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讀紅樓)也來解解【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傻子讀紅樓)也來解解【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傻子讀紅樓)也來解解【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時髦的傻子

《紅樓夢》第50回末:【寶琴走過來笑道:「我從小兒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揀了十個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懷古的詩。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隱俗物十件,姐姐們請猜一猜。」】第51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胡庸醫亂用虎狼葯】開篇即列出這十首懷古詩。

對於這些懷古詩,後世讀者歷來解讀多多,上網一搜琳琅滿目,見仁見智各有千秋。傻子參考網上諸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取捨、整理、加工、改造,形成一篇以自己獨到見解為主的解析文章。雖少新意也可怡情,無非聊博一哂耳。

按照薛寶琴的意思,每首詩分四方面解讀:1、古迹在何處;2、所詠何典故;3、詩句祥解讀;4、暗隱何俗物。有些文章根據《紅樓夢》中多用戲讖、詩讖、謎讖等讖語,分析這些懷古詩也可能讖某人某事。暫時沒有想明白,故本文未予討論。

赤壁懷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

1、古迹在何處:據南朝盛宏之《荊州記》、唐代地理學家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南史·宋書·符瑞志》、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等文獻資料記載,以及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大批赤壁之戰文物被陸續發掘出來,證實了當時的赤壁古戰場應在今湖北省蒲圻(pú qí)縣西北長江南岸。(另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又一說在今湖北赤壁市)

2、所詠何典故:【赤壁之戰】的史實眾所周知,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親率20萬大軍(具體人數說法不一,但號稱80萬)進攻東吳。吳主孫權經諸葛亮說服,與劉備聯合作戰。孫劉聯軍利用曹軍多為北人不善水戰的弱點,利用火攻大破曹軍。是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像人們所熟知的「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諸葛亮借東風」等故事均來自於赤壁之戰。

3、詩句祥解讀:【赤壁沉埋水不流】——當年的戰船、兵器、陣亡的將士屍骨多不勝數,沉埋江底壅塞河道,甚至使得長江水流不暢。杜牧《赤壁》絕句中也有【折戟沉沙鐵未消】的句子。此句極言其戰況之慘烈。

【徒留名姓載空舟】——人亡船空。即使「徒留名姓」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有名望的大人物。至於那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萬骨」,何能留下名姓?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喧闐(xuān tián)」指戰場上那種數十萬人激戰所特有的嘈雜、喧嘩、宏大的聲音,被一場熊熊大火(一炬)燒到沉寂無聲,唯有那助長火勢的東南風在冰冷的江面上悲涼地哀號。「滾滾長江東逝水」,渾濁的江水中遊盪著數不盡的屍骨和英魂。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法船】,即舊時燒獻給亡故者的紙船。多用秫秸紮成框架,以彩紙裱糊而成。因是冥器,有船無水,又是空船,故云「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這種紙船最終不過是噼噼剝剝一把火燒掉,故云「喧闐一炬悲風冷」。紙船帶走了什麼?無非是亡者的姓名和魂靈,謂之「無限英魂在內游」。

交趾懷古 其二

  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程高本首句為「銅柱金城振紀綱」)

1、古迹在何處: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地名。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設刺史管轄。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

2、所詠何典故:公元40年,交趾當地雒民征側、征貳姐妹倆起兵反抗交趾太守蘇定,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群起響應,攻取六十五城,征側自立為王。公元42年,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前去鎮壓,剿滅二征平息叛亂,在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金城在甘肅,有羌人居住。公元35年,金城羌兵造反,光武帝派馬援率軍擊破羌兵,把七千羌人遷徙到三輔。因「交趾」「金城」均與馬援有關,程高本改作「銅柱金城」以切合「交趾」之題。本文按脂本分析。

3、詩句祥解讀:【銅鑄金鏞(yōng大鐘)振紀綱】——寫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的兵器鑄造金鏞和銅人以「振紀綱」的故事。「振紀綱」即整肅國家法度。這裡借指馬援征服異族,整肅了國家法度。

