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砍掉龍飛船2號之後首次亮相,預備8月試飛
來自專欄三體引力波
載人飛船,一直是最嚴苛最難搞的航天器。SpaceX載人龍飛船,更是如此。
就在最近,一貫高調的馬斯克終於發布了新版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的第一張官方照。
從外貌協會看,這款飛船設計,自帶後工業時代的輕朋克主義風:SpaceX白色基調下,凸顯黑色鉚合結構,充滿高能與張力。
但從集成工程角度看,比照之前——傳說中的載人龍飛船,大為縮水:
① 砍掉了助推器著陸功能,不能像回收式火箭那樣,利用助推器產生的反推力實現軟著陸了。
要知道,這可是傳說中的載人龍飛船最大亮點。
② 轉而採用最傳統的傘式著陸。
因為沒有了助推器著陸能力,也就沒有著陸架,所以只能搞成最傳統最保守的飛船再入返回模式:傘式海上濺落。
這跟50多年前的美國第一個載人航天水星計劃,所採用的飛船返回模式一個樣,沒有本質不同。
- 問題來了,為啥搞成這樣?難道越搞越退步?
簡單來說,這是NASA保守派的作用力。
載人龍飛船設計概念,最初在2010年提出;2014年被NASA納入美國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載人飛船之一(另有波音CST-100、逐夢者太空飛機)。
這一階段,載人龍飛船主要強大、惹眼的功能包括:
A.復用多次,每飛10次重大翻新一次。
(目前為止所有載人飛船都是一次性的)
B.可以搭載7名宇航員。
(目前所有現役載人飛船最多3人)
C.採用助推器軟著陸返回。
(目前沒有一款載人飛船具備這種功能)
D.自動化直接對接國際空間站。
(不必像龍飛船、天鵝座飛船使用機械臂擒獲後、再對接)
E.安全避險功能強大。
(配備發射逃生系統,艙內真空狀態,宇航員全程穿戴宇航服,即使出現最危急險情,也能保證宇航員逃生)
F.人工操作系統更具未來感。
(操作系統全部採用觸摸屏,平板電腦可以靈活轉動)
為此,SpaceX傾盡全力,動用所有資源投入開發。
因為馬斯克等人考慮的,不僅僅是眼前載人往返國際空間站,而是未來能夠著陸紅色星球的火星飛船,這就是紅龍飛船,集合了載人飛船與定居艙於一體的火星飛船綜合體。
龍飛船2號無疑是紅龍的1.0版。
然而,這一切卻在2017年7月19日中止了。馬斯克當天宣布:停止載人龍飛船最惹眼的設計——垂直著陸功能,砍掉了助推器、著陸架。
背後主要原因是——NASA決策層認為,這些新功能集成在一起,不確定因素可能過多,從而出現潛在風險概率增加的狀況。
儘管在此期間,SpaceX進行了多次測試:推進懸浮測試、發射中止逃生測試、垂直著陸測試……都沒有出現測試事故。
不過,最終NASA保守勢力還是贏了,否掉了龍飛船2號助推器著陸功能。
深層次邏輯是,技術革新相對於載人航天的安全來說,顯然沒那麼重要。
要知道NASA外包給波音開發的下一代多用途載人飛船——獵戶座,足足搞了8年還在不斷各種測試中,最早真人搭乘,得等到2023年。在他們思維定勢中,保守意味著保靠,保靠意味著安全。
畢竟NASA被太空梭時代那兩起惡性大爆炸,搞怕了。
回到載人龍飛船(也稱龍飛船2號),砍掉著陸腿並不意味著砍掉馬斯克的腿——鋼鐵俠馬斯克立馬調整方向,SpaceX進入修改期。
經過10個月的死磕,如今讓我們看到了這款修改版。在此之前,已經通過了NASA的電磁干擾測試。
SpaceX排定下一階段的時間表:
- 計劃2018年8月,採用最新款B5獵鷹9號火箭發射,無人搭乘,進行龍飛船2號軌道測試。
- 計劃2019年12月,首次進行載人軌道測試。
- 計劃2020年,開啟往返國際空間站載人航天任務。
高精尖的項目,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可能。
推薦閱讀:
※天旋地轉3
※一言不合就到小行星採礦!| 關於OSIRIS-REx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如何評價日本版的 GPS「准天頂衛星系統(QZSS)」?
※蘇聯的「暴風雪號」到底算不算真正的太空梭?
※如何看待日本衛星剛發射一個月後就失聯?美軍說已解體了,這又不是用了很多年的航天飛船,怎麼出這樣的問題?
TAG:航天 | SpaceX | 龍飛船SpaceXDagon |