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系列之三 關於心理學的一些基礎常識
來自專欄商心世界
20世紀是科技與藝術的時代,21世紀便是生物技術與藝術的時代。
——史蒂夫·喬布斯(好像)
想一想,過去的120年里(主要是20世紀),人類都做了什麼,中國都做了什麼。
我們隨便舉出一些事實:一戰、二戰、美蘇爭霸、全球化貿易,以及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全面的信息時代,個人電腦,探索太空,極簡風格的蘋果手機,互聯網,快時尚產業……以上種種,都是以硬邦邦的科技、物理學為主,輔之以美學。
那麼接下來的21世紀,人類可能會往哪裡走?像上個世紀50、60年代美蘇爭霸時期那樣、去重新探索太空嗎?好像不是的。
而且,在21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老齡化危機,正在快速到來;要命的是,這是「整體老齡化危機」。
在「人本主義」(主要體現為「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人們更加在乎的是,如何活在當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追求生命的延續,追求心情的愉悅,追求對疾病的攻克,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尋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如果說20世紀是向外探索、展示人類的肌肉與力量,那麼21世紀便是詢問內心,追求心靈的滿足。
上面的一些宏觀情況,是我們認清現實的基礎。在追求心靈的滿足這個願望下,了解心理學,將會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方法。
1
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慾望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問過這個問題:心理學到底是幹什麼的?研究什麼東西?只要學習心理學,就能讀懂別人的心嗎?
在我看來,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概括心理學研究內容,只要兩個字:慾望。你所身處的外部世界,是你的內心世界的投射;整個世界的現象,是其他的所有人的內心世界向外投射的反映。
很遺憾的是,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的教科書給出的答案,都太複雜了。比如以下這幾種形式:
-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理論性和應用性。
- 心理學是指研究人類自我思維、行為方式和人類怎樣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樣進行信息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學科。
-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 心理學是關於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研究的科學。
…………
從邏輯上來說,上面幾種回答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是考試測驗,甚至可以給出滿分;但,最大的遺憾,就是讓普通人無法理解,專業名詞太多了,讓人難以發生繼續下去的興趣。就像男女談戀愛,雖然都知道,對方在各個方面的條件都很好,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但是對方一開口說話就是「之乎者也」等古文,你說,這戀愛怎麼談?
「壞男人」之所以受到女生們的歡迎,和壞男人自身的風趣、幽默的特點分不開的。反過來說,男人又何嘗不喜歡和壞壞的女人談戀愛呢?畢竟,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無一。
扯了那麼多廢話,那麼當別人問你「心理學到底研究什麼、學了你能不能讀懂我的心」時,你該怎麼回答?
我個人認為一個比較合適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
(迷之微笑)心理學啊,就是啥都研究!我當然懂你心裡的小九九啊!你接下來想什麼、怎麼想、為什麼這麼想、以及接下來準備做什麼,我...都...懂!哈哈哈!
如果對方不信,刨根問底,那怎麼辦?
我送你三個字:繼續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何謂江湖?其實就是人心和人性向外在世界投射的反應。了解心理學,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把握住對方的思路與想法,從而提前採取應對方案。
我最喜歡的十二字: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樣的前提是,能夠把握自己以及別人的心理變化。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了解心理學的基礎概念,是遠遠不夠的,更加重要的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思考,總結,最終融會貫通;以達到,對內桀驁不馴、百毒不侵;對外知世故而不世故。
對於廣大的普通人來說,我們的目的不是去了解心理學,而是如何利用心理學知識,過上更好的、更加幸福的生活。
接下來,基礎篇(這是地基)開始,我將從四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展開,請大家看一看,我們目前已知的心理學大咖,其理論到底是什麼。
2
精神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如果從人類歷史上選擇一個人去代表「心理學」,那麼弗洛伊德先生,當之無愧。牛頓讓人類第一次掌握了物體和天體宇宙的運行規律,達爾文第一次讓人類發現自己不過是猴子進化而來,而弗洛伊德則讓人類第一次轉換關注的視角,從外界到自身,用「夢」和「性」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解釋人類的各種反應與行為。
