,第一次達爾馬提亞攻略不得不匆匆收尾。但查士丁尼並未就此罷手,他於536年再次派出由皇室大總管康斯坦丁努斯率領的軍隊進入達爾馬提亞,佔領了這一地區。面對咄咄逼人的拜占庭軍隊,哥特人嘗試與波斯人和格庇德人結盟,築起一張東起泰西封,西至拉文納的拜占庭包圍網,試圖遏制羅馬人的攻勢。而拜占庭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威脅,他們斷絕了與格庇德人的同盟關係,開始向格庇德人進攻謀求長期佔領達契亞。在這樣的條件下,羽翼漸豐的倫巴德人也加入了這場亂局,他們佔據險要,如同在拜占庭邊境上插入的一顆楔子,因此哥特希望與之結盟。但是他們在同拜占庭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羅馬人搶先通倫巴德人建立了同盟關係,鼓勵倫巴德人進攻格庇德人。而格庇德國王見勢不妙也再次同查士丁尼結盟,而查士丁尼也順利的建立起一道倫巴德人把守外圍,格庇德人居中,赫魯利人居內的三層附庸體系。

三、盛極而衰

但這種穩固並未能持續太久,格庇德人和倫巴德人的衝突很快動搖了這一結構,二者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取得壓倒性優勢,因此均向拜占庭求助。但是在當時格庇德人實力似乎更為強大一些,而且他們也更為好戰,因此查士丁尼在經過斟酌後,選擇與倫巴德人結盟。之後,赫魯利人再次爆發內亂,羅馬派遷入拜占庭境內,而格庇德派依附格庇德人。這造成了內層蠻盟體系的瓦解使得伊利里亞行省不得不直面敵人。而信奉阿里烏斯派的格庇德人又給格庇德—拜占庭衝突蒙上了一層宗教色彩,反對正統信仰的赫魯利人大多轉投了信仰相同的格庇德王國。而在這之後,格庇德人的聲勢日漸強大,進入了小霸巴爾幹的時代,他們不僅自己屢次入侵拜占庭的巴爾幹行省,甚至在多瑙河上組織了一支水師,以兩金幣一人次的花費協助其他蠻族入寇拜占庭。而這些劫掠甚至干擾了正在進行當中的哥特戰爭,君士坦丁堡不得不多次挪用本應出發支援義大利戰局的軍隊以支援巴爾幹陣線。在這種情況下,羅馬人決心一勞永逸的解決格庇德問題,支持倫巴德人向格庇德人進攻,以徹底解決這個新生的霸權。為了表示自己對倫巴德人的支持,查士丁尼皇帝派出了一支27000人的大軍,由多位地方督軍(magister militum)率領向格庇德王都進發,如果我們考慮到這支軍隊的規模大致與納爾西斯擊敗托提拉時所率領的的軍隊人數相當,而遠遠超過貝利薩留斯的遠征軍和548年前往拉齊卡的拜占庭遠征軍,皇帝對戰事的重視就顯而易見了。但是這支大軍卻為後方的叛亂所阻,除了一支哥特人的先遣隊外全都沒能參與倫巴德人與格庇德人最終決戰。而這引起了倫巴德人的不滿,他們將此事視作羅馬皇帝對盟友的背叛,因為此前他們已經為納爾西斯的遠征軍提供了支持,而羅馬大軍卻按兵不動坐視倫巴德人和格庇德人廝殺,這種抱怨或許不無道理,叛亂也許只是一個託詞,在合作中雙方一直各懷鬼胎,倫巴德人曾經偷偷與格庇德人議和,而羅馬人也在出戰的問題上耍了滑頭——派哥特盟軍參戰,如果聯軍得勝,可以視作自己盡了同盟義務;如果格庇德人得勝,一可以撇清關係,二可以用大軍威懾格庇德人,使其不敢進行報復。這也是當拜占庭無力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時的慣用外交伎倆。但無論如何在549年聯軍戰勝了格庇德人,格庇德人的潘諾尼亞霸權受到沉重打擊。查士丁尼在控制多瑙河流域蠻族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一點從納爾西斯那支由格庇德人、倫巴德人和赫魯利人構成的大軍上便可見一斑。而他也確實利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實現了達契亞再平衡戰略,保障了巴爾幹行省的安全。雖然倫巴德國王對皇帝隔岸觀火的行為多有不滿,但彼時他們同羅馬人的關係依然親密。在解決格庇德人的問題後,查士丁尼得以抽調部隊回援東線,穩固波斯邊境局勢,但是5世紀50年代後期,匈人和阿瓦爾人又為巴爾幹帶來了新的威脅,566年格庇德人在與阿瓦爾人和倫巴德人的戰爭中再次慘敗,險些丟失了自己的王城。此時羅馬人轉而同格庇德人結盟,試圖控制格庇德人的領土,但桀驁不馴的格庇德人拒絕了羅馬人,失去了羅馬人援助的格庇德人更無力抵擋阿瓦爾人和倫巴德人,最終於567年向敵軍投降。其國王的頭蓋骨被倫巴德大王做成了一支酒杯,隨後,倫巴德人離開潘諾尼亞前往義大利,而在一次騷亂中,格庇德王都被付之一炬,格庇德人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四、小結

