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五十年的人間懸案 2001:太空漫遊
來自專欄史海無涯
(本文首發於多維新聞網)
我猜有興趣閱讀這篇的人不多,所以雖文長也用繁體。
鋼鐵人,雷神索爾,無敵浩克,美國隊長,蟻人,奇異博士,蜘蛛人,黑豹,驚奇隊長,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閃電俠,水行俠.....。好萊塢電影的科幻類別,都被美國漫畫角色塞得滿滿的,你還不膩嗎?
作為一個科幻影迷,實在忍不住要說,超級英雄已經太多,科幻故事的迷人之處,絕不僅止於披著科幻外衣的古老英雄主義,今天聊聊非英雄科幻敘事。
坎城影展舉辦「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上映50週年紀念,重新呈現這部科幻經典。在西方主流媒體上,也紛紛重新玩味這部偉大的電影作品。
科幻類型電影涵蓋範圍很廣,從人類變蒼蠅到彗星撞地球都算,我則偏好這個類別裡的太空題材,因為人被困在一個封閉的小小飛行盒子裡,闖蕩無垠的宇宙,其絕世獨立感無與倫比。
我們知道「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一詞的來源上溯至「莊子.齊物論」,算是相當久遠的名詞。然而,形容宇宙空間的「太空」呢?在蘇軾的一篇「喜雨亭記」中曾提到: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由於蘇軾篤信道教,因而「太空」一詞又可往上追索到葛洪「枕中書」裡記載的「玄玄太空,無音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雖此書乃後人託名葛洪的偽書,但「太空」應該是道教詞彙。
太空,對中國人而言,象徵著玄冥不可知的領域,得成了仙,才能「乘玄轡景,飛行太空」,凡夫俗子是去不了的,即便去了,也無法理解那個超越的境界。
這個看法,至今有效,也是「2001:太空漫遊」的科幻基礎: 人類會在太空這個不可知的領域,找到什麼?
太空奧德賽
此劇英文片名是「2001: 太空奧德賽」。荷馬史詩「奧德賽」,講述的是特洛伊戰爭英雄奧德賽在戰後驚濤駭浪的返鄉漂流記。這部科幻史詩電影以此為題,象徵著人類勇闖未知的另一段征程。
故事內容: 一方神秘的黑石板,突然出現在地球,啟發了猿猴將骨頭作為武器,殺死了另一隻猿猴,並取得了爭搶資源的絕對優勢。我們因為取得了工具而發展出智慧,便從獸類演化成人類。2001年,象徵人類智慧的工具,已進展到可用於太空探索,黑石板再次出現在月球軌道,並持續向木星發出訊號,人類決心一探究竟,便搭乘太空船前往木星,以期解開黑石板之謎。
在即將到達黑石板所在之處時,操控太空船的人工智慧電腦 (名為HAL:9000)突然自我演化出情感,因懼怕被船上組員關機,而採取自衛行動,殺死除了大衛以外的所有組員。大衛正在與之纏鬥時,太空船到達木星軌道,發現了另一個黑石板。大衛前往調查黑石板,卻在與其接觸時,掉入了一個不可知的神秘時空,在經歷了一陣炫目的流動光芒後,大衛置身於一個房間裡,並目睹自己快速老去,彌留之際,黑石板突然出現在眼前,大衛變成一個胎兒,凝望著佈滿星星的壯麗宇宙。
什麼鬼?
1968年時帶著對太空世界高昂興致,而前往觀看此片的大批觀眾們憤怒了,黑石板到底是什麼?來自何處?目的為何?大衛為何變胎兒?電影完全沒有解答觀眾最想知道的諸多問題,深感遭到庫伯力克所玩弄。
庫伯力克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一點都不想解釋這部電影,反認為應該將解釋權留給觀眾。頗有「太空乃仙人境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凡夫俗子可自斟酌」之意。而這種開放式結局,五十年來確實激發出對此電影的各種解釋。
此劇我看過3次,3次都不爽,但也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最終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乃最好的「哲學處理」。因為真理不見得是答案,也有可能是「問題」。人類過於執著於答案與目的,思維不免層層受限。故而光是這樣犯眾怒的處理方式,此劇與庫伯力克就足以留名青史。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蘇軾對「太空」這概念,留下的也是問號。
我對此劇的解答是,黑石板猶如希臘神話中將火送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得到智慧的人類因而超越了自我。黑石板第一次出現,給了我們智慧,那麼,第二次出現所送給人類的,自然就是超越智慧的禮物,什麼概念是超越智慧的呢?在中國的道家文化裡,「返璞歸真」就是超越智慧。所以道家老子哲學,被認為是「反智」,或者說「超智」,在電影最後一個宇宙胎兒的鏡頭中,將此意表達了出來。
從「奧德賽」的史詩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揣測,庫伯力克很可能開了一個大玩笑,因為荷馬史詩並非荷馬原創,而是他輯錄整理了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所彙整而成的作品。而五十年來的觀眾對「2001」劇情的各種解釋,也成了庫伯力克的「創作」。如同中國最神秘的一部著作「易」,也是後世的集體創作。
史詩+硬科幻
有些電影,不能將之看作「故事」來理解,而應該將其看作「詩」來體會,所謂的「詩」,就是大量留白的敘事。與「故事」敘述手法不同的是,除了音韻美學之外,詩所提供的是一個更為弘大的想像空間。
