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老諸侯的內亂如何引起天下格局的震蕩?
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其實相對比較弱小:在整個春秋時代燕國一直籍籍無名,甚至一度被山戎征伐,靠齊桓公的救援才得以倖存。進入戰國時代燕雖躋身七雄之一,然而除了燕昭王統治時期一度促成五國伐齊之外,這個國家就一直沒振作過。不過要說起燕國的歷史那的確足夠悠久,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梳理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歷史脈絡:
趙、魏、韓三國源於三家分晉,誕生於戰國時代;齊國雖然是周王室一早分封的諸侯國,但那時冊封的是姜子牙的後裔,史稱姜齊,而戰國時代的齊國實際上已是田氏家族在統治,所以在燕國看來田齊的歷史也只能從戰國以後算起;秦國的始祖非子是原本是周王室的養馬奴隸,只因馬匹養得好,極大供應了當時周王朝和西戎對峙前線的戰馬,於是被周孝王賞賜了一塊封地,但僅僅只是一塊封地並未作為正式的諸侯國加以冊封,直到周平王東遷洛邑才因護駕有功被正式冊封,所以秦立國從平王東遷算起;楚國倒是在武王伐紂後大封諸侯時就冊封的老諸侯了,可一直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視為蠻夷,只被封了一個子爵,所謂楚王其實是楚國自封的稱號,整個春秋時代以及戰國早期中原諸侯一直稱楚國君主為楚子;相比之下燕國則和楚國一樣是武王伐紂後第一批冊封的老諸侯,但和楚國不同的是燕國出自周王室的同姓宗族——燕國的第一代國君是西周王朝開國功臣之一召公奭,屬於根正苗紅,在他們自己看來自然不是楚國蠻夷所能比的。以武王伐紂後大封諸侯之時算起跨越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代的燕國的確比其他諸侯國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幾乎和周王朝相始終,足足有八百年左右。
就是這麼一個歷史悠久,但卻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的國家的一場內亂竟引起了天下格局的震蕩,這場內亂叫做子之之亂。公元前333-前314年燕易王噲在位,此人崇信儒家禪讓學說。相國子之見此情況以為有機可乘,於是極力攛掇燕易王噲禪讓於己,結果燕易王噲廢太子姬平,而禪位於國相子之,自己反北面稱臣,出居別宮。易王噲還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以便讓子之重新任命各級官員,從而真正行使國王的權力。可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已有數千年歷史,燕易王噲這一舉動引起了太子姬平以及擁護太子的大臣強烈不滿——將軍市被因不服這一決定乃帥本部攻打子之,奮戰十多天死傷數萬人。然而市被並非真心擁護太子,他其實有自己的野心——也想藉機生事。奮戰十多天後市被見一時拿不下子之,於是轉攻太子姬平。子之則以平叛為由戰勝並殺死市被,還下令捉拿太子姬平。姬平微服逃往無終山,庶弟公子姬職則流亡韓國。
燕國這場內亂很快波及到其他國家,進而影響到當時的天下格局:齊宣王聽說燕國大亂,便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攻燕。燕國臣民由於痛恨子之篡位,對齊的進攻不僅不抵抗,反而城門大開夾道歡迎,所以齊軍很快攻佔燕國都城。燕易王噲自縊身亡,子之被擒獲後押解到齊國處以醢(音hǎi,剁成肉醬)刑。在齊軍「毀其宗廟,遷其重器。」與此同時中山國也乘機攻佔燕國城池數十座,燕几乎亡國。
燕國幾乎陷於亡國境地,然而齊國卻由此走向國勢巔峰——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擊敗之前的天下霸主魏國後齊國實際上已漸漸成長為新霸主,然而與此同時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迅速強大起來,一時間天下出現秦、齊兩強並立的局面。雖然秦國與齊國並不接壤,一時之間不會對齊國構成直接的威脅,但齊國也必須未雨綢繆——如果齊國成功吞併燕國,利用燕國的土地人民壯大自身國力,那麼齊國將極有可能成為天下無敵的強大霸主。不過這可不是秦國樂意看到的,而且不止秦國這麼想趙、魏、韓、楚也都不願意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齊國出現。
事實上戰國時代各國之間有一條不成文的遊戲規則——均勢外交:七雄並立,任何一國獨強必遭圍毆——之前的魏國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在商鞅變法積攢起強大的國力後要採用連橫之策來破壞東方六國的合縱大計,甚至不惜委曲求全韜光養晦去巴結拉攏東方一些國家。齊國卻自信滿滿地認為:天下沒誰敢挑戰自己的權威。此時趙國想吞併中山國並與齊國爭鋒抗衡,不願燕國就此破滅,趙武靈王見燕國無王,於是把流亡在韓國的公子職請到趙,立為燕王,派將軍樂池送回燕國,這就是燕昭王 。此時的齊宣王不會想到燕國這位新王日後差點滅了齊國。
推薦閱讀:
※西周分封的特點是什麼?
※何為輕呂
※如何評價周厲王,真是暴君,還是一個希望加強王權,限制貴族利益變法的失敗者?
※西周人龍合體紋青玉飾
※夏商西周滅亡的故事太類似了,是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