【聲傳海外播戎羌】——海外,古代泛稱漢政權統治區域之外的四鄰。戎羌,羌族又稱西戎。是說馬援破羌兵、平二征,征戰無數威名遠揚,四域少數名族為之折服。

【馬援自是功勞大】——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人。王莽末年為漢中太守,後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kuí xiāo),繼歸東漢光武帝劉秀,參加攻滅隗囂、平定涼州等戰爭。曾於金城擊敗羌兵,又平定交趾。被封為伏波將軍、新息侯。是西漢末至東漢初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說馬援功勞大當之無愧。

【鐵笛無煩說子房】——崔豹《古今注》云:「《武溪深》,乃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門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其曲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能臨,嗟哉武溪多毒淫。』」此曲即被稱為「鐵笛」之曲。子房即西漢初年的張良。張良為劉邦建立統一的漢帝國作出了卓越貢獻,劉邦曾稱讚他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說張良曾於垓下之戰中吹鐵笛作楚聲,以亂項羽軍心,為楚漢之爭中劉邦勝利立下汗馬功勞。此句的意思是,若說鐵笛建功馬援更勝一籌,無需再說張良。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喇叭】。喇叭為「銅鑄」且形狀與金鏞相似,聲音洪亮可以傳播很遠,「聲傳海外」非它莫屬。喇叭和鐵笛都屬於古代軍中管樂器,有相通之處。

鐘山懷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

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有版本首句為「名利何曾伴女身」。「女」和「汝」二字相通,都是「你」的意思)

1、古迹在何處:鐘山,也稱鍾阜、北山、紫金山,在今南京市東北。

2、所詠何典故:南朝時南齊有個周顒(yóng),他初時隱居鐘山,不肯出仕。其實是待價而沽,以隱居之能士示人,為了博取更高的官職。後來果然應詔出任海鹽令。孔稚珪寫了一篇《北山移文》來諷刺周顒。實際上孔稚珪是借題發揮,對那些虛於隱居餌名釣祿的封建文人進行諷刺和鞭撻。

宋代張敦頤《六朝事迹編類》載:「(劉宋)文帝為築室於鐘山西岩下,謂之招隱館。至齊周顒亦於鐘山西立隱舍,休沐則歸。後顒出為海鹽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譏之。」

3、詩句祥解讀:【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這兩句是反說。用嘲諷的口吻說你周顒並非追名逐利之輩,你是真心隱居山林,卻被帝王平白無故詔諭出山的呀!

【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這兩句是正說。說你們這些所謂的「隱士」只不過是擺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樣子沽名釣譽罷了,實際上大概很難「休絕」名利的羈絆與「牽連」。這就怨不得經常會有人嘲笑你們是「身在江湖,心懸魏闕」了。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傀儡】,也叫「木偶」。俗語有「魁儡子」、「窟儡子」、「吊線猴」等叫法。用它來表演的戲劇叫木偶戲。木偶沒有生命,與名利從不相干。何時登台如何表演,全由幕後人操縱,故云「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木偶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類型,無論是哪種結構,都少不了被人操縱的「牽連」,只不過是供人們逗樂取笑的工具而已。故云「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淮陰懷古 其四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1、古迹在何處:淮陰在今江蘇省淮安市境內。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始置淮陰縣邑,包括今淮安市境內清浦區、淮陰區及淮安區的大部。

2、所詠何典故:說的是西漢開國功臣韓信的故事。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人,後又封為淮陰侯。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這首詩至少說了韓信三件事:其一,甘受惡少胯下之辱;其二,攻取齊國後自立為王;其三,「賜千金」以報一飯之恩。