不知大家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沒有,從目前來看,整個人類的視角,是越來越聚焦於自身,越來越精細。按照馬克思主義來說,精細化分工,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心理學,也同樣遵循了這一規律。
與牛頓和達爾文的自然科學理論相比,弗洛伊德的「人文」類的精神分析理論,顯得神秘和玄乎,在很多地方,看起來不清不楚,分析起來不明不白、似是而非。
我想說的是,這就是自然學科與社會人文學科的不同之處。比如,經濟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從經濟學這棵大叔下,又有很多的門派和理論,比如芝加哥學派、奧地利學派,貨幣理論、管制理論,經濟增長、經濟危機等。另外,經濟的變化從來都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的出現新的情況,即使是經濟危機,1929年的大蕭條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也起因、發展過程、影響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社會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事前難預測、事後可總結、凡事有模糊、沒有確定性。
不過,這種神秘性與不確定性,也正是社會類科學的有趣、迷人之處,就像藝術和音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偏愛,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理由;沒有絕對的正確與準確,沒有絕對的權威,一切都是可以討論、分析、交流的。
下面,簡單講講關於弗洛伊德的故事吧。
在大學時期以及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從事的是外科工作,後來轉到內科。之後,去巴黎進修。進修期間,受到導師的鼓舞,對人的心理產生了興趣。雖然當時的弗洛伊德囊中羞澀,沒有多少錢,但他仍舊按照自己的興趣開了一家以治療「神經症」為主的私人診所。
在19世紀末,當時人們的思想並不像現在這麼開化。當時的現實情況是,如果哪個家庭出現了一位「神經症」的病人,人們往往會認為是因為某種罪惡,因此上帝降臨怒火,將「神經症」這種的懲罰降臨到此人身上。我們簡單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在中國的清朝時期,一位普通人得了這種疾病,他的鄰居們會怎麼看待這個家庭?當地官府會怎麼看待這個家庭?說一句不客氣的,官方不直接弄死他以平眾怒,就已經算是大慈大悲了。
幸運的是,弗洛伊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不僅治療手段越來越精湛,同時還很好的駕馭了營銷的力量。在1995年出版的《夢的解析》,直接成為當時的爆款暢銷書,一時洛陽紙貴。在這本書里,他提出了以「性動力」解釋人的行為這個讓人石破天驚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由於性緊張的累積而引起的。我們常聽到的「戀母情節」和「戀父情節」,其實就是經過弗洛伊德的推廣而廣受大眾所知曉的。
從「性」這個角度去解釋人的心理,這是一個偉大的突破,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角度。我們要明白的是,即使是在今天,很多父母仍然羞於和子女交流關於「性」的一些常識。而「性」作為人生來就有的一種需要,怎麼可能因為不交流、不談論、不溝通就被壓抑呢?父母和孩子進行大方的、有技巧的談論,才能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性」。
當然,用「性」來解釋一切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弗洛伊德的這個觀點後來遭到了嚴厲的批評。對於我們而言,要記住的,不是別人對弗洛伊德的批評,而是要記住,「性」對孩子、對我們自身而言,確實是起到重要的作用的,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我們要重視和分析,而不是一概否決。
弗洛伊德還有一個理論,我想大家都聽說過:本我、自我、超我。這個理論主要是為了解釋「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關係。簡單的說,本我完全是潛意識的,代表的是慾望,受到意識的遏制;自我是大部分意識的,主要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是部分意識的,主要是用來做良心和道德上的判斷,代表人性中高貴的一面。
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都經常說: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就算是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所以對於人的評價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那個人雖然曾經偷盜、搶劫、做壞事,但是他平時卻是一個孝子。
我們仔細品讀一下上面的這段話,它很好的反映了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評價中,所基於的三個層面:從本我上來說,偷盜這件事,可能是人的慾望本能,不分對錯;從自我上來說,不管是為了錢財、物品或其他而進行偷盜,確實是觸犯了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條規;從超我上來說,以道德倫理的角度,一個孝子是值得表揚和鼓勵的。