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查士丁尼的巴爾幹政策了,長久以來我們收到普羅科比的影響,將查士丁尼視作一個窮兵黷武的暴君,他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心理抽調了行省防衛部隊,使得各省門戶洞開,人民慘遭屠戮,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哥特戰爭打響後,查士丁尼所面臨的的是一張西起拉文納東達泰西封的的龐大包圍網,但戰爭的結果是查士丁尼撕裂了東哥特王國,將格庇德人趕下了霸主的寶座,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拉齊卡,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他對於格庇德人的牽制是他對蠻族世界的主要成就之一,他不僅限制了格庇德人勢力的擴張,減少了格庇德人帶來的損失,更主動出擊打擊敵人,讓拜占庭帝國的勢力衝出巴爾幹行省,深入潘諾尼亞和達契亞。查士丁尼對抗格庇德人的首要目的是防衛巴爾幹行省,他做到了這一點,並對潘諾尼亞地區建立了間接統治。

同樣,我們也要重新評價格庇德人了。他們長期為史料所忽視,只是在一些史料的邊角中出現。他們顯然不是Pohl認為的那種軍事力量衰微,不思進取的農業民族。誠然,他們的農業基礎非常強大,但這是這樣強大經濟基礎。為他們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從他們屢遭重創但總還能東山再起上便可見一斑,另外他們同樣好戰,甚至試圖將羅馬人的行省據為己有。與昔日的匈奴王不同,格庇德人有著明確的主體民族而非一支混雜的蠻族集合,他們佔據了潘諾尼亞的四戰之地,並以此為根基屢次向拜占庭帝國發動攻擊,但也因此遭到了拜占庭皇帝的仇視,覆沒於拜占庭皇帝召集的盟軍之下。他們的強大,他們在潘諾尼亞的霸權和桀驁不馴的態度,極大刺激了查士丁尼解決他們的決心,儘管遭受了大瘟疫的打擊,但查士丁尼依然運用金元乃至刀劍成功實現了削弱乃至瓦解格庇德王國的目的。雖然他沒能重建帝國在潘諾尼亞的行省,但他至少保證了義大利戰役的安全進行,並解決了格庇德人對巴爾幹諸省的威脅。而如果他的繼承者查士丁二世採取了類似的政策,那麼遷入此地的阿瓦爾人可能會受到帝國控制,而倫巴德人定居於北義大利的企圖也會被挫敗,查士丁尼的大戰略徹底改變了北義大利和匈牙利平原的政治走向和民族構成。

推薦閱讀:

從「震旦」到「Cathay」,西方視角下的中國。
歷史古籍網站 - Qzone日誌
809.讀歷史39~荊軻刺秦時衛士們呢?
歷代後人是如何評價漢武帝的?
給文明以漢字,給漢字以文明

TAG:人文 | 戰爭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