3、詩句祥解讀:【壯士須防惡犬欺】——韓信年輕時貧賤,曾遭淮陰惡少(即「惡犬」)欺侮,忍辱從人家的褲襠底下鑽過去。即有名的「忍他人之不能忍」之「胯下之辱」。

【三齊位定蓋棺時】——韓信平定齊國後,上書劉邦表示自己要做代理齊王。其時,劉邦正被項羽緊緊圍困在滎陽。劉邦對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十分惱怒。張良、陳平暗示劉邦要顧全大局,遂答應了韓信的請求,乾脆封他為正式齊王。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把原齊國一分為三,故曰「三齊」。韓信爭做齊王的舉動為他以後的被貶、被誅甚至誅滅三族埋下了禍根,故謂「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韓信出身貧寒又不通農商之道,常常依賴別人度日,甚至母親死後都無錢下葬,鄉鄰對其極其厭惡。誰也想不到他會日後發達。此句是奉勸世人不要用世俗眼光看人,所謂「窮根不會扎到底,富貴也不會萬萬年」。

【一飯之恩死也知】——韓信年輕時窮困潦倒,常常吃不上飯。一次在河邊釣魚,一個漂洗絲絛的婦人可憐他,就給他飯吃。後來韓信功成封王,就召見這個婦人,賞賜千金以報答她的「一飯之恩」。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打狗棍】。王雪香《金玉緣》批註云:「此是打狗棍。作諸惡業死有餘恐,北俗人死則以飯一碗,插三秫桿,煨面為槌,供之,槌名打狗棍,供亡者過惡狗村之用雲。」打狗棍正是「壯士須防惡犬欺」時的武器,「北俗人死則以飯一碗,插三秫桿,煨面為槌,供之」等語正與「三齊位定蓋棺時」、「一飯之恩死也知」兩句相契合。

廣陵懷古 其五

蟬噪鴉棲轉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

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1、古迹在何處:廣陵之名始於戰國時楚國,隋唐時數易其名,唐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定名揚州至今。即今江蘇省揚州市。廣陵之名尚存,是揚州市下轄主城區。

2、所詠何典故:寫隋煬帝下揚州,開運河,築隋堤,植榆柳,建迷宮,溺酒色,窮極奢靡,荒淫無度的史實。

3、詩句祥解讀:【蟬噪鴉棲轉眼過】——「蟬噪」即蟬鳴聒噪。夏天蟬最活躍,故蟬噪指代夏天。古人常用「鴉棲」表示日暮或深秋等蒼涼環境,如李清照《憶秦娥》:「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如納蘭性德:「葉盡歸鴉棲未得,帶垂驚燕飄還起。」故鴉棲指代秋天。此句是說夏天秋天很快就過去了。

【隋堤風景近如何】——隋堤,隋大業元年(605年)開鑿通濟渠,兩岸築堤種植桃、榆、柳等,供隋煬帝楊廣乘龍舟游江南時觀賞。隋堤風景尤以柳色著名,僅以《隋堤柳》命名的唐詩就有白居易、杜牧、江為、李山甫、羅隱、翁承贊等人的詩作傳世。但夏秋已過漸入冬季,隋堤上的柳色如何呢?原來只剩下光禿禿的柳條了。以上兩句也暗諷了隋煬帝驕奢淫逸不恤民情導致大隋江山的崩潰之速。

【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隋煬帝楊廣是有名的風流皇帝,為後世人們留下了大量茶餘飯後的談資。時至今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推出的「百家講壇」節目里,還有中央民族大學蒙曼副教授講解的《大隋風雲》,其中對隋煬帝的功過是非還要作專題研究。真不愧是「只緣佔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巴斗】,即用柳條編織的圓斗(一種盛物器具)。這種柳條斗輪廓酷似人的嘴巴,故稱「巴斗」。上文提到「夏秋已過漸入冬季,隋堤上。。。只剩下光禿禿的柳條了」,卻正好成了編織「巴斗」的絕佳材料。

「巴斗」又諧音才高八斗的「八斗」。南朝宋國謝靈運恃才傲物,曾於酒後自嘆:「天下才共一石(石讀dàn,一石等於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只緣佔得風流號」可借指才高八斗的「風流才子」曹子建。「巴」又是嘴巴的「巴」,「斗」也可理解成爭鬥的「斗」,「巴斗」就是「鬥嘴,打嘴仗」,契合「惹得紛紛口舌多」。

