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動不動就發脾氣?這份「自救指南」幫你忙!
作者:魔咖小櫻 摘自:崔玉濤的育學院
也許是有了小小櫻的緣故,過年走親戚見朋友的時候,我更加關注親朋好友家大一點的孩子,總想著提前「預習」一下,然後發現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明明都是很可愛非常聽話的孩子,怎麼突然莫名其妙就發脾氣了?
比如,一言不合就開始哭鬧:
想要什麼玩具,想吃什麼東西,想去哪裡,想摸什麼東西……只要不如他的意,馬上就開始生氣,有的甚至哭得撕心裂肺、滿地打滾……
有時想跟孩子家長聊聊「取點育兒經」,結果被灌了一耳朵苦水:
不知道孩子是怎麼了,眼看著越來越會說話,還沒來得及高興,小不點兒就開始「叛逆」了!幹什麼都說「不」,好好吃飯,「不」;別碰這個,「不」;穿這身衣服吧,「不」;該洗澡了,「不」……
更苦惱的是,大家紛紛表示原本都打算「科學育兒」,不能「凶」孩子,更不能打孩子,可是講道理、立規矩根本沒用啊!!!稍微一批評還特別委屈,小嘴兒嘟著,眼淚嘩啦啦的……
Emmm……看到這種情況,小櫻我當然有責任拯救眾多苦惱的家長於懵圈之中!
在搬出各種育兒寶典(《美國兒科學育兒百科》、《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等等)後,終於讓苦惱的家長們有了信心和方向。
現在就讓小櫻來和大家聊聊面對寶寶發脾氣我們該了解的那些事吧!
01
—
孩子發脾氣,
明白原因很必要!
別擔心:發脾氣是正常行為
首先請你回想一下,當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孤獨、氣憤的時候,是不是也很想發脾氣?只不過我們已經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強烈情緒。
但對於孩子來說可不是這樣,他們還沒學會自我調控,不能平和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意和憤怒。受到外界刺激時,他會很自然地發泄出來。
其實,從新生兒時期開始,孩子就已經有發脾氣的表現了,只不過那時孩子的表現還很單一,就是哭!無論是餓了、累了,還是困了,新生兒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意。
隨時月齡的增長,孩子情感豐富了,尤其當他們感覺到了孤獨、被忽視、氣憤,就會發脾氣。然而,孩子還不會用說話表達,只好用扔東西、尖叫等方式發泄情緒或吸引關注。
理解孩子:他只是想成為「大人」啊
大家應該都聽過那個詞——「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2歲也被稱為「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孩子的表現力和破壞力,嘖嘖嘖,「男人聽了會沉默,女人聽了會流淚」……
比如:
我家小小櫻的小表哥小猴子,特別喜歡跑前跑後幫爺爺「澆花」——可你別用自己喝的neinei啊!至於為啥澆花灑一地水、好好一株花變禿頭等等不可言說的現象,小猴子表示我也一臉懵圈啊!
花!你suo!你si不si想碰瓷!
可一旦被拒絕澆花,小猴子就彷彿遭遇了「事業」停擺的巨大變故,從嘟著嘴到啜泣再到嚎啕大哭,順便把澆花的杯子(是的,小猴子用杯子澆花……)往前一扔,邊急走邊哭,再打幾個滾那都不在話下。
阻撓1秒鐘,能哭兩小時,傳神地呈現了啥叫「可怕的2歲」。
至於什麼「吃蘋果,切成小塊的不吃,必須要拿著整個蘋果啃!不然就發脾氣」、「我說別跪在廚房地磚上,太涼!還不樂意,直接五體投地大字鋪開」……
簡直不要太平常!!
但其實,面對所謂的terrible two,家長們大可不必恐慌。
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剛剛開始能幹點啥的新「能力」,以及想要當「大人」的願望相結合,會促使他們想做成某件具體的事情。
而這件事,就是他「獨立」、成為「大人」的標誌。
但對於我們來說,他們想要的「獨立」,超過了他們的能力和安全允許的範圍,我們當然會去阻止。
可是,他們既不知道如何妥協,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遭受到的限制和失望的情緒,更糟糕的是,他們還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們會試圖用哭鬧錶達自己的情緒。
面對寶寶發脾氣這件事,小櫻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從成人視角看待寶寶發脾氣,別給寶寶貼上類似「天生脾氣爆」、「就是性子急」的標籤。
另外,有些人還喜歡用「頭上兩個旋兒」、「XX星座」、「頭髮粗硬」什麼的,來證明寶寶愛發脾氣是天註定。
科學育兒呀科學育兒!!小櫻我翻了辣么厚幾十本書,從來沒見到那個兒科專家說能夠通過星座、頭上的旋兒等,看出寶寶是不是天生愛發脾氣的!!!!
