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咖啡,一個人的社交
北歐人排外嗎?這是每一個關注北歐生活的人所提出的質疑。有的人認為北歐人受常年寒冷環境的影響,又地處島國,練性格也變得冰冷孤僻,很難真正做朋友。與北歐人交往,往往僅是以為咖啡的距離。
果真如此嗎?參加國幾次不同的聚會就會以後,大大改變了我的想法。究其原因,還在談資的問題上。我們中國人自己都說:話不投機半句多。連同居或者婚姻中的伴侶,如果沒有共同語言,他們都可以立刻分道揚鑣。
書以及從書中獲得的淵博知識,是北歐人際交往的最好媒介。即便是萍水相逢的朋友,剛好談論的書兩人都看過,由此延伸的思考和討論,足足能讓兩人興奮一陣子。而我們感到難於和北歐人交往的普遍癥結所在,真相使我們的閱讀量遠低於對方,故缺乏可以與之交往的談資。
對付外國人,我們最拿手的武器是美食,火鍋、餃子一出,天下無敵。但再好吃的美食,每次都吃也難免乏味。反之,由閱讀建立起來的自我認知、與雙方文化的融入,對人生的思考、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價值觀的認同,才是兩情相悅最持之以恆甘之如飴的跨國界的交往。
在沒有一個民族像北歐諸國子民這樣,如此熱愛閱讀的了,這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民族!電車上、火車上、飛機上、候機廳,以及各種候車廳,甚至排隊及等朋友的間隙,大家都會隨手從包里或者褲兜里掏出一本書,幾乎是立刻進入閱讀狀態。更別說春日裡的草坪、夏日裡的海邊、暖暖咖啡氣息繚繞的咖啡館世界!看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是最好的參照。在北歐,大大小小林立於每個城市的此「三館」極大地滿足了好書之人。比如芬蘭,並不大的一個國家,卻有近千個公共圖書館以及流動圖書館,分布於全國大大小小的城鎮。
像其他北歐人一樣,絕大多數的芬蘭人經常光顧圖書館。也可以說書簡直成了沉默寡言的芬蘭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侶!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統計,北歐的人均讀書量是一年24本,相當於一個月兩本書。
實際上在北歐,個體閱讀量已經明顯大於這個數字。見縫插針的閱讀率而愜意,不拘於環境,不拘於場所,閱讀已經是北歐人生活中信手拈來的一個習慣。所以北歐最流行的書,是紙質輕巧、排版壓縮、便與攜帶的口袋書。於是商場里賣的最火的男士休閑褲,則是膝蓋有大口袋的那種。
走出去社交,是北歐人生活的理念之一。而書和書中的知識,就是最好的媒介。大街小巷林立的咖啡館正是最好的證明。北歐人每家都有咖啡機,除了最簡單的滴漏式、液壓式,還有高端的,現磨咖啡,可以煮出各式花哨咖啡諸如卡布奇諾、拿鐵等。所以你要說喝咖啡,家裡一杯咖啡足矣,卻為何還要跑到咖啡館去消遣,因為那裡就像我們從前的茶館一樣,是一個社交的世界。
而對於北歐人來說,最典型的社交卻是一個人的社交,此意何解?北歐人泡咖啡的方式多種多樣,約朋友去暢聊是一種想《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發跡之前那樣,帶著稿紙或電腦去創作的又是一種。而更多的一類人,則只是為了一份在人群中的感覺。這類人家裡有的是空間、卻往往偏要攜一本書,在人來人往的咖啡館求得一份「清凈」。
這種人非常能代表北歐人中「沉默的大多數」,讀書與之堪稱「心靈的閱讀」。自己獨處時感覺世界很喧囂躁動,一旦到咖啡館,世界立刻安靜了!在熱鬧的場合干自己的事,不為交友,不為趕熱鬧,就為在人群中的一份存在感。有了這份存在感,和一本讀來甚是愉悅的書,對於北歐人來說,足矣!一本書、一杯咖啡,一個桌旁閱讀的自己,再加上咖啡的氣息和滴滴流淌的音樂,完美!這就是北歐人骨子裡狂愛的、淪陷在人群中的「一個人的社交」。所以尤其那些愛獨來獨往的「精神潔癖者」,一天不到咖啡館小坐一下,必定悵然,如有所失。為了這群人,體貼之至的咖啡館周末一大清早就會搭配好各式美味早餐,煮好咖啡,等著髮型凌亂、睡眼惺忪的客人們一杯咖啡叫醒自己。