上面這三個層面的判斷,有糾纏,所以,人有時候就會犯糾結。更深層的原因, 是評價者在對一個人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對不同層卻給與了相同的權重。說的更加直接一點,是分不清狀況。以目前社會的普遍標準而言,在「偷盜」這件事上,應該給與「現實(自我)」這個維度更大的權重,所以偷盜者就是不對的,不論其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以後,該學派不斷發揚壯大,有很多優秀的人加入進來,豐富和擴展了其理論,比如新精神分析學派等。在弗洛伊德的朋友和學生中,我們非常熟悉的兩個人,讓·皮亞傑和A·阿德勒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讓·皮亞傑,瑞典心理學家,他將精神分析學派的那種隨性和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得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他的偉大之處在於將兒童教育與心理學結合在一起,為兒童教育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就經常在生活中,看到以皮亞傑的名字開創的「學習教育機構」,比如皮亞傑認知訓練營等。
而A·阿德勒的揚名,則是他的那本著作《自卑與超越》。直到現在,這本書在京東的心理學暢銷書中排名第二。他的另外一本書《理解人性》,也深刻的揭示了關於人性的種種原因。
直到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各種關於催眠、記憶、癔症等很多名詞,都是精神分析學派的產物。
3
行為主義
約翰·華生
如果說讓·皮亞傑帶來了關於認知學習相關理論的話,那麼「讓理論變成現實」所需要的具體的手段,則是行為主義的拿手好戲。
華生,就是行為主義的開山祖師。
約翰·華生,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果說弗洛伊德的研究是以人的內心、人的夢境、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等來做為突破點的話,那麼華生則另闢蹊徑,從具體可見的「行為」出發,利用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進行總結與歸納。
在當時,這種方法非常受到歡迎,因為那個時代的統治思想,整體上還是「牛頓式」的自然科學,華生的研究方法則拉近了屬於社科類的心理學與經典自然科學之間的距離。直到今天,科學研究所主張的數據、流程、規範、後果等等的一切,也依舊沒有超過經典自然科學的範疇。這種經典自然科學的強大的力量,在工業革命時代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華生所開創的行為主義,將心理學這種相對玄虛的理論,做成了一個個的行動指南,誰都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比如研究動物的行為、教養兒童的具體方法與評估廣告投放的效果等。
他有一句話廣為流傳:「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為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實際上,灌輸式的教育確實就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如果我們再腹黑一些:這樣的教育系統所培養出來的人,對於「統治者」來說,難道不是最順手而好用的工具嗎?(更深一步的問:統治者是怎樣維持這樣的一個「培訓」系統的呢?)
不過,華生走向了極端,就是他只承認外在環境的力量,而完全否認了遺傳、或者說本能的作用。漸漸的,人們發現使用華生的理論和具體方法去做事,是有相當的缺陷的。
接下來,行為主義的另外兩位大師級的人物,則繼續將行為主義的優點發揚光大,同時摒棄其糟粕。這兩位大師分別是:博爾赫斯·斯金納,阿爾伯特·班杜拉。
斯金納,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在我的理解里,為什麼斯金納會被冠以一個「新」字,是因為他雖然強調行為的重要作用,但是卻沒有前輩華生那麼極端,而是將行為的作用進一步深化,使其實用性大大增加。比如,斯金納創製的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機器「斯金納箱」,就相當創新性的研究了動物是如何進行學習活動的,從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人類是如何學習的。在反射理論的基礎上,斯金納提出了和偉大的巴甫洛夫不一樣的另外一種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刺激→反應
斯金納:操作→強化
看到這個公式,我們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心理學原理,斯金納已經從行為主義的層面,進行了揭示。
還有,雖然我們平時很討厭看廣告,但是為什麼廣告的投放是有效的?就是因為不斷的重複。而重複能夠給人的心理帶來刺激,而這種「操作→強化」,也正是斯金納所揭示的一個原理。
班杜拉,作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與斯金納一樣,社會學習理論也是在對傳統的行為主義的繼承與批判中逐步形成的,但與斯金納不一樣的是,他認為,來源於直接經驗的一切學習現象實際上都可以依賴觀察學習而發生,其中,替代性強化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好好品味一下,斯金納強調的是刺激,而班杜拉則強調觀察。我們不:妨深入思考一下:直接行動的刺激,確實能夠帶來效果,但是在更多的時候,我們主要的學習方式,依舊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用讀書、消化理解、小範圍的實驗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增加經驗。很多事情,由於直接行動的成本太高,或代價太大,那麼觀察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手段。
小孩子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使用的方式是就是觀察。當然,我們始終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所以還會輔之以「絕知此事要躬行」,應該讓孩子們動手去做;總體而言,動手又動腦,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關於學習的基本方式嗎?