桃葉渡懷古 其六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1、古迹在何處:桃葉渡又名南浦渡,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是秦淮河上的―個古渡口。

2、所詠何典故:清人張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題泳》「桃葉臨渡」一景中寫道:「桃根桃葉皆王妾,此渡名惟桃葉留,同是偏房猶側重,秦臣無怪一穰(ráng)侯。」詩文道出桃葉、桃根姊妹倆同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小妾,但因為王獻之當年曾在此渡口迎接過愛妾桃葉,桃葉渡由此得名。據說當時秦淮河水面寬廣,桃葉渡處水流湍急,桃葉每次渡河都非常害怕,王獻之就作了一首《桃葉歌》安慰她:「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自此渡口名聲大噪。

3、詩句祥解讀:【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這是一種凋敝衰敗的景象:草衰、花閑、池水淺、桃葉飄落、萬物凋零。用林黛玉老師給香菱講詩的【起、承、轉、合】衡量,這兩句屬於絕句中的「起」與「承」,是為後面兩句的「轉」與「合」做鋪墊的。

【六朝梁棟多如許】——「六朝」指在金陵(今南京)建都的六個小王朝:即三國時的吳、東晉、宋、齊、梁、陳。(此外還有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因此,歷史上稱南京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可以說無論哪個朝代都不缺少股肱大臣亦即「梁棟」,但是「多如許」的梁棟也擋不住歷史的變遷,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昔日繁華之地,也只是留下一些六朝遺迹而已。北朝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寫道:「西瞻博望,北臨玄圃,月榭風台,池平樹古。倚弓於玉女窗扉,系馬於鳳皇樓柱;仁壽之鏡徒懸,茂陵之書空聚。」這正是金陵頹敗後的真實寫照。

【小照空懸壁上題】——「小照」指桃葉的畫像。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載:「古無小照,起於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孿生》載:「汝既善畫,盍(hé 何不)寫吾二人小照。」「壁上題」,王獻之曾在牆壁上或屏風板壁上題字留墨。王獻之、桃葉等人早已作古,現在唯有「小照空懸」,「壁上題」落寞,徒增衰敗氣氛而已。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桃木木梳】。桃木並非名貴木料,但中華傳統文化認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說古代人們過春節時,都要用「桃符」掛在大門前辟邪。所以古人用桃木木梳極為普遍,其成物也與「桃枝桃葉總分離」一句非常契合。古人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木梳理順頭髮以利全身,和六朝梁棟理順京城以治理全國又極為相似。木梳都是單手操作,五根手指握一柄木梳正好暗合六朝。木梳齒兒密密排列猶如「六朝梁棟多如許」,但主人早已人去屋空,徒剩了「小照空懸壁上題」,木梳也沒了用武之地,像「衰草閑花」一樣成了過時之物。

青冢懷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

1、古迹在何處:青冢,即漢朝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清一統志》載:「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雲怨霧覆冢上。」《筠廓偶筆》載:「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紀游》載:「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

2、所詠何典故:即【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她與貂蟬、楊玉環、西施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即依此四人而來。「閉月」是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是說玉環觀花的故事。「沉魚」是說西施浣沙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晉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紅樓夢》第64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里林黛玉寫的第三首《明妃》就是寫王昭君。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單于呼韓邪來朝,請求娶漢人為妻。為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並改元為「竟寧」。呼韓邪上書表示願意永保邊境和平。「昭君出塞」維護西漢和匈奴關係穩定了半個世紀,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3、詩句祥解讀:【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歷史上昭君是自願出塞和親的。但《紅樓夢》是依據另一種說法把昭君出塞作為悲劇來寫的。說昭君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畫師把她畫得很醜,故「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後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出塞臨行時,漢元帝才發現她美得醉人,悔之不及。最後殺掉毛延壽以泄憤。林黛玉寫的《明妃》詩中就有「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陝北有個淡水內流湖叫「紅鹼淖」,當地人稱「昭君淚」。據說王昭君當年遠嫁匈奴,走到爾林兔草原,即將告別中原,下馬回望,想到從此雲水相隔鄉關萬里,無限惆悵湧上心頭,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淚,於是就形成了這一汪數十平方公里的紅鹼淖。說明把昭君出塞作為悲情故事流傳甚廣。