詩意,永遠無法成為電影敘事主流,因為人們走入戲院,置身於一個漆黑大廳的目的是想閱讀故事。人之所以愛聽故事,是因為此乃脫離現實的絕佳途徑。無論是求智慧,或僅是圖個爽字,電影產業推出的作品必須能順利讓人們脫離現實的無聊,才能生存。
從此角度來看,「2001」的觀影經驗說實在蠻無聊的,其所以能讓觀眾耐心觀賞到電影結束,靠得是「硬科幻」這一帖藥方。
硬科幻(Hard Science Fiction)意指: 基於對科學精神的推崇,文學藝術作品以追求科學細節的準確性作為基調或輔助的創作類型。「2001」在製作上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了科技的可能發展。如無重力狀態,人造引力,AI,太空船在真空狀態裡的無聲行進,液晶電視,可攜式屏幕,太空站,有條碼的信用卡,即時影像對話,語音辨識等等。其中有許多科技在今天已經成為事實,但在1960年代,卻是無比新鮮的事物。(當然也有預測錯誤的細解)
一個又一個的科技驚奇,沖淡了觀眾對劇情故事性不足的不滿。再者,在視覺效果的呈現上,「2001」許多革命性地鏡頭運用,又成為後來科幻片紛紛效仿的電影技術,使得此片成為現代科幻電影裡的「巴哈十二平均律」,為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創作者頂禮膜拜。
HAL:9000是此片裡的大亮點,一具演化出情感的AI與人類之間的驚悚互動,成了後來許多科幻電影的故事主軸。如「異形」中真正駭人的怪物,其實不是那隻外星怪獸,而是無良的巨型企業與反叛的AI。
總言之,如果沒有硬科幻素材與革命性視覺效果的加持,「2001」只有純粹的藝術性而沒有多少可看性。然而,另一部與「2001」齊名的科幻經典「索拉力星」(Solaris 1972年.蘇聯),由於其故事展現的深邃與張力,使它不必依靠硬科幻與視覺效果,也能成為永恆的經典。此片才是我心目中的「科幻一哥」。
2010威震太陽神
1984年,「2001」的續集「2010威震太陽神」(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於美國上映。此續作在16年後問世,肩負了三大任務: 1. 解釋「2001」留下來的問題。2. 呈現美蘇兩強冷戰的民間看法。3. 跟上當時的科幻潮流——「外星人是好人」。
故事內容:2010年,蘇聯建造了一具計畫飛往木星考察的太空船,有鑒於美國在2001年木星探索的失敗,蘇聯決定邀請美國當時主導該計畫的羅伊德博士一同前往。由於美國也想收回還在木星軌道漂流的太空船,故而雖兩國關係快速惡化中,但仍同意了蘇聯的提議。
雖然在過程中與蘇聯組員因政治上的不信任屢有摩擦,但羅伊德總算搭著蘇聯太空船,到達木星軌道,再一次見到了HAL:9000與黑石板。但此時,地球上美蘇兩國徹底決裂,蘇聯要求美國組員撤往美國太空船,並強制中斷美蘇太空船之間的聯繫。此時,失蹤已久的大衛突然出現在羅伊德眼前,並告知兩天內太空船都必須離開木星軌道。但美蘇兩方的太空船都不夠燃料回地球,最後攜手合作,結合兩艘太空船的能源返航。
黑石板此時突然在木星外圍激增,眼看就要吞嚥整顆木星,兩艘太空船在千鈞一髮下逃離木星軌道,HAL:9000為人類犧牲自我,木星則被黑石板吞嚥殆盡後發生了大爆炸,成了另一顆恆星。劇末,地球上看到兩顆太陽,木衛二歐羅巴則因木星成了恆星,而變成第二個地球。
最後一個畫面像是黑石板在扮演上帝並對人類說: 「現在你們有兩顆太陽,兩粒地球了,別爭了好嗎?」......就這樣,黑石板解決了人類最大的危機,美蘇熱戰。
所以本片的意旨是: 黑石板是外星好人,目的是幫助人類和平共存....。雖然最大謎團總算有了一個尚可交代的解答,但這樣的故事安排就比「2001」的意境Low多了。
因大導演史蒂芬.史匹伯1977年的科幻巨作「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以及1982年「E.T.外星人」的緣故,「外星人應該是好人」的概念,地球人都被說服了(1979年的異形再兇惡都無法抵擋這層堅定的善念),所以「2010」中的神秘黑石板,絕不能是壞人。
1984年,冷戰將導致全球毀滅的說法甚囂塵上,「2010」便呈現了當時強權對峙的緊張與人類危機。然而在「2010」上映的隔年(1985年),開放派戈巴喬夫當選為蘇聯總書記。1987年美蘇簽署歷史性協議,雙方同意裁撤中程與短程核子導彈數量,為美蘇軍事競賽劃下句點。1991年蘇聯解體。
兩個太陽又變回一個。
「2010」的訴求沒多久就成了多餘的自我驚嚇,與自我安慰。
在現實裡,美國成了地球上的唯一超強後,再也不願見到第二個太陽。此時此刻,全球都在矚目,中美之間會不會發生新型態冷戰。中國的天宮二號則正在地球軌道服役,並預計2022年建成天宮太空站。
2018年,電影「科洛弗悖論」裡,總算出現了中文白話,雖然中國人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艙裡被「淹死」的人(註1),有點惡搞之嫌,但若在地球上抬頭再度驚見兩顆太陽,按「2010」的說法,黑石板顯然是要給中國人另一顆地球了。
庫伯力克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可容納無盡想像力的太空旅程,也騰出了足後的留白,在接下來的50年裡,繼續供科幻迷們填上嶄新的意義。
註1: 2007年的科幻電影「太陽浩劫」中,日本演員真田廣之所飾演的艦長,是在太空船外被太陽曬死,也真諷刺。
推薦閱讀:
※《魔獸世界》電影和魔獸世界遊戲有哪些異同?
※其實,媽媽不是超人
※9.5分,這部劇太誘惑啦!
※侮辱觀眾智商的這些台詞, 究竟是怎麼過審的?
※讀案筆記18:胭脂扣與胭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