北歐人閱讀的內容,天文、地理、哲學、歷史、音樂、藝術,以及感人至深、引發人生思考的各種小說等等,五花八門、無所不包,而在這裡面是絕對不會包括為了升值加薪、為自己充電而必須要學的專業技術書。如果讓北歐人把學習工作中的壓力帶到業餘生活中,還不如殺了他們。生活,是為了來享受的。學習,那是學校中的事。而一旦需要學習,北歐隨時會投身學校,專註地學習幾年,毫不含糊。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北歐人的學習能力,因為他們幾乎一生都從為離開過書籍。
閱讀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習慣。由此延伸起來的北歐人的聊天內容,若沒看過幾本書,真的挺難走進北歐人的社交圈。這種特質很明顯地表現在北歐人的另一個流行社交場所:酒會上。這時候你會突然發現,一向沉默的北歐人端起酒杯是那麼健談,歌劇院的中場休息,圍繞著本歌劇展開的音樂及古往今來音樂家的討論,你不懂那麼幾個,談話簡直不能進行下去。而這也絕非北歐人故意地為難,這只是一個人生活素養的一部分,長年累月閱讀的積累,已經深深潛入北歐人生活中各處,
北歐有一句俗語叫:每一個人都是從孩子長達的。意思有兩層:一、你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會;二、你不是從來都不會犯任何錯誤。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經歷著新的事情,幾乎每件事情就像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像春夏秋冬的輪迴、就像一朵花從綻放到凋落,裡面必然經歷了萌芽、求知、體驗、深刻、反省、瞭然這些不可或缺的程序。在佛教里,稱之為因果,凡事有因才有果。所以反觀北歐人的讀書意識,追根溯源,幾乎大多數源自孩童時代和父母的床頭閱讀時光。
睡前閱讀幾乎不是什麼個別案例,這幾乎是融於北歐家庭親子教育里的一項必修課。睡覺前的半小時,孩子們小貓一樣依偎著媽媽或者爸爸,在溫暖的檯燈下閱讀,看看書,講講故事。無論對於孩子還是父母,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寶貴記憶。這床頭的半小時閱讀,不僅培養了一個愛讀書、善讀書的民族,也激發有潛力的父母們寫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兒童經典。比如作為瑞典兒童文學的經典《長襪子皮皮》《淘氣包埃米爾》等,正是林格倫當時在床前燈下為女兒讀書講故事時,激發出的寫作靈感。
除了家庭的閱讀時光,學校里也是步步跟進。每隔一段時間會來個「讀書會」,讓小朋友們講講自己近期看的有意思的書。這個活動從小圍兜們的幼兒園時代已經開始,兒童讀物豐富多彩,有時甚至一頁就一句話,幾句話就是一個故事,配上色彩濃厚的插圖,很能擊中孩子們的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書慢慢增厚,故事慢慢變長。到了學校,開始學習語言、算術、自然等基礎課,但閱讀依然是重要的一項內容。老是鼓勵大家閱讀,會定期發放「讀書記錄表」給大家。比如近期你讀了什麼書,每天進展如何,獨到了哪一張哪一節,大概講了什麼內容。不用很複雜,簡簡單單記錄即可。
到了中學、高中,因為沒有各種會考,且課外閱讀量作為社會交際能力考核之一,課外閱讀依然是學生課外必修之一。這樣,一步步從小圍兜時代培養起來的閱讀意識,到了大學之後,到了成年,就自然而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即便你是不愛讀書之人,也有了讀書的三分習慣。何況如果大家都讀書,如果人家說的每一本書你都沒讀過,讓人情何以堪!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讓人明智。孩童時懸掛在教室里的格言,如今重新回味,又多了很多領悟和體驗。社會風氣決定著每一位公民的意識和修養。而整體的社會風氣,又有賴於公民個體修養的「百聚成海」。
推薦閱讀:
※UCC 117酸嗎?
※咖啡風味不是別人告訴你的。
※【一本二十二道】第23期: 測評 – 咖啡創意 Liberté Méditerranée Moka 9% - 78分
※【遠方,深海,鯊魚正圍攏而來】這裡是谷底——靜悄悄
※如何系統的學習手沖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