「黑水」句就是說昭君愁怨太重,使茫茫黑河水都哽咽不流。「冰弦」,用蠶絲製作的琵琶弦,指代琵琶。「冰弦撥盡曲中愁」是說昭君出塞時彈撥琵琶喧泄心中的怨憤。

【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漢家」句感嘆漢元帝的和親政策實在是太可笑了!認為漢元帝為求安寧不在強國富民上下功夫,反而藉助於美貌的妃子,其做法為人所不齒。「樗」(chū)即「臭椿」。「櫟」(lì)即「柞樹」。「樗櫟」,其木材質地鬆軟,比喻無用之材。《莊子·逍遙遊》云:「其大木(樹榦)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櫟」之詳解見《莊子·人世間》)。後句是把漢元帝比作樗櫟,說他像不成材的樹木一樣「應慚萬古羞」。

其實歷史上持這種觀點者不乏其人。如唐代戎昱的《詠史·和蕃》云:「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墨斗】。墨斗是木工工具,在「斗」盒內倒上墨汁但卻流不出來,故云「黑水茫茫咽不流」。從墨斗內扯出一條墨線,兩頭壓緊,中間拉起一彈,就在木頭上彈出一條黑色直線,便於加工時取直,故云「冰弦撥盡曲中愁」。「曲」,在詩中指曲子,在謎語里指彎曲,一字兩用,妙絕!「樗櫟」面對對其置之不理的墨斗,確實是「應慚萬古羞」。

馬嵬懷古 其八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

  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1、古迹在何處:馬嵬(wéi)即馬嵬驛,也叫馬嵬坡。因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因楊貴妃縊死於此處而聞名。馬嵬坡在今陝西省興平市西。

2、所詠何典故: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極受寵幸。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兵攻破潼關,長安危在旦夕。玄宗攜貴妃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人要求玄宗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仍然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玄宗無奈,被迫賜貴妃縊死,卒年三十八歲。史稱「馬嵬之變」。

4、詩句祥解讀:【寂寞脂痕漬汗光】——首句,「寂寞脂痕」是「脂痕寂寞」的倒裝形式。「漬汗」是「汗漬」的倒裝形式。「光」是「空、凈、盡、完、了」等意思。古漢語中倒裝句式司空見慣,近體詩中有時為了兼顧詩意和格律,倒裝句式並不鮮見。此句是說楊貴妃已死,她的脂痕和汗漬統統歸於凈盡和沉寂。

【溫柔一旦付東洋】——楊貴妃受寵不僅在於她貌美,還在於她溫柔和順善解聖意。但是這種「溫柔」隨著她的死亡已經付之東流,亦即「溫柔一旦付東洋」。一旦,指一天或一天之間。如《戰國策·燕策二》:「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如《史記·晉世家》:「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關於楊貴妃的身後事,可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撲朔迷離。《舊唐書·楊貴妃傳》載:「上皇(唐玄宗)自蜀還。。。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yì 掩埋,埋葬)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而新唐書里卻只有「香囊猶在」,沒有提到屍骨。白居易《長恨歌》里有「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也說是找不到楊貴妃的屍骨了。還有一種說法,說當時是一個侍女做了貴妃替身被縊死,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逃到了日本。 日本山口縣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自己就是楊貴妃的後裔云云。