在小櫻看來,這些不過是家長不作為的託辭罷了!只有正確地了解和看待寶寶發脾氣,才能對症下藥,引導寶寶成為一個情緒掌控高手!
寶寶發脾氣的原理了解了,可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怎麼應對呢?
02
—
怎麼幫助寶寶恢復平靜?
冷靜處理 盡量平靜
無論如何,請一定記得,你是寶寶學習如何處理憤怒情緒的鏡子!
如果寶寶看到你發脾氣,他也會模仿你。比如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寶寶鬧情緒了,或者哭鬧不止,家長總是企圖通過更大的聲音壓過寶寶的叫聲,希望這樣讓寶寶安靜下來,然後再講道理,但這往往讓情況更糟。
保持一種平和的氛圍,溫和地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如「你看到那隻小貓在幹什麼了嗎」,或者「你喜歡的鬧鈴響了」等等。
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怒火,嘗試稍微離開一下吧!
別讓小傢伙站在「聚光燈」下
當寶寶出現哭鬧、扔東西、咬人等表現時,大人很容易把寶寶當成被關注的中心:
- 「哎呦~這小不點兒還學會扔東西了!」
- 「看看!還咬人!」 ……
處在「聚光燈下」,寶寶會發現自己發脾氣時能夠引發更多的關注,反而不利於寶寶對不良情緒的控制。
其實,家長假裝忙碌,「忽視」寶寶,當寶寶看到自己發脾氣對你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可能就此作罷;家長也可以故意在一旁做寶寶可能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大聲念繪本,研究新玩具等),以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讓步」是在「規矩」的框架內
家長可能都曾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心路歷程:覺得果斷地拒絕寶寶內心會有點自責,總是試圖向寶寶解釋為什麼我要說不可以、不行、不能夠,有時還會向寶寶道歉。
但其實,即使寶寶現在只有2~3歲,他也能夠感受到你語氣中的那種不確定,而且他還會嘗試去利用這種不確定。
如果某一次你屈服了,無可奈何、有氣無力地說了「好」,那麼孩子下次不能如願的時候,就會發更大的脾氣。
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完全不用因為自己施行了規則(前提是合理的)而感到自責,這會讓寶寶更加難以分辨哪些規矩是必須遵守的。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可以簡單地跟他溝通和解釋這些規矩的原因,但也要注意,千萬不要長篇大論!
有時,寶寶需要通過嘗試和犯錯誤來完全理解規矩。家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寶寶付出一些代價,得到教訓,也是減少無理取鬧的方法之一。
這個方法,我覺得稀罕媽運用得極為神妙:
稀罕媽有次剛剛沖泡好咖啡,稀罕非要喝,不給就大發脾氣。稀罕媽採用的方式就是:在確保不會燙傷稀罕的前提下,讓稀罕摸了一下杯子外壁。
然後問稀罕:「燙不燙?」出於條件反射,稀罕縮回手乖乖回答「燙!」
從那以後,凡是稀罕媽說「燙」的東西,稀罕一概不碰。
03
—
寶寶亂髮脾氣能預防嗎?
能!家長們試著改變思維方式,不要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是需要站在寶寶的立場上去想,並且給予適度的寬容。
比如:
寶寶想和大人一樣抓著整顆蘋果啃,只要寶寶咀嚼能力不錯,在家長的看護下,有什麼不可以呢?不讓切小塊,那就別切唄!
寶寶都有他自己的一套邏輯,當他表達了一個想法時,家長在沒搞懂前因後果之前,不要輕易做出主觀判斷和評價,更多的是從寶寶的角度出發給予正確的引導。
預防和減少寶寶少發脾氣,有一個非常的策略:提供適宜的選擇。
比如,現在春寒料峭,出門老人總是希望寶寶多穿點,可寶寶就是扭手扭腳不願意,怎麼辦呢?你完全可以提供這樣幾種選擇:「要不你穿著外套,要不你自己拿著外套,要不我幫你拿著外套。你選哪種?」
只要一出門,寶寶很快就能意識到冷了,這時再嘗試給寶寶穿外套就容易多了。
其實,除了過度溺愛、發脾氣時容易傷害自己等極端狀況,一般來說,寶寶發脾氣最重要的原因是,大人和寶寶的成長跟閱歷造成了「信息不對稱」,正因為如此,我們大人努力嘗試去理解寶寶,就非常重要了!
畢竟,即便是大人之間的相處,也需要多多理解多多溝通不是?
關注【點點橙】公眾號學習早教育兒小知識
----------------------------------------------
點點橙丨會早教的玩具盒
推薦閱讀:
※靠打罵拔高的孩子能保持好成績嗎?
※這位媽媽跟娃把顏料玩出新高度!——ki媽藝術啟蒙走近大師系列之一
※美國試管成功談:看完後懂了,是什麼扼殺了你的好孕氣
※生孩子,我的運氣比較好
※爸媽,你不知道你家親戚很噁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