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緣何成為義大利經濟飛地?
以點帶面,在經濟版圖上,繁榮往往集中連片存在,而它的中心則是一些大城市,如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國中部工業區,以紐約為火車頭的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等等,但義大利卻與眾不同,它的經濟發達區位於阿爾卑斯南麓的波河平原,而他的首都羅馬,卻不在其中,反而遠居亞平寧半島的中部,很像一塊經濟上的飛地。那麼,羅馬為什麼會成為義大利經濟飛地?
位於歐洲南部,國土的大部分坐落在亞平寧半島上,義大利本土文明生根於半島中部,羅馬便是文明的種子,英雄羅穆盧斯建城的傳說在當今義大利口耳相傳,證明著這座城的悠久。而它真正統治義大利,還得得益於羅馬帝國的建立,公元1-2世紀,羅馬成為西方最強大的帝國,羅馬城因此進入全盛時期。
古羅馬斗獸場 歷史撲面而來
▼
在此後幾百年的歷史歲月中,羅馬城擁有著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繁榮,但隨著商業的逐漸繁榮,中世紀商業城市開始在義大利北部、法國南部沿海地區興起,例如著名的威尼斯、熱那亞,而此時義大利中南部,羅馬、拜占庭、各封建主的混戰加速了中南部城市的衰落。經過文藝復興、大航海、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義大利北部同整個神羅、英、法一起變革了傳統上層建築,成為西方近代社會體系的核心地區。十九世紀下半葉,源自利古里亞(義大利西北沿海)的撒丁尼亞王國以北義大利為基礎統一義大利,自然大力建設北義大利工業區,以至今日形成義大利北部為工業區,而中南部為農業區的經濟格局。
人們習慣將義大利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除去地理位置的因素,經濟發展狀況無疑是劃分的重要依據。
義大利北部自商業繁榮以來,這塊坐落於阿爾卑斯山脈南麓的土地,受惠于山地帶來的充沛降水,又橫卧平坦的波河平原,地理優勢使其就像一個巨大的搖籃,造就了一個個發達的商業城市,如被譽為時尚之都,同時也是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的米蘭,還有都靈、熱那亞、水城威尼斯等等,義大利十強城市中,有多一半座位於北部。
時尚與繁榮林立的米蘭
▼
在商業和傳統工業上取得成功的同時,20世紀50年代以後,人們又利用當地以及國內外有利條件,開始在義大利東北地區發展新工業,這使得本就發達的北部更加繁榮。受惠於這場工業革新,義大利中部也獲益匪淺,使得這裡成千上萬的小城鎮也開始在北部的繁華中分得一杯羹。
而作為農業主產區,義大利南部的農業發展有巨大的先天不足,高山和丘陵佔據了該國陸地面積的75%。只有一半的土壤屬可耕地,而可耕地又大多集中在北部,在南部,高山一直綿延到海外,所以可耕地只局限在山村周圍、高原和海岸邊的平地,而海岸邊的平地一般又都十分狹窄,不利於農業種植。
同時,義大利北部在吸引外資的能力方面和歐洲其他富國相差無幾,但是陽光燦爛的南方,卻幾乎沒有國際投資者涉足。在20世紀中期,約佔義大利人口和耕地40%的南部,其產出只佔全國的20%左右。19世紀時,義大利南北兩地雖然都「盛產」文盲,但南部的文盲比例遠遠高出北部,直至現在,這裡仍然是歐盟失業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尤其是年輕人失業問題。目前,約730萬義大利人面臨嚴重經濟困境。2016年義大利貧困人口較上一年增長12.1%,其中南部貧困人口約為北部的3倍。
南部沿海小鎮
▼
北部繁榮,中部和南部落後,義大利在亞平寧半島上呈現出由北到南逐漸落後的梯度經濟變化,僅佔據四成土地的北部卻創造了54%的經濟,與此同時,南部的人均GDP比北部低45.8%。這些數據都是義大利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反映。
遠離發達的北部,身處落後的中南部包圍之中的羅馬,卻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首都帶來的榮譽,在游業中享有獨特優勢,古羅馬斗獸場等世界遺產引來遊客駐足觀望的同時,一批電影的拍攝也紛紛在此取景,長此以來,旅遊業和電影產業成為這座城市的支柱,到今天,占義大利GDP6.7%的羅馬,依舊穩戴義大利第一大城市的桂冠。
雄踞中部的羅馬似乎在經濟上與發達的北部更相似,對於義大利來說,相較於落後的中南部,北部地區和首都羅馬是繁華的象徵,但兩地並不相連,所以二者更像本土與飛地的關係,羅馬於是形象的成為了北部的經濟飛地,按此想法,如果將羅馬從中南部踢出,那中南部GDP總值將喪失1245.53億美元,變為6944.47億美元,佔比也會從全國的44%降為37%,可想而知,廣袤的中南部為義大利帶去的,只不過是落後的印象。
從歐洲人均GDP看羅馬飛地(綠色表示最富裕)
▼
所有的地域歧視基本都根源於經濟,義大利也不例外,在法國人的一偏之見中,法國只分巴黎和外省,就像巴黎看不上外省人,北義大利人同樣也對南部人充滿歧視,這點體現在方方面面,即使是在體育競技中也不例外,比如身處南方的那不勒斯在客場比賽時常常受到主場球迷的地域歧視,到2013年,義大利足協甚至出台規定,主場球迷在比賽進行中如果存在地域歧視,俱樂部不僅要被罰款,下一個主場比賽的球迷看台也可能被關閉。這種無處不見的歧視似乎也與他們的歷史有關,義大利北部曾被奧地利、瑞士、法國等多次佔領,而義大利南部則深受西班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歷史背景迥然不同的南北,成為統一的國家也不過150餘年。
怎樣改變這種不平衡狀態,實現南方繁榮呢?就像一隻伸入地中海的「長筒靴」,義大利的版圖形狀就是它發展的最大契機,由於獨佔亞平寧半島,義大利三面臨地中海,撒丁島和西西里島點綴西南,使得這個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卻坐擁7200多公里的海岸線,與十幾個國家隔海相望。
飄揚在地中海上空的三色旗
▼
面對如此有利的地理環境,義大利總理真蒂洛尼在2017年召開的第三屆地中海對話論壇上表示:「作為一個開放、穩定的國家,義大利已準備好與地中海地區其他國家一道建設全新的地區秩序,願成為地區各方協商對話的夥伴。」
如果義大利能夠充分利用地中海所帶來的契機,那麼義大利將會是整個舞台的中心,這不僅是說義大利在位置上處於地中海中心,對比地中海周圍國家,除了法國和西班牙,義大利在經濟上更是佔有絕對優勢,所以,以中南部為核心,建立起一個地中海貿易網,互利共贏,最終實現中南部經濟崛起,從而抹平義大利區域差距,是一條不錯的戰略選擇。
羅馬成為經濟飛地這一表面現象,背後是義大利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體現。如果人們能摒棄各自為政的狹隘思維,放棄固有的地域歧視,以更高的視野謀篇布局,來審視和規劃整個義大利北部和中南部,使其協調發展,或許將來羅馬飛地才會不復存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