楊貴妃究竟是真死還是假死已成千古之謎,誰也說不清楚。不過可以確認的現實卻是,因為貴妃之美震撼人心,所以人們漸漸將她神化。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紛紛傳揚貴妃墓上土香氣襲人,而且可以滋潤皮膚使人變白變嫩變美。因而當地習俗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成群的仕女來這裡游春,臨走時都要在貴妃墓上抓把黃土帶走,回家後與麵粉攙和名曰「貴妃粉」,用以美容。久而久之,就像雷峰塔的倒掉是因為塔磚不斷被盜一樣,貴妃墓冢不斷被破壞變小。所以後來人們便用青磚砌成了圓頂墓冢。

這兩句詩應該是根據上述現實來說的。說游春的仕女因為抓回一點貴妃墓上的土,留得(遺得)了一點楊貴妃的「風流」遺迹,使得穿的衣裳上,蓋的被子上數日之後還有香味。

4、暗隱何俗物:有人猜測本詩謎底為「香皂」,紅樓夢第21回中曾經提到了香皂,而且和詩意也比較契合,猜為香皂(古時也叫胰子,主要防皴裂)自然不無道理。不過我覺得謎底猜為【妝粉】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更加契合詩意。

我國婦女至少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妝粉。妝粉品種多樣,有粟米粉、滑石粉、石膏粉、蚌殼粉、珍珠粉、鉛錫粉、茉莉花籽粉等等,但不論哪種粉,都少不了要加入名貴中草藥香料配製,所以又叫香粉。婦女化妝先要往臉上傅粉,然後才用胭脂、口紅(也叫口脂,有時與胭脂通用)、描眉黛青等物。

古代婦女每日晨起化妝晚上卸妝,一天(一旦)一洗。林黛玉《桃花行》開篇即有「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聯繫到「寂寞」兩句,可理解為脂痕和汗漬消之凈盡,是因為能讓婦女打扮「溫柔」和漂亮的妝粉被洗去了,亦即「溫柔一旦付東洋」。但妝粉洗去遺留在身體上衣服上的香味是馬上去不凈的,契合後兩句「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東寺懷古 其九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1、古迹在何處:蒲東寺,即普救寺。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地處黃河大轉彎處,隔岸與潼關相望。因寺院建於蒲州老城城東丘陵之上,故名蒲東寺。該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作亂,後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困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言克城後秋毫無犯。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為普救寺,延用至今。普救寺幾經劫難,現已重修恢復舊觀,與重建的久享盛名的鸛雀樓,以及重見天日的黃河鐵牛群,組成表裡山河的旅遊觀光勝地。

2、所詠何典故: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張君瑞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西廂記》全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根據唐代元稹的《會真記》以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編而成。故事描寫了丫鬟紅娘(小紅)蔑視封建禮教,瞞著老夫人暗中牽線,把張生與鶯鶯撮合在一起。自己雖然受了委屈,但成全了一樁美滿婚姻,謳歌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主題。《紅樓夢》受《西廂記》的影響很大,書中很多地方都有《西廂記》的影子。作者還通過林黛玉之口稱讚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3、詩句祥解讀:【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紅樓夢》作者儘管通過林黛玉讚美《西廂記》,但本詩仍然是站在賈母、賈政、王夫人等人的立場上來評價紅娘的暗中牽線的。所以說「小紅骨賤」、「私掖偷攜」。這很正常,因為任何作者都無法超越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曹雪芹也不例外。他讚賞寶玉黛玉對封建禮教的叛逆,但不可能徹底否定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西廂記》里確實有一折戲名曰「拷紅」,就是老婦人發現了張生和鶯鶯的破綻,把紅娘叫來拷問,但並沒有「吊起」來拷問。以下台詞可見端倪:「把紅娘喚,拷情由,小姐因何私下樓。是你話誘主到花園去,敗我門風不顧羞,家法難容你這鬼丫頭。小紅娘,轉雙眸,她輕啟齒,吐珠喉,說道夫人何必氣咻咻,容紅娘細細訴從頭來。」