為了更加容易理解,我們不妨做一個有些偏頗的小結:
- 斯金納的學習理論,側重於「行萬里路」;
- 班杜拉的學習理論,側重於「讀萬卷書」。
4
人本主義
亞伯拉罕·馬斯洛
在大學期間,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心理學理論,當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主要原因就是這個理論太簡潔、太實用了。
目前,有學者將他的理論分成5個需要層次,也有人將他的理論分成7個需要層次。在我看來,五層也好、七層也罷,這種數量上的差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理解「人的各種需要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及該過程背後的原因」。
首先講一下「需要層次理論」(在這裡,我分為5層):
從上面的圖片,讓我們一目了然:為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慾望和訴求?為什麼人的慾望那麼多、那麼雜、那麼千奇百怪?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所屬不同的層面上!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訴求,有的人想著溫飽,有的人想出人頭地建立事業,而有的人已經在追求更高級的夢想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投其所好、對症下藥」,其實就是針對對方的特定需要,而實行有差別的對待。
人本主義的另外一個大師,是卡爾·羅傑斯。如果說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理論大家,那麼羅傑斯則是出色的實踐者。在羅傑斯的一生中,他以「關於自我的理論」為基礎,展開了大量的諮詢與治療工作。
此處「自我」的概念,和弗洛伊德不同,不是指意識層面的自我與處理和現實世界有關的事物,而是一種對個體的整體覺察,包括自己體驗到的、感知到的知覺,以及這些知覺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怎樣的。
這種對自己整體狀況的深刻覺察,其實殊為不易。因為在人的天性中,還有一部分是為自己的一切行為找借口的本能衝動。
羅傑斯的這個理論進一步提出,在進行相關治療之前,治療師要「以人為中心」,考慮到「來訪者需要什麼」,盡量給來訪者提供一種最佳的心理環境或心理氛圍,這樣來訪者才會更大程度上的傾其所能、最大限度的進行自我解釋,改變他們對自身和他人的看法,進而產生自我指導行為,最終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其實不僅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一種經驗:如果想獲得女孩子的芳心,只有讓對方儘可能的感受到舒服,對方才能放下戒備,敞開心扉,最終接納自己,成就良好姻緣。
而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與精神分析不同的是,治療師更多的是關注當下,著眼於「此時此地」,而不是一味的關注來訪者的「過去」的經驗。在這種狀態下,相關心理治療技術的作用,可能還不如治療師的態度重要。
除了在治療領域,羅傑斯理論的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指導學生的成長。與現代教育相類似的是,羅傑斯認為,學生學習的是一種人生經驗,促使學生能夠主動的適應社會變化和知道如何去學習,形成獨特的人格,發揮學生的獨特價值。這樣的教育觀,和今天的素質教育,是不是有著某些相似的地方呢?
5
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腦科學一起)
Google、Amazon等公司
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三駕馬車,而在我眼裡,認知心理學則是另一顆新的冉冉紅星。因為這種心理學,將最新的腦科學、神經科學、人工智慧等結合在一起,這是大的趨勢。
我所認識的「認知心理學」,與皮亞傑的不同,不是那種「個人思維層次的認知」,大家可以理解為「信息加工心理學」,比如人的大腦接受到來自身體以及外部環境的各種信息,然後經過編碼、儲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整個過程。想像一下計算機的工作原理:輸入信號→儲存→CPU加工處理→輸出結果。
而現在大熱的人工智慧AI,其實就是人類藉助計算機的強大運算能力,在信息收集、整理、儲存、檢索、輸出方面,幫助人類做工作,在此過程中,計算機的運算網路就類似於人類大腦內的各個神經之間的相互聯繫。只不過很可惜的是,目前計算機所能達到的模擬人類神經數量的極限,與真正的大腦相比,還差了太多太多。就像在第一篇文章中講的一樣,人的大腦皮層里,密密麻麻的分布著140億個神經細胞,而在這些細胞的周圍,還有1000多億個膠質細胞!
人工智慧的學習原理,就是利用這種模式而標準化的信息輸入,習得天量的數據,經過不斷的分析、加工、產生結果。雲技術使得超大規模的計算量成為可能,而存儲瓶頸似乎看不到盡頭,所以,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能力,進步神速。由谷歌開發的、打敗了李世石的AlphaGo,只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被新的Alpha Zero輕輕鬆鬆擊潰了。
目前,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依舊處於一個相對淺顯的地步。不過,現在所取得的成果,已經向我們揭示了:運用「認知」的方法論,我們能夠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在未來,這個領域大有可為。
我個人相信,隨著人類對大腦、神經網路、量子計算機等不斷深入的研究,認知心理學的未來成果,或許將超出所有人的想像。
http://weixin.qq.com/r/1EMIEJ-ELsJRrdtz9xb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物質心理學一
※178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強迫人際意念的治療(恐人症)
※心理學與價值觀
※175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強迫症的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