寫為「時吊起」有可能是為了兼顧謎語上的意思吧。況且《西廂記》故事本不是史實,完全可以再創造的。這兩句是說紅娘雖然被老夫人經常吊起來拷打審問,但為時已晚,張、崔二人已經在紅娘的穿針引線下彼此「勾引」同道而行。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紅麝串】。360百科解釋:「紅麝串又稱紅麝香珠、紅麝串子,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紅色念珠兒,穿成串子,戴在手腕上作裝飾。麝香為雄麝之麝香腺中分泌物,乾燥後成紅棕至暗棕色顆粒。」《紅樓夢》第28回「蔣玉菡情贈茜香羅,薛寶釵羞籠紅麝串」,提到了紅麝串。

紅麝串是把許多紅色念珠兒串起來做成的,但每個念珠都很輕巧,故云「小紅骨賤最身輕」。紅麝串無論是市購還是受人饋贈都是現成的,其製作過程一般看不到,故謂「私掖偷攜強撮成」。又是要經常戴在婦人手腕上的,比喻成「雖被夫人時吊起」,一個「時」字就說明是經常戴的。一串珠子是彼此「勾引」同行同止的,故云「已經勾引彼同行」。

梅花觀懷古 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1、古迹在何處:梅花觀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中一個虛擬的地方。據戲中女主角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之女的說法,可知梅花觀在南安,即今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大余縣古稱南安,位於江西省西南端贛、粵、湘三省交匯處,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

2、所詠何典故:湯顯祖以大余民間傳說,即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創作出《牡丹亭》。劇中描述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夢中邂逅書生柳夢梅,相互產生愛慕之情,但卻是夢境並非現實。杜麗娘因此夢縈魂繞抑鬱成疾,寂寞空虛中自畫肖像一副並附小詩一首,彌留之際囑咐丫鬟春香將其自畫像藏於太湖山石之下。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庵)中,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竟是夢中情人。杜麗娘芳魂與柳夢梅再次相會,並請求柳夢梅掘開她的墳墓。墓掘開後杜麗娘得以復生,並衝破種種阻隔,與柳夢梅終成眷屬。謳歌了「追求真愛、超越生死」的主題。

3、詩句祥解讀:【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不在梅邊在柳邊」是杜麗娘自畫像後附詩的最後一句,原詩為:「近睹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原詩後兩句意思是「將來若有幸陪伴蟾宮折桂的公子的話,我一定要選柳夢梅」。古漢語中常用「嬋娟」指代仕女美人,故「個中誰拾畫嬋娟」指柳夢梅在太湖石旁拾得麗娘的自畫像。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杜麗娘是和丫鬟春香遊園尋春回房後,夢見柳夢梅手持半枝垂柳向她求愛的。但現在已經是西風(秋風)乍起的時節,若想再一次夢中團圓,只能等到下一年春暖花開的季節了。故云「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春香」既是丫鬟又代表春天,一詞兩用,妙絕!

4、暗隱何俗物:詩中暗隱【團扇】。團扇又稱宮扇、紈扇、合歡扇等。圓形有柄,扇面狀如滿月。後來又發展成長圓、匾圓、葵花、梅花、六角等多種形狀。扇面以絲、絹、綾羅之類織品繃緊於框架,上面或畫或綉有名人書畫,或山水花卉,或鶴鹿魚蟲,或牧童仕女等。柄用湘妃竹、棕竹、洋漆、象牙之類製成,綴有扇墜、流蘇、玉器等飾品。夏月,閨閣仕女手搖團扇,平添幾分嫻雅嫵媚,故仕女深愛之。

梅乃冬梅,指代冬天。柳乃夏柳,指代夏天。扇子無疑是夏天用的。故云「不在梅邊在柳邊」。以前曾看到有人扇子上寫著打油詩曰:「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借扇,等到秋冬。」戲謔之意令人發笑。因扇面上往往繪有仕女圖案,故云「個中誰拾畫嬋娟」。團扇是夏天用的,秋涼之後便束之高閣。故謂「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其中「團圓」一詞更是暗示了團扇。(全文結束)

t(this?9??i?>


推薦閱讀:

TAG:紅樓夢2